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此時真的壓力山大的了,他不得不低下頭來找史迪威,請求中國遠徵軍解救被圍的英軍。
史迪威把亞歷山大羞辱了一番後,最終同意派孫立人的38師赴仁安羌解圍。
38師的前身是稅警總團,全德械裝備,是當時中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抗戰爆發後,38師在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中被超負荷使用,損失很大。經過長時間的休整補充後,38師的戰力有所恢復。1941年,38師參加軍政部戰力校閱,名列第一。
兵是精兵,將當然也是強將。
與上一篇提到的兩位猛人不一樣,孫立人不是黃埔畢業的,甚至不是中國軍校畢業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傳奇。
1913年,十四歲的孫立人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學校(第二年入校),1920年,孫立人以優異的成績升入清華高等科,1924年從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當年的清華大學和今天的清華大學不一樣,不是有錢有勢就能進的,孫立人出身於安徽一個書香門第,家裡有點錢,但談不上有勢,他能在清華學習十年,憑的是自身的實力。
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孫立人的最大愛好是打籃球。
在擔任清華大學籃球隊長期間,孫立人帶領清華隊在華北大學籃球聯賽中獲得過冠軍。1921年,孫立人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主力後衛,同年,上海舉辦了第五屆遠東運動會,在這次運動會的籃球比賽上,中國隊力壓日本,秒殺菲律賓,榮獲冠軍,這也是中國在國際比賽中第一次獲得籃球冠軍。
面容俊朗,身姿挺拔,籃球打得好,還是學霸,況且家裡有錢。擱現在,孫立人絕對男神極人物,是萬千少女的心儀的對象。
可孫立人沒時間風花雪月,清華大學一畢業,他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加修土木工程。僅一年,孫立人就完成了學業並順利畢業。
大學畢業後的孫立人也和現今的大學畢業生一樣,開始找工作。高文憑的人當然找高度專業性的工作,很快,孫立人進入了美國橋梁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師。
按說,這時的孫立人已經是一名成功人士了,上著體面的班,拿著豐厚的薪水,閒時打打籃球,喝喝咖啡,多麼愜意。
這種成功只是一般人眼中的成功,真正的猛人還有更遠大的追求。自己的命運是改變了,可是國家的命運呢?
外有強敵壓迫,內有軍閥混戰,社會凋敝,民不聊生。國運如此,熱血青年豈能袖手旁觀?
孫中山和魯迅起先選擇的是學醫救人,其後,孫中山覺得救人不能解決問題,開始造反救國;魯迅也覺得救人是徒勞,開始選擇救精神。
孫立人也一樣,他漸漸認識到架橋修路和救國沒啥直接聯繫,於是不顧老父親的拼死反對,毅然辭職(幹了四個月的工程師)報考了美國佛吉尼亞軍校。佛吉尼亞軍校是美國僅次於西點的軍校,馬歇爾和巴頓都是這所軍校畢業的。
1927年,孫立人從佛吉尼亞軍校畢業,開始遊歷歐洲,考察歐洲列強的現代軍事。一年後,孫立人回國。
回國後的孫立人並沒有受到蔣介石的重用,因為孫立人不是黃埔的,也不是保定的,更不是日本士官的。在中國混,派系很重要,不是嫡系,再大的能耐也不被信任。
機會總是會垂青又準備的人,宋子文很快發現了孫立人的才華,把孫立人挖進了他的私人武裝——稅警總團。從名字上看,稅警總團根本不是一支軍隊,而是類似於警察和城管的東西。
名字不重要,宋子文有錢,有錢就可以創造奇蹟。
他花費巨資從國外購買很多先進武器裝備(包括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網羅了很多從歐美軍校畢業的熱血青年充當軍官,還聘請了8個德國軍官充組成顧問團幫助訓練。這樣,稅警總團博採歐美軍事強國之長,戰力直線上升,把蔣介石的中央軍遠遠甩在了後面。
稅警總團不是一個團,而是六個團,每個團有5000餘人(相當於一個旅),總團共有30000餘人。孫立人在稅警總團任第4團團長。
淞滬會戰中,稅警總團打的極其勇猛頑強,孫立人在戰鬥中重傷,全身重創13處,被送到香港治傷。
淞滬會戰後,稅警總團被顧祝同收編為40師,餘下的5000傷兵沒人要,孫立人把這5000人接過手,以此為班底重建了稅警團。
重建稅警團後,孫立人立即招兵買馬,他把中國傳統教育和美式軍校教育相結合,制定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孫氏操典」。稅警團按照「孫氏操典」嚴格訓練 ,戰力開始迅速恢復。兩年後,稅警總團的規模擴大到了六個團(不是當初5000人的團),被軍委會改編為38師,孫立人任師長,38師隸屬於第66軍。
好了,言歸正傳。孫立人接到命令後急令113團輕裝出擊,以急行軍的速度趕到仁安羌,主力緊隨其後。
113團經過一晝夜的急行軍,在第二天趕到了仁安羌附近。
狹路相逢勇者勝!
113團見到日軍後二話不說,朝日軍陣地猛衝猛打,雙方激戰8個小時,113團用刺刀擊潰了日軍。日軍退守二線陣地。
英國人得知中國軍隊趕來救援後,鼓起了最後一絲勇氣開始突圍,這次英軍仍然一如既往,折騰了一整夜,沒有前進半步。
英國人絕望了,他們已經做好了毀掉武器和車輛隨時投降的準備。
孫立人得知到日軍陣地堅固,強攻必然損失極大。於是命令白天派出小股部隊襲擾日軍,故意向日軍示弱,麻痺日軍。第二天凌晨,孫立人趁日軍大意,命令113團全線進攻,日軍措手不及,激戰至中午,113團攻佔了仁安羌油田,從日軍的防線中殺開了一條血路,救出了被圍的7500多英國人。
死裡逃生的英國人第二天招呼都不打就撤了,38師不得不獨自面對日軍33師團,雙方在仁安羌南部對峙。
38師原本應該去東線防禦,現在卻趕來西線頂雷。失去38師的協助,遠徵軍東線的兵力空虛。
日軍第56師團和第18師團從仰光登陸後,很快到了同古,會合55師團從正面進攻平滿納的第5軍。第5軍不愧是國軍王牌,在3個師團日軍的進攻下,竟然巋然不動。
此時,日軍也發現了遠徵軍的破綻——東線,東線此時只有第6軍的兩個師防守,關鍵是這兩師的兵力還很分散,很容易各個擊破。日軍從中路抽出了56師團,掉頭進攻空虛的東線。
56師團在之前的戰鬥中斬獲頗豐,擁有很多汽車坦克摩託車,進入緬甸後,他們很快組織了一支機械化部隊,準備以閃電戰攻擊盟軍。
4月6日,56師團開始從東線進攻,很快攻下毛奇,直逼棠吉。
史迪威發現56師團在東線展開攻擊,以為日軍的計劃是從東面夾擊位於平滿納的第5軍,所以很不以為意,沒有採取什麼措施。
史迪威蠢,杜聿明可不蠢,他一眼就看出了日軍的意圖。日軍根本不想從東面夾擊第5軍,他們的目的是以大迂迴的方式繞到中國遠徵軍的後方,佔領緬北交通樞紐臘戍,切斷中國遠徵軍回國的退路,然後圍殲整個遠徵軍。
杜聿明建議優先解決東線,調集兵力圍殲孤軍深入的56師團,然後第5軍撤出平滿納,退守緬北的密支那和臘戍。
史迪威反對,他堅持在平滿納打敗日軍,實在不行,就退到曼德勒,在曼德勒打敗日軍。
杜聿明堅持要到曼德勒以北,防止被日軍包抄,同時強烈要求派200師增援東線,殲滅日軍56師團。
就這樣,杜聿明和史迪威大吵,誰也無法說服誰。關鍵時刻,羅卓英跳了出來,命令杜聿明必須服從史迪威的命令。官大一級壓死人,杜聿明也無奈了。
這個時候,垃圾英國人又出來了。
亞力山大知道,兩個師的日軍增援緬甸後,緬甸肯定保不住,可是他還有3萬殘兵沒有撤出緬甸。現在日軍增兵,西線的38師很有可能被調到中線或東線去,38師一走,就沒有人頂雷了,33師團很快就會追上英軍,仁安羌被圍就會重演。
亞力山大也明白,現在中國軍隊的處境很危險,比英軍還危險,如果直接要求國軍掩護英軍撤退,中國人肯定不會答應。
怎樣讓中國遠徵軍拖住日軍,掩護英軍安全撤退呢?
亞歷山大想出了一個很無恥的陰謀。
在中英聯合軍事會議上,亞歷山大告訴史迪威,英軍要撤到印度去了,因為一支規模不小的日軍正在追擊英軍,他們已經到了喬克巴當。
史迪威表示他正在準備平滿納戰役,希望英軍留下來作戰。
亞歷山大說,留下來可以,但是需要中國遠徵軍先支援喬克巴當。
史迪威表示同意,於是命令200師前往喬克巴當支援作戰。
看出來了嗎?亞歷山大的話雖然很簡短,但是句句暗藏刀光劍影。史迪威也是傻逼,英國人一個大隊的日軍都打不過,留下來能幫多大忙?他們要去印度去就是了,早滾早好。
杜聿明接到200師調走的命令後大吃一驚,現在東線告急,迫切需要支援,史迪威卻把部隊調到西線去,這算怎麼一回事?
杜聿明在得到孫立人確認喬克巴當沒有日軍後,立即給史迪威打電話。
於是兩人又吵了起來。
杜聿明說史迪威是個傻逼,被英國人騙了,史迪威說杜聿明不理解他的戰略,要求杜聿明服從命令。
兩人你來我往越吵越激烈,這時候,羅卓英又跳出來了,他抓過史迪威的電話,命令杜聿明必須服從命令。
杜聿明也火了,他對羅卓英說,如果你不考慮我的意見,執意去救英國人,那麼由你來承擔全部責任。
羅卓英心虛,支支吾吾。
史迪威看到羅卓英慫了,抓過電話,大吼一句:你們中國軍隊吃飯不打仗嗎?
杜聿明毫不示弱,我們吃的中國人的飯,而不是英國人的飯。自進入緬甸以來,英國人處處使絆,我們為什麼要冒巨大危險去幫助他們逃跑?我們來緬甸是盡盟國的義務,不是來受英國人擺布的!
史迪威毫不理會,堅持己見,羅卓英也跟著幫腔,杜聿明無奈,只得命200師向喬克巴當進發。不過杜聿明留了一手,他只命令兩個團坐汽車向喬克巴當急進,其餘的部隊則慢慢步行,以便隨時掉頭支援棠吉。
第二天,杜聿明預料的情況果然出現了。
38師向羅卓英報告,他們在喬克巴當根本沒有發現日軍,倒是發現了很多狼狽正在逃命的英軍。
羅卓英知道上了英國人的當,驚慌失措,問杜聿明該怎麼辦。
杜聿明說,現在應該放棄西路,把38師調到中線,協助96師和新22師守衛平滿納至曼德勒一線, 200師應該立即趕赴東線,支援棠吉。
羅卓英點頭同意。
這一來一回又過去了三天,棠吉還能保得住嗎?
當200師趕到棠吉時,棠吉已經被日軍先頭部隊攻陷了,日軍只留下了一個大隊守衛棠吉,另一部分則繼續向北進軍。
一個大隊肯定頂不住200師的攻擊,200師很快殲滅了這股日軍,收復了棠吉。至於那部分繼續北進的日軍,孤軍深入,有沒有補給,根本翻不起什麼大浪。
東線穩定了,中國遠徵軍暫時轉危為安了。
日軍現在有四個師團,要是放在國內,四個師團的日軍可以進攻國軍一個戰區。現在遠徵軍只有三個軍,根本沒有戰勝日軍的希望。杜聿明認為,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撤出平滿納和曼德勒,退守緬北的密支那和臘戍,背靠祖國進行防禦作戰。緬北和緬中不一樣,緬北全是高山密林,利於防守。
杜聿明這樣想,史迪威可不這樣想,他還在幻想在平滿納與日軍決戰。200師剛剛收復棠吉,史迪威認為東線警報解除,命令200師回中路的曼德勒,準備和日軍決戰。
杜聿明又暈了,與傻逼共事太折磨人了。
仰天長嘆後,杜聿明命令200師的機械化核心部隊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祖國,其餘部隊向曼德勒靠攏。
杜聿明的意思很明白,此次遠徵軍必敗無疑,可能到時候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機械化部隊是中國的寶貝,不能輕易放棄,還是提早回國,保留點種子吧。
4月26日,200師剛一離開棠吉,日軍56就迅速佔領棠吉,然後大部隊一路猛進,毫不理會側面中國軍隊的威脅,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以最快的速度佔領臘戍,切斷中國遠徵軍的退路。
緬甸東部的面積很大,第6軍和第66軍(戰鬥力很弱,只能守衛二三線)根本防禦不過來,所以部隊很分散,日軍利用這個機會,在空軍的配合下,用坦克裝甲車向前快速推進,第6軍和66軍的幾個師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很快,戰場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場景,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在前面猛衝,中國軍隊在後面逃命,進攻部隊竟然跑到了潰退部隊的前面。
4月28日,56師團已經趕到了臘戍外圍,29日,日軍輕鬆攻佔了臘戍,並且打退了中國零星部隊的反擊。
臘戍不僅緬北交通樞紐,同時也是中國遠徵軍的物資囤積處,放在古代,這就是糧草重地。官渡之戰中,曹操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草重地烏巢,袁紹大軍立馬奔潰。現在日軍攻佔了中國遠徵軍的糧草重地,遠徵軍會崩潰嗎?
(待續)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一:2個師團日軍輕取緬甸,5萬英軍為何一觸即潰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二:亞歷山大的陰謀,逼中國人擋子彈!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三:同古血戰,機械化200師痛殲5000日軍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四:平滿納大戰,國軍5軍會戰日軍第55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