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軍師團有多強?抗衡國軍四個軍八個師沒問題,蘭封會戰就是例子

2020-12-23 騰訊網

二戰日軍的第六師團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師團,兵源都是來自於日本的九州,大都是由一群面目猙獰、兇神惡煞的熊本縣人編制而成,早年曾參加了長城抗戰。七七事變爆發後,第六師團兩萬五千餘人從日本本土一路狂奔華北並加入了華北方面軍第一軍戰鬥序列,在華北一個多月的戰鬥中傷亡不到兩千人,之後調往淞滬戰場加入到了柳川平助的第十軍,並參加了南京暴行。

武漢會戰間,第六師團加入到了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作戰序列,也是比較能突出第六師團戰鬥力的一戰。為了配合東久彌宮的第二軍攻破長江大門之田家鎮要塞,第六師團在稻葉四郎的率領下從安徽孤軍沿長江北岸一路狂奔,連續攻破了白崇禧第五戰區之桂系的第31軍及84軍和劉汝明的第68軍的防線,先後攻佔了太湖、宿松及廣濟的門戶黃梅,而廣濟正是田家鎮的門戶,已經岌岌可危了。

面對孤軍深入的第六師團,第五戰區代司令長官白崇禧決定在黃梅圍殲這支惡魔師團,命令李品仙兵團的第48軍切斷第六師團的退路,以李榮良第28軍、劉汝明第68軍及桂系覃連芳第84軍共三個軍圍攻第六師團。但始終攻不動第六師團的陣地,稻葉四郎憑藉著手中的毒氣和師團直屬的第六野炮聯隊令白崇禧的圍攻的三個軍損失慘重,岡村寧次增派的援軍到後,白崇禧被迫下令往廣濟撤退。而稻葉四郎得到補給後一路窮追猛打,田家鎮的門戶廣濟也瞬間失守了。

武漢會戰爆發前,蔣介石一直強調田家鎮、馬當、九江防務的重要性,而馬當和九江已經相繼失守後,田家鎮成為了拱衛武漢的重要屏障,不容有失。守衛田家鎮的正是第九戰區李延年的第二軍兩個師,外圍還有蕭之楚第26軍、何紹周第86軍軍及桂系的第48軍等部作為策應。而此時進攻田家鎮的日軍在海空軍的支援下,陸軍除第六師團兩萬餘人外,還有木村支隊兩個聯隊五千多人。但是,國軍這四個軍根本挺不住第六師團和木村支隊的瘋狂進攻,田家鎮只堅持了半個月就丟失了,長江大門也被第六師團砸開了。

整個二戰日本先後組建了170多個師團,其中第六師團屬於甲級師團,算是戰鬥力比較強的師團了,參加武漢會戰時編制有25000餘人,雖然步兵武器主要以三八大蓋為主,但配置有330多門輕、重機槍及大量的擲彈筒,還有2800多人的師團直屬野戰炮兵聯隊,對於裝備落後、武器匱乏的國軍確實很難打,一個甲級師團足以抗衡國軍四個軍八個到十個師。蘭封會戰就是個很好的戰例,國軍十二個師在河南平原地帶圍攻日軍的甲級師團第十四師團兩萬餘人,在土肥原賢二的指揮下,憑藉著強大的重炮聯隊和頑強的戰鬥力,挺住了國軍十幾萬大軍的圍攻,而整個抗戰期間,國軍從未成建制的殲滅過一個日軍師團。

相關焦點

  • 日軍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為何武漢會戰50個軍打不過10個師團
    《日軍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為何武漢會戰50個軍打不過10個師團》 在此前一篇題為《蔣介石令部挖開黃河大堤,致千萬人無家可歸,戰後自嘲:千古笑柄》的文章中我們曾和大家講述了「蘭封會戰」。
  • 二戰日軍戰鬥力最強的五個師團,其中以十四師團最強
    一九四零年三月,微操大師在陪都召開各大戰區軍以上參謀長會議上曾提到,抗戰初期國軍三個師可以對抗日軍一個師團,到了徐州會戰時五六個師才能擊敗日軍一個師團,而現在以十個師還打不過日軍一個師團。而此時全面開戰不過兩年半,微操大師已痛心地承認國軍十個師已經打不過日軍一個師團,這可不是有意誇大其詞或者潑冷水,而是事實就擺在眼前。
  • 抗日戰爭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真的還沒有日軍師團人多?
    抗日戰爭打響之後,就軍隊和編制這兩個方面來說,這兩個方面日軍的水平都高於我國。不同於中國的師,日本的師團是一種獨特的軍隊編制,有利於多兵種作戰時師團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師團這個編制聽起來不大,但是一個師團往往就能發起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值得慶幸的是在抗戰初期,日軍雖然師團眾多,但是常備甲等師團只有17個,剩下的就是,乙等支援師團,丙等預備隊,丁等維持師團。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雖然最早被解放軍殲滅,可解放軍上了五個第一流的主力縱隊(1縱、2縱、4縱、8縱、9縱)圍攻,而且牙齒也蹦鬆了,雙方損失接近1:1。比起另外 「五大主力」的另外四個被殲滅時的表現強多了去,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後面重建的74軍,也還是堪稱國軍精銳。(48年淮海戰役前空投了74軍7個連防守商埠,力拒華野6個縱隊的進攻)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見的。
  • 日軍1個師團,能敵國軍10個師?川軍名將打破神話
    抗日戰爭中,日軍的師團編制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師團規模到底有多大。顧名思義,所謂的師團和各國通用的師級編制有些類似。但這個師團和早期中國軍隊相比,有很大區別。國軍嚴陣以待以甲種師團為例,日軍一個師團的規模很大,一般是四單位制,除了2個野戰步兵旅團分別下轄的4個步兵聯隊外,師團還直轄炮兵聯隊、騎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聯隊。
  • 抗日戰爭萬家嶺大捷,國軍司令指揮失誤,日軍師團為何反被全殲?
    1938年武漢會戰爆發,日軍兵分三路襲擊武漢,薛嶽奉命率領第一兵團在九江南側阻擊日軍,薛嶽下令部隊進駐廬山,依託山區地利阻擊岡村寧次的日本第十一軍。雙方在廬山地區激戰月餘,岡村寧次始終無法突破廬山防線,進攻武漢的時間也從八月底推遲到了九月初,但是始終無法達成目標。
  • 被錯認為《八佰》勇士對手:抗戰打滿全場,日軍頭號王牌第三師團
    但這個細節在的歷史中是錯誤的,真正進攻倉庫的是日軍土師第十陸戰隊,而非之前很多人傳聞的日軍名古屋第三師團。不過第三師團之所以躺槍進攻四行倉庫部隊,可見這支部隊在抗戰之中的名聲有多大。畢竟在影視劇中通過強大的敵人,才能襯託我們抵抗有多悲壯。
  • 抗日戰爭時我軍一個軍的有多少人?真的還沒有日軍師團人多?
    日軍初次侵略我國國土時,日本僅僅一個師團就由2個步兵旅團,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聯隊各1個,以及後勤單位(如醫療、武器儲備等)組建而成。步兵旅團還可將其分為步兵聯隊,步兵聯隊由步兵大隊組成,步兵大隊再分就是步兵中隊。這樣就將一個師團分為了四個階梯,以上這種分配方式就是四單位制。
  • 日軍為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為何取消?15個師團進攻,15個師團牽制及...
    該4個軍到達各自目標地區時在川北、川東北、川東,形成對成都、重慶正面的戰役進攻態勢後,即在上述地區進行約一個月的休息、整頓,作以後之作戰準備。 日本陸軍第17軍(第2、38師團)在瓜達康納爾島有約4萬日軍(投入5萬,海軍接回1萬餘人),因作戰與飢餓,幾乎全軍覆滅。
  •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二戰時,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編制通常為班、排、連、營、團、旅、師、軍。而日軍別出心裁搞了一個不一樣的編制,它的體系為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可別輕易地把日軍的編制和我國的編制混為一談。
  • 薛嶽的萬家嶺大捷,國軍打的最好的戰役,全殲日軍師團,岡村寧次寫檢討
    戰爭打了大半個月,到10月9日晚19時,薛嶽一聲令下,13支敢死隊舉起大刀奮勇出擊。其他個部隊緊隨其後,向箭爐蘇、萬家嶺、田步蘇、雷鳴鼓劉、楊家山等地全線攻擊。
  • 抗日戰爭萬家嶺大捷,薛嶽全殲日軍師團,為何卻留下一大遺憾?
    抗日戰爭廬山戰役時期,國軍第九戰區前線總指揮薛嶽曾取得了舉世震驚的萬家嶺大捷,成為了抗日戰爭時期唯一全殲日軍整師團的戰役。1938年9月,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意圖派遣第一零六師團進入山區,迂迴到國軍防線後方發動側擊,結果日軍進入山區後便迷失方向,被薛嶽所部重重包圍於萬家嶺。
  • 緬北反攻戰:強大的對手,日軍第18師團
    緬北滇西會戰示意圖所以,今天舉個遊戲通關的例子,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緬北會戰。1937年這一年,第5師團陸續擊潰了中國30幾個師,KPI在所有日軍師團中最牛逼,一時風頭無兩,第5師團也由此被稱為「鋼軍」。此後,第5師團參加過徐州會戰和桂南會戰。
  • 全面抗戰日軍戰車第3師團具體編制及在豫中會戰中無人能擋
    1942年,日軍認為戰車團的編制已經過時了,準備建立更為高效、獨立性更強、聯合各個兵種的戰車師團部隊。日軍在東北成立了第1、2、3戰車師團,用於應對可能與蘇聯爆發的戰爭。此時的日軍戰車師團,每個戰車師團下轄2個戰車旅團,每個戰車旅團下轄2個戰車聯隊。這種一共下轄4個戰車聯隊及其他兵種的戰車師團。
  • 淞滬會戰中十三發彈片的孫立人,到緬甸打的日軍十八師團四處逃竄
    稅警總團雖然名義是財政部下轄的緝私部隊,但是在裝備上比國軍精銳部隊還強,都是宋子文花重金從德國採購的武器裝備。1932年,19路軍在上海抗擊日寇的時候,稅警總團就以88師獨立旅的名義參戰,戰功卓著。孫立人在訓練部隊上很有一套,他把中國傳統的訓練方式和美國的訓練方式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訓練方式,完全不用於國軍其他部隊。
  •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五:日軍56師團閃擊臘戍,10萬遠徵軍後路被截
    史迪威把亞歷山大羞辱了一番後,最終同意派孫立人的38師赴仁安羌解圍。38師的前身是稅警總團,全德械裝備,是當時中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抗戰爆發後,38師在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中被超負荷使用,損失很大。經過長時間的休整補充後,38師的戰力有所恢復。1941年,38師參加軍政部戰力校閱,名列第一。兵是精兵,將當然也是強將。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接受整編的西北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勁哉的第三十八師幾乎參與了初期所有的大型會戰,因在武漢會戰時元氣大傷而被改編為第一二八師,歸屬湯恩伯第三十一集團軍指揮。因為洪湖地區位於武漢側翼,駐紮於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曾數次出兵洪湖,甚至專門派出第五十八師團進攻王勁哉,但均無功而返。
  •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是57000人,還是只有6000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對日軍作戰的一次重大勝利,尤其對於當時的盟國來說起到了很大的提振人心的作用(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英等國皆損失慘重)。關於此次會戰,國軍及日軍的傷亡人數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焦點,但是其中的很多數字只有約數,而沒有詳情,本文從當時中日兩軍的戰報總結中考證了原始數據的詳情,以使大家對當時的戰場統計詳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前線國軍不戰而退,日軍主力為何卻面有苦色?
    但是武漢會戰爆發之後,負責進攻的華中日軍和華北日軍均進攻不利,日軍預期的攻佔時限一再後延,但是前線日軍仍舊難有進展。不過在經過輪番大戰之後,岡村寧次總結出了一個經驗之談,那便是「三百米定律」,只要目標海拔在三百米之下,日軍的重火力武器便可以發揮巨大威力。根據「三百米定律」岡村寧次認為,長江南北兩岸雖然均是群山綿延,但是長江北岸卻多是不高於三百米的丘陵,因此岡村寧次決定將主攻方向改到長江以北。
  • 抗戰時期,日軍一個師團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幾十師打不過他們一個師團
    咱們,就拿著名的武漢會戰來說,當時我們動用了70的師的兵力投入到會戰中,而當時日軍只投入了7個師的兵力就把我們打敗了。 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抗戰時期日軍的一個師團有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