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遠徵軍入緬作戰老照片,張張令人感慨,圖四女兵真漂亮!

2020-11-24 騰訊網

照片中史迪威將軍脫帽對著一群中國退伍軍人講話。這些都是入緬作戰時的傷殘軍人,他們先在此學習新的生存技能——鐵匠、編織、木工等,然後離開軍旅回到平民生活,可以說他們為了國家犧牲很大,令人感慨。

照片是當時的遠徵軍第11集團軍部隊自惠通橋下遊以美式帆布舟渡越怒江發起反攻。我們可以看出來那時候遠徵軍裝備還是相當不錯的,也為抗日戰場創下不少的貢獻。

那時候遠徵軍最小的士兵只有十二歲,看起來非常的還非常的稚嫩,照片中一群士兵圍著這位小士兵,給他講解機槍的用法,這麼小就出來當兵,讓人很感慨。

其實當時遠徵軍中除了男士兵,也有一小部分女兵,當時中國遠徵軍第5軍的女兵翻越野人山時共有45人,走出野人山後,倖存者僅剩4名,令人感慨,照片中就是當時遠徵軍裡的女兵,我們可以看到這兩位女兵長相非常的清秀漂亮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打出中華軍人的士氣!
    中國與盟國地面部隊直接協同作戰的地域是中、緬、印戰區,這個戰區涉及多個國家的軍隊,它的地域構成非常複雜,這也是後來導致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大敗而歸的重要因素。當時在中國境內並沒有任何成建制的美軍地面部隊,他能夠指揮的軍隊就是準備開進緬甸戰場、配合英國軍隊作戰的中國入緬遠徵軍。有備而來的日軍迅速佔領了仰光,在緬甸西北與英國軍隊相持於伊洛瓦底江、列賓一線,北面與中國入緬遠徵軍對峙於派育、同古一帶。在同古,中日軍隊激戰四晝夜,日軍也承認這是日軍在東南亞作戰遭遇的第一場硬仗。到4月1日,中國軍隊放棄了同古。
  • 中國遠徵軍首戰敗後,為何還要二度入緬作戰?
    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徵軍在芒友成功會師。中印公路也隨後貫通。盟軍繼續南進,5月重新收復仰光,滇緬會戰結束,中國遠徵軍第二次入緬作戰勝利結束。 一是中英美三國同盟的協同作戰。 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英美三國為保自身利益在戰略上的矛盾以及英國的殖民政策的影響。日軍南進,緬甸危急,造成抗戰生命線滇緬路受威脅,中國政府必須竭力維護。英國的殖民地也處於危險中,在英美「先歐後亞」全球戰略下,他們需要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為什麼慘敗?總共三個軍,其中兩個是炮灰
    騰衝的國殤墓園裡有個紀念碑,是第一次遠徵軍入緬作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人名字,多數是軍官,因為大多數士兵都沒有留下名字,只有軍官才能留下相對完整一些的信息,才能被後人記住,被刻上這個紀念碑。 在泰國和越南相繼被日軍佔領之後,滇越鐵路就被切斷了,這時候國民政府唯一的對外通道只剩下西南的滇緬公路,而且還是在滇越鐵路被切斷之後,臨時修築起來的。
  • 英國因何拒絕遠徵軍入緬作戰?被日軍打得滿地找牙,急向中國求救
    但是,與中國的積極態度相反,英國對中國提出的兩國共同防衛緬甸、中國派遠徵軍入緬作戰的建議,一開始就表現出奇怪的冷淡。所以英國在內心裡是非常輕視中國軍隊的,這也是英國對遠徵軍入緬作戰表現冷淡的重要原因。在這種不利形勢下,英國才勉強接受與中國合作,兩國於1941年12月23日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國民政府將按此協定組建中國遠徵軍開赴緬甸作戰。
  • 中國入緬遠徵軍慘狀:穿越野人山3萬人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入緬中國遠徵軍舊照 1941年12月23日,中英籤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但由於英軍始終心存疑慮,我國遠徵軍的兩個師在1942年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最終的失敗原因
    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境外軍事行動。遠徵軍和駐印軍經一年多的英勇奮戰,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緬甸領土8萬餘平方公裡,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傷亡14.1萬餘人,斃傷日軍6.9萬餘人,恢復了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大批物資順利輸入國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 中國組織遠徵軍兩次入緬,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殲滅日軍
    文/小熊貓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不僅大敗了日本法西斯 ,而且還組織了遠徵軍,兩次入緬 ,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 ,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日軍 ,光復了緬甸 ,取得了輝煌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反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的戰爭背景
    中國遠徵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零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
  • 中國遠徵軍入緬:一場應該銘記的慘敗
    圖為1943年11月27日,印度蘭姆伽,在中美訓練營的裝甲部隊戰鬥演練中,練習坦克撤離戰術1942年2月,國民政府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候,派出精銳部隊組編中國遠徵軍,遠赴緬甸協同同盟國對日作戰,這是抗日戰爭史上中國軍隊唯一一次跨越國境作戰。
  • 40萬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戰,20萬人沒有回來!悲壯至極!
    中國遠徵軍是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為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抗戰「輸血線」而出徵滇緬印,抗擊日軍的英雄部隊。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抗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近20萬人。 建造中的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
  • 200多件遠徵軍文物在閩臺緣博物館展出 揭開七十年前遠徵軍神秘面紗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從1942年開始中國遠徵軍走出國門,入緬作戰。而黃埔軍校與中國遠徵軍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在中國遠徵軍的將士中至少有128位團級以上軍官出身黃埔軍校。此次展覽展出這一時期238件套文物,此前已在湖北展出過。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覽開放部小莊介紹,展品主要集中在生活用品、軍械和通訊設備類。如鋼盔、德制馬燈、美式通訊器、指北針、退伍證書等以及60幅圖版等。
  • 中國遠徵軍珍貴老照片:被日軍擊中瞬間的戰士,娃娃兵滿臉青澀
    中國遠徵軍珍貴老照片:被日軍擊中瞬間的戰士,娃娃兵滿臉青澀。 爬上樹的是中國的叢林戰士們,他們經過美軍一年的特別叢林作戰強化訓練,將要待在中緬印戰場高高樹頂上的瞭望崗位裡
  • 滇西緬北戰役,國軍第一次遠徵軍作戰,但邱吉爾卻一直在拖後腿
    而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遠徵軍三個軍約十萬大軍已經做好了動員準備,但是英國以「時機未到」為由,讓遠徵軍一直在中緬邊境待命。直到日軍的第15軍先頭部隊第33師團和第55師團,還有一個特種部隊五萬餘人橫掃緬甸毛淡棉、直逼仰光後,英軍才請求遠徵軍先頭部隊杜聿明的第五軍火速入緬作戰。
  • 「水也吃人,山也吃人」第五軍22師倖存女兵:幾個小時活人變白骨
    ——中國遠徵軍唯一在野人山撤退倖存的女兵劉桂英(1990年平反,2005年獲金質紀念勳章)。#中國遠徵軍#中國遠徵軍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是近現代史上的一次具有國際反法西斯崇高理想的光輝一頁,而其中的心酸,只有當時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才深有體會。
  • 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此前曾大哭稱:我想死在中國!
    李光細,作為中國遠徵軍留在緬甸最後一位在世的老人,於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在重慶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為支援在緬英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中國遠徵軍赴緬作戰。1942年4月底,由於誤判,遠徵軍全面崩潰。儘管撤退是奇恥大辱,但是,局面已無可挽回,遠徵軍損失慘重。
  • 罕見的太平天國老照片,圖6的女兵視死如歸
    以下就是一組罕見的太平天國老照片。    準備與天平軍作戰的清軍士兵,他們身邊有這許多彈藥和兩臺大炮,應該是新式的炮兵,有這麼先進的武器,難怪太平天國難以抵擋。    這三位是被俘的天國女兵,她們脖子上面套著一個大枷,即使馬上要走上刑場,從她們眼中,卻看不出一點慌亂的情緒,表現得視死如歸,令人欽佩。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入緬時系中國遠徵軍第十一集團軍七十一軍新28師戰士、炮兵團排長。此前,他是唯一在世的在緬中國遠徵軍老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緬甸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0萬餘中國遠徵軍將士先後入緬對日作戰,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贊可嘆的豐碑。 中國遠徵軍是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抗戰「輸血線」而出徵滇緬印、抗擊日本的英雄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 我駐緬大使館哀悼遠徵軍老兵逝世
    【環球時報-環球網駐緬甸特約記者 辛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緬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先生於15日凌晨去世,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將通過敬送花圈等方式表示哀悼。多年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一直通過多種方式關心在緬遠徵軍老兵生活,每年春節前夕會向健在遠徵軍老兵增送慰問金。2019年11月20日,陳海大使在密支那出席活動時還專程看望李光鈿,並在李光鈿百歲壽辰時通過視頻向其送去祝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使館還向在緬遠徵軍老兵後裔聯誼會贈送口罩等防疫物資。
  • 罕見的太平天國老照片,圖2是太平軍的精銳,圖6的女兵視死如歸
    以下就是一組罕見的太平天國老照片。 這是一戶普通的人家,他們的穿著正是當時太平天國民眾的標誌性裝扮,看得出這家人條件不太好,吃的是粗茶淡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卻沒有很高興的樣子。天國的戰士們,他們陣容齊整,應該是在訓練,或者是在接受戰前的動員。從他們統一的裝束,還有齊整的裝備來看,算是太平軍中一支精銳了。
  • 古來徵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徵軍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 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徵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