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組織遠徵軍兩次入緬,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殲滅日軍

2020-11-24 騰訊網

文/小熊貓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不僅大敗了日本法西斯 ,而且還組織了遠徵軍,兩次入緬 ,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 ,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日軍 ,光復了緬甸 ,取得了輝煌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反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滇緬戰場的開闢

日本法西斯偷襲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珍珠港得手後立即對美英在西太平洋各軍事要地進行閃電攻擊 ,不到一個月 ,便攻陷關島、馬尼拉、香港、新加坡 ,然後進軍越南、泰國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西部 ,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如果日軍佔領緬甸 ,東可入侵中國大西南 ,動搖重慶抗 日大後方;西可侵犯印度 ,摧毀盟國在印度的戰略基 地 ,進而攻入中東 ,與德意法西斯匯合;西南還可以控制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 ,取得制海權 ,從而有效地援 助太平洋海戰。

對日本來說 ,緬甸是其東南亞佔領區的西側屏障 ,佔領緬甸 ,就可以防禦盟軍從西側反擊 ,而且可以控制印度洋 ,取得制海權 ,一方面直接從海上對印度和中 東構成威脅 ,另一方面則可有效地支援太平洋的海戰 ,甚至可以西進入印度 ,直下中東 ,與德軍會師。因此 ,日軍在大舉南進初期 ,就把奪取緬甸作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目標。

2、 艱苦卓絕的滇緬抗戰

1942年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向緬甸進攻,蔣介石應英國的請求 ,命國軍由滇入緬。 而當時英軍在緬甸的防禦力量極其薄弱 ,總兵力不到5萬。更嚴重的是英國當時已喪失了對緬甸的制海、制空權。 英國軍隊儘管裝備精良 ,卻無心戀戰 ,兵不血刃地方放棄了仰光 ,棄械逃往同古 ,然後倉皇北逃。 日軍佔領仰光後,遠徵軍與日軍展開了同古保衛戰 ,頑強抗敵 12天 ,殲敵 4000多 ,給日軍迎頭痛擊。4國軍隊的側翼完全暴露 ,接著日軍又加強東線的 兵力 ,發動猛烈攻勢 ,中國軍隊只得且戰且退。

日軍先 後佔領曼德勒、平滿納、仁安蕪等地。 4月底 ,攻佔臘 戍 ,切斷滇緬公路。 此後日軍乘餘威佔領緬北重鎮密支那,並以一支部隊快速向怒江方向北進 ,直指怒江 西岸。 在日軍截斷中國遠徵軍後路的嚴重形勢下 ,遠徵軍只好一部分退入印度 ,一部分扔下裝備穿過野人 山回滇。 其路途異常險惡艱苦 ,死傷慘重 , 10萬遠徵 軍僅剩 4萬餘人。

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遭受挫折 ,主要原因有: 倉促應戰、英軍消極避戰、日軍兵員和裝備佔優、遠徵軍指揮混亂 ,尤其是中英兩國的戰略矛盾而未予很好 的合作。 中英各自在緬的具體利益不盡相同 ,英方對日本在遠東的軍事擴張原則上採取消極應付的策略 , 英國政府是利用中國軍隊來掩護它的安全撤退 ,並不 希望中英並肩與敵決戰 ,更不是為了保全仰光這個出 海口。而中國最高統帥部對英軍在緬甸的作戰能力是持懷疑態度的 , 因而也不願將主力全部投入第一線。蔣介石向中國遠 徵軍指揮官史迪威突出強調了"謹慎"二字。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的緬北、滇西反攻戰役,中國共投入 21個美械師的兵力 ,連續進攻 17個月 ,收復緬北大小城鎮 50餘座 ,解放緬甸領土,收復滇西失地 ,徹底打垮了日軍 ,全殲了日軍王牌師團 , 將盤踞滇西、緬北兩年多的日軍趕出滇緬 ,贏得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全面勝利。中國遠徵軍滇緬作戰的最後勝利 ,重新打通了中國西南的國際運輸線 ,確保了抗戰大後方的安全 ,同時也為盟軍在緬甸全境的勝利奠定 了堅實的基礎 ,有力地配合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

3、 滇緬抗戰的重大意義

中國遠徵軍的滇緬作戰打開了國際援華線 , 滇緬戰場構成了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 以來 ,我們把中國抗戰分為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兩個 組成部分。

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軍隊在異邦國土打敗侵略者 ,勝利歸國。中國軍隊先後兩次入緬作戰 ,在地形、氣候覆雜的條件下 ,團結協作 ,英勇奮戰 ,不怕 犧牲 ,重創日軍 ,體現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精神 ,同時也表現了可貴的國際合作精神。有力地配合了盟軍的對日作戰 ,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中國遠徵軍的滇緬作戰 ,有力配合了盟軍的對日作戰。

中國遠徵軍的滇緬之戰構成了盟軍反攻作 戰的重要一環。 中國遠徵軍在滇緬的對日反攻作戰 , 與盟軍在歐洲戰場、非洲戰場、蘇聯戰場和太平洋戰 場的反攻交相輝映 ,構成了世界範圍內對法西斯軸心 國的全面反攻。 況且中國遠徵軍的入緬反攻作戰 ,早於盟軍 1944年夏開始的歐洲大陸反攻戰。 而遠徵軍 1942年春的第一階段入緬作戰 ,更是開了盟軍對法 西斯軸心國進攻作戰的先河!

中國遠徵軍的滇緬反攻 戰是盟軍亞洲太平洋戰場的重要一翼 ,它同盟軍在各 主要戰場的反攻作戰遙相呼應 ,使德日意軸心國在東 西方都陷入戰略被動。至 1944年 7月 ,抑留於緬北、滇 西的日軍達 10個師團又一個獨立混成旅團 ,這既有 利於英軍對印度英帕爾的堅守和對緬中的出擊 ,又大 大地減輕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壓力。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入緬:一場應該銘記的慘敗
    1942年的這場遠徵,10萬精銳歸國僅4萬餘,雖未完成守住滇緬路的戰略任務,但中國軍隊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日軍,獨自拖住了日軍21個師團和20個旅團,導致日軍投入南洋佔領區作戰的僅為11個師團,最後被美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 「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打出中華軍人的士氣!
    中國與盟國地面部隊直接協同作戰的地域是中、緬、印戰區,這個戰區涉及多個國家的軍隊,它的地域構成非常複雜,這也是後來導致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大敗而歸的重要因素。1942年2月,10餘萬日軍以泰國、越南為基地,分3路攻入英屬緬甸。英國軍隊因為戰事不利,請求中國軍隊增援。根據1941年12月中英籤署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議》,中方以第五十六、六十六軍共10萬餘人組成遠徵軍,由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大軍於1942年2月先後從雲南進入緬甸。
  • 中國遠徵軍首戰敗後,為何還要二度入緬作戰?
    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英美三國為保自身利益在戰略上的矛盾以及英國的殖民政策的影響。日軍南進,緬甸危急,造成抗戰生命線滇緬路受威脅,中國政府必須竭力維護。英國的殖民地也處於危險中,在英美「先歐後亞」全球戰略下,他們需要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但英國選擇優先考慮本國利益,在作戰過程中利用中國軍隊牽制日軍以完成英國從緬甸撤軍全力保護印度的目標。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最終的失敗原因
    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境外軍事行動。遠徵軍和駐印軍經一年多的英勇奮戰,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緬甸領土8萬餘平方公裡,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傷亡14.1萬餘人,斃傷日軍6.9萬餘人,恢復了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大批物資順利輸入國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的戰爭背景
    中國遠徵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零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
  • 古來徵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徵軍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 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徵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 英國因何拒絕遠徵軍入緬作戰?被日軍打得滿地找牙,急向中國求救
    但是,與中國的積極態度相反,英國對中國提出的兩國共同防衛緬甸、中國派遠徵軍入緬作戰的建議,一開始就表現出奇怪的冷淡。中國軍隊的這些失敗,當然也包括被英國打敗的例子。所以英國在內心裡是非常輕視中國軍隊的,這也是英國對遠徵軍入緬作戰表現冷淡的重要原因。
  • 12集大型抗戰題材歷史紀錄片《中國遠徵軍》全集視頻分享
    此片講述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赴緬遠徵作戰,期間,10萬精銳,作戰英勇,以少敵多的驚人戰例;另有因盟軍間的戰略分歧,遠徵軍無奈撤退回國,翻越野人山時,死傷5萬人,只有1萬人返回祖國的悲慘故事;另廖耀湘帶領2萬人去往印度,整訓後,其中澄清了一些重要史實,比如震驚世界的仁安羌大捷直接指揮者並非孫立人,而是劉放吾,以及星殉野人山的戴安瀾將軍曾被新中國追認為「革命烈士」等鮮為人知的細節。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入緬時系中國遠徵軍第十一集團軍七十一軍新28師戰士、炮兵團排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緬甸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0萬餘中國遠徵軍將士先後入緬對日作戰,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贊可嘆的豐碑。 中國遠徵軍是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抗戰「輸血線」而出徵滇緬印、抗擊日本的英雄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 40萬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戰,20萬人沒有回來!悲壯至極!
    中國遠徵軍是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為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抗戰「輸血線」而出徵滇緬印,抗擊日軍的英雄部隊。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抗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近20萬人。 建造中的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
  • 200多件遠徵軍文物在閩臺緣博物館展出 揭開七十年前遠徵軍神秘面紗
    中國遠徵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 向英雄致敬,中國遠徵軍,那些長眠異國的英靈
    中國不管是古代還近現代,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很少發動對外戰爭,都是國內的紛爭比較多。但是在解放前,卻有這麼一支中國軍隊遠赴緬甸參戰,這就是歷史上的中國遠徵軍。
  • 紀念七七事變特輯:孫立人活埋400日軍,為被糟蹋的中國婦女報仇
    1942年3月進入緬甸迅速拿下全緬主要城市和戰略要地,肆意蹂躪玩弄中英聯軍,使6萬1千多名中國遠徵軍將士葬身於緬甸原始叢林。當時,十八師團的獸兵抓住中國遠徵軍女兵後就地輪姦,再割乳開膛剖腹弄死。中國千百位抗日將軍中,只有孫立人將軍敢講這話,敢做這事,能做成這事。中國遠徵軍第一次遠徵幾乎全軍覆滅,只有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雖敗猶榮,揚威緬北讓美英盟國刮目相看中國軍隊。
  •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二:亞歷山大的陰謀,逼中國人擋子彈!
    仰光肯定是守不住的,仰光一旦失守,滇緬公路就成了一條死路,毫無戰略價值,中國遠徵軍入緬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中國人很厚道,聽到英軍告急,也不多想,二話不說就開赴緬甸。仰光失守,滇緬公路基本廢了,中國遠徵軍再待去沒有什麼意義了,此時最好的辦法是退守緬北,然後開通一條從印度到中國的公路代替滇緬公路。當然,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反攻仰光,殲滅這兩個師團的日軍,收復緬甸,史迪威就是這樣想的。
  • 7千人被1千人日軍圍困,英國臉紅的恥辱一戰,卻被中國軍隊解了圍
    自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而緬甸則成為了盟國援助中國運輸物資的地方。日軍在偷襲珍珠港,侵略東南亞後,於1941年12月23日聖誕節,空襲仰光,使其交通中斷,運輸受阻。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豈能拱手相讓這個富饒之地,而滇緬公路又是中國接受補給的生命通道,絕對不能讓日軍從仰光打入。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十萬美式裝備中國軍隊完虐日軍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軍民以血肉身軀死死抵住日軍進攻,打破日軍「以戰養戰」的目的,最終拖的日本國內經濟十分悽慘,失敗的苗頭已經逐漸燃起。 但是面對中國如此大的損失,著實難受不已,不免心中會想,如果中國軍隊有著和日軍一樣的裝備水平,那又會是什麼結果?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場戰役,這就是「第二次入緬戰爭」。
  • 「凡到過中國,一律就地槍斃」孫立人殺了1200日軍戰俘嗎?
    全文字數1717字,圖片5張,閱讀時長約5分鐘 孫立人是一名抗日名將,是清華大學、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的高材生,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曾經兩次率部參加入緬作戰,特別是在第二次入緬作戰時打殘了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殲滅日軍2萬多人,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為什麼慘敗?總共三個軍,其中兩個是炮灰
    騰衝的國殤墓園裡有個紀念碑,是第一次遠徵軍入緬作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人名字,多數是軍官,因為大多數士兵都沒有留下名字,只有軍官才能留下相對完整一些的信息,才能被後人記住,被刻上這個紀念碑。 在泰國和越南相繼被日軍佔領之後,滇越鐵路就被切斷了,這時候國民政府唯一的對外通道只剩下西南的滇緬公路,而且還是在滇越鐵路被切斷之後,臨時修築起來的。
  • 遠去的硝煙,王毓蓁赴緬遠徵親歷記
    企圖切斷我唯一的陸上國際交通線一一滇緬公路,斷絕美英援華戰略物資。當時,進攻緬甸的日軍有第十五軍的兩個師團,約6萬人,配備飛機200架。英國在緬甸的守軍只有英緬軍第一師、英印軍第十七師、英澳軍第三十六旅、英國第七裝甲旅,共約4萬人,配備飛機四五十架。在這樣的形勢下,國民黨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要求,決定組編遠徵軍入緬作戰。
  • 孫立人活埋1200名日軍?其實遠徵軍俘敵總數都沒那麼多|軍情晚報
    那麼我們拋開不確實的記載,中國駐印軍和遠徵軍在滇西緬北戰場上一共俘虜了多少日軍呢?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一共有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942年,中國軍隊集中了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共計約10萬人參戰。)。致使同古會戰、曼德勒會戰接連流產,中國軍隊未經與日軍全面開打,日軍卻已經竄到了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