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徵軍首戰敗後,為何還要二度入緬作戰?

2020-11-24 騰訊網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南下進攻荷印、泰國,威逼緬甸。日本以為「作為南亞主要地域北翼據點的緬甸,不但具備全力確保的戰略地位,一方面對中國來講還擁有堵截援蔣公路,另一方面促使印度脫離英國的重要戰略意義。

首先,如果日軍佔領緬甸,不僅可以奪取南洋地區富饒的戰略資源,來維持長期作戰的消耗,同時也好擺脫長期以來依賴美英供應戰略物資的被動局面。

其次,日軍向東可入侵中國西南,封閉滇緬公路,阻截西方國家對蔣政權作經濟與軍事上的支援,截斷中國與外部的聯繫,動搖重慶抗日大後方的穩定,使中國陷入絕境,所以國民政府必須積極出兵維護。

再者,日軍還可向西侵佔印度,佔據有利位置攻入中東,與德意在西方的擴張匯合,迫使英美等國屈服,進而稱霸世界。

1941年12月,中、英兩國正式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1942年元旦,美英中等26個國家籤訂了對軸心國宣戰的《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並組建中國戰區。1942年3月,中國正式組建中國遠徵軍,衛立煌任司令(未到任),後以羅卓英取代,總攬三個軍(第5、6、66軍),約10萬人,第二次踏上了出戰緬甸的徵程。

英國長期對日採取綏靖政策,不重視緬甸防務建設,難以抗擊日軍。此外,英國害怕中國在緬甸影響力的擴大多次拒絕中國提前到緬甸協防的請求,錯失戰機。

1941年12月,日本空軍出動74架飛機首次空襲緬甸仰光,繼而從泰國邊境攻打緬甸。次年初,日第15軍向緬重鎮毛淡棉大舉進攻,進逼仰光,英軍毫無戰意,節節敗退,在此存亡絕續之時,英當局請求中國軍隊迅速入緬作戰。3月8日,日軍輕而易舉佔據了緬甸首府仰光,並順勢沿曼德勒方向進攻。

中英美三國在隨後緬北會戰上出現嚴重利益衝突,致使戰機屢屢喪失,失敗之勢難以阻擋。

儘管遠徵軍在同古與仁安羌的戰鬥中都表現果敢,卻也無力改變持續惡化的戰事。仁安羌之役後,緬甸西線敗局已定。4月臘戍失陷,滇緬公路被截斷。自此,中國遠徵軍走上敗退之路。5月下旬,日軍佔據全緬,中國遠徵軍第一次赴緬作戰在經歷三個多月的苦戰後,終告失敗。

緬甸的陷落導致滇緬公路被截斷,中國失去了美援的惟一陸上通道,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極大恐慌。連邱吉爾也十分擔憂,他曾警告駐印度的韋維爾將軍:「我必須提醒你,如若中國潰散,起碼會使日軍15個師,或者有20個師脫出手來。之後,大舉進攻印度,就極其可能了。」印度是英國在亞洲殖民統治的核心,其重要性顯而易見,緬甸淪陷叩開了日軍進犯印度的大門,而英國又無法從北非戰場調取大量軍隊馳援,英印陷入危局。對美國來說,日軍攻佔緬甸直接幹擾了美國的太平洋戰略,美國奉行「先歐後亞」戰略,需要依託中國來拖住日軍。所以,它必然得協助中國打通國際通道,補充軍備。因此,中英美從緬甸陷落起就著手思量反攻緬甸的問題。

從1942年7月到1944年5月,中英美三方基於不同的戰略和利益考慮爭執不息,其中針對中國要不要發兵是每次爭議的一個關鍵問題。從反攻打算擬定之初,蔣介石就堅持若要讓中國發兵,必然得有英美水陸兩棲配合中國陸軍攻擊為保證。拋開英軍本身不願承擔緬戰重任,蔣介石的條件,英軍也是辦不到的,因為英國的海軍艦艇要用在歐洲戰場,無法投入緬甸戰場。並且,英國一直對水陸兩棲作戰計劃出爾反爾,致使反攻戰役一拖再拖。

從卡薩布蘭卡會議到「三叉戟」會議,再從魁北克會議到開羅會議,中美英達成了反攻緬甸的初步協定,先從緬北發動攻擊,引誘日軍,隨之再讓陸海空軍協助在仰光著陸,將日軍圍困於曼德勒以南全部消滅,攻勢時機預定在1943年12月後。

在盟軍商榷反攻方案的過程中,中國軍隊也在進行戰備工作。遠徵軍在撤退至滇西和印度後,重編進行整訓。退入印度的遠徵軍部隊編為中國駐印軍在藍姆伽建立訓練中心,由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為副指揮,重點訓練重火器及反坦克炮的使用。到1944年1月,在這裡受訓的官兵達三萬多人。1943年初,中國方面在楚雄重新成立滇西遠徵軍,在沿怒江布防的同時,也在昆明建立官兵訓練中心。經過整訓,中國訓練出了許多優秀軍官和士兵,為第二次入緬作戰創造了良好條件。

中國遠徵軍由第一次的戰略防禦轉變為第二次的主動進攻,即由中國駐印軍發起的緬北大反攻和滇西遠徵軍率領的渡江反攻。在英美盟軍的配合下兩線作戰,二十多萬中國遠徵軍將士以極大的犧牲換來了滇緬戰場的最終勝利。

1943年10月,經過一年多的整訓和準備,中國駐印軍在英美盟軍的配合下在緬北發起反攻。反攻與中印公路修建同步進行,中國駐印軍為掩護中美築路官兵從雷多往胡康河谷前進,新38師第112團於10月29日一舉攻入胡康河谷的重要基地新平洋,掀開了全面反攻緬北的序幕。12月21日,新38師師長孫立人親率第114團趕赴於邦前線對敵發動攻擊。1944年1月,擁有美式裝備的中國駐印軍新22師以及新38師跨過緬甸西北部的大奈河後兵分兩路進攻太洛、太白家和孟關。3月9日,兩支隊伍合力攻克下瓦魯班,重創敵軍,不久肅清胡康河谷的日軍。胡康河谷戰役勝利結束,不僅叩開了通向孟拱河谷的要塞,更為盟軍全面大反攻和加快修築中印公路創造了條件。

中國駐印軍在攻克胡康河谷以後,又繼續突入堅布山,於3月奪取下沙杜渣,自此控制了北緬要塞,攻入孟拱河谷。5月後緬北雨季來臨,駐印軍頂著惡劣氣候持續南進渡過浪急水深的南高江。6月16日,新38、22師攻下加邁,25日繼而又在英印軍配合下,於25日奪下孟拱城。自此,加邁、孟拱、密支那三大戰略要點之間的交通完全打通。密支那作為緬北重鎮,還是滇緬公路與鐵路的交接處,佔領該地不僅可以打通中印陸路通道,還可以緩解「駝峰航線」的壓力。對日軍來說,該地也是必須確保的戰略要地,從1942年10月起第18師團佔領此地起便修築工事堅守。

為了儘快攻佔密支那,史迪威在向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推進的時候就在策划進攻密支那,並得到美國的積極支持。但英國方面一直持反對的態度,當駐印軍入胡康河谷作戰時,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蒙巴頓正在謀劃攻打蘇門答臘的計劃,他建議停止反攻緬北的計劃,所以不予配合。為此,羅斯福電告邱吉爾:「史迪威上校堅信,他的軍隊可以在這個旱季完結前奪下密支那,若是一舉攻克,就可以據守。我曉得這是一份極其艱難的任務,然而我以為,在你的熱烈鼓舞下,蒙巴頓的指揮官們是可以克服的。」後經協商,才同意側援。1944年3月7日,日軍突襲英帕爾,英軍頓時陷入困境,英軍這才被迫重返滇緬戰場,在印緬邊境與日作戰。史迪威命令,以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及美5307支隊混合成中美突擊隊,遠程奔襲密支那。5月17日,中美聯軍襲取密支那機場截斷日軍後援。中美聯軍苦戰兩個多月,8月3日,中美聯軍向密支那城區發動突襲,日軍匆忙逃竄,5日,佔領密支那。密支那戰役共殲滅日軍2070人,而中美聯軍損失達8000餘人。

佔領密支那,中國駐印軍控制了整個緬北的主動權。駐印軍新38、22、30、14、50師經歷了長期的鏖戰,消耗巨大。密支那之役結束後,接指揮部號令利用雨季就地休整。10月上旬,雨季結束,駐印軍於1944年11月發動進攻,12月17日新38師攻下八莫,新30師20日收復南坎。

就在中國駐印軍在緬北發起大反攻時,中國雲南的駐軍也在加緊準備,約20萬兵力經過短期訓練,加強了戰鬥力,正在等待時機進行滇西大反攻。1944年3月7日,日軍突襲英帕爾,蒙巴頓驚恐萬分,急告史迪威派兵救援,並請羅斯福出面讓蔣介石電令中國遠徵軍從滇西發起反攻,以牽制日軍。在美領導人的一再催促下,蔣介石才同意滇西遠徵軍儘快發起反擊,並由美軍第14航空隊協同中國軍隊反攻。

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率先發起渡江反擊,左翼由第11集團軍擔任助攻。由於準備充分,2萬兵力在各個渡口一舉搶渡成功,待據守在怒江西高黎貢山關隘的日軍發覺時,遠徵軍已經安全到達西岸。第20集團軍又在第11集團軍3個加強團的配合下仰攻高黎貢山,奪取了日軍據守的多個陣地。中國遠徵軍怒江搶渡成功,策應了駐印軍進攻孟拱河谷和中美聯軍奪取密支那的戰鬥。

渡江,松山戰鬥打響。松山位處惠通橋西北向6公裡,山勢險峻,扼滇緬路要衝,西連龍陵。日第56師團第113聯隊花費2年時間在這裡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易守難攻。遠徵軍司令長官部疏忽地認為松山只有400守敵,但實際上日軍有3500餘人,還配有火炮20多門。戰鬥進行的極為慘烈,遠徵軍第71軍新28師和敵人鏖戰近一月,在臘猛街、陰登山陣地被攻克後,我軍傷亡巨大。松山久攻不下,對比中國駐印軍推進迅速,蔣介石斥責衛立煌主指揮不利。他重新部署,令第8軍替換新28師進攻,又激戰兩月,殲滅敵人1000多人,但卻有近7000人血灑松山。松山要點終於攻佔,滇緬公路保山至龍陵段也隨即打通。

6月21日,第20集團軍強渡怒江,其目標直指騰衝。騰衝是中印緬邊域上最大的經濟中心,十分繁華。在越過高黎貢山以後,第20集團軍受令向固東、江苴一線推進,主力從右方進攻騰衝。7月左翼第53軍攻佔騰衝城外的飛鳳山等要點。8月突進城區,與殘敵展開激烈的巷戰,殲敵3000多人,814日,騰衝城終於光復。

龍陵與騰衝同為滇西重地。1944年6月,第11集團軍照預先作戰方案向龍陵發動進攻。第11集團軍主力攻擊軍第71軍首當其衝進攻龍陵,曾一舉攻入城內,不得已又退出城外。第二次攻打,在龍陵城區被困後,芒市日第56師團的日軍火速趕來增援,遠徵軍第36師、200師將其擊退。在300門重炮的援助下,我軍終於攻下龍陵。此役歷時5個月,我軍死傷達2.5萬人,殲敵1萬餘人。奪下龍陵後,中國遠徵軍加緊攻勢,一舉向芒市、畹町推進,日軍敗勢已定。遠徵軍第11、第20集團軍以滇緬公路為目標,依次從兩邊擊退芒市、遮放、畹町之日寇,一併收復我雲南失地,滇西大反攻告終。

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徵軍在芒友成功會師。中印公路也隨後貫通。盟軍繼續南進,5月重新收復仰光,滇緬會戰結束,中國遠徵軍第二次入緬作戰勝利結束。

中國遠徵軍首戰敗後,為什麼二度入緬作戰能夠取得勝利?

一是中英美三國同盟的協同作戰。

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英美三國為保自身利益在戰略上的矛盾以及英國的殖民政策的影響。日軍南進,緬甸危急,造成抗戰生命線滇緬路受威脅,中國政府必須竭力維護。英國的殖民地也處於危險中,在英美「先歐後亞」全球戰略下,他們需要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但英國選擇優先考慮本國利益,在作戰過程中利用中國軍隊牽制日軍以完成英國從緬甸撤軍全力保護印度的目標。他們認為中國遠徵軍入緬會壯大民族主義的影響而危及其殖民統治,所以多加阻擋中國軍隊入緬設防,使其失去作戰良機。盟軍戰略目標的差異導致了指揮系統的混亂。中英美一直未能形成一個有效的協調機制。蔣介石雖然任中國戰區統帥,但美又派史迪威任中國戰區參謀長,試圖指揮中國軍隊。蔣介石要求部下要絕對服從史迪威將軍的命令,但又不完全信任他。杜聿明問蔣介石如果史迪威的號令和你的違背該如何?答:「你打電話向我請示再說。」蔣介石直接對中國軍隊遙控指揮,導致史蔣矛盾激化。對於英國,既不願指揮中國部隊,也不願讓史迪威指揮英軍。這樣在中緬印戰區,就形成了多個指揮核心,除去史杜等高級指揮官之間的突出矛盾,蔣介石的軍隊內也有嫡系和非嫡系之爭。所有這一切造成了號令不一,指揮混亂,致使日軍有機可乘。最終,第一次入緬作戰以慘敗收場。

結局的慘敗也使盟軍不同程度地認識到求同存異、共同抗敵保衛滇緬的重要性。在滇緬反攻戰中,此前一直不積極配合的英國也努力配合緬北反攻戰,派出特種部隊,空降到敵後作戰,切斷日軍補給配合我軍作戰。此外,還給在藍姆伽受訓的駐印軍提供先進的後勤保障。美國的援助和配合更顯積極,不但幫助中國駐印軍在印度藍姆伽編練和滇西遠徵軍在雲南駐訓,而且提供現代化的美式裝備及大量援華物資,使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此外,美還派出空軍配合遠徵軍作戰。美第10航空隊和第14航空隊全面掌握了滇緬戰場上的制空權,並配合地面部隊攻擊。美還派出陸軍優勢步兵隊5307團與國軍新38師、50師的兩個團組成中美混合突擊隊,遠程突襲密支那。

中英美三國還聯合開拓了「駝峰」航線,修建了中印公路,為滇緬戰場上的中國軍隊提供了必需的後勤保障。中國軍隊是抗戰的主力,在戰場上犧牲最大。盟軍卓有成效的配合形成的整體戰力無疑是作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滇西各族人民群眾和緬甸人民的大力支援。

日軍在侵佔我國滇西國土後,肆意燒殺劫掠,荼毒人民。生死存亡之際,雲南各族人民紛紛奮起抗擊日軍,特別是具有反帝愛國鬥爭傳統的騰衝人民,走在了滇西敵後抗爭的前列。當騰衝、龍陵陷落,保山危殆時,時任雲貴監察史的李根源老先生,愛國情切,不顧年邁置生死於度外,在滇西群眾中踴躍宣傳抗日愛國保鄉之理。1942年6月,李老在保山召開軍民大會,呼喚各鄉組建義勇自衛隊以協同國軍作戰,積極援助前線。他還發布了《告滇西父老書》:「我父老要堅定信念,擯除仇敵出騰衝、龍陵國境之外……公眾氣力盡到一分,軍事力量即增進一分……但苟可有益於國民,有益於抗戰者,雖毀家紓難,粉身碎骨,也萬死不辭。」

在李老的號召下,騰衝縣的愛國志士張問德、劉楚湘以抗敵為己任擔起重任,在縣城臨時成立縣委會,帶領群眾開展敵後抗戰。張問德配合遠徵軍第20集團軍進攻騰衝一役,他秘密發動群眾偵查敵情,破壞交通,為我軍籌備糧餉,擔任嚮導。在渡江反攻期間,騰衝人民向遠徵軍提供的糧食達415萬公斤,雖然當時名義上是徵購,但群眾所獲得的實際購糧款少之又少。保山縣為支持反攻作戰犧牲軍民14萬餘人。

廣大滇西兒女忍受著被欺辱的苦痛,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援助國軍的反攻戰中。滇西的景頗、德昂、傣、阿昌、傈僳等各民族及緬北華僑組建起抗日遊擊隊,踴躍配合遠徵軍開展遊擊戰,對抗擊日軍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一支始終堅持在滇西敵後抗戰的重要武裝力量——龍潞區遊擊支隊和騰龍人民自衛總隊,他們在敵後輾轉兩年半之久,帶領淪陷區人民阻擊外寇,配合軍隊作戰。此外還有阿佤山遊擊隊、蓮山獨立自衛支隊、滇西自衛軍第1、2、3路等多個遊擊隊,他們為聲援遠徵軍反攻做出了巨大貢獻。

緬甸人民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緬北初戰,遠徵軍未能獲得緬甸人民的擁護,在作戰區沒有群眾基礎,是造成中國軍隊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的重要原因。緬甸在淪為英國殖民地後,遭受了100多年殖民統治壓迫,他們迫切要求民族獨立自主,仇視英國人。日軍進犯緬甸之初,普遍利用緬甸人民盼望民族獨立的反英情緒,騙取緬甸獨立軍及人民的信任以協助日軍的作戰行動。此舉造成緬甸人對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徵軍的仇視,導致我軍軍情洩露,軍備設施屢被破壞,軍事行動受阻。

但日軍佔領仰光後,不僅沒有讓緬甸獨立,反而制定了在緬甸實施殖民統治的政策。為完全控制緬甸,侵緬日軍還下令解散了緬甸獨立軍。日軍難改其貪婪本性,所到之處大肆劫掠,完全控制緬甸的經濟命脈,縱容軍隊掠取資源,奴役百姓。日軍在緬甸任意妄為,實行殘酷的統治,推行法西斯文化專制及奴化教育等等,讓緬甸人民看清了日本人的兇狠面目,最終激起了緬甸人民的反抗。緬甸獨立組織緬人協會還派人到印度和中國積極尋求支持。緬甸共產黨則積極組織地下抵抗運動,增援了中國遠徵軍的軍事行動。

三是中國遠徵軍重組整訓戰鬥力大大提高。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出國作戰失利後,分別在中國的雲南和印度的藍姆伽展開整訓。經中英美三國協商,將在藍姆伽的義大利戰俘營作為中國駐印軍的訓練基地,由英國提供後勤保障,美國提供教練和配備兵器,史迪威任訓練營長官,主要以訓練步兵熱帶叢林作戰以及使用美式武器為主,為了應對反攻緬甸的需要,他們苦練殺敵本領,訓練十分嚴格。從1942年8月到1944年1月,共有53000人在藍姆伽接受了編練。同樣在1943年,從緬甸歸國的遠徵軍與增派部隊重新改編成中國滇西遠徵軍,轄第11、20兩個集團軍,在昆明設立訓練中心,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練兵運動。訓練中心設立了步、炮兵及陸空軍協作班,史迪威給中國軍隊配以美式裝備。蔣介石建立「軍事委員會駐滇幹部訓練團」輪訓軍官,這些官兵後來幾乎都成為了各部的骨幹,使我軍戰鬥力顯著提升。

中國遠徵軍由第一次出國作戰的戰略防禦轉變為了第二次的主動進攻,其戰術也更加靈活多變。松山血戰,主峰屢攻不破,日軍防禦堡壘穩固,遠徵軍選擇用爆破和火焰噴射器打擊敵人。作戰過程中,遠徵軍使用迂迴戰術,從後方截斷日軍補給線,在越過孟拱河谷奔襲密支那一役中,中美盟軍就取得了不錯的戰績。第一次入緬作戰,美國將本用於緬甸戰場的空軍投入北非戰場而導致盟軍未能掌握戰場制空權,在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制空權掌握在盟軍一方。現代化的裝備配合靈活的技術,使遠徵軍戰力大增,助推了滇緬反擊戰的順利進展。

四是有力的後勤保障。

後勤保障有力也是遠徵軍反攻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後勤準備和交通運輸根本無法滿足戰爭必需,成為作戰的一大制約因素。在緬北滇西反攻戰中,美國「駝峰」空運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滇西遠徵軍強渡怒江早期,為方便遠徵軍山地運輸,美國從印度空運過來一千多匹健壯的優良騾子;等渡過怒江之後,為給國軍防雨防凍又空投1萬件雨衣。據有關記載,從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從印度「駝峰」空運入中國的戰略物資近70萬噸,還有一千多架飛機投入到中國的抗戰。美方為我軍提供後勤保障的同時犧牲巨大,長達3年援華的空運中,美軍在「駝峰」損毀飛機四百多架,傷亡飛行機組人員1600餘人。總之,在滇緬反攻戰中,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徵軍兵力的調運、彈藥的補給以及傷員的輸送都依賴美國「駝峰」空運的援助,他們為中國遠徵軍第二次入緬作戰的勝利提供了相對可靠的後方保障。

此外,中國駐印軍每攻佔一個據點,便馬上建造飛機場,以便及時取得空運補給,等到公路連通後,再轉汽車運送。所以在叢林作戰中,未出現補給中斷的情況。我國滇西人民不僅積極為遠徵軍籌集糧食彈藥,還組織民夫參與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修築,保障輸送通道暢通。

五是中國軍隊作戰英勇。

中國遠徵軍英勇作戰,士氣高昂,富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滇緬反攻戰困難重重,20多萬愛國抗日官兵承擔著救國的重擔和同胞的希冀,不畏艱辛,不懼犧牲,同仇敵愾,體現出了堅強的鬥志,特別是在緬北和滇西原本人跡罕至、蚊蟲甚多、蛇虎猖獗、瘴癘彌散的崇山峻岭及熱帶原始森林中艱難跋涉,氣候條件更加惡劣,更需要強大的毅力。遠徵軍不僅要忍受這些自然條件考驗,還得斡旋於敵軍艱苦作戰。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徵軍將士前僕後繼、勇往直前,寧與敵人同歸於盡也絕不後退。例如騰衝攻城戰,就大大展現了中國遠徵軍拼死奮戰的英雄氣魄。騰衝縣城的城牆是明代石條築造的,異常穩固,城外又有良好的自然屏障,易守難攻。7月中旬,我軍已威逼騰衝城下,但屢攻來鳳山不下,日軍仍佔據制高點,對我軍攻城將士威脅巨大。但遠徵軍永不氣餒,奮起反擊三攻騰衝城,入城後與敵人進行巷戰,逐地搶奪,歷經50多天的鏖戰和圍攻,9月14日終於收復騰衝。守城敵軍兩千多人,除少數被俘自殺外,其他都被殲滅。騰衝一戰可謂是滇西反攻中最艱苦悲壯的,但也是彰顯遠徵軍頑強士氣,無懼無為的一戰。中國軍隊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們英勇頑強的英雄氣概,不光激勵了抗日民眾,而且還獲得了盟軍的連連讚揚。美軍上校布朗就說:「中國人是我看到的最英勇的部隊,我必須向他們脫帽致敬。」中國官兵的英勇戰鬥和愛國精神是滇緬反攻戰勝利的重要因素。

六是日本陷入戰略被動。

日本攻佔緬甸後,在總體戰略上陷於被動地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為日軍陣線拉的過長,南進策略投入的兵力分離太廣。1944年9月,美軍謀划進攻菲律賓,給日本軍令部造成極大壓力,被迫調整緬北滇西作戰方略。為確保印度支那、馬來亞等區域的防禦,決意從中緬戰場抽取兵力,利用緬北險峻的地理條件構築防禦工事以彌補兵力的不足。中英美盟軍的攻勢也由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消極防禦變為第二次的主動反攻,也側面加劇了日軍在滇緬戰場的防禦困難,使其戰略上陷入重大危機。

中國遠徵軍第二次赴緬作戰以極大的犧牲取得了滇緬戰場的最終勝利,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戰略反攻,穩定了國內正面戰場的局勢,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日必勝的決心,推動了緬甸人民抗日武裝起義的爆發,同時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打出中華軍人的士氣!
    中國與盟國地面部隊直接協同作戰的地域是中、緬、印戰區,這個戰區涉及多個國家的軍隊,它的地域構成非常複雜,這也是後來導致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大敗而歸的重要因素。英國軍隊因為戰事不利,請求中國軍隊增援。根據1941年12月中英籤署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議》,中方以第五十六、六十六軍共10萬餘人組成遠徵軍,由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大軍於1942年2月先後從雲南進入緬甸。
  • 英國因何拒絕遠徵軍入緬作戰?被日軍打得滿地找牙,急向中國求救
    但是,與中國的積極態度相反,英國對中國提出的兩國共同防衛緬甸、中國派遠徵軍入緬作戰的建議,一開始就表現出奇怪的冷淡。中國軍隊的這些失敗,當然也包括被英國打敗的例子。所以英國在內心裡是非常輕視中國軍隊的,這也是英國對遠徵軍入緬作戰表現冷淡的重要原因。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的戰爭背景
    我官兵經一年多作戰,先後贏得了胡康河谷戰鬥,孟拱河谷戰鬥以及密支那等戰役的巨大勝利,在中國遠徵軍的配合下,攻克八莫,南坎等地,親乘勝向滇西畹町推進。1945年1月下旬,終於和中國駐印軍在畹町勝利會師。 中國遠徵軍以數倍甚至十數倍於日軍的傷亡,取得的一個個勝利,在某些人看來並不值得稱道。然而我們應該記住,這是中國正面戰場唯一取得全勝的攻勢性作戰,同時也取得了抗戰中僅有的幾次對日軍的全殲戰。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為什麼慘敗?總共三個軍,其中兩個是炮灰
    騰衝的國殤墓園裡有個紀念碑,是第一次遠徵軍入緬作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人名字,多數是軍官,因為大多數士兵都沒有留下名字,只有軍官才能留下相對完整一些的信息,才能被後人記住,被刻上這個紀念碑。 在泰國和越南相繼被日軍佔領之後,滇越鐵路就被切斷了,這時候國民政府唯一的對外通道只剩下西南的滇緬公路,而且還是在滇越鐵路被切斷之後,臨時修築起來的。
  • 中國組織遠徵軍兩次入緬,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殲滅日軍
    文/小熊貓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不僅大敗了日本法西斯 ,而且還組織了遠徵軍,兩次入緬 ,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 ,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日軍 ,光復了緬甸 ,取得了輝煌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反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最終的失敗原因
    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境外軍事行動。遠徵軍和駐印軍經一年多的英勇奮戰,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緬甸領土8萬餘平方公裡,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傷亡14.1萬餘人,斃傷日軍6.9萬餘人,恢復了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大批物資順利輸入國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 中國遠徵軍入緬:一場應該銘記的慘敗
    ,遠赴緬甸協同同盟國對日作戰,這是抗日戰爭史上中國軍隊唯一一次跨越國境作戰。2月底,英印、英緬軍已有10個步兵營遭到重創,8個炮兵連幾乎被全殲,英軍士氣低落,幾成驚弓之鳥。他們決定放棄仰光,要求中國軍隊迅速進入緬甸阻擊日軍。中國遠徵軍經歷了同古保衛戰,仁安羌大捷等戰鬥,表現英勇。英軍威廉·斯利姆將軍說,中國遠徵軍一到前線就獲得多次小勝。雖然飽嘗缺乏組織和軍需、通信設備不足的不利,但是中國士兵是堅韌,勇敢和富於經驗的。
  • 珍貴的遠徵軍入緬作戰老照片,張張令人感慨,圖四女兵真漂亮!
    照片中史迪威將軍脫帽對著一群中國退伍軍人講話。這些都是入緬作戰時的傷殘軍人,他們先在此學習新的生存技能——鐵匠、編織、木工等,然後離開軍旅回到平民生活,可以說他們為了國家犧牲很大,令人感慨。
  • 《中國遠徵軍》,一次在戰爭劇意義上發人深省的叩問|電視劇60講(48)
    下為文稿: 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電視劇60講,我是主講人李星文。這期咱們接著聊《中國遠徵軍》。 上一期我們主要講了: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及野人山撤退,並分析了戰敗的原因。這期講的是中國遠徵軍第二次入緬作戰:遠徵軍在印度如何反省、整改,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 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此前曾大哭稱:我想死在中國!
    李光細,作為中國遠徵軍留在緬甸最後一位在世的老人,於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在重慶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為支援在緬英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中國遠徵軍赴緬作戰。1942年4月底,由於誤判,遠徵軍全面崩潰。儘管撤退是奇恥大辱,但是,局面已無可挽回,遠徵軍損失慘重。
  • 40萬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戰,20萬人沒有回來!悲壯至極!
    中國遠徵軍是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為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抗戰「輸血線」而出徵滇緬印,抗擊日軍的英雄部隊。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抗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近20萬人。 建造中的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
  • 《八佰》好評不斷,而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向您致敬
    為何會被刪減?對觀眾們有著怎樣的影響?整部電影下來,沒有人去探尋哪個角色是明星扮演,也沒有哪個明星是主角,有的只有對明星扮演的角色犧牲的傷心和難過,所有人都是主角。記者在8月15日,從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處得到信息,居住在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dian)於當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
  • 中國遠徵軍:杜聿明為何執意走野人山回國,而拒絕繞道印度?
    1942年,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給國民政府提供物資援助的國際救援線,也為了幫助英軍在東南亞抗擊日軍,國民政府組建了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在緬甸的戰事並沒有像先前預期,在英軍全部退往印度,中國十萬遠徵軍成了日軍精銳師團在東南亞的活靶子,要知道此次出徵,蔣介石盡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包括當時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200師,
  • 滇西緬北戰役,國軍第一次遠徵軍作戰,但邱吉爾卻一直在拖後腿
    (第一期中國遠徵軍司令羅卓英) 在日軍入侵越南之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幹了一件很不要臉的事情 為了保住仰光港,在雙方籤訂軍事同盟後,在兵力部署方面我方提出了應集結主力在緬泰邊境毛淡棉一帶,並以一部分主力擔任機動任務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入緬時系中國遠徵軍第十一集團軍七十一軍新28師戰士、炮兵團排長。但在緬甸的幾十年當中,他並沒有加入緬甸國籍,一生以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並表示:如果有來生,還要做中國人!此前,他是唯一在世的在緬中國遠徵軍老兵。
  • 向英雄致敬,中國遠徵軍,那些長眠異國的英靈
    確實,這部電視劇就是講述了當時中國遠徵軍的故事,也正式在這部電視劇的帶動下,讓更多人了解了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正規的來講,中國遠徵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當時參加中國遠徵軍的中國軍人共計10萬人,是由三個軍混編而成。
  • 古來徵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徵軍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 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徵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 我駐緬大使館哀悼遠徵軍老兵逝世
    【環球時報-環球網駐緬甸特約記者 辛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緬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先生於15日凌晨去世,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將通過敬送花圈等方式表示哀悼。多年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一直通過多種方式關心在緬遠徵軍老兵生活,每年春節前夕會向健在遠徵軍老兵增送慰問金。2019年11月20日,陳海大使在密支那出席活動時還專程看望李光鈿,並在李光鈿百歲壽辰時通過視頻向其送去祝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使館還向在緬遠徵軍老兵後裔聯誼會贈送口罩等防疫物資。
  •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向中國遠徵軍烈士敬獻花籃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3日在緬甸勃固省東籲市舉行向中國遠徵軍烈士敬獻花籃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率使館人員、在緬中資機構代表,與中國遠徵軍後裔僑胞共同向中國遠徵軍紀念碑敬獻花籃,並瞻仰遠徵軍紀念碑和浮雕,參觀遠徵軍東籲阻擊戰等在緬作戰陳列展,同遠徵軍後裔僑胞進行交流。
  • 12集大型抗戰題材歷史紀錄片《中國遠徵軍》全集視頻分享
    此片講述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赴緬遠徵作戰,期間,10萬精銳,作戰英勇,以少敵多的驚人戰例;另有因盟軍間的戰略分歧,遠徵軍無奈撤退回國,翻越野人山時,死傷5萬人,只有1萬人返回祖國的悲慘故事;另廖耀湘帶領2萬人去往印度,整訓後,其中澄清了一些重要史實,比如震驚世界的仁安羌大捷直接指揮者並非孫立人,而是劉放吾,以及星殉野人山的戴安瀾將軍曾被新中國追認為「革命烈士」等鮮為人知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