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徵軍老兵憶往事:戰爭很殘酷,巨蟒把哨兵都吃了

2020-12-19 中國網文化

李承基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

口述實錄:「途中,日軍對我掃射了無數槍,我臥倒在地,一動也不敢動。子彈嗖嗖嗖地擦著頭頂呼嘯而過,聽得人心驚膽顫。幸運的是,我沒被打中。日軍以為我死了,沒有再追擊,不然我很可能就沒命了。」「當時飛機俯衝,機槍低空掃射而過,陣地上偷襲的日軍有一個排30多人,全部被打死。」

2014 年 9月24日清晨,成都市群康路上熙攘嘈雜。在街旁一棟年代久遠的民居中,88歲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承基,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這位昔日抗戰的鐵骨英雄,常年生活在此,任憑歲月雕刻人生的痕跡。

因戰時負傷,加上後來遭遇車禍致使左腿髕骨骨折,李承基的腳不能彎曲,一直在家靜養。如今年事已高,無法暢通地 與人 交流。「戰爭有時很激烈,有時很艱苦,遇到的危險更是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和日軍交鋒,我們幾乎百戰百勝,配得上『天下第一軍』的稱號。」在李承基充滿自豪的言語中,那段衝鋒陷陣的崢嶸歲月曆歷再現。

瞞著家人參軍義無反顧上前線

為給遠徵軍補充和增加優質兵源,在「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號召下,一股愛國參軍的熱潮在成都各大、中學校迅速掀起。

「當時正處於國破家亡的境地,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大半個中國。我正在成都縣中念書,聽到號召後熱血沸騰,就偷偷報名了。」李承基回憶說,那時他家住成都,父親是當時四川省的政府官員,家境殷實。作為「養尊處優」的大少爺,放棄念書恐難得到父母同意。

「木已成舟,他們知道後也就默許了,畢竟參軍報國也是榮耀的事。」1943年,17歲的李承基成為遠徵軍的一名戰士,奔赴印緬作戰。出徵前,李承基隸屬於成都軍政部教導團二團。學生兵在北教場軍營集結,接受了幾個月的步兵基本訓練。

訓練結束後,學生兵到少城公園(今成都人民公園)開誓師大會。莊嚴宣誓後,大家乘坐美制十輪大卡車直接開往新津機場。

離別前夕,街上人頭攢動,親屬們紛紛相送,揮手告別。李承基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活著回到家鄉,「非常不舍,但是選擇了就義無反顧。」李承基說,「寧做戰死鬼,不當亡國奴。那時唯一的念頭,就是保衛國家。」

飛機險被擊中與死神擦肩而過

新兵從新津機場出發,乘坐美軍軍用運輸機,直飛印度加爾各答的汀江機場。飛機行至雲南霑益縣上空時,險些被日軍擊中。說起這個小插曲,李承基仍記憶猶新。

當時運送新兵的飛機共有兩架,李承基坐在後面那架飛機上。突然,前面的飛機被日軍擊中,快速降落。「我們被日軍擊中,你們要馬上升高。」臨危關頭接到警報信號後,李承基乘坐的飛機立即上升到一萬米的雲層中,以躲避日軍高炮8000米的有效射程。

「高空中空氣非常稀薄,突然缺氧,大家十分不適應,場面一度有些失控。」李承基說,「機長迅速把高空氧氣打開,大家才慢慢緩解過來,恢復平靜。要不是應對及時,恐怕全機100多人都將丟命。」

到達機場後,李承基和戰友們脫掉灰色軍裝,從頭到腳消毒,沐浴更衣,換上一套由美、英盟國供應的全新美式軍裝。「當時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從槍枝、火炮、車輛到電臺、電話、望遠鏡、罐頭食品、蚊帳、被褥等,幾乎都是美國造。」李承基說,「部隊夥食也很好,當時部隊給士兵發維生素片補充能量,吃一片可抵一餐,很能補充體力。」

經過幾天休整後,新兵編制分配,李承基被安排到新一軍30師山炮營一營二連任下士炮手。在河邊營房進行作戰前訓練後,部隊很快就投入了戰鬥。

驚險第一戰遠徵軍奪回滇緬路

1942年初,中國抗戰進入最艱難時期。日軍在侵佔東南亞的同時,派重兵越過中南半島,從泰國邊境入侵英屬緬甸,向中國當時唯一的出海通道滇緬公路發動大規模進攻。

滇緬公路與中國西南公路相連,直達國民政府所在地重慶,是當時中國與國際社會聯繫的唯一物資運輸大動脈,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抗戰的「輸血線」。

「當時遠徵軍初戰失敗,損失慘重。日軍乘虛攻佔了雲南怒江以西的德宏州及保山和騰衝等大片地區,徹底切斷了滇緬國際運輸線。」李承基說,「滇緬公路被截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困難重重,風險很大,稍不注意飛機就容易遭。」

1943年,李承基參與了人生中的第一戰——打通滇緬路。「作戰時,整個30師都投入了戰鬥,子彈橫飛,戰爭十分激烈。」經過艱難的攻堅,遠徵軍終於奪回了滇緬路。

作戰結束,李承基放眼望去,滿目是血,覺得戰爭很殘酷。

子彈擦頭過冒死逃出通報消息

李承基說,最驚險的戰役是在攻打孟拱的時候。一天凌晨3點,夜色沉沉,日軍突然偷襲山炮陣地,李承基所在的部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當時我們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派有4個機槍手駐守,負責陣地安全。因為疲勞,崗哨睡著了,4人被日軍偷襲殺死,一營二連120多人幾乎全被包圍。」李承基說,「我僥倖地從陣地營房撤離,偷偷往師部趕去。」

逃離時,李承基被日軍發現,行蹤暴露。慌忙中,他從山上的營房滾落下去。沿途樹枝橫生,衣服全被掛爛了,渾身青一塊紫一塊的,所幸都是皮外傷,不太嚴重。

「途中,日軍對我掃射了無數槍,我臥倒在地,一動也不敢動。子彈嗖嗖嗖地擦著頭頂呼嘯而過,聽得人心驚膽顫。」李承基說,「幸運的是,我沒被打中。日軍以為我死了,沒有再追擊,不然我很可能就沒命了。」

逃脫一命,李承基趕到師部,向師長報告日軍包圍陣地的情況。師長接到報告後,迅速向美軍請求支援。第二天拂曉時分,美軍派小隊戰鬥機進行火力支援,與地面部隊30師88團進行空地配合。李承基也重新投入戰鬥,「當時飛機俯衝,機槍低空掃射而過,陣地上偷襲的日軍有一個排30多人,全部被打死。」陣地被重新奪回。

雙方交鋒,不少戰友或被刀刺死,或被槍打死,壯烈犧牲。「不久前,他們還生龍活虎地和我講話,轉眼橫死山野,場景十分慘烈。」李承基說,當時都不忍目睹,心裡覺得很難受。

耗時兩天隨山炮營翻越野人山

1944年8月,為避免與日軍正面交鋒,李承基隨山炮營翻越野人山,想採取包抄迂迴戰術,繞道襲擊駐紮在野人山西側的日軍。

野人山位於中印緬臨界地帶,是一條長達400公裡的狹長河谷。這裡山高林密,河流縱橫,傳說有野人出沒,當地人給這個地方起了個名字叫胡康河谷。所謂胡康,在緬語中是「魔鬼出沒的地方」的意思。

進到野人山,李承基看到這個原始森林無邊無際,像海一樣沒有盡頭。四周的山峰高得插到雲上,像個天柱一樣。那些低矮的山丘像海浪,身邊的古樹枝葉縱橫交錯,密得連陽光都透不過,黑洞洞的,灰濛濛的,空氣特別悶。

「白天都是黑黢黢的一片,還有野獸出沒,蚊子多,毒蟲多。所幸我們用的是當時先進的美式裝備,全副武裝才能與它們作鬥爭。」李承基回憶說。

野人山荒無人跡,山路驚險崎嶇,都是臨時踩踏而成。路寬70釐米左右,僅能讓兩人擦肩而過,稍不注意滾下山崖就會丟命。帶著山炮翻山越嶺實非易事,只能靠騾馬馱負翻越。李承基的腰在當年抬炮上騾馬時不慎傷過,至今都無法直立。

「我們當時配備了電臺和指南針,能夠精準定位,不至於迷失方向,部隊沒有傷亡。」李承基說,即使這樣,部隊也花了整整兩天才到達目的地。

自然環境惡劣巨蟒把哨兵吃了

1944年底,山炮營在滇緬盤山公路行進。突然,一個類似山石的障礙物盤踞在路上,擋住了去路。部隊停下,派士兵前去探看,發現有花紋,經過仔細辨認,竟然是條大蟒蛇。

「足足有水桶那麼粗,眼睛像兩個大紅燈籠。為了趕路,部隊只好用山炮平射,把蟒蛇打死。」說起自然環境的險惡,李承基仍覺得有些後怕,「蟒蛇腹部被打爛後,譁啦啦一陣響,美軍的頭盔、水壺、手雷灑落一地,原來是哨兵被大蟒蛇吃了,人已經被消化完了。」

除森林作戰環境惡劣外,還有戰爭本身的殘酷。李承基說,在密支那戰役中,步兵在攻打前必須要重炮支援,當時美軍把115重炮撥給新一軍的38師和30師,戰鬥力大大強於日軍。「重炮掃射,暴雨般橫掃過去,那場景就像快速犁田一樣,幾乎把地都翻轉過來,日軍無一倖存。」

「我們作戰幾乎沒有輸過。」李承基回憶,「日本人很剛烈,面臨被俘虜時,日軍往往拒絕投降,要麼剖腹自殺,要麼開槍自殺。」

李承基還記得,每次打完勝仗,他都會利用少量的閒暇時間,和戰友一起去街上趕集。在他的印象中,印度人比中國人貧窮很多。「那時,很多印度人會跪在街上,向中國士兵賣香蕉、菠蘿等熱帶水果。英國殖民軍不讓他們賣,常常叫軍警攆人,十分不友善。」李承基說,「殖民地的老百姓沒有尊嚴,我很同情那些印度人。當時我每個月會有16個盧比12個安那的工資,會去買些水果,照顧他們的生意。」

告別軍旅生活榮耀回家受歡迎

李承基一直隨部隊由印度北部出發,向緬北孟拱、新平洋、臘戌、南坎推進,日軍沿途拼命抵抗。1944年,經過激戰,遠徵軍攻克了緬北重鎮密支那,全殲日軍18師團和56師團,把日寇徹底趕出緬北。同年12月,遠徵軍又攻克了八莫。

雲南方面,中國遠徵軍由滇西出擊,強渡怒江,翻越高黎貢山,攻克了日軍的堅固防線,解放了騰衝、龍陵。1945年1月,中國駐印新一軍與遠徵軍第11集團軍在緬甸芒友會師,打通中印公路。新六軍一部於3月30日與英軍會師,戰爭勝利結束。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李承基兵役期滿後退役。在瀋陽青年館電影院做了一年左右的助理工作後,因思鄉心切,他回到了成都。

返回老家時,李承基帶了一套戰時隨身穿戴的美式軍裝,一頂船形軍帽,一條帶孔皮帶,可攜帶手榴彈、手槍、佩刀、水壺等,還有幾雙美軍襪子。這些物品,後來全被燒掉了。

「打敗日本人,穿著軍裝回家,是很榮耀的事。」兒子活著回來,父母準備了豐盛大餐慶祝,熱水洗腳,穿新衣,按照傳統習俗接風洗塵。第二天,鄰居們前來祝賀,紛紛稱讚李承基了不起。大家坐在小板凳上,團團圍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聽李承基講戰爭中的故事。

解放後,李承基幹過建築工、服務工等各種雜活,靠打零工維持生計。1986年,李承基開始蹬三輪車。1995年,出了車禍左腿行動不便,李承基在家休息,一直靠子女供養。

老兵檔案

姓名:李承基年齡:88歲民族:漢族職務:國民黨新一軍30師山炮營一營二連下士炮手

經歷:1943年入伍,參加中國遠徵軍赴印緬戰區,從攻打滇緬路開始,參與了攻打新平洋、孟拱、臘戌、南坎、密支那、八莫的戰鬥。任炮兵下士炮手,跟著師部隱蔽作戰,主要攻打埋伏在山溝裡的日軍等。來源:華西都市報

相關焦點

  • 「樂山」民革市委會助力「功臣關愛」活動 向抗戰遠徵軍老兵發放惠...
    9月2日至4日,正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民革樂山市委會慰問組分赴井研、犍為等地,將爭取到的3.2萬元「功臣關愛」項目基金發放到了4名抗戰遠徵軍老兵手中。「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 雙眼失明不忘國防建設,遠徵軍老兵臨終遺願,只是摸摸國產坦克
    對一些不熟悉歷史的人來說,抗日戰爭是民族戰爭,是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但是戰爭一旦打響,總會有一些別的國家想要從中獲利或者進行援助。而除了本土作戰之外,我軍將士還要奔赴緬甸,而中國遠徵軍在異國他鄉不僅要和日本軍隊斡旋,還要保護無辜的普通人,仗打得非常不容易。
  • 我駐緬大使館哀悼遠徵軍老兵逝世
    【環球時報-環球網駐緬甸特約記者 辛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緬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先生於15日凌晨去世,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將通過敬送花圈等方式表示哀悼。多年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一直通過多種方式關心在緬遠徵軍老兵生活,每年春節前夕會向健在遠徵軍老兵增送慰問金。2019年11月20日,陳海大使在密支那出席活動時還專程看望李光鈿,並在李光鈿百歲壽辰時通過視頻向其送去祝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使館還向在緬遠徵軍老兵後裔聯誼會贈送口罩等防疫物資。
  • 遠徵軍老兵雙眼失明不忘國防建設,臨終遺願只是摸摸國產坦克
    對於有些不熟悉歷史的人來說,抗日戰爭是一場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民族戰爭。但一旦戰爭爆發,總會有其他國家想從中獲利或提供援助。而且我們的軍隊除了進行本土戰鬥外還會前往緬甸,而中國遠徵軍不僅要在國外調停日本軍隊,還要保護無辜的平民,這場戰爭很不容易。
  • 《八佰》好評不斷,而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向您致敬
    在這兩個多小時裡,每位觀眾的心弦都是緊繃著的,那種緊張感和無可奈何的氣憤填滿心房,沒有人覺得劇情拖沓。很多觀眾在影片播放結束後,久久不願離去,看著大屏幕上播放戰爭犧牲人員的名單,陷入了深深的沉默。記者在8月15日,從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處得到信息,居住在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dian)於當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
  • 百歲遠徵軍老兵在緬甸離世
    當地時間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李光鈿老人原籍雲南宣威,生於1920年,曾於中國遠徵軍第71軍新編第28師第83團2營82炮排擔任排長,並參加攻打松山和龍陵等戰役,戰鬥中被榴彈擊中負傷在龍陵黃草壩軍部醫院療傷,傷愈後繼續參加戰鬥並收復滇西全境。抗戰勝利後他曾在滇西定居,後遷至緬甸密支那,一直保持中國國籍。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把勳章輾轉送到老人手中。
  • 倖存的遠徵軍老兵,滯留緬甸70年不能回國,寧死不入緬甸籍
    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遠徵軍老兵都去世了,不過在緬甸卻有一位遠徵軍老兵健在,他的名字叫李光鈿,他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雖然他還活著,可是卻始終無法回家,70多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回家。李光鈿是雲南宣威人,出生在一個窮苦的農家,1940年,18歲的他正在上中學,聽說日本人打到了雲南,學校讓學生都回家躲避,然而李光鈿卻沒有逃回家躲避,他選擇了參軍抗日。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居住在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Myitkyina)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享年100歲。此前,他是唯一在世的在緬中國遠徵軍老兵。
  • 中國遠徵軍遺骸歸國擱淺 近九旬老兵嚎啕大哭
    京華時報記者 潘之望 攝  89歲老兵繆焜得知不能接到遺骸後嚎啕大哭。組織方供圖  近日,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和多家機構發起的規模最大的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活動,已收殮347具遠徵軍將士遺骸。昨天下午,龍越慈善基金會發布消息稱,赴緬甸迎遠徵軍遺骸活動受阻,雲南同鄉會表示不願意將遺骸運送回國。
  • 關注 遠徵軍遺骸歸國擱淺 老兵代表聞訊墓前痛哭昏厥
    施甸縣承諾提供安葬地11月3日準備前往緬甸密支那迎接遠徵軍遺骸歸國的志願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在雲南騰衝的國殤墓園舉辦一個短暫莊重的祭拜儀式。然後,大巴車隊沿著滇緬公路從中緬邊境猴橋口岸出境。5日下午1點載有遠徵軍遺骸的返回車輛將駛入騰衝猴橋口岸,屆時會有40名武警(其中4人配槍)禮兵在口岸列隊歡迎,現場將會鳴放70響禮炮,向遠徵軍老兵遺骸致敬。
  • 騰衝國殤墓園中國遠徵軍名錄牆新增298名老兵名單!清明來祭奠英烈!
    又逢一年清明時,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騰衝滇西抗戰紀念館了解到,為緬懷和紀念在滇西抗戰中做出犧牲的抗日英雄,該館從2013年8月以來,通過持續向社會徵集中國遠徵軍名錄的方式,新近徵集到了298名遠徵軍老兵名單。如今,298名老兵的名字已全部鐫刻上中國遠徵軍名錄牆。據了解,為緬懷中國遠徵軍的豐功偉績,2013年8月,騰衝市於滇西抗戰紀念館西側修建了一條全長129米的中國遠徵軍名錄牆。
  • 遠徵軍老兵滯留異鄉73年,拒絕入緬甸籍:我永遠都是中國人
    為了保衛這條抗戰「生命線」,中國政府派出了一支遠徵軍,遠徵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共計9個師10萬餘人。在這10萬多人裡,有一名叫做李光鈿的年輕人,1922年出生在雲南的一個貧苦農村。1942年入緬作戰時,李光鈿也才剛剛20歲。他可能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這一去竟然就是73年。1944年,李光鈿在一次作戰中不幸負傷,被安排在了龍陵黃草壩的軍醫院休養。
  • 遠徵軍老兵:新38師異域揚威,日軍18師團死傷數萬,狼狽逃竄
    遠徵軍老兵:新38師異域揚威,日軍18師團死傷數萬,狼狽逃竄文|歷史的故紙堆曾祥耀,祖籍廣東梅縣,1922年4月17日生於馬來西亞。其父在南洋經營礦業,後回國在安徽淮南礦務局任職,曾祥耀隨母在上海安家。1930年其父病逝後,全家返回梅縣老家。
  • 麥克阿瑟冷酷無情,巴頓翻臉不認恩人,美國曾殘酷鎮壓老兵大示威
    但1929年大蕭條爆發,全美有1/3人口失業,很多一戰老兵三年內都沒有工作,急需這筆錢養家餬口,再也無法等待。 胡佛總統和陸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陸軍部長赫爾利以擔心"退伍金遠徵軍"意圖叛亂為由,決定在7月22日進行最終清場。格拉斯福特設法把這一日期往後推遲了6天,他希望這些退伍兵能自動離開,避免無謂傷亡。 7月28日,局勢開始惡化.一位警察開槍誤殺了兩名退伍老兵,憤怒的人群以鈍器攻擊警方,數名警察受傷。
  • 《中國遠徵軍》,一次在戰爭劇意義上發人深省的叩問|電視劇60講(48)
    黃志忠一直鍾愛歷史題材的作品,但在接到《中國遠徵軍》的劇本時,他是猶豫的。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演了好幾部戰爭戲,同質化題材難免厭倦,想要嘗試一些古裝和都市戲,而且戰爭戲對體力要求高。總製片人張麗影總製片人張麗影曾製作過《滇西往事》《滇西1944》等,再加上這部《中國遠徵軍》,基本可以看到中緬抗戰的全景。
  • 8旬老兵成網紅,知乎上講述「戰爭有多殘酷」
    故事的主人公,是名85歲的老兵。他經歷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戰役,一枚枚軍功章記錄著湮沒於歷史深處的槍林彈雨和戰火硝煙;他年近八旬接觸網絡,用殘損的手指一字一句敲出戰爭歲月的真實過往,傳遞赤誠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年輕人心目中追崇的「大V」「網紅」。他是老兵尹吉先,「一棵拒絕老去的白楊」。
  • 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此前曾大哭稱:我想死在中國!
    李光細,作為中國遠徵軍留在緬甸最後一位在世的老人,於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在重慶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為支援在緬英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中國遠徵軍赴緬作戰。1942年4月底,由於誤判,遠徵軍全面崩潰。儘管撤退是奇恥大辱,但是,局面已無可挽回,遠徵軍損失慘重。
  • 從老兵回家到人性回家——有感於「老兵回家」公益分享會
    1943年,李錫全所在的部隊編入中國遠徵軍,開赴雲南的中緬邊境,收復被日軍佔領的騰衝。戰爭結束後,部隊移師廣東,李錫全因在戰爭中負傷未隨大部隊開拔。之後,李錫全流落緬甸密支那。 2008年10月12日,89歲的李錫全在孫春龍老師的幫助下,顫巍巍地走過冰冷的中緬邊境四號界碑,踏上中國的土地。而這條回家的路,李錫全走了近70年。他是孫春龍老師幫助的第一個回家的老兵,也從此改變了孫春龍老師的人生道路。
  • 老兵不死,只是隨著夕陽遠去
    在偶然聽到這些後,22歲的行知客劉念與搭檔賈曉麗,在2014暑假毅然踏上了尋訪抗戰老兵的徵程,為我們講述一段尋訪中國遠徵軍老兵的故事:第一次飛行是因為雲南地震2014年8月4日凌晨4:00到達昆明。國殤墓園·憶「去騰衝,看望滇西老兵,我們要走進滇西大戰,走進老兵的生活,走進自己「當兵」的歲月,走進這個夢落的城池」!出發時的豪裝宣言一直在腦海反覆迴蕩。2014年8月15日早上6點,我們終於踏進了這個魂牽夢繞的故鄉!濛濛細雨中,一步步靠近國殤墓園,心跳那樣急速,心情也迫不及待。
  • 三位老兵的憶與舍:站好最後一班哨 一生難捨綠軍裝
    哨兵堅守最後一班哨。 武警紹興支隊供圖中新網紹興8月29日電(項菁 吳興翔)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又是一年退伍季,在武警浙江省總隊紹興支隊,有一批老兵即將脫下心愛的綠軍裝,告別並肩戰鬥過的兄弟和灑滿了熱血的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