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王牌軍軍長不敢承認地下黨父親,淮海戰役逃出三十年後回大陸

2020-12-24 方哥說史

國民黨五大王牌軍分別包括整編第74師、新編第1軍、第5軍、新編第6軍、第18軍。其中有一位軍長,對外不敢公開承認是地下黨的父親,在淮海戰役僥倖逃出,三十年後回到了大陸。他名叫熊笑三。

熊笑三的父親叫熊瑾玎,湖南長沙人,出身長沙一個中醫世家,幼時讀過私塾,十歲學醫,青年時期就開始了經商,1914年以後,熊瑾玎在長沙當了五年小學教員,參加過湖南的新民學會以及五四運動。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熊瑾玎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中共湖北省委機關工作,後到上海,為黨負責經費籌措和政治局秘密機關的安全和經營。熊瑾玎用自己帶來的資金迅速開展經營,為組織提供經費。

熊瑾玎思維縝密,辦事嚴謹,是黨在上海時期的財務管家,後在南方局的《新華日報》任過總經理,在黨內長期被稱為「老闆」,經他手的錢款不可勝數,但他一家卻始終清貧,熊笑三是他的第三個兒子。

熊笑三,出生於1905年,先是考入湖南第一師範讀書,後來又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投身軍旅。1939年,他已擔任了國民黨王牌軍第5軍第200師第65團的上校團長,在抗戰中參加過許多場重要戰役。

在崑崙關戰役中,熊笑三率全團首先衝入崑崙關,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後來,他率部加入了中國遠徵軍,入緬與日軍作戰。1946年他升任200師師長,1948年9月他升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

熊笑三知道父親熊瑾玎是地下黨,他不敢將真相告訴上峰和同僚,只是說,自己的父親不在了,只有一個遠房叔父,20多年沒見面了。熊瑾玎在重慶任我黨《新華日報》的總經理時,熊笑三的部隊就駐在附近,他曾讓勤務兵將10多斤豬肉送至鷹嘴巖,託人轉給父親。

抗戰勝利後,熊瑾玎以生父的名義,寫信並託朋友勸告熊笑三起義、投誠,熊笑三收到了信後,卻沒有回答。熊笑三升任第5軍軍長後一個多月,便率部隨邱清泉兵團參加淮海戰役。熊笑三被解放軍包圍在陳官莊,1949年1月9日解放軍發起了總攻,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熊笑三居然在淮海戰場上神秘消失,十幾天後出現在幾千裡之外的香港。1951年他到臺灣任石門水庫管理局專員,1971年退休。淮海戰役三十年後,上個世紀80年代他回到大陸,1987年9月他病逝於北京,享年82歲。

相關焦點

  • 1949年,我軍俘虜國軍軍長,為何被俘後沒有改造,還活到94歲高齡
    1949年1月9日,我軍發動淮海戰役,國軍七十四軍被華東野戰軍在陳官莊包圍,隨後七十四軍主動投降,並俘虜軍長邱維達等國軍高級軍官。為何在國軍擔任軍長的他,沒有去北京功德林勞改,並且建國後還出任了江西省政協委員,這是為何 ?
  • 國軍中將淮海戰役受重傷,南京特派飛機來接,另一中將卻硬要擠上
    在淮海戰役中,有一位國軍中將受重傷,南京特派飛機來接,另一中將卻硬要擠上飛機,結局讓人意外。千方百計想跑的人最終沒跑掉,還坐了26年牢,另一人卻幸運逃到臺灣,最後還升任司令。他們的名字分別叫郭一予和高吉人。郭一予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時任徐州「剿總」辦公廳中將主任。高吉人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時任國軍第70軍中將軍長。
  • 碾莊戰役讓華野損失巨大,並成功突圍的兩位軍長,最後結局如何?
    碾莊戰役是發生在華東地區江蘇省邳州市碾莊鎮的一場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還是淮海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碾莊戰役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淮海戰役的走勢和結局。
  • 三大戰役,為什麼淮海戰役是最難打?看看參戰的國軍將領有誰你就懂了
    而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在人民的支持下,我軍戰士愈戰愈勇,因此從1947年7月開始,我軍就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軍主力幾乎已經全軍覆沒,我黨取得全國性的勝利已是時間問題。 所以,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具有重要戰略決戰性質的三場戰役!
  • 我國三大王牌軍,都是出自哪個野戰軍!首任軍長又是什麼軍銜
    那麼,這三大王牌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都出自哪個野戰軍,首任軍長又是什麼軍銜?血戰四平,解放錦州,瀋陽等重大戰役都有第一縱隊的參與。正因如此,在長期的戰鬥環境中,培養了良好的軍紀,頑強的作戰紀律,具備打硬仗的作戰風格。而作為首任司令員李天佑將軍,自然也是這支王牌軍的首任軍長。在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第三十八軍又由梁興初擔任軍長。這兩位都是開國將帥中難得的猛將。不過,雖說,兩位都是38軍軍長,但是首任軍長李天佑在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而第二任軍長授予中將軍銜。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淮海戰役時粟志裕大擺「豬肉陣」,不費一兵一卒,上萬國軍來降
    就是這麼一封電報,讓我們開始逐漸明朗淮海戰役我軍取勝的原因。 長期以來網民們對軍事有一個誤解,那就是命令能上傳下達。實際上在很多時候,命令並不能做到上傳下達,士兵的執行力、士氣成了影響戰爭成敗的主要因素。淮海戰役雙方指揮官的軍事指揮能力固然是影響成敗的因素,但是士兵才是推動戰爭的第一動力。張靈甫隕落孟良崮的原因難道真的是指揮不行嗎?未必,友軍不作為才是主要因素。
  • 解放戰爭中,哪5位死硬的國軍軍長戰敗自殺?脾氣一個比一個倔強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全面落敗,但有部分將領十分頑固,共有5名國軍軍長戰敗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這其中並沒有張靈甫,因為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他在孟良崮自殺,更多是來自蔣軍陣營的宣傳。而黃百韜和楊幹才等人雖是自殺,但職務高於軍長屬於司令級別,也暫不收錄。
  • 孟良崮戰役,華野27萬大軍全部出動,參戰的將領比淮海戰役還多
    解放戰爭期間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孟良崮戰役了,為了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華野做出的準備是非常大的。國民黨整編74師不是一般的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僅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還是國軍頭號主力,整編74師和五大主力中的另外四支部隊都不一樣,18軍和第五軍是國軍老牌主力,後面都有很強大的背景,不論是兵員還是武器都是優先補給,新一軍和新六軍二戰時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軍的強大火力補給,只有74軍,也就是後來的整編74師是靠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
  • 淮海戰役幾十萬國軍戰俘結局怎樣,過程可不像電視劇般那樣美好
    淮海戰役幾十萬國軍戰俘結局怎樣,過程可不像電視劇般那樣美好 提及淮海戰役,想必大家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在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真可謂是極為慘烈的戰役了。在眾多戰役中,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的傷亡人數是最多的,同樣的,消滅敵人的數量也是最多的。
  • 三大戰役,為何國軍最難獲勝的是平津戰役?老蔣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1948年三大戰役打響前,客觀實力佔據上風的仍然是國民黨軍。但在48年下半年,解放戰場敵我雙方實力、規模已經較為接近,並且由於連戰不利,國軍總兵力較1946年開戰時下降了100餘萬,儘管中央軍主力尚在,但國民黨部隊士氣明顯受挫,已不具備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時期的銳氣。
  • 淮海戰役的重大意義,你知道嗎?
    而現實中的大決戰(三大戰役,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其「暴力鏡頭」、其慘烈程度,比電影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是國共兩軍傷亡最大、戰鬥最為殘酷的一個。雖說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失敗極大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軍力和軍心,但只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國民黨或許仍能守住半壁江山。
  • 淮海戰役勝利,史達林知道後十分驚奇,當天在筆記寫下:真是奇蹟
    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役結束,各地國軍紛紛棄城,使得解放軍南下作戰再也沒有了負擔。美聯社也評價說:自今而後,解放軍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當天7時,粟裕上報申請,建議立即進行淮海戰役。在慎重的考慮後,第二天晚上七點,粟裕得到了答覆,認為淮海戰役甚為重要。
  • 國軍五大王牌軍的美械裝備到底有多強?
    一直以來,國軍由於支援部隊和技術裝備少,只能以步兵人數眾多,編制臃腫的「軍」作為主力戰術兵團,而歐美強國陸軍早已實現了火力更強、人數更少、行動更靈活的「師」為主力戰術兵團,國軍王牌也是軍級編制,人數普遍3萬餘人,美軍師一般都是1萬餘人,所以即便二者裝備相當,國軍王牌軍火力平均也只有對方師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而已。
  • 曾澤生:國軍雜牌軍長到志願軍王牌軍長,毛主席為何勸他先別入黨
    而前國軍中將,後來的解放軍第50軍軍長曾澤生,則用自己一生的經歷,詮釋了兩種制度下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和生存空間。曾澤生是雲南省永善縣大興鎮驛馬溝村人,1902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小地主家庭。1915年,權欲薰心的袁世凱悍然改制稱帝,復闢了帝制。而雲南籍的蔡鍔將軍秘密潛回雲南,領導了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
  • 敵軍王牌軍長楊伯韜被捕,在功德林接受改造,為何至死不原諒黃維
    從1948年11月初開始,到次年1月10日結束的,為期66天的淮海戰役中,我軍以傷亡10餘萬的代價,換取敵軍傷亡55.5萬餘的殲滅大勝,一戰打通百萬大軍南下千裡殲敵的戰略反擊勝利終局,粟裕大將居功至偉,堪稱第一功。
  • 國軍的「天下第一軍,天下第一師和天下第一旅」,軍師旅長是誰?
    「天下第一軍」國軍的「天下第一軍」也是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的五大王牌軍之一,最初是由第38師師長是孫立人以及第22師師長廖耀湘,1941年,第38師和22師改編為新一軍,軍長是鄭洞國,之後進駐印度,也就是中國遠徵軍。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即使後面重建的74軍,也還是堪稱國軍精銳。(48年淮海戰役前空投了74軍7個連防守商埠,力拒華野6個縱隊的進攻)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見的。 第二名: 18軍, 編制:3個整旅(師),3萬餘人。
  • 淮海戰役背後:若按杜聿明的計謀,勝負難料,卻被老蔣否決
    在他被捕後,一度不承認是自己輸了,其所闡述的軍事策略更是讓我軍高級軍官驚出一把冷汗。 只可惜杜聿明跟錯了人,他當時的提議沒有得到蔣介石的同意,不然我軍在淮海戰役很可能陷入僵局,讓蔣介石在大陸能多苟活幾年
  • 他曾是秋收起義副總指揮,後成國軍中將軍長,因「跑不動了」被俘
    韓浚返回江西的途中,遭遇民團經過激戰後負傷被捕,然後就轉投了國民黨。但無論怎樣,韓浚是位愛國將領。在抗戰時期,他參加過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二、三次長沙會戰和雪峰山會戰。抗戰勝利後,韓浚已是國軍73軍的中將軍長了。隨著解放戰爭的來臨,韓浚在1947年,參加了萊蕪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