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熊貓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不僅大敗了日本法西斯 ,而且還組織了遠徵軍,兩次入緬 ,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 ,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日軍 ,光復了緬甸 ,取得了輝煌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反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滇緬戰場的開闢
日本法西斯偷襲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珍珠港得手後立即對美英在西太平洋各軍事要地進行閃電攻擊 ,不到一個月 ,便攻陷關島、馬尼拉、香港、新加坡 ,然後進軍越南、泰國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西部 ,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如果日軍佔領緬甸 ,東可入侵中國大西南 ,動搖重慶抗 日大後方;西可侵犯印度 ,摧毀盟國在印度的戰略基 地 ,進而攻入中東 ,與德意法西斯匯合;西南還可以控制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 ,取得制海權 ,從而有效地援 助太平洋海戰。
對日本來說 ,緬甸是其東南亞佔領區的西側屏障 ,佔領緬甸 ,就可以防禦盟軍從西側反擊 ,而且可以控制印度洋 ,取得制海權 ,一方面直接從海上對印度和中 東構成威脅 ,另一方面則可有效地支援太平洋的海戰 ,甚至可以西進入印度 ,直下中東 ,與德軍會師。因此 ,日軍在大舉南進初期 ,就把奪取緬甸作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目標。
2、 艱苦卓絕的滇緬抗戰
1942年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向緬甸進攻,蔣介石應英國的請求 ,命國軍由滇入緬。 而當時英軍在緬甸的防禦力量極其薄弱 ,總兵力不到5萬。更嚴重的是英國當時已喪失了對緬甸的制海、制空權。 英國軍隊儘管裝備精良 ,卻無心戀戰 ,兵不血刃地方放棄了仰光 ,棄械逃往同古 ,然後倉皇北逃。 日軍佔領仰光後,遠徵軍與日軍展開了同古保衛戰 ,頑強抗敵 12天 ,殲敵 4000多 ,給日軍迎頭痛擊。4國軍隊的側翼完全暴露 ,接著日軍又加強東線的 兵力 ,發動猛烈攻勢 ,中國軍隊只得且戰且退。
日軍先 後佔領曼德勒、平滿納、仁安蕪等地。 4月底 ,攻佔臘 戍 ,切斷滇緬公路。 此後日軍乘餘威佔領緬北重鎮密支那,並以一支部隊快速向怒江方向北進 ,直指怒江 西岸。 在日軍截斷中國遠徵軍後路的嚴重形勢下 ,遠徵軍只好一部分退入印度 ,一部分扔下裝備穿過野人 山回滇。 其路途異常險惡艱苦 ,死傷慘重 , 10萬遠徵 軍僅剩 4萬餘人。
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遭受挫折 ,主要原因有: 倉促應戰、英軍消極避戰、日軍兵員和裝備佔優、遠徵軍指揮混亂 ,尤其是中英兩國的戰略矛盾而未予很好 的合作。 中英各自在緬的具體利益不盡相同 ,英方對日本在遠東的軍事擴張原則上採取消極應付的策略 , 英國政府是利用中國軍隊來掩護它的安全撤退 ,並不 希望中英並肩與敵決戰 ,更不是為了保全仰光這個出 海口。而中國最高統帥部對英軍在緬甸的作戰能力是持懷疑態度的 , 因而也不願將主力全部投入第一線。蔣介石向中國遠 徵軍指揮官史迪威突出強調了"謹慎"二字。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的緬北、滇西反攻戰役,中國共投入 21個美械師的兵力 ,連續進攻 17個月 ,收復緬北大小城鎮 50餘座 ,解放緬甸領土,收復滇西失地 ,徹底打垮了日軍 ,全殲了日軍王牌師團 , 將盤踞滇西、緬北兩年多的日軍趕出滇緬 ,贏得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全面勝利。中國遠徵軍滇緬作戰的最後勝利 ,重新打通了中國西南的國際運輸線 ,確保了抗戰大後方的安全 ,同時也為盟軍在緬甸全境的勝利奠定 了堅實的基礎 ,有力地配合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
3、 滇緬抗戰的重大意義
中國遠徵軍的滇緬作戰打開了國際援華線 , 滇緬戰場構成了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 以來 ,我們把中國抗戰分為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兩個 組成部分。
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軍隊在異邦國土打敗侵略者 ,勝利歸國。中國軍隊先後兩次入緬作戰 ,在地形、氣候覆雜的條件下 ,團結協作 ,英勇奮戰 ,不怕 犧牲 ,重創日軍 ,體現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精神 ,同時也表現了可貴的國際合作精神。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對日作戰 ,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中國遠徵軍的滇緬作戰 ,有力配合了盟軍的對日作戰。
中國遠徵軍的滇緬之戰構成了盟軍反攻作 戰的重要一環。 中國遠徵軍在滇緬的對日反攻作戰 , 與盟軍在歐洲戰場、非洲戰場、蘇聯戰場和太平洋戰 場的反攻交相輝映 ,構成了世界範圍內對法西斯軸心 國的全面反攻。 況且中國遠徵軍的入緬反攻作戰 ,早於盟軍 1944年夏開始的歐洲大陸反攻戰。 而遠徵軍 1942年春的第一階段入緬作戰 ,更是開了盟軍對法 西斯軸心國進攻作戰的先河!
中國遠徵軍的滇緬反攻 戰是盟軍亞洲太平洋戰場的重要一翼 ,它同盟軍在各 主要戰場的反攻作戰遙相呼應 ,使德日意軸心國在東 西方都陷入戰略被動。至 1944年 7月 ,抑留於緬北、滇 西的日軍達 10個師團又一個獨立混成旅團 ,這既有 利於英軍對印度英帕爾的堅守和對緬中的出擊 ,又大 大地減輕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