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駐緬大使館哀悼遠徵軍老兵逝世

2020-12-19 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駐緬甸特約記者 辛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緬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先生於15日凌晨去世,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將通過敬送花圈等方式表示哀悼。

多年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一直通過多種方式關心在緬遠徵軍老兵生活,每年春節前夕會向健在遠徵軍老兵增送慰問金。2019年11月20日,陳海大使在密支那出席活動時還專程看望李光鈿,並在李光鈿百歲壽辰時通過視頻向其送去祝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使館還向在緬遠徵軍老兵後裔聯誼會贈送口罩等防疫物資。

近年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一直積極推動在緬烈士紀念設施的維護和修建工作。在使館努力下, 2019年4月,東籲中國遠徵軍紀念碑新碑和中國遠徵軍紀念館正式揭幕,目前正在開展密支那相關紀念設施的修建工作。

相關焦點

  • 百歲遠徵軍老兵在緬甸離世
    當地時間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李光鈿老人原籍雲南宣威,生於1920年,曾於中國遠徵軍第71軍新編第28師第83團2營82炮排擔任排長,並參加攻打松山和龍陵等戰役,戰鬥中被榴彈擊中負傷在龍陵黃草壩軍部醫院療傷,傷愈後繼續參加戰鬥並收復滇西全境。抗戰勝利後他曾在滇西定居,後遷至緬甸密支那,一直保持中國國籍。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把勳章輾轉送到老人手中。
  • 《八佰》好評不斷,而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向您致敬
    記者在8月15日,從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處得到信息,居住在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dian)於當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 李光鈿,原籍雲南宣威,16歲(民國28年,公元1939年)告別了家人參軍,他曾任中國遠徵軍
  •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向中國遠徵軍烈士敬獻花籃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3日在緬甸勃固省東籲市舉行向中國遠徵軍烈士敬獻花籃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率使館人員、在緬中資機構代表,與中國遠徵軍後裔僑胞共同向中國遠徵軍紀念碑敬獻花籃,並瞻仰遠徵軍紀念碑和浮雕,參觀遠徵軍東籲阻擊戰等在緬作戰陳列展,同遠徵軍後裔僑胞進行交流。
  • 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此前曾大哭稱:我想死在中國!
    李光細,作為中國遠徵軍留在緬甸最後一位在世的老人,於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在重慶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為支援在緬英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中國遠徵軍赴緬作戰。1942年4月底,由於誤判,遠徵軍全面崩潰。儘管撤退是奇恥大辱,但是,局面已無可挽回,遠徵軍損失慘重。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居住在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Myitkyina)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享年100歲。,入緬時系中國遠徵軍第十一集團軍七十一軍新28師戰士、炮兵團排長。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的戰爭背景
    中國遠徵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零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
  • 中國遠徵軍首戰敗後,為何還要二度入緬作戰?
    中國遠徵軍由第一次的戰略防禦轉變為第二次的主動進攻,即由中國駐印軍發起的緬北大反攻和滇西遠徵軍率領的渡江反攻。在英美盟軍的配合下兩線作戰,二十多萬中國遠徵軍將士以極大的犧牲換來了滇緬戰場的最終勝利。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最終的失敗原因
    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境外軍事行動。遠徵軍和駐印軍經一年多的英勇奮戰,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緬甸領土8萬餘平方公裡,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傷亡14.1萬餘人,斃傷日軍6.9萬餘人,恢復了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大批物資順利輸入國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 倖存的遠徵軍老兵,滯留緬甸70年不能回國,寧死不入緬甸籍
    遠徵軍取得的戰績是輝煌的,可付出的代價卻也是慘重的,據統計,遠徵軍傷亡的將士多達6.7萬人,即便是活著的也大多數沒有機會回國,犧牲的將士則只能埋骨異國他鄉。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遠徵軍老兵都去世了,不過在緬甸卻有一位遠徵軍老兵健在,他的名字叫李光鈿,他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雖然他還活著,可是卻始終無法回家,70多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回家。
  • 遠徵軍老兵:新38師異域揚威,日軍18師團死傷數萬,狼狽逃竄
    遠徵軍老兵:新38師異域揚威,日軍18師團死傷數萬,狼狽逃竄文|歷史的故紙堆曾祥耀,祖籍廣東梅縣,1922年4月17日生於馬來西亞。其父在南洋經營礦業,後回國在安徽淮南礦務局任職,曾祥耀隨母在上海安家。1930年其父病逝後,全家返回梅縣老家。
  • 中國組織遠徵軍兩次入緬,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殲滅日軍
    文/小熊貓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不僅大敗了日本法西斯 ,而且還組織了遠徵軍,兩次入緬 ,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 ,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日軍 ,光復了緬甸 ,取得了輝煌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反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國遠徵軍遺骸歸國擱淺 近九旬老兵嚎啕大哭
    京華時報記者 潘之望 攝  89歲老兵繆焜得知不能接到遺骸後嚎啕大哭。組織方供圖  近日,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和多家機構發起的規模最大的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活動,已收殮347具遠徵軍將士遺骸。昨天下午,龍越慈善基金會發布消息稱,赴緬甸迎遠徵軍遺骸活動受阻,雲南同鄉會表示不願意將遺骸運送回國。
  • 200多件遠徵軍文物在閩臺緣博物館展出 揭開七十年前遠徵軍神秘面紗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徵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徵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徵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
  • 遠徵軍老兵滯留異鄉73年,拒絕入緬甸籍:我永遠都是中國人
    為了保衛這條抗戰「生命線」,中國政府派出了一支遠徵軍,遠徵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共計9個師10萬餘人。在這10萬多人裡,有一名叫做李光鈿的年輕人,1922年出生在雲南的一個貧苦農村。1942年入緬作戰時,李光鈿也才剛剛20歲。他可能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這一去竟然就是73年。1944年,李光鈿在一次作戰中不幸負傷,被安排在了龍陵黃草壩的軍醫院休養。
  • 關注 遠徵軍遺骸歸國擱淺 老兵代表聞訊墓前痛哭昏厥
    騰衝遠徵軍國殤墓園。京華時報記者 潘之望 攝昨晚,龍越基金會再次發布稱,經過艱難交涉依然沒有結果,所以入緬隊伍決定6日啟程返回騰衝。多次溝通 對方曾稱支持據了解,龍越基金會和緬甸的雲南同鄉會之前有過多次交流溝通。4月10日於緬甸密支那舉行的啟動儀式上,龍越基金會邀請緬甸密支那雲南同鄉會參加,對方派了兩位副會長,且提供了位於雲南墓地的一間房子作為存放遺骸的場所。
  • 12集大型抗戰題材歷史紀錄片《中國遠徵軍》全集視頻分享
    此片講述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赴緬遠徵作戰,期間,10萬精銳,作戰英勇,以少敵多的驚人戰例;另有因盟軍間的戰略分歧,遠徵軍無奈撤退回國,翻越野人山時,死傷5萬人,只有1萬人返回祖國的悲慘故事;另廖耀湘帶領2萬人去往印度,整訓後,其中澄清了一些重要史實,比如震驚世界的仁安羌大捷直接指揮者並非孫立人,而是劉放吾,以及星殉野人山的戴安瀾將軍曾被新中國追認為「革命烈士」等鮮為人知的細節。
  • 國家記憶 有您一份:我與新一軍抗戰老兵尤廣才的忘年交
    這次令人難忘的活動事後僅僅在黃埔軍校網和成都地方報紙上被報導,尤老和我都不曾想到,接下來的一年裡,眾多主流媒體包括電視、報章雜誌紛紛將目光聚焦這位健在的遠徵軍老兵,尤廣才的名字迅速被關注遠徵軍抗戰史的人們熟知。歷史本應給予的殊榮,並不會因為它的姍姍來遲而退去光彩,反而會日漸光亮。
  • 遠徵軍老兵憶往事:戰爭很殘酷,巨蟒把哨兵都吃了
    在街旁一棟年代久遠的民居中,88歲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承基,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這位昔日抗戰的鐵骨英雄,常年生活在此,任憑歲月雕刻人生的痕跡。因戰時負傷,加上後來遭遇車禍致使左腿髕骨骨折,李承基的腳不能彎曲,一直在家靜養。如今年事已高,無法暢通地 與人 交流。「戰爭有時很激烈,有時很艱苦,遇到的危險更是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
  • 其實遠徵軍俘敵總數都沒那麼多|軍情晚報
    那麼我們拋開不確實的記載,中國駐印軍和遠徵軍在滇西緬北戰場上一共俘虜了多少日軍呢?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一共有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942年,中國軍隊集中了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共計約10萬人參戰。新22師和新38師撤到印度之後,被改編為中國駐印軍,接受美式裝備及訓練,戰鬥力大增;而集結在雲南的部隊整編了2個集團軍6個軍的部隊,部分接裝美式裝備,被稱為是第二期中國遠徵軍。
  • 英國因何拒絕遠徵軍入緬作戰?被日軍打得滿地找牙,急向中國求救
    但是,與中國的積極態度相反,英國對中國提出的兩國共同防衛緬甸、中國派遠徵軍入緬作戰的建議,一開始就表現出奇怪的冷淡。所以英國在內心裡是非常輕視中國軍隊的,這也是英國對遠徵軍入緬作戰表現冷淡的重要原因。在這種不利形勢下,英國才勉強接受與中國合作,兩國於1941年12月23日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國民政府將按此協定組建中國遠徵軍開赴緬甸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