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受挫後,為何不繼續對其發起強攻?這個原因很高明

2020-12-22 劉紀堯說史

熟悉軍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曾組織過一次進攻金門島的戰役。這次戰役,我軍因情報失誤、缺乏經驗等原因,而遭遇了挫折,戰役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失敗並不可怕,只要重整軍備、重振士氣,就可以為下一次作戰的勝利奠定基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9年金門戰鬥受挫後,我軍就再也沒有組織過登陸金門島的作戰,這是為什麼呢?

常言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不再組織登島作戰的原因很簡單,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這四個字便是「防範美國」。這要從冷戰時代的國際大環境說起。自1946年「鐵幕」演說,以及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後,美國就將蘇聯、中國等東方陣營國家列為首要防範對象。為了遏制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美國在中歐扶持西德政府,重新武裝德國;在朝鮮半島扶持南朝鮮政權,阻擋蘇東勢力的南下。

對於中國,美國也有自己的一套戰略。50年代,美國計劃以臺灣海峽為分界線,以「劃峽而治」為原則,對大陸和臺灣地區進行分化。美國人也清楚,金門歷史上屬於福建省管轄,從本質上講,還是大陸地區在政治和地理上的一個延伸。美國只有讓蔣介石勢力撤出金馬地區,讓臺灣海峽成為「柏林圍牆」,讓臺灣當局真正成為「孤懸海外的政權」,方能再更大程度上分化國共雙方。

對於這點,國共雙方都心知肚明。大陸方面,自然不希望美國幹涉兩岸關係。因此,當美國軍事力量出現在臺灣海域後,大陸立刻就作出了回應。1958年10月,中央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文告提出國共雙方應達成共識,共同反對美國的幹涉。同時,文告還表示,大陸願意幫助金門國民黨軍,向其提供包括糧食、蔬菜、食用油、燃料在內的補給品,以利於國軍「長期固守」。

蔣介石方面,也對美國的過度插手表示不滿。美國希望國民黨軍隊撤出金馬地區,而蔣介石出於自身利益,希望固守金門和馬祖。美蔣雙方產生了矛盾,為此爭執不休。蔣介石曾惱怒地回答:「我活著就不會(從金馬)撤軍。」臺灣的國民黨軍政要們,也對美國的措施感到心寒,他們頻頻致電蔣介石,希望蔣介石能夠「掌握住自己的命運」。對於美蔣之間的分歧,大陸自然也是看在眼中。

因此,自1958年金門炮戰時起,國共雙方便達成了一種「默契」。在對金門國民黨軍的炮擊中,福建前線的部隊,嚴格遵循「單日打、雙日停」的原則。同時,前線部隊儘量不打國民黨軍隊所控制的機場、碼頭、貨船等交通運輸設施,以便國民黨軍隊可以及時接收物資補給,現實長期固守。從這個時候起,金門炮戰就演變成了一場象徵性戰爭:國共雙方都在準備炮戰,但卻都不想殲滅對方。

而這種策略的巧妙之處,也很快體現了出現。因為金門地區「有戰爭」,所以島上的國民黨軍隊便「無法撤走」,蔣介石便「有理由」繼續在金門進行軍事部署,美國也「沒機會」以臺灣海峽為基點割裂兩岸。由此一來,國共雙方在金馬地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局面,而美國勢力對此難以插手。

總體來說,1949年以來,大陸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如果大陸集結重兵強攻金門島,那麼島上的國民黨軍勢必難以阻擋。不過,軍事上的鬥爭固然重要,軍事以外的博弈也不可或缺。基於這點考慮,我軍才遲遲不再組織登陸強攻作戰。

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

相關焦點

  • 金門戰役
    網絡間有傳說:粟裕曾提出對攻擊金門有「三不打」指示:沒有一次運載六個團的船隻不打;敵增援不打;要求山東沿海挑選六千名久經考驗的船工支援十兵團,船工不到不打。其中第一條和第三條都與渡海有關。但是,在戰役過程中,葉飛等戰役指揮員沒能很好地貫徹,這也是後來導致戰役失敗的原因之一。這種說法出自肖軍長回憶錄,由於是單證,早已不被學術界認可。解放軍進攻部隊為第十兵團下之二十八軍,共三個團九千餘人。
  • 我軍避而不談的金門戰役始末
    胡兵團原屬廣州方面之作戰序列,而十二兵團在國防部補給名單上僅二個軍,但兵團實有三個軍,遂以未列名的一個軍調往金門,10月10日、14日第十八軍兩個師(第十一師、第一一八師)、(欠第四十三師)及兵團部由潮汕轉移增防金門。在第十二兵團全部尚未到達接替防務之前,暫歸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司令指揮。
  • 慘烈的金門戰役2——古寧頭
    26日,登陸金門的胡璉接手了第12兵團的指揮權,他第一時間趕到前線,指揮所屬的18軍11師、118師以及剛剛登陸的19軍18師,在飛機、坦克、艦船配合下,向古寧頭髮起輪番進攻。這是12兵團重建後的第一戰,解放軍打得異常頑強,12兵團許多新兵沒見過這陣勢,嚇得趴在地上不敢起來。一個叫李光前的團長抱著衝鋒鎗帶頭衝鋒,結果被解放軍擊斃。
  • 金門戰役70年——內戰中唯一一次失敗的戰役!
    大陸稱「金門戰役」的「古寧頭戰役」,讓國民黨軍隊扭轉了國共內戰後期接連敗退的局面而信心倍增,因此得以在臺灣休養生息,準備「光復大陸」。1949年10月24日,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軍二十八軍下屬三個團共九千餘人渡海進攻金門,發起金門戰役,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因後援不繼,全軍覆滅,是解放軍成軍以來唯一一次徹底的敗仗。
  • 金門戰役,28軍副軍長肖鋒如果親臨前線指揮,能否挽回戰局?
    1949年10月15日由葉飛率領的第3野戰軍第10兵團對廈門島發起了總攻,湯恩伯指揮的國民黨廈門守軍部隊,面對解放軍的猛烈攻擊,兵敗如山倒,隨後湯恩伯率領李良榮的第22兵團大約2萬人退守金門,至此廈門成功解放面對退守金門的國民黨部隊,解放軍準備乘勢攻打金門,由於當時駐守在金門的守軍幾乎是殘兵敗將,以當時第10兵團的士氣,打下金門不是問題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說到金門這個島嶼,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相信熟悉這裡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金門炮戰,也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1958炮擊金門的戰略意義遠大於金門島本身的地位,為阻止美國分化中國,建立類似東西德國、朝鮮韓國等分裂政權的陰謀而發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金門戰役,並不是1958年炮擊金門這場戰鬥。
  • 金門戰役總攻開始前,28軍偵查到敵方增援部隊,為何沒有停止總攻
    很多人會認為,是當時由於對金門水域的氣象信息、水文信息掌握得不夠充足,導致登島作戰的船隻,在海水落潮時擱淺,大部分船隻被國民黨部隊炸毀,在加上當時的作戰登陸船隻嚴重不足,後續的支援部隊無法及時登陸增援,導致了戰役的失利然而我們縱觀分析整個的戰役全局,導致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還是對戰前情報分析有誤、不重視敵人的戰役部署,最終導致了戰役朝著不利於解放軍的方向發展
  • 金門戰役慘敗後,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過得怎麼樣?
    1949年7月下旬,我華野部隊正式入閩,國民黨殘餘勢力節節抵抗,他們固守福州、泉州等地,可在第10兵團葉飛司令的領導下,敵人的工事徹底被擊潰,在泉州、廈門戰役中,我軍大獲全勝。10月,部隊向金門開拔,彼時國民黨軍如同潰散螻蟻,金門成為了他們最後垂死掙扎的地方。
  • 解放軍中將復盤金門戰役:當年要多少兵力才能拿下金門?
    以前人們只知道解放軍在金門打了個敗仗,但具體情況不了解、失敗原因不清楚、很多細節不知道。當這場戰役過去一個甲子之時,一本由南京軍區前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撰寫,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絕戰,追思金門戰役》,一推出就備受好評,被鳳凰傳媒評為2011年度「十大好書」。
  • 副司令蕭鋒參加過1365次戰役,為何金門一戰失利後,被授大校軍銜
    1955年建國後首次立功大授銜儀式上,一生打過1365次戰役,6次身負重傷,在全國解放前夕已經當上軍長,建國後官至北京軍區裝甲大兵種副司令的蕭鋒,按相關資歷和軍功,完全符合授銜開國少將甚至開國中將的標準,最後卻僅被授予了大校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
  • 金門戰役失利,9000餘人壯烈犧牲,消息傳到北京,毛主席潸然淚下
    40軍成立後,在韓先楚的帶領下,他們繼續發揚頑強的戰鬥精神,多次參加重大戰役戰鬥,為全國解放事業貢獻巨大。 在攻打海南島的這個問題上,無論是中央還是40軍,都花了很多心思。中央考慮打不打,40軍考慮怎麼才能打好。 1949年12月,在廣西戰役結束後不久,林彪又開始思考下一個戰略計劃,經過仔細考量,他在地圖上將海南島圈了起來。隨後,經過和四野其他領導研究討論後,他向中央軍委上報了解放海南島的計劃。
  • 金門戰役慘敗,我軍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結局如何?
    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先後歷經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之後,第十兵團解放了除金門之外的整個福建地區,將境內之敵全部肅清。 同年10月24日,為了徹底肅清福建境內之敵,取得更大的戰果,在第28軍副軍長肖鋒的指揮下,我軍三個團9000多人組成渡海登陸部隊發起了解放金門的戰鬥。
  • 解放戰爭:49年三野28軍兵敗古寧頭,為何再也沒有登陸過金門島?
    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渡海進攻金門島,在古寧頭意外遭到了失利,損兵9000餘人。一次戰役的失敗說明不了太多,但為何解放軍此後再也沒有發起過針對金門島的登陸作戰呢?這似乎有點奇怪,我們了解下原委。49年登島戰敗的原因已不需要分析,史料很多。來看看為何49年之後,長時間沒有再次發起進攻金門的戰役。
  • 金門戰役,28軍副軍長負責前線指揮,那麼軍長政委哪裡去了?
    說起金門戰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當時解放軍渡過長江後,迅速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江南地區,敵軍莫不望風而逃。不久,三野十兵團第28軍發起金門戰役,三個主力團共計9000餘人登島作戰。本以為能一舉拿下金門島,但因為事先準備不足,最終慘遭失敗,9000餘人深陷重圍,絕大部分都壯烈犧牲。
  • 同為登島作戰,為何金門、海南兩役結果大不相同?
    1949年渡江戰役後,我軍摧枯拉朽擊垮國民黨軍大陸防線,勢不可擋推進到沿海地區。其中三野在福建發動金門戰役,四野從廣東發起海南島戰役。兩者均為渡海登島作戰,金門距大陸僅2.3公裡,海南隔瓊州海峽與大陸相望,最窄處也有近20公裡。然而看似近在咫尺的金門登陸意外敗北,反倒是相距更遠的海南戰役進展順利,氣勢如虹一舉攻克。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戰鬥結束後,負責組織渡海作戰任務的第10兵團司令葉飛曾說:「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最根本的原因。」這次戰役的失利,之所以讓人心中意難平,不僅是因為這是我軍在建國後一次罕見的失利,更重要是因為,造成我軍失利的主要原因,不是別人,而是自身的多重失誤。直至今日,回想起這次戰役,依然令人惋惜和痛心。
  • 金門戰役老兵被俘虜的人生
    這使得她會本能地不喜歡父親的出現,而沒有意識到他的「脾氣不好」是有原因的。2002年,陳心怡27歲。這一年,她陪父親到大陸去探親。之前父親已經回鄉探過兩次親,但都是獨自前往。在江蘇興化老家,陳書言和外甥一直在興致勃勃地談論「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倆人一邊推杯換盞,一邊談論「共軍」如何神勇,「國軍」如何潰不成軍。
  • 金門戰役半年後,25團一班長重返大陸,被開除黨籍後,他回鄉務農
    導讀:金門戰役半年後,25團一班長重返大陸,被開除黨籍後,他回鄉務農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金門戰役失敗後,登島作戰的四個團長,各自的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派出三個團強行登陸金門,準備解放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對解放軍來說,一路經歷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因此並沒有把一個小小的金門放在眼裡。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後,劉天祥升任團長,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大型戰事。1949年,劉天祥升任28軍251團團長。1949年10月24日,劉天祥率領251團作為第一梯隊搶灘登陸金門島。登陸金門島後,劉天祥在島上血戰三晝夜,於27日突圍時被敵軍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