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的岡村寧次,在中國最後一戰,比戰敗更恥辱

2021-01-13 天下將令

湘西會戰,亦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次正面戰場會戰,雙方為贏得此次戰役共投入了28萬兵力。自1945年4月9日,截至1945年的6月7日,會展範圍高達200多公裡,範圍極大。由於日軍一直都嚮往我軍的芷江空軍基地,在後來又被稱作芷江作戰,在愛國將領王耀武的戰略措施下,我國在芷江會戰中大勝,造成日軍三萬餘人的死亡,這次會戰最終是在懷化市,和邵陽市附近地區,隨著日軍的勢力被覆滅而告終。日軍的慘敗意味著湘西會戰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日軍想要奪取我軍基地的陰謀被狠狠擊滅,是我國由防禦轉為進攻的起點。

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一個尾聲,但是在4月的時候,我國依舊和侵華日軍爆發了湘西會戰,且日軍認為這場戰爭一定要打,儘管這時候的侵華日軍已經是如同強弩之末,人困馬乏。但對於日軍而言,這一仗硬著頭皮也必需要打。1945年的到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最為重要的一年,在義大利方面,墨索裡尼政權倒臺,而後德國元首希特勒被曝出在地下室自殺身亡。所以軸心國的三大成員,最後就只有日本還在孤立無援的,苦苦支撐著最後的戰役,歐洲戰場的硝煙逐漸平息,二戰的戰場中心逐漸向亞洲轉移,日本的局勢並不好,一方面是美國,一方面是中國,甚至於蘇聯有計劃進攻日軍,所以日軍在此時士氣低落,在所難免,在戰場上顯得格外被動的日軍,因此也急切需要一場戰爭的勝利來鼓舞士兵,扭轉戰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日軍主動發動了芷江會戰,對於此次戰爭的結果也顯而易見,日軍即便硬抗也最終難逃戰敗的宿命。

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由於遭受國內外壓力的雙重壓迫,想要短時間內改變整體戰爭局勢,便在1945年開展了芷江作戰。芷江會戰,可以稱得上是日軍在正面戰場上所進行的最後一次進攻戰。 日軍在芷江會戰中傷亡較為慘重,人數約為2.7萬,其中死亡人數達1.25萬,日軍最後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將大量的武器裝備丟棄在戰場上,如榴彈炮、迫擊炮、山炮,騎兵、步兵丟棄的馬匹、步槍和子彈數不勝數。並且日軍俘虜共447人,其中軍官有42個,而國軍的死亡人數較少,僅7817人,相較於日軍來說國軍的傷亡情況並不算嚴重。而這樣的傷亡比例是第一次出現,從這兒以後,日軍的作戰勢力就急劇下滑,並在兩個月之後正式投降。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岡村寧次這個人吧,他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日軍領袖,1941年被任命為華北方面司令官,1944年出任中國派遣軍的總司令。在多年的徵戰中,芷江戰役應該算是崗村寧次少數幾次失敗之一,要是將當時的日軍侵華戰犯按對付的難易程度進行排序,岡村寧次肯定高居榜首,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像他這樣劣跡斑斑的戰犯,卻在日後的軍事法庭上被判無罪,而這種情況的發生,只是因為國民黨蔣介石想要從他那裡挖掘出八路軍的戰法,便多次幹預軍事法庭的審判,還任聘他擔任國民黨高級軍事顧問,後來還找到了機會重新返回故土,此後一直在東京生活,到82歲才病逝。

岡村寧次被授予少尉軍銜的時候年僅20歲,他用了7年時間,從一個普通的少尉成為了大將軍,岡村寧次並不算是名門之後,他來自一個沒落的武士家庭,靠著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走到了金字塔的頂端,芷江作戰的過程卻是他不願回憶的一次屈辱,除去別的因素,日軍已經失去了鬥志,也不會想盡辦法想打勝仗。以至於其中一支部隊剛開始打,竟然就果斷投降,不過,考慮到這支隊伍裡全是未成年的孩子,也是情有可原的了,然後他們就成了俘虜,被帶到河邊清洗一下時,他們展露出了天真的那面,在水裡開開心心的玩了起來。我軍從這個細節,就斷定日軍必然會輸。這次戰役在擁有出眾軍事才能的崗村寧次眼中,是讓他自尊心受挫的一場敗仗。

大部分人都認為湘西會戰日方失敗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太平洋戰爭對日軍的牽制,然後就是日本士兵並沒有很積極的去戰鬥,實際上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士兵的戰鬥力,打芷江會戰的時候,已經接近戰爭的尾聲,這個時候的岡村寧次還沒有改變自己的戰爭心態,還一直維持了戰損3:1定律。我軍的力量只有日軍的三分之一,一個日軍就能消耗三個國軍。這樣的定律對於日方來說非常佔優勢,所以岡村寧次才敢用八萬的兵力去發動湘西會戰,爭搶芷江空軍基地。

其實崗村的最大失誤也在這裡,他只記得這個定律卻忘記了,這個時候的主力軍,有著豐富戰爭經驗的老兵們在海上與美軍交戰,他手裡的除了些受過上的、沒有什麼戰鬥力的老兵之外,就是一些才從軍的新兵蛋子。所以他們在戰場上十分的被動,被我軍打得離散四處,這一戰崗村不僅斷送了自己的威名,還導致了日本在中國原有的利益喪失,日軍損失慘重。

嚴肅的說,中國人民對岡村寧次有著深切的恨意是理所應當的,伴隨著岡村寧次職位的飛升,毫不誇張的說是一路踩著中華兒女的屍體上去的,他在抗戰爆發的最初就已經在山東青島秘密從事間諜工作,之後的「五卅慘案」和「沙縣慘案」也是由他主導,日軍奉行的三光政策,也是岡村寧次的「大作」, 讓當時的中國人民談之色變的三光政策,喪盡天良,日軍對無辜百姓進行了毫無人性的大規模殺戮,死在日軍槍口下的中國軍民遠超270萬人,還打著偽滿洲國的旗號,招募了一些脊梁不正的中國人,為日本人當牛做馬白白送死,這些罪行數都數不完,不可能得到中國人民的寬恕。最後,讓人們跌破眼鏡的是,罪孽深重的岡村寧次在軍事法庭上竟然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

當我國在1945年獲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時,作為日本駐中國派遣兵總司令岡村寧次,是屠殺數以萬計抗日軍民的兇手,是惡魔,是戰犯頭目,在中國人民獲得勝利以後就應該受到制裁。但是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蔣介石私自聯絡了岡村寧次讓其只能向國民黨部隊投降,不可以向共產黨部隊投降。於此同時蔣介石為了能免除岡村寧次的罪名,還將日本中國侵華日軍總司令部重新設立成了一個新部門,即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總聯絡部,還指派岡村寧次擔任總聯絡部長官一職。對於總聯絡部國民黨還下達了專門的任務,負責完成之後的日軍、日僑的遣返,不久後,岡村寧次又被任命為國民黨政府高級軍事顧問。如此臭名昭著的戰犯頭目,卻受到了國民黨蔣介石的保護。最後還得以毫髮無傷的返回日本。

實際上,如果我們暫時停止對立,跳出國界,不帶個人感情色彩的對岡村寧次做出評價,你會注意到崗村寧次在地位日益高升的過程中,一個個軍事策略背後,甚至在日本投降認罪之後,所有甲級戰犯都會被定下相關罪名,他卻沒有被定罪受罰,使人佩服不已。多虧了岡村寧次出色的戰爭天賦,以及戰爭野心成了他的保命符,也使得他毫髮無損的逃離了中國,這也表明了每一個處在社會中的人,得有自己的看家本事,得有自己的拿手好戲,這樣才能被人注意到,最實在的是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砝碼,當然,這些才華與智慧要在正道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從歷史中可以得出的經驗教訓是,邪惡勢力終將走向毀滅。

戰爭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也是靠書籍和電影這兩條主要途徑去了解以前發生的故事,電影中所播放的戰爭場景每次都能引起我內心的波瀾,讓人不勝唏噓。這都是軍事歷史上的一部分,記錄著各位英雄烈士們對於解放所付出的所有的貢獻。並且還有很無名的烈士也犧牲在了這一場戰事之中,但國民黨不會因為這些而放棄謀取利益的可能性,他們竟然將血海深仇棄之不管,慶幸的是,始終維護人民權益的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英勇抗戰並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只有在愛國愛民的同時才能將一個國家很好的發展起來。

相關焦點

  • 芷江會戰,曾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的岡村寧次,或比戰敗更恥辱
    我軍在將領王耀武的帶領下,贏得最後的勝利。這一戰,雙方共有28萬餘人參戰,戰線已經長達200多公裡,最後一戰,日軍被我軍重創,在懷化,邵陽市附近揮動白旗,選擇投降,湘西會戰以日軍失敗告終,也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為進攻。其實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湘西會戰的發生是必然趨勢,而日軍在之後的戰爭中也勢必會逐漸喪失其主動權。
  • 71年前,為岡村寧次進行「無罪辯護」的中國律師,最終結局如何?
    實際上,擔任侵華最高司令官的岡村寧次,一直認為中國是無法戰勝的,他曾在9月3日的日記中寫道:「歸根到底蘇聯之未敗於德國,中國在軍事上未戰勝日本但並未屈服,此亦地大人多、人海戰術之故。日、德之所以戰敗,正由於其條件相反。」
  • 抗日結束後,日軍想捲土重來,中日之間的最後一戰,知道的人不多
    大家的印象中仿佛所有的記錄都只簡單地交代了日軍在1945年法西斯勢力面臨倒塌時,德意日等國向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宣布投降,中日之間的戰事也隨之完全結束了。其實事實並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日軍向中國和世界宣布投降之後,真正的無鬥爭時期還沒有來臨。在那之後,中日還爆發了一場不為人知的戰役,這場戰役的名字叫做高郵之戰。
  • 紀錄片 | 抗戰女兵回憶中日「最後一戰」
    李敏:「日本關東軍1938年的冬天,派了大批的隊伍來圍剿東北抗聯的後方基地,同時不僅包圍著後方基地,更重要的是它派了不少特務、嚮導,去找抗聯什麼地方,都知道啊這些人。」汪精衛(前排中)與偽「國民政府」高官合影。前排左一為日本特務今井武夫,後排右二為陳公博。今井武夫時任中國派遣軍副總參謀長。
  • 岡村寧次求和記,暗地談了3年,得到3句話,後悔1個條件
    「扶汪,只會讓蔣更抗日。」「日本政府和陸軍當局,看錯了蔣的民族主義性格和他的實力。」這番心裡話,在他晚年回憶錄中公開發布,想來受聘國民政府軍事顧問之時,也會向中方如此傾訴,令蔣十分受用,為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礎。
  • 為岡村寧次作「無罪」辯護的那個中國律師,最後的結局如何?
    岡村寧次曾是二戰中侵華日軍的最高司令長官,「九·一八事變」之前即潛伏中國,從事間諜活動。後來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多次領導、指揮對中國軍民的屠殺,屬於日本的甲級戰犯。1948年,岡村寧次被押往上海受審,國民黨政府給他指派了三名辯護律師,其中有一位名叫江一平,是當時上海灘鼎鼎有名的「大狀」。江一平出生於律師世家,曾因為進步愛國學生辯護,名噪一時。
  • 岡村寧次在中國的5處別墅,哪個離你最近?
    岡村寧次自1924年來華,到1949年回國,中間斷斷續續駐紮中國約20年。從中佐到大將,從駐華武官到關東軍副參謀長,再到第2師團長、11軍司令、華北方面司令、第六方面軍司令,直到投降前的最高職位——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在中國的足跡,從南到北,再從華北到華南,幾乎遍及所有中日會戰的戰場。其個人史就是一部日本侵華的罪惡史。
  • 他是復旦副校長,卻為岡村寧次作「無罪辯護」,最後結局如何?
    狡猾的日本人還將3位無辜的中國人殺害,並給他們換上東北軍士兵服裝,放在爆炸現場,偽裝成東北軍破壞鐵路的「最佳證據」,接下來,他們便以此為藉口,突襲了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
  • 岡村寧次:日本向中國妥協求和的最佳時機,並非1945年
    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是第6任。 前幾任都表現平平,甚至被中國軍隊打得找不到北。 東條啟用岡村,是看重他在滿洲和武漢的「經驗」。
  • 岡村寧次的4個女人,最後都啥下場?
    27歲的大學生岡村寧次,經人介紹,與東京書香門第星野家的千金星野理枝結婚。 (配圖:二戰日本女子) 2.石田 1924年1月,陸軍中佐岡村寧次奉調中國上海收集情報,秘密實施侵華陰謀
  • 日本投降後,幫岡村寧次作「無罪辯護」的江一平律師,結局如何?
    律師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職業,現代律師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古希臘時期,中國古代也有專門幫忙寫訴狀的訟師。這一職業在歷史的沿革中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其崇高的地位,因為與法律和正義掛鈎,從古至今律師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一。
  • 日本戰敗,蔣介石做了啥?如今,日本有個神社,裡面供奉著蔣介石
    對此,1945年9月,國民黨頒布了《戰俘管理計劃綱要草案》,主要從這樣幾個方面甄別日俘中的戰犯: 1.日俘各種軍事記錄的供給和獲得; 2.日方重要文獻的呈繳和搜集; 3.專業人才之調查與登記; 4.逮捕藏匿的戰爭罪犯及必要予以分別拘留的人員;
  • 日本二戰十大名將排名,就認識山本五十六和岡村寧次的舉手
    1935年在8月1日步兵第32旅少將旅長。1938年7月15日中國屯駐旅團改編為第27師團,本間雅晴接替山下奉文出任第27師團第一任中將師團長。參加武漢會戰,在11軍司令岡村寧次的指揮下沿長江南岸進攻,他的27師團表現一般,既沒有像江北稻葉四郎的第六師團大放異彩,也沒有像松浦淳六郎的106師團一敗塗地。
  • 《人民日報》:蒼井空在中國火爆是日本的恥辱
    文章透露,現任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來到北京,第一次接受中國媒體專訪,被認真問到,有沒有考慮,讓蒼井空做中日民間交流大使。在前輩看來,蒼老師在中國的火爆,是日本文藝界的恥辱。以下為全文:    有位日本朋友,對一件事一直痛心疾首。
  • 蔣介石日記揭開一個驚人秘密:岡村寧次為何被國民政府宣判無罪
    歷時7年完成的新作《最後的大隊》,是野島剛繼《兩個故宮的離合》和《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後,第三本關於中國的著作。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野島剛說,現在他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日本、中國大陸、臺灣地區之間近現代微妙複雜的關係了,人也是被歷史不斷捲入的,「蔣介石就是被翻動得最厲害的一位。」「白團的秘密是蔣介石日記公開後才發現的,此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知道的人非常少。」
  • 中國抗日戰爭最後一戰 芷江之戰日軍軍官指揮不動士兵
    07:01:59 來源: 小橙子談軍事 舉報   芷江作戰,是日軍侵華戰爭在正面戰場上的最後一戰
  • 日本芷江投降照公布 《最後一戰》高度還原歷史
    而此次被公開的日本芷江受降的彩色照片,也正是當年美國飛虎隊訊兵約瑟夫·得捐贈,他當年用鏡頭記錄了侵華日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在芷江機場向中國軍隊投降的經過,以及今井武夫遞交的侵華日軍總參謀岡村寧次所書寫的投降書副本。《最後一戰》真實還原了投降經過,用影像警示後人,充滿了使命感。在受降紀念館公布的日本芷江受降照還包括芷江全城歡慶抗戰勝利的場景。
  • 7千人被1千人日軍圍困,英國臉紅的恥辱一戰,卻被中國軍隊解了圍
    題/7千人被1千人日軍圍困,英國臉紅的恥辱一戰,卻被中國軍隊解了圍文/夢一樣自由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 岡村寧次:老朋友向我展示了東方道德
    首先我們從中日雙方的談判桌說起,由於日方是投降的國家,所以他們的桌子寬度不足中方的三分之一。而且所有日方代表全部要求剃光頭,意味著輸光。 除了岡村寧次以外,所有日方代表的帽子只能拿在手裡,而中方代表的帽子全部整齊地放在桌子上。椅子上也大有講究,日方全部是布包椅,而中方是皮包椅。 那會談到底是什麼流程呢? 步驟一,岡村寧次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然後何應欽讓蕭蔘謀長將降書遞交給岡村寧次,岡村寧次起身雙手接受。
  • 韓國有一塊「中國」石碑, 只因上面刻了7個漢字, 讓韓國痛恨無比
    公元一六二七年,後金的領頭人皇太極派兵攻打朝鮮,朝鮮戰敗,無奈之下只好與皇太極講和。但是,當時朝鮮執政人是明朝官方所委派的,所以其理所當然的和明朝維持著藩屬關係,所以,到了後來才有收留因戰敗而逃亡到朝鮮的明朝將領這一說。在當時,朝鮮是明朝的擁護者,清軍為了能最快達到自己的目的——更輕鬆的打敗明朝,於是,清軍決定先發兵攻打朝鮮,對此可以起到削減明朝勢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