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國軍是否有翻盤的機會,如果有該怎麼打?

2021-02-23 戰史研究

徐蚌會戰國軍是否有翻盤的機會,如果有該怎麼打?

前幾天重溫大決戰,真心覺得這個電影是中國戰爭片的頂峰了,無論演員,臺詞,道具,導演,配樂都是完美。三部曲中最喜歡就是淮海戰役(用徐蚌是為了非大陸知友也能看懂),因為這一戰役還是有變數存在,同時也是最有可能導致中國分為南北,出現另一個時空線的可能。守江必守淮,沒淮,渡江的勝利是大勢所趨
補充一下,翻盤我指的是兩黃軍團能夠保持建制和實力撤出包圍圈

按投票排序按時間排序

7 個回答

知乎用戶

程彤、知乎用戶、司提甲 等人贊同

要是黃百韜兵團能夠從海路撤退,那麼是完全可以撤下來的。

黃維兵團就麻煩一點,只要國軍還是想著在徐州決戰,那麼以當時徐州的兵力,絕對是不夠的(這也是當初希望黃百韜能由陸路退下來的原因之一)。因此,黃維的增援就是必不可少的。
而如果黃百韜走海路跑了,華野就不再需要花上10天時間去解決7兵團,就可以在11月初就直接對徐州發起攻擊,黃維能不能在合圍開始之前趕到徐州?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如果黃維能趕到徐州,那麼徐州附近就至少包括了4-6個兵團,確實不一定能一口氣吞下。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那麼華中軍區就徹底空了(白崇禧在後期死活不放兵到徐州,並不僅僅出於和老蔣作對的緣故)。這時候,只要華野能把這些部隊吸引在徐州,中野估計能直接打到武漢了。再往後就是一個很大的架空話題了。
如果黃維趕不到徐州,那徐州的決戰,基本上會沒什麼懸念的以邱李孫三個兵團被吃掉而結束。

所以,黃百韜走海路之後,徐州就只能夠主動放棄,徐州剿總的部隊全面撤退。
這時候唯一的懸念就是,徐州部隊撤退的速度到底能不能比華野更快。從真實的歷史對照來看,恐怕夠嗆。當然,這種追擊估計不會導致建制的覆滅,但是被咬掉一兩口肉是免不了的。

-

樓上的 @張文 提出了一個由杜聿明提出的可能的轉折點: 

以黃百韜兵團堅守碾莊圩一周至十天,以李彌兵團守備徐州,以72軍為總預備隊,以第2兵團(邱清泉)、16兵團(孫元良)會合12兵團(黃維)先擊破中野六個縱隊,然後回師東向,擊破華野以解黃百韜之圍。


而實際上,這個所謂的「上策」完全是做不到的

我來詳細的分析一下為什麼。

首先:
我們來看7兵團(黃百韜)和12兵團(黃維)的戰役時間和地點(所有距離以徐州為中心計算,單位:公裡)表:

11.5  7兵團主力計劃開始撤退11.6  華野主力展開戰役機動11.7  7兵團實際從新安(距離:115)出發      華野發現7兵團撤退,展開追擊11.8  張何起義,讓開運河防線      12兵團從確山和駐馬店(距離:450)出發11.9  7兵團先頭部隊到達碾莊(距離:60)11.11 華野佔領曹八集,完成對7兵團的包圍11.15 中野佔領宿縣(距離:100)11.18 12兵團行軍至蒙城(距離:150),開始強渡渦河,與中野接觸11.22 黃百韜自殺(陣亡),7兵團被殲11.24 12兵團到達趙家集,得知身後的蒙城被佔領,發現可能被包圍,於是向6兵團靠攏11.26 12兵團被包圍於雙堆集(距離:118)12.15 12兵團被殲滅



根據上面的時間和地點,我們來分析一下國軍(大兵團)在淮海戰役中的行進速度:
7兵團: 從新安到碾莊,一共55公裡,走了2天,平均一天27.5公裡,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交戰。
12兵團:從確山到蒙城,共300公裡,走了10天,平均一天30公裡,沒有交戰,就是正常行軍。
從蒙城到雙堆集,大約40公裡(不是直線),走了8天,平均一天5公裡。實在中野主力阻擊(11.24之前並非全力,而是誘敵深入)下完成的。
可見:
當時國軍的大兵團行軍,如果沒有交戰,正常行軍速度大約是一天30公裡左右
如果遇到阻擊,行進速度從每天5公裡到寸步難行不等

好,我們根據上面的時間表,還有上面計算出來國軍的行軍速度,來分析一下杜聿明的「上策」的可行性。
首先是一些基本假設:
按照杜聿明的要求,2/16兵團需要匯合12兵團擊破中野,那麼最佳的時間段顯然是11.18-11.24,在蒙城到趙家集之間,大約距離徐州150-110公裡附近。因為後面要救7兵團,那肯定是趕早不趕晚了,所以,所有的後續計算都以11.18日,12兵團和2/16兵團在蒙城會師並立刻返回徐州為基礎
2/12/16 3個兵團匯合後,開始返回徐州。此時,中野一定會全力阻擊,遲滯這三個兵團的返回時間。假定中野阻擊區域為總路程的一半(因為徐州只剩下一個兵團了,顯然不敢輕易跑太遠來接應的),也就是75公裡。

這時候,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不同情況下國軍的表現了:
1:按照上述國軍真實的遭遇阻擊行進速度計算,大約需要75/5=15天時間。也就是12月以後才能到達,這時候黃百韜早就屍骨無存了。
2:即使國軍3個兵團,戰鬥力翻倍,行進速度也翻倍,那麼還是需要75/10=7.5天時間才能完全突破阻擊區域,然後再花75/30=2.5天走過餘下路程,總工花11天。也就是說從11.18出發,要11.29才能回到徐州,給黃百韜收屍還是晚了點。
3:如果國軍如有神助,突破阻擊的行進速度提高到15公裡呢?那突破阻擊區域要75/15=5天,餘下路程也人品大爆發,提高一倍到60公裡,那也要1天多一點,也就是總路程還是要6天。11.18出發,還是要11.24才能回到徐州。
4:那如果國軍真的祖墳冒青煙,中野一夜之間不見了,阻擊沒有了,那又情況如何呢?150公裡的路程,按照正常行軍,也要150/30=5天,就是11.23才能到---剛好前一天黃百韜掛了。看來到了祖墳冒青煙的境地了,黃百韜還是在劫難逃。
5:那就只能再給力一些了:國軍在這無阻擊路程也全程飛奔,一天跑60公裡,那會徐州只需要150/60=2.5天,即11.20(那半天就送給國軍吧)。但是,這三個兵團,能在兩天時間內把60公裡外的黃百韜救出來嗎?倒推一下,國軍起碼要一天突破20公裡的阻擊線,才能做到---這是國軍實際表現的4倍之多。更何況,中野一路上消失無蹤,你覺得這時候會不會和華野一起並肩作戰呢?或者騷擾側擊一下徐州?呵呵。。。

這是杜聿明的「上策」中最核心的問題。
而且看到上面第4點,可以看到:即使在沒有遭遇阻擊情況下,2/12/16兵團也要不會早於11.23回到徐州。這也就是為什麼杜聿明要黃百韜堅持10天的原因---因為蒙城到徐州300公裡來回,把大軍拉過去走一圈都要10天了啊。


杜聿明的「上策」只提到了就7兵團。但是沒說徐州怎麼辦。
我們再來推演一下:
按照第1/2點結果,在中野的阻擊下,要11月底甚至12月才能回到徐州。而華野在11.22結束對7兵團圍殲後,足有6天的時間窗口完成對徐州的迂迴包圍(碾莊離徐州只有60公裡,即使按照國軍的行進速度,也不過2天就能到)。這樣的話,2/12/16兵團在剛突破完中野的阻擊區域後,就會很快面臨著華野在徐州外圍的阻擊了。甚至不排除中野回過頭來配合華野對他們進行合圍。這個戰術是不是很熟悉?對,就是經典的圍點打援。這個時候,在徐州城內的13兵團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3個兵團被殲滅之後,然後自己再考慮一下是起義呢,還是死守到底了。
如果按照第3點結果(例如說中野並不全力阻擊),那麼局勢就比較微妙了:華野剛吃掉7兵團後到達徐州外圍、2/12/16兵團也剛好到達徐州外圍、另外,既然中野前一階段沒有全力阻擊,那麼此時也很可能尾隨而至。這時候就看雙方指揮部的決心了:
要麼就雙方主力在徐州外圍展開決戰,這基本上和真實歷史不會有很大差別,華野一口氣吃掉2/12/16 三個機動兵團(真實歷史是2/13/16),中野吃掉留守徐州的13兵團(真實歷史是12兵團),或者中野部隊分兩部,一部阻擊13兵團或者對徐州圍而不攻,另一部協助華野,加快對2/12/16的圍殲---反正留守徐州的13兵團這時候肯定不敢輕易出來,出來了也跑不掉。
要麼就按照最初「小淮海」的劇本,華野和中野後撤,結束淮海戰役。這樣,國軍淨虧7兵團,以及喪失徐州以北大片的機動空間,華野休整結束後隨時可以再次兵臨城下。而中野則可以趁著12兵團加入到徐州的機會,向華中剿總防區進發,由於此時華中剿總的機動部隊只剩下3/14兩個兵團(5個軍/整編師)。以中野7個縱隊在淮海戰役的實際表現,如果兩個兵團單獨行動,基本上可以肯定吃掉任何一個。即使白崇禧拋開私心,讓桂系的3兵團(張淦)和中央系14兵團(宋希濂)全力配合作戰,那麼中野也可以展開機動,避免正面對抗,反正已經少了一個王牌的12兵團,迂迴空間肯定多了很多。


所以,按照杜聿明的「上策」,即使最好的推演結果,也是白送一個7兵團,並且拱手讓華野兵臨徐州城下。
而如果按照稍微不利於國軍的推演,那最終結果也就和真實的差不多:2/7/12/13/16五個兵團全滅---只是順序稍有不同罷了。

--

然後, @Wei Luo 對國軍的機動能力提出質疑,說國軍號稱機械化部隊,怎麼會行進速度那麼慢呢?
我之前給他的回答是:

你高估了國軍的機械化程度。事實上,真正能勉強做到機械化行進的國軍,也就那三個快速縱隊而已。其他的各號稱「機械化部隊」,其實大部分情況下,還是需要徒步和騾馬的。
第二:國軍的後勤保障能力不足,根本無法滿足真正機械化行軍中,每天增加一兩百公裡的後勤線保障能力。也就是說,國軍如果真的展開機械化行動,他們的行軍能力就看他們能隨車帶多少東西,後續補充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如果追上三五天,還剩下多少戰鬥力,可想而知。


然後,再摘錄一段王外馬甲的小說,雖然是小說,但是裡面各項內容都考證得非常清晰,非常值得一看(利益無關:此處的讚譽之詞乃私貨也)。
其中有一段對行軍速度的問題解釋得很清楚:戰場上的蒲公英(二十四)

軍隊的行進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同一支部隊在同樣的道路上運動,由於任務要求不同、裝備攜帶量不同、戰場環境不同、行軍隊形不同,移動速度會有很大變化——從根本上說,部隊能走多快、走多遠,並不取決於士兵的素質,更大程度上是由領導的意志決定的

摩託化步兵正常的接敵距離是五公裡,從官橋到滕縣縣城大約三十公裡,如果採取救援急行,一個小時就可以投入戰場,但這樣的方式警戒性較差,容易落入「圍點打援」的陷阱。而在當時,快速縱隊並不知道圍攻滕縣的解放軍到底有多少兵力,因此,採取謹慎保守的移動方式是比較穩妥的選擇。

所謂「接觸隊形」實際上是個環形隊列,由步兵分隊把裝甲和輜重包在圈子中間,前衛和側翼都是徒步搜索的偵察兵,主力集團則相互呼應著慢慢往前挪。

坦克車也縮在保護圈裡,走一走、等一等,真象是烏龜一樣。泥濘的路面影響了戰車的性能,那些洋機器開開停停的就出了故障,光冒黑煙不動彈。蔣緯國的部下都是些半吊子,只會開車不會修車,馬師恭司令沒有辦法,只好讓傘兵和汽車兵中懂得機電知識的人都去參加「坦克會診」。蔡智誠也客串了一把修理工、還趁機坐了一回坦克,不過,那鐵疙瘩雖然外表很威風、其實並不舒服,蔡修理工在裡面呆了一個小時,出來卻嘔吐了十多分鐘,從此就再也不願意遭那份洋罪了。

被坦克折磨了一番之後,蔡智誠連汽車也不願意坐了,乾脆在田埂上散步。

行軍的速度很慢,大部分人都顯得十分清閒,只有炮兵們忙得不行。隊伍每前進兩三公裡就停下來備戰、等待警戒分隊的偵察結果,這時候,炮兵就趕緊把大炮拖到田野裡布防,還要挖一條圓形的助鋤溝——因為誰也不清楚敵人將會從什麼方向出現,所以必須保證360度都能夠開炮——等他們把坑刨成、把炮位架好,車隊卻又開始挪動了,炮兵們只好罵罵咧咧地收拾東西……整個下午都看見他們這樣來來回回地瞎折騰,逗得蔡智誠呵呵直樂,他心裡想:幸虧當初我沒有留在207師裡當炮兵。

走了一下午,只前進了十多公裡,晚上在南沙河宿營,滕縣方向的槍炮聲響了一夜。

這段描述的恰好是國軍僅有的三個真正機械化部隊之一的第三快速縱隊(而且是三個快速縱隊中,唯一做到全美械的),在47年7月從臺兒莊增援滕縣的過程。

從描述可以看到,在可能遇到敵軍主力的情況下,即使是標準的美協機械化部隊,在沒有發生交戰的情況下,一下午(半天)也不過走了十多公裡。折算一下,一天30公裡左右---和我上述計算的無交戰行軍速度基本相符

所以,不要以為機械化部隊上戰場,他們的行軍速度就可以簡單的開車速度來模擬,其實相差很遠的

編輯於 2014-11-11  感謝 

 收藏 • 沒有幫助 •  • 作者保留權利收起收起

2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林衝,併購投資

秋明 阿爾汗布剌、張糊 贊同

以前知乎某個問題的最高票答案是「題主有沒有過考前通宵複習仍然掛科的經歷?」,用在這裡同樣合適。到淮海戰役的時候,國軍基本已經無解了。

發布於 2014-11-11  感謝 

 收藏 • 沒有幫助 •  • 作者保留權利

4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張文,xcsa

千羽、知乎用戶、kudo tsung 等人贊同

這個問題軍壇上很多人討論過,最大的爭議(也就是翻盤可能)在於杜聿明未被執行的「上策」:
「 以黃百韜兵團堅守碾莊圩一周至十天,以李彌兵團守備徐州,以72軍為總預備隊,以第2兵團(邱清泉)、16兵團(孫元良)會合12兵團(黃維)先擊破中野六個縱隊,然後回師東向,擊破華野以解黃百韜之圍。」
這個策略會給當時的中野造成極大危險(中野圍困黃維久攻不克,直到華野騰出手來參戰才解決問題,如按杜計劃確實難以應付),但可能導致黃百韜覆滅,但即使這樣交換也是有利的結果,何況從事後看黃百韜確實堅持了10餘日,因此杜的方案確實可能成功,但歷史不容假設,黃百韜堅守10餘日是因為知道杜在救援他,如果杜沒有救援黃或者華野不需顧及杜而不顧一切攻擊黃百韜,黃百韜是否還能堅持這麼久?幹掉黃後華野是否還來得及救援中野收拾殘局?這些都難做定論,但有一點,當時共軍主攻,即使中野被夾擊,最多也是被擊潰,不會被圍殲,因此當時即使國軍「翻盤」,也只會使淮海戰役變成兩敗俱傷,拖延後來的戰爭進程,而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雙方力量對比,事實上從遼瀋戰役結束林彪入關開始,國軍敗局就已成定局。

發布於 2014-11-10  感謝 

 收藏 • 沒有幫助 •  • 作者保留權利

1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羅威的森林,學生們畢業啦!

董俊森 贊同

三大戰役之前,國軍已現出頹勢

TG軍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南進的劉鄧部隊已經脫離包圍,粟裕在山東已站穩腳跟,****已經重整旗鼓開始反攻

國軍在東北、山東、華北三個地方,都受到重挫

只是此時,國軍主力機動兵團尚在,尚有扳回來的本

國軍的意圖是在東北穩住林彪四野,傅作義南下,同黃淮地區的國軍主力,殲滅關內TG軍,然後再北上和林彪四野決戰

TG軍的意圖是以關內兩支次主力拖住國軍嫡系部隊,東野主力迅速殲滅東北國軍,然後入關平定大局

三大戰役就是這樣背景下展開的,結果TG運氣是極好的,該拿下的拿下了,應該拿不下的也拿下了,沒等林彪主力南下,國軍關內主力也全部交代了

自此,國軍所有和TG軍抗衡的本,基本沒有了。

所以,淮海無論怎麼打都無解,對吧

發布於 2014-11-10  感謝 

 收藏 • 沒有幫助 •  • 作者保留權利

2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戶,現在可以說了,愛好攝影,美食

羅威的森林、知乎用戶 贊同

其實在三大戰役之前,基本上國軍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戰爭打的是錢,國府的財政已經靠印鈔票來維持,而糧食在農村又是共軍控制的地區,所以基本上東北華北已然國府無法控制了
到了遼瀋戰役開打,錦州被拿下,共軍勝利在望,四野那是有100萬軍隊的野戰軍啊,而且兵精糧足,放到哪個戰場,國軍都不可能取得勝利
如果說翻盤的機會,也只有說是在蔣下野的那段時間,李宗仁能夠破釜沉舟,聯合民主黨派和毛談判,爭取一個聯合國會,也就是如此了
遼瀋戰役結束,全國的勝利,無非就是明天還是後天的事情了

發布於 2014-11-11  感謝 

 收藏 • 沒有幫助 •  • 作者保留權利

0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戶,戰五毛渣

首先翻盤可能性不大,但是成功把大補撤回長江以南還是很有機會的。

發布於 2014-11-10  感謝 

 收藏 • 沒有幫助 •  • 作者保留權利

0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戶

因為鄧巨人的原因,近年來淮海戰役的意義被誇大了(實際上鄧巨人在戰役期間除了打牌抽菸吐痰以外殊少貢獻)。
淮海戰役總結起來,就是60萬解放軍追,80萬國軍跑,最後跑掉了一小半。不是因為華野一上來靠運氣+對手蠢圍住了黃伯韜,這80萬就全跑去淮南了。

你問80萬國軍面對60解放軍跑什麼,那就要注意一下時間點了,因為遼瀋戰役剛打完,鬼都知道100多萬東北野戰軍就要進關了嘛。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前線國軍不戰而退,日軍主力為何卻面有苦色?
    抗日戰爭時期,在經過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等一系列大戰後,日軍雖然接連攻佔上海、南京等民國重鎮,但是日漸擴大的戰爭規模卻令日本內閣政府不堪重負。為此日本內閣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搶攻武漢以此來逼迫民國政府妥協,儘快結束戰爭,武漢大會戰由此爆發。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三):國軍1937年對日作戰計劃
    但請注意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時間,國府認為中日一旦開打就會很快引發上述這種局面,而如果世界大戰不出現的話,則又判斷日軍對華作戰僅會最多出動12到14個師團,實際上嚴重低估了日本對華作戰的動員能力,也嚴重高估了國際列強的幹涉能力。
  • 一個日軍師團有多強?抗衡國軍四個軍八個師沒問題,蘭封會戰就是例子
    武漢會戰間,第六師團加入到了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作戰序列,也是比較能突出第六師團戰鬥力的一戰。但是,國軍這四個軍根本挺不住第六師團和木村支隊的瘋狂進攻,田家鎮只堅持了半個月就丟失了,長江大門也被第六師團砸開了。
  • 日軍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為何武漢會戰50個軍打不過10個師團
    《日軍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為何武漢會戰50個軍打不過10個師團》 在此前一篇題為《蔣介石令部挖開黃河大堤,致千萬人無家可歸,戰後自嘲:千古笑柄》的文章中我們曾和大家講述了「蘭封會戰」。
  • 抗日戰爭南昌會戰,國軍損失5萬人,參戰的四大集團軍司令是誰
    南昌會戰,是1939年中國軍隊在江西南昌抵禦日本侵略軍的有限攻勢的會戰,這次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的首次大戰,1939年3月17日日軍開始進攻吳城,日軍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中將指揮3個師團在短期內擊敗了羅卓英指揮的第九戰區右翼30幾個師,日軍3月27日佔領南昌,4月21日中國軍隊開始反攻南昌,5月9日蔣介石下令終止反攻南昌
  • 此戰堪稱絞肉機之戰,國軍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日軍都被打怕了
    淞滬會戰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淞滬會戰也是中日衝突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此戰中國投入140多個師+60多個旅近80萬人,更值得一寫的是,也許蔣介石是真的被日本那無知狂妄的「三個月滅亡中國」這句話給搞怕了,淞滬會戰老蔣是真的「真心抗日」,為此,投入到淞滬會戰的中央軍部隊就有幾十萬
  • 淞滬會戰中的國軍:德械師也死傷慘重,圖8八百壯士被英軍繳了械
    (註:這是一組外國人拍攝的淞滬會戰中的國軍,他們與日寇浴血奮戰,淞滬會戰中的「八百壯士」曾感動了無數中國人,有歌曲讚揚「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同胞們起來,快快上戰場,拿八百壯士做榜樣!」
  • 粟裕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如果再晚4個小時,仗就不好打了」
    蔣介石加緊策劃「徐蚌會戰」。11月4日,他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具體部署「徐蚌會戰」,於11月5日確定了「守江必守淮」的方針,作出了「放棄次要城市,集中兵力於徐州、蚌埠間津浦路兩側地區,作攻勢防禦,以鞏固長江而保京滬」的決定,並明確8日開始行動。 蔣軍的這些新動向很快被華野獲知。
  • 抗日戰爭川沙口之戰,淞滬會戰決勝之役,國軍為何卻反應遲鈍?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國軍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領國軍第九集團軍和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官長谷川清率領的數千日軍在上海激戰十日。就在日軍力不能支幾乎要被全面從上海市區清除之時,日本統帥部下令組建「上海派遣軍」,以老將松井石根為總司令官率領善通寺師團前往上海。
  • 廣西戰役,3個國軍高級將領趁亂逃脫,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2月,廣西戰役爆發,負責守衛廣西國軍將領的是「小諸葛」 白崇禧,而我軍第四野戰軍擔任此次進攻任務。白崇禧眼看大勢不妙,他提前逃到海南島,另外還有3個高級將領趁亂逃脫,那麼這3個國軍將領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抗戰中第7軍先後參加淞滬會戰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後長期駐守大別山地區。 淞滬會戰中和大名鼎鼎的日軍第6師團死磕了8、9天。掩護了國軍主力部隊的撤退。 在39年冬季攻勢大反攻、第2、3次長沙保衛戰、常德會戰中均有突出表現。 在第3次長沙會戰中是堅守長沙的主力,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為國軍的反擊爭取了時間。常德會戰中是最早打到德山接應74軍57師殘部突圍的部隊。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老周 摘要: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被稱為決戰中的決戰,是大決戰三大戰役中戰果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個戰役,也是國民黨軍相對更佔據優勢,那麼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取勝的機會?
  • 誰說淞滬會戰毫無意義?
    可以說,至遲在淞滬會戰爆發一年以前,蔣介石及國民黨高層就有了在這片」十裡洋場「發起對日作戰的意圖,此一意圖不僅在主觀上符合蔣本人以長江為中心的持久戰略,在客觀上也已經具備多種有利條件。因此,認為蔣介石此後實施淞滬會戰是無謀之舉顯然是與事實不符的。二、淞滬抗戰前期的行動是否存在失誤?
  • 淞滬會戰中掩護主力撤退的兩個營,除了八百勇士,還有姚子青營
    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就成了留下一個團,執行的時候孫元良偷偷打了個折,只拍了一個營,420人,對外聲稱800人,留在蘇州河以北,依託四行倉庫堅守,這就是後來說的八百勇士。 如果只是從戰爭的慘烈程度來說,堅守寶山縣城要比堅守四行倉庫慘烈得多了。因為日軍是從吳淞口登陸的,寶山縣城是日軍進攻國軍的必經之路,所以必須要奪取。
  • 老蔣的絕對嫡系——打贏「東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十八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作為老蔣嫡系中的嫡系,位列其「五大主力」之首,該軍創建於老蔣尚未坐穩江山的1930年八月,是蔣系中央軍中建軍最早、實力最大、名將最多的老牌勁旅,同時也是老蔣的得力幹將陳誠賴以起家的基本盤,該軍由陳誠任師長的第十一師擴編而成,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軍中,因為十一合起來為「土」,十八合起來為「木」故陳誠的十八軍及其衍生出的將領部隊,稱之為國軍中的
  • 因為365萬條國軍忠魂,才有了不死的中國!
    去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紀念日,一大批抗戰將領後代祭拜四行倉庫,邀我也參加。其時《八佰》尚因技術原因胎死腹中,我從四行倉庫出來,覺得外面和煦的陽光忽然有些刺眼,與裡面展示的血腥歷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仰天長嘆,對同行的參加淞滬抗戰的國軍102師中將柏輝章師長孫女柏梅大姐說:「這樣的片子不放,天理難容!一定會放的」。總算是我說對了,幸甚幸甚!
  • 詳解《八佰》:國軍的雜牌軍不如王牌軍嗎?德械師是否為抗戰主力
    譬如魏晨飾演的朱勝忠痛斥「逃兵」們道「就是因為你們這幾十萬雜牌軍,國軍才讓日本人打成這樣」。還有杜淳飾演的謝晉元,在撤往上海英租界前夕向守衛四行倉庫的孤軍勉勵稱「八十八師的弟兄們,你們都是受過教育的德械軍團,每一個人都是國家最需要的戰士,也是這個國家一味最好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