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的戰爭背景

2020-11-24 騰訊網

中國遠徵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零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因此,自一九四零年十月間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國邀請"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到緬甸、印度、馬來亞作軍事考察。以後幾經協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籤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

中國遠徵軍於1942年2月由滇西進入緬甸,與日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戰鬥,失利後,一部返回滇西,據守怒江天險以阻敵;另一部退入印度藍伽,組成中國駐印軍,亦稱新軍,接受美國裝備並受美軍訓練。

而後,由於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取得了主動權,中國駐印軍與英、美軍協同,遂於1943年10月對緬北日軍展開反攻,即緬北滇西戰役。在滇西怒江與日軍對峙的中國遠徵軍,也於1944年5月發起了松山戰役和騰衝戰役,並於1945年1月27日與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3月遂將日軍全部趕出緬北和滇西。至此,中印緬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遠徵軍班師回國。

1943年10月,揭開了緬北滇西反攻的戰幕。其時,日軍的緬甸方面軍有11個師團,近30萬人馬.中國駐印軍從印度的列多發南地區出發,身侵緬日軍攻擊。我官兵經一年多作戰,先後贏得了胡康河谷戰鬥,孟拱河谷戰鬥以及密支那等戰役的巨大勝利,在中國遠徵軍的配合下,攻克八莫,南坎等地,親乘勝向滇西畹町推進。

1944年5月,中國遠徵軍強渡怒江天險,從滇西開始反攻。將士們堅持血戰8個月,連克日軍重兵防守的騰衝,松山,龍陵,芒市等重要城市。1945年1月下旬,終於和中國駐印軍在畹町勝利會師。

中國遠徵軍以數倍甚至十數倍於日軍的傷亡,取得的一個個勝利,在某些人看來並不值得稱道。然而我們應該記住,這是中國正面戰場唯一取得全勝的攻勢性作戰,同時也取得了抗戰中僅有的幾次對日軍的全殲戰。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正是通過這種犧牲精神才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能夠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數百萬抗戰將士用生命換來的。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緬北、滇西反攻作戰並取得勝利,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一大壯舉。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緬北、滇西反攻,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歷時17個月,在緬甸北部山區複雜的地理條件和炎熱多雨的氣侯條件下,英勇作戰,取得顯著戰績,此後,日軍再無力發動對緬北的大規模進攻。

其意義深遠,重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對穩定豫湘桂戰役後正面戰場戰局起了積極作用,也揭開了正面戰場的反攻序幕,將日軍趕出中國西南大門,徹底粉碎了日軍從西南風所和進攻中國大後方的企圖。同時,有力地支援了英軍對英帕爾的堅守和對緬中的出擊作戰,體現了中國軍民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

中國遠徵軍,以數萬戰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反攻作戰的完全勝利。這場勝利,解除了日軍對中國戰場西側的威脅,打破了日軍對美援華物資的封鎖,同時減輕了盟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在國際上博得了崇高的榮譽。

相關焦點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最終的失敗原因
    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境外軍事行動。遠徵軍和駐印軍經一年多的英勇奮戰,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緬甸領土8萬餘平方公裡,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傷亡14.1萬餘人,斃傷日軍6.9萬餘人,恢復了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大批物資順利輸入國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 中國組織遠徵軍兩次入緬,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殲滅日軍
    文/小熊貓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不僅大敗了日本法西斯 ,而且還組織了遠徵軍,兩次入緬 ,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 ,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日軍 ,光復了緬甸 ,取得了輝煌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反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國遠徵軍首戰敗後,為何還要二度入緬作戰?
    經過整訓,中國訓練出了許多優秀軍官和士兵,為第二次入緬作戰創造了良好條件。 中國遠徵軍由第一次的戰略防禦轉變為第二次的主動進攻,即由中國駐印軍發起的緬北大反攻和滇西遠徵軍率領的渡江反攻。在英美盟軍的配合下兩線作戰,二十多萬中國遠徵軍將士以極大的犧牲換來了滇緬戰場的最終勝利。
  • 英國因何拒絕遠徵軍入緬作戰?被日軍打得滿地找牙,急向中國求救
    但是,與中國的積極態度相反,英國對中國提出的兩國共同防衛緬甸、中國派遠徵軍入緬作戰的建議,一開始就表現出奇怪的冷淡。 多年以來,中國軍隊在面對列強的侵略時,雖然抵抗非常英勇,但結果都慘烈失敗。
  • 40萬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戰,20萬人沒有回來!悲壯至極!
    中國遠徵軍是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為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抗戰「輸血線」而出徵滇緬印,抗擊日軍的英雄部隊。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抗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近20萬人。 建造中的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
  • 中國遠徵軍入緬:一場應該銘記的慘敗
    來自海外的抗日物資將通過緬甸仰光港上岸,自這條公路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西南。12月起,二十萬徵召來的雲南民眾開始修建滇緬公路,這些人中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缺乏機械化工具,他們竟徒手工作。盤山而建的公路並不寬闊,美國人考察完後卻對羅斯福報告說,這是繼開鑿巴拿馬運河後人類創造的又一奇蹟。此後三年,滇緬公路成了運輸外援物資的生命線。
  • 「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打出中華軍人的士氣!
    中國與盟國地面部隊直接協同作戰的地域是中、緬、印戰區,這個戰區涉及多個國家的軍隊,它的地域構成非常複雜,這也是後來導致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大敗而歸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緬甸之戰是太平洋戰爭初期最為關鍵的陸上戰爭。1942年2月,10餘萬日軍以泰國、越南為基地,分3路攻入英屬緬甸。英國軍隊因為戰事不利,請求中國軍隊增援。根據1941年12月中英籤署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議》,中方以第五十六、六十六軍共10萬餘人組成遠徵軍,由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大軍於1942年2月先後從雲南進入緬甸。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為什麼慘敗?總共三個軍,其中兩個是炮灰
    騰衝的國殤墓園裡有個紀念碑,是第一次遠徵軍入緬作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人名字,多數是軍官,因為大多數士兵都沒有留下名字,只有軍官才能留下相對完整一些的信息,才能被後人記住,被刻上這個紀念碑。 在泰國和越南相繼被日軍佔領之後,滇越鐵路就被切斷了,這時候國民政府唯一的對外通道只剩下西南的滇緬公路,而且還是在滇越鐵路被切斷之後,臨時修築起來的。
  • 珍貴的遠徵軍入緬作戰老照片,張張令人感慨,圖四女兵真漂亮!
    照片中史迪威將軍脫帽對著一群中國退伍軍人講話。這些都是入緬作戰時的傷殘軍人,他們先在此學習新的生存技能——鐵匠、編織、木工等,然後離開軍旅回到平民生活,可以說他們為了國家犧牲很大,令人感慨。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入緬時系中國遠徵軍第十一集團軍七十一軍新28師戰士、炮兵團排長。但在緬甸的幾十年當中,他並沒有加入緬甸國籍,一生以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並表示:如果有來生,還要做中國人!此前,他是唯一在世的在緬中國遠徵軍老兵。
  • 向英雄致敬,中國遠徵軍,那些長眠異國的英靈
    中國不管是古代還近現代,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很少發動對外戰爭,都是國內的紛爭比較多。但是在解放前,卻有這麼一支中國軍隊遠赴緬甸參戰,這就是歷史上的中國遠徵軍。
  • 《中國遠徵軍》,一次在戰爭劇意義上發人深省的叩問|電視劇60講(48)
    下為文稿: 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電視劇60講,我是主講人李星文。這期咱們接著聊《中國遠徵軍》。 上一期我們主要講了: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及野人山撤退,並分析了戰敗的原因。這期講的是中國遠徵軍第二次入緬作戰:遠徵軍在印度如何反省、整改,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 200多件遠徵軍文物在閩臺緣博物館展出 揭開七十年前遠徵軍神秘面紗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入侵緬甸,企圖在東面切斷中國唯一的國際交通大動脈滇緬公路,緊逼中國西南大後方。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從1942年開始中國遠徵軍走出國門,入緬作戰。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徵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徵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徵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
  • 我駐緬大使館哀悼遠徵軍老兵逝世
    【環球時報-環球網駐緬甸特約記者 辛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緬遠徵軍老兵李光鈿老先生於15日凌晨去世,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將通過敬送花圈等方式表示哀悼。多年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一直通過多種方式關心在緬遠徵軍老兵生活,每年春節前夕會向健在遠徵軍老兵增送慰問金。2019年11月20日,陳海大使在密支那出席活動時還專程看望李光鈿,並在李光鈿百歲壽辰時通過視頻向其送去祝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使館還向在緬遠徵軍老兵後裔聯誼會贈送口罩等防疫物資。
  •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向中國遠徵軍烈士敬獻花籃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3日在緬甸勃固省東籲市舉行向中國遠徵軍烈士敬獻花籃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率使館人員、在緬中資機構代表,與中國遠徵軍後裔僑胞共同向中國遠徵軍紀念碑敬獻花籃,並瞻仰遠徵軍紀念碑和浮雕,參觀遠徵軍東籲阻擊戰等在緬作戰陳列展,同遠徵軍後裔僑胞進行交流。
  • 中國入緬遠徵軍慘狀:穿越野人山3萬人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抗日戰爭場景繪畫(局部) 所幸在同盟國的幫助下,開闢了一條從緬甸經雲南的滇緬公路將物資運送到國內的通道。 ▲入緬中國遠徵軍舊照 1941年12月23日,中英籤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但由於英軍始終心存疑慮,我國遠徵軍的兩個師在1942年
  • 中國遠徵軍。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遠徵軍開赴緬甸時,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先頭部隊入緬,他即興賦詩:「萬裡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夷島摧。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策馬揚鞭走八荒,遠徵大業邁秦皇。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長弓射夕陽。」何等的豪情萬丈!他還為遠徵軍創作了軍歌。在同古保衛戰和收復棠吉戰役中,他率部奮戰,以少勝多,但由於中美英盟軍高層矛盾和多頭指揮,導致第一次入緬作戰潰敗。
  • (兵心飛翔)騰衝,國殤墓園緬英靈
    騰衝,中國西部雲南的一座邊陲小城,因抗戰後期中國遠徵軍發動的騰衝反攻戰役而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凝重的一筆。    那年春,我們驅車入滇前往騰衝,從成雅高速出發,經樂山,過宜賓,走水富入滇,於三江交匯而得名的會澤古縣城住下。次日,又住永平古縣品償名食「永平黃悶雞」。再次日,便經昆明,過大理很快到達保山市轄的騰衝縣。騰衝,位於雲南西部怒江西岸。
  • 《八佰》好評不斷,而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向您致敬
    很多觀眾在影片播放結束後,久久不願離去,看著大屏幕上播放戰爭犧牲人員的名單,陷入了深深的沉默。記者在8月15日,從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處得到信息,居住在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dian)於當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
  • 遠去的硝煙,王毓蓁赴緬遠徵親歷記
    6歲讀私塾,15歲就讀長山中學,畢業後在長山中學任教,19歲參軍,畢業於黃埔軍校 17 級,後參加赴緬甸抗日遠徵軍。曾負傷,傷愈後二次入緬抗日,升任連長。回國後升任副團長。1949 年參加人民解放軍。1950年參加第一批志願軍抗美援朝赴朝參戰,任兵站參謀,榮立戰功。後在瀋陽第四人民醫院任職。1963年回原籍範家村,1988年落實政策辦理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