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金門這個島嶼,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相信熟悉這裡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金門炮戰,也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1958炮擊金門的戰略意義遠大於金門島本身的地位,為阻止美國分化中國,建立類似東西德國、朝鮮韓國等分裂政權的陰謀而發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金門戰役,並不是1958年炮擊金門這場戰鬥。
1949年十月,新中國成立了,但是解放戰爭遠沒有結束,此時的國民黨軍隊還佔據著廣東雲南四川西康海南等省份負隅頑抗,南方的解放戰爭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1949年9月30日,蔣介石逃往成都,指揮殘餘國民黨軍隊進行最後的戰鬥,而小編要說的金門戰役就發生在這一階段。1949年10月17日,解放軍解放廈門,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開始著手準備解放金門的戰鬥,但是由於解放軍缺乏海戰經驗,缺少船隻,解放金門的戰役遲遲未能開展,在拖延了數日之後,1949年10月25日凌晨,解放軍共計三個團9000餘人開始登陸金門,開始了解放金門的戰鬥。
解放軍自渡江以來,勢如破竹,國民黨軍隊一觸即潰,解放軍並未遭遇太大的反抗,俗話說驕兵必敗,在金門戰役中,解放軍遭遇了渡江戰爭以來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滑鐵盧,登島作戰的9000餘戰士全軍覆沒,登陸作戰船隻盡數被毀,金門戰役的失利,震動了全軍,也震動了毛主席,毛主席稱金門失利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的損失,金門戰役是解放軍建軍以來唯一一次徹底的失敗,在日後的海南解放戰鬥中,毛主席亦致電林彪,吸取金門失利的教訓。
金門戰役為什麼會敗的如此徹底呢?
情報的不對等是金門戰役失敗的首要原因,在現代戰爭中,信息的獲取與其準確度至關重要,在1949年6月,金門島上甚至都沒有國民黨軍隊的部署,在短短的4個月之內,金門島上防禦工事密布,地雷遍布主要海岸線,在1949年10月,金門島上更是駐紮有國民黨第二十二兵團及第十二兵團,此時正值兩兵團換防之際,合計兵馬估計能達到4-5個軍,兵力是遠遠大於登陸作戰的解放軍二十八軍的9000人的,這些情報並不為解放軍所熟知,甚至倉促發動金門戰役的原因之一,是葉飛上將(1955年授上將銜)欲趁金門支援部隊未完全抵達之前,、搶先佔據金門,在情報嚴重有誤的情況下,金門戰役打響了。
要說解放軍只有9000人參與戰鬥了嗎,其實並不是,解放軍初始的作戰部署是運送第一個梯隊三個團約九千人在瓊林和古寧頭之間灘地登陸,再運送第二梯隊,近約兩萬人登陸大金門,先打下西半部再打太武山,預計三天後拿下大金門,但是情況在第一梯隊的戰鬥中發生了意外,由於解放軍不熟悉海戰,在海水的漲退潮上吃了一個大虧,解放軍25日凌晨開始登島作戰,此時正值高潮,登陸船隻不得不深入海岸,長驅搶灘,不料在戰爭的持續下,解放軍登陸之後,正值退潮,船隻盡皆擱淺在海灘之上,隔岸相望的數萬部隊,等不到船隻回來,想要支援卻無力支援,天亮後,國民黨海空軍趁機轟炸解放軍擱淺船隻,至此登陸部隊喪失撤退的能力。
如果說此戰失利的另一個因素,不得不考慮國民黨海軍空軍以及金門島上裝甲部隊的威脅,此時國民黨海軍「中榮」、」南安「、「楚觀」、「聯錚「、「淮安」等艦都駐紮在金門島附近,在解放軍登陸之後,配合空軍持續對解放軍陣地進行炮擊,這些戰艦大多是美國出售給國民黨的郡級登陸艦,這對於新中國剛成立的海軍來說是個不小的威脅,不像陸地站那樣依靠戰術可以彌補巨大的差距。在海空部隊的幫助之下,解放軍戰士還要抵擋國民黨的坦克裝甲車部隊,在部隊人數遠少於對方,沒有戰略迂迴的金門島上,解放軍登陸部隊最終戰敗。在金門戰役中服役的坦克營,臺灣稱作「金門之熊「。
解放軍陸軍的作戰能力不容小覷,近9000民戰士堅持戰鬥到28日,在沒有成建制的支援,完整後勤補給線以及可操作的作戰空間的情況下,解放軍彈盡糧絕,數千解放軍戰士被逼上絕路,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登陸作戰一線指揮官僅為各團團長,由於後續部隊並未及時加入戰鬥,使得登陸作戰的三個團各自為戰,沒有團級以上指揮員的指揮,也導致了登陸部隊錯過了重要的翻盤機會。
在登陸作戰初期,解放軍憑藉奇襲與強襲的方針,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使得葉飛將軍及大後方認為金門戰役勝利在即,沒想到卻因船隻問題功虧一簣,著實可惜。韓戰結束之後,國民黨政府接受美國艦隊的幫助,協助拱衛臺灣海峽,解放金門只得拖了下去,1958年,為了阻止美國分裂中國的陰謀,也為了支援中東的美蘇鬥爭,毛主席下令炮擊金門。
金門戰役中的英雄事跡
金門戰役雖然僅僅持續三天,但是他的英雄事跡絕不是只在這三天之中,解放軍戰士站到最後一刻,打光最後一顆子彈的鬥志,令人動容。登島作戰部隊253團團長徐博,在金門戰役打響的第三天,率領剩下的部隊開始進行遊擊戰,希望堅持到解放軍的第二次登陸作戰,在持續作戰一個月之後,終因食物等原因被俘虜,最終被國民黨秘密處決。
重機槍班班長徐欽林,在戰鬥中右小腿中彈,失去戰鬥能力,只得將重機槍交給連長,退出戰鬥,在金門戰役失利後,受傷的徐欽林被俘虜,但是由於當時徐欽林身上穿的國民黨軍裝,救了他一命,這是金門戰役前夕,一個沒有換裝就補充到機槍班的國民黨投誠士兵的服裝。面對國民黨士兵的盤查,身穿國民黨軍裝、熟悉國民黨軍隊番號的徐欽林聲稱自己是國民黨25軍的士兵,意外獲得了脫身機會。1950年,徐欽林藉機逃回大陸,在日後的複述中說:帶了一萬多發子彈,上島之後就開始拼命地打,「打得他們看著就倒,一片片地倒,但還是蒼蠅一樣哄哄地往上上,就是打不完。」「我那個機槍在那打得那麼厲害,有個戰士還衝到我機槍前面來,照著我機槍打,一個手榴彈扔過來,打到那麼個程度——我打了那麼多仗,那麼厲害的一些仗。從來沒見過那麼個場合。」
毛主席總結金門戰役的教訓
在戰後,毛主席在致各野戰軍及各軍區的電報中如是說:10月27日8時電悉。你們以3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3個軍激戰兩晝夜,後援不繼,致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當你們前次部署攻擊廈門之同時,擬以1個師攻佔金門,即為輕敵與急躁表現。當時,我們曾電你們,應先集中力量,攻佔廈門,而後再轉移兵力攻佔金門,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們深刻注意,致有此失。除希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外,仍希鼓勵士氣,繼續努力,充分準備,周密部署,須有絕對把握時,再行發起攻擊。並請福建省委,用大力為該軍解決船隻及其他戰勤問題。至失散人員,仍望設法繼續收容」等語,特為轉達,請即轉告各兵團及各軍負責同志,引起嚴重注意。
另有坊間傳聞,粟裕將軍在金門戰役打響前也曾做出三大指示,後來稱作」三不打」的規則,第一不打是沒有運載6個團的船隻不能攻打;第二不打是有強兵增援不能硬碰硬;第三不打是要在老家山東沿海挑選出6000名經驗豐富的船工去支援10兵團,船工不到不能攻打。
歷史問答: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領導了幾次為抗日勝利做出巨大貢獻的重大戰役?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