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遠徵軍遺骸歸國擱淺 老兵代表聞訊墓前痛哭昏厥

2021-02-13 央廣網


近日,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和多家機構發起的規模最大的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活動,已收殮347具遠徵軍將士遺骸。昨天下午,龍越慈善基金會發布消息稱,赴緬甸迎遠徵軍遺骸活動受阻,雲南同鄉會表示不願意將遺骸運送回國。

昨晚,龍越基金會再次發布消息,稱經過近兩天艱難的協調和竭力的交涉,依然沒有結果,所以入緬隊伍決定6日啟程返回騰衝。

騰衝遠徵軍國殤墓園。京華時報記者 潘之望 攝

11月5日,祭奠者在騰衝遠徵軍國殤墓園獻花。京華時報記者 潘之望 攝

變數陡生 車隊空手歸國

據活動組織方龍越基金會志願者陸思屹介紹,這次出境車隊由遠徵軍後代、活動志願者等組成,共60多人、9個車隊,其中6輛大巴車載有347個空棺木和一個用來裝載挖掘戰馬遺骸的空棺木。陸思屹稱,棺木都是雲南當地的企業家捐助的實木棺木。

據了解,此前原定的遺骸入殮活動,未能於4日按期舉行,現場只進行了超度儀式。據龍越基金會工作人員介紹,車隊在4日凌晨抵達密支那時,發現存放遺骸的房間被雲南同鄉會加鎖,並在門口堵上了兩臺車輛,致使遺骸入殮儀式無法進行。隨後立即與雲南同鄉會溝通,對方表示不願意將遺骸運送回國,核心理由是計劃在密支那修建相關紀念設施,需要將遺骸安放在密支那。通過多方協調,依然沒有任何進展,決定暫時取消原定於5日及6日舉行的迎接和暫厝儀式。

昨晚,龍越基金會再次發布稱,經過艱難交涉依然沒有結果,所以入緬隊伍決定6日啟程返回騰衝。

多次溝通 對方曾稱支持

據了解,龍越基金會和緬甸的雲南同鄉會之前有過多次交流溝通。4月10日於緬甸密支那舉行的啟動儀式上,龍越基金會邀請緬甸密支那雲南同鄉會參加,對方派了兩位副會長,且提供了位於雲南墓地的一間房子作為存放遺骸的場所。10月上旬,龍越基金會邀請雲南同鄉會會長高仲能前往雲南省施甸縣,對遺骸安放的意向位置進行了考察,對方表示會全力支持此次活動。10月9日,緬甸中央政府批覆,同意將遺骸運送回中國,並要求在緬甸大選(11月8日)之前完成此項工作。

施甸縣承諾提供安葬地

11月3日準備前往緬甸密支那迎接遠徵軍遺骸歸國的志願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在雲南騰衝的國殤墓園舉辦一個短暫莊重的祭拜儀式。然後,大巴車隊沿著滇緬公路從中緬邊境猴橋口岸出境。

5日下午1點載有遠徵軍遺骸的返回車輛將駛入騰衝猴橋口岸,屆時會有40名武警(其中4人配槍)禮兵在口岸列隊歡迎,現場將會鳴放70響禮炮,向遠徵軍老兵遺骸致敬。

6日舉行中國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暫厝儀式。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已與施甸縣籤訂了合作協議,縣政府承諾將在施甸縣太平鎮的孩婆山提供不少於1000畝的土地供遺骸安葬,同時會建設相應的配套設施。

近九旬老兵聞訊墓前痛哭

89歲老兵繆焜得知不能接到遺骸後嚎啕大哭。組織方供圖

今年89歲的老兵繆焜是此次赴緬甸迎接遠徵軍遺骸中唯一一位遠徵軍代表,他在71年前曾作為傳令兵親身參與戰鬥。1944年,他和同為新30師士兵的堂哥繆克勳參加了密支那戰役,堂哥在戰鬥中犧牲。他一直盼著能重返當年的戰場,接堂哥和所有戰友回家。這次他帶著兒子繆民章從雲南紅河來到緬甸迎接遠徵軍遺骸。得知可能無法運回遺骸,他渾身戰慄,大哭,被人背離墓地。

當年,孫立人將軍對留下來守墓的軍人說:這些墓地只是暫時的,你們好好替兄弟們守著,我們很快就會接他們回家。這一句話過了70年也未能兌現。

曾參與過今年4月挖掘遺骸工作的志願者說:「這就是我們遠徵軍長眠的地方,在垃圾填埋場下面,他們睡了70多年。」遺骸發掘時,有的骨頭裡有30多粒子彈,骨頭都被染成了銅色,有的屍骨旁散落著鋼筆、帽徽,更多的是無法分辨的零落成泥的細碎遺骸。遠徵軍新一軍墓地,現在養著豬,傾倒著垃圾,建著廁所,遠徵軍家屬哭倒在泥土上。

專家:民間組織牽頭身份尷尬

1.緬甸共有多少遠徵軍遺骸?

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介紹,美國的資料統計顯示整個緬甸境內有3000到4000多例遺骸,「但這個紀錄肯定是不全的,實際上數目要比這個多得多,埋葬的遠徵軍不止上萬個」。據戈叔亞介紹,五六十年代時,因為歷史原因,緬甸的遠徵軍墓地遭到嚴重破壞。這次在密支那挖掘的347具遠徵軍遺骸,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挖掘行動。

2.雲南同鄉會為何阻攔?

戈叔亞介紹,雲南同鄉會是遠徵軍後人和雲南籍密支那華人華僑後人組成,是當地的一個民間組織。在戈叔亞印象裡,雲南同鄉會早有想將遺骸安葬在當地的想法,這些年也一直為保護遠徵軍遺骸做努力。八九十年代,遠徵軍第五軍的汽車兵楊伯方就在緬甸的同古修建了遠徵軍紀念碑。2006年,雲南同鄉會的華僑曾給他看過當地華僑跟緬甸政府申請想讓遺骸安葬在當地的請願書,但未獲緬甸政府同意,「雲南同鄉會可能並非故意刁難不讓遺骸回國,只是希望在緬甸修建紀念建築,方便祭拜,當地華人對遠徵軍對中國都有深厚的感情」。

3.遺骸回國出路在哪?

據戈叔亞分析,目前出現遺骸歸國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跟緬甸政府和當地老百姓的溝通問題,在他看來,根源在於缺少國家層面的支持,「到目前為止,國家對海外軍人回國問題一直沒有表態,民間組織和當地華僑在挖掘遠徵軍墓地上的身份很尷尬」。

戈叔亞稱,最好解決遠徵軍遺骸歸國的辦法是,國家下文或者指定相關政府部門辦理此事。「政府部門牽頭,民間機構辦理,或是未來可行的一條遠徵軍遺骸歸國路」。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石玲雯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遺骸歸國擱淺 近九旬老兵嚎啕大哭
    京華時報記者 潘之望 攝  89歲老兵繆焜得知不能接到遺骸後嚎啕大哭。組織方供圖  近日,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和多家機構發起的規模最大的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活動,已收殮347具遠徵軍將士遺骸。昨天下午,龍越慈善基金會發布消息稱,赴緬甸迎遠徵軍遺骸活動受阻,雲南同鄉會表示不願意將遺骸運送回國。
  • 獨家┃大國之魂 小節之殤——一位遠徵軍遺骸回國活動隨行志願者手記
    此時天已全黑,有人看手機騰訊新聞今日報導,三個小時前遠徵軍遺骸歸國車隊已出發入緬,笑說:國內看了新聞也許歡欣鼓舞,不知道我們正在這裡無奈乾等不能放行。後經多次溝通、斡旋,近十個小時的漫長等待之後緬方同意放行,全員歡呼。然行不及兩裡地又接緬甸府通知就地停滯,繼續辦理相關手續。車窗外已四野俱黑,我出去,迎面撞見此生見過最美的星空。
  • 致敬 347具中國赴緬遠徵軍遺骸5日接回安葬 央視將直播英雄「回家」
    △視頻:中國遠徵軍珍貴影像公布今天早上7點,前往緬甸密支那接中國遠徵軍遺骸歸國的隊伍從雲南騰衝出發,出發前他們在國殤墓園短暫祭拜
  • 我們為什麼力主遺骸回家
    龍越誕生的際緣,以及她的血脈,註定了在這個價值紊亂的國家裡,她的艱難與多舛。基金會的核心項目,老兵關懷計劃、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兩岸尋親等,均是試圖以對人性的關注,跨越政治和歷史的隔閡。 無異於刀尖上跳舞。
  • 「我的IP不應該局限於老兵回家」,再出發的孫春龍說,不打勝仗不收兵
    然而,70年後,這群年過九旬的老兵卻大多被人忘卻。隨著時間的流逝,尋找到的老兵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多已經找到的老人也漸漸離世。「大鳥是湖南老兵之家的志願者。他和孫春龍一樣,是陝西漢子,卻在湖南因尋找抗戰老兵而相識。5月18日,一部迎接中國遠徵軍遺骸歸國的記錄片《胡不歸》在長沙首映。英雄孤魂在異國他鄉的悽涼遭遇,與遺骸歸國受阻,被真實地披露,引起現場觀影者一片唏噓。
  • 百歲遠徵軍老兵在緬甸離世
    當地時間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李光鈿老人原籍雲南宣威,生於1920年,曾於中國遠徵軍第71軍新編第28師第83團2營82炮排擔任排長,並參加攻打松山和龍陵等戰役,戰鬥中被榴彈擊中負傷在龍陵黃草壩軍部醫院療傷,傷愈後繼續參加戰鬥並收復滇西全境。抗戰勝利後他曾在滇西定居,後遷至緬甸密支那,一直保持中國國籍。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把勳章輾轉送到老人手中。
  • 我駐緬大使館哀悼遠徵軍老兵逝世
    【環球時報-環球網駐緬甸特約記者 辛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緬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先生於15日凌晨去世,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將通過敬送花圈等方式表示哀悼。多年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一直通過多種方式關心在緬遠徵軍老兵生活,每年春節前夕會向健在遠徵軍老兵增送慰問金。2019年11月20日,陳海大使在密支那出席活動時還專程看望李光鈿,並在李光鈿百歲壽辰時通過視頻向其送去祝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使館還向在緬遠徵軍老兵後裔聯誼會贈送口罩等防疫物資。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居住在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Myitkyina)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享年100歲。此前,他是唯一在世的在緬中國遠徵軍老兵。
  • 騰衝國殤墓園中國遠徵軍名錄牆新增298名老兵名單!清明來祭奠英烈!
    又逢一年清明時,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騰衝滇西抗戰紀念館了解到,為緬懷和紀念在滇西抗戰中做出犧牲的抗日英雄,該館從2013年8月以來,通過持續向社會徵集中國遠徵軍名錄的方式,新近徵集到了298名遠徵軍老兵名單。如今,298名老兵的名字已全部鐫刻上中國遠徵軍名錄牆。據了解,為緬懷中國遠徵軍的豐功偉績,2013年8月,騰衝市於滇西抗戰紀念館西側修建了一條全長129米的中國遠徵軍名錄牆。
  • 一個饅頭和一位守墓老兵的傳奇故事
    在生命的危急關頭,鄭林書將最後一個饅頭交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自己卻第一個倒下;幾年後,雙腿殘疾的陳俊貴帶著妻兒,遠離老家遼寧重返天山,為逝去的班長守墓,一守就是27年——  咽下這個饅頭竟令他終生愧疚,道出這聲承諾竟令他一輩子在墓前守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饅頭,這是怎樣的一聲承諾,這其中又有著怎樣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 國家記憶 有您一份:我與新一軍抗戰老兵尤廣才的忘年交
    為尤廣才老兵過生日,左一為海內外新一軍之友召集人曾禮新先生第二天,尤廣才八十八歲生辰日,適逢當年政府法定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在傳媒的攝像機鏡頭前,樊建川館長恭敬地邀請抗戰老兵尤廣才先生將自己的手印永遠留在建川博物館抗戰老兵手印廣場上
  • 一抔家鄉土 撒在犧牲親人墓前
    而今天(7日),簡家人將在簡少良墓前進行祭掃。  回憶往事去成都學裁縫被抓壯丁打鬼子失去消息  幾天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到崇州找過簡紹雲老人,雖然過去70餘年,但簡紹雲對大哥的記憶又重新打開,很多事情還記得比較清楚。「我在家排行老六,大哥就叫簡紹良(簡少良)。」簡紹雲說,今年87歲的他是家裡排行最小的,大哥簡少良比他大十幾歲。
  • 「樂山」民革市委會助力「功臣關愛」活動 向抗戰遠徵軍老兵發放惠...
    9月2日至4日,正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民革樂山市委會慰問組分赴井研、犍為等地,將爭取到的3.2萬元「功臣關愛」項目基金發放到了4名抗戰遠徵軍老兵手中。「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 文史 | 一個饅頭和一位守墓老兵的傳奇故事
    陳俊貴就在班長的墓旁搭起一個窩棚,挖下一個地窖,暫時安起家來。在荒無人煙的野外,開荒種田,到十幾公裡外的集鎮拾些破爛勉強度日。到達的第一天,他就來到班長的墳前,在那裡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他大聲對著班長說:「我還沒去您的老家看望兩位老人,今天來給您守墓了。」
  • 倖存的遠徵軍老兵,滯留緬甸70年不能回國,寧死不入緬甸籍
    遠徵軍取得的戰績是輝煌的,可付出的代價卻也是慘重的,據統計,遠徵軍傷亡的將士多達6.7萬人,即便是活著的也大多數沒有機會回國,犧牲的將士則只能埋骨異國他鄉。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遠徵軍老兵都去世了,不過在緬甸卻有一位遠徵軍老兵健在,他的名字叫李光鈿,他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雖然他還活著,可是卻始終無法回家,70多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回家。
  • 從老兵回家到人性回家——有感於「老兵回家」公益分享會
    1943年,李錫全所在的部隊編入中國遠徵軍,開赴雲南的中緬邊境,收復被日軍佔領的騰衝。戰爭結束後,部隊移師廣東,李錫全因在戰爭中負傷未隨大部隊開拔。之後,李錫全流落緬甸密支那。 2008年10月12日,89歲的李錫全在孫春龍老師的幫助下,顫巍巍地走過冰冷的中緬邊境四號界碑,踏上中國的土地。而這條回家的路,李錫全走了近70年。他是孫春龍老師幫助的第一個回家的老兵,也從此改變了孫春龍老師的人生道路。
  • 36歲男星黃鴻升去世,初戀楊丞琳聞訊失聲痛哭
    關注錘子,通曉娛樂圈故事,就是這麼容易這樣的消息,迅速引起了許多圈內好友的悼念,作為初戀的楊丞琳,更是聞訊失聲痛哭。據媒體報導,黃鴻升是在自己家中去世的,被發現時,屍體已經發僵了。這也提醒了大家,即使在家中,也要保護好自己,免得受到意外的傷害。
  • 《八佰》好評不斷,而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向您致敬
    記者在8月15日,從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處得到信息,居住在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dian)於當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 李光鈿,原籍雲南宣威,16歲(民國28年,公元1939年)告別了家人參軍,他曾任中國遠徵軍
  • 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今天歸國
    今天  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  編號01運-20接志願軍烈士回家  殲-11B戰機護航伴飛  瀋陽桃仙機場以」過水門「的    11時18分  運送117位在韓志願軍  烈士遺骸的運-20專機  進入指定交接空域後  兩架殲-11B戰機護航伴飛
  • 雙眼失明不忘國防建設,遠徵軍老兵臨終遺願,只是摸摸國產坦克
    而除了本土作戰之外,我軍將士還要奔赴緬甸,而中國遠徵軍在異國他鄉不僅要和日本軍隊斡旋,還要保護無辜的普通人,仗打得非常不容易。抗日戰爭雖然前期是對中國人民的欺壓,可後期在人民的抵抗下,日本的軍費已經佔比國家總支出的76.8%了,但是他們還是不能按照預計那樣結束戰爭。而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戰爭就進入了一個僵持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