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全面落敗,但有部分將領十分頑固,共有5名國軍軍長戰敗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這其中並沒有張靈甫,因為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他在孟良崮自殺,更多是來自蔣軍陣營的宣傳。而黃百韜和楊幹才等人雖是自殺,但職務高於軍長屬於司令級別,也暫不收錄。
第一位軍長是戴之奇。戴之奇在46年自殺時,職務是整編69師的師長,國民黨整編師長也就是事實上的軍長。在國民黨自殺的軍長中,他是時間最早的。46年宿北戰役之前,戴之奇與整11師的師長胡璉因為兩支部隊推進進度及協同問題發生了爭執,之後69師被華野部隊殲滅過程中,11師與69師相隔的距離並不遠,69師有機會得到11師支援,但是胡在得知戴被圍時並沒有採取任何支援措施,反而把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在11師被殲滅後,戴之奇不想做俘虜,選擇了以手槍自盡。戴之奇事後被追授國軍中將軍銜。
第二位是劉戡。在自殺的國民黨軍長中,劉戡是唯一一個在抗日戰中與我軍有過友好交往的將領。雖然說有交情,但是他為人極其倔強,在解放戰爭中擔任整29軍長,48年3月1日拒不投降死於瓦子街戰役。至於他自殺的方式,更是令人咋舌。47年劉戡突圍無望後,悍然他用一顆手榴彈將自己引爆,這是連他周圍的國民黨兵都沒有想到的,為了不讓西北野戰軍得到完整的屍體,將自己炸成了碎片。事後西野首長下令買棺厚葬了此人。
接下來的兩位是魯英麟和郭景雲,需要放在一起。這兩個人的自殺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是48年自殺的,一個是年初一個是年底,更為巧合的是,他們兩個人都曾是傅作義部下35軍的軍長!兩人脾氣都是非常的差。魯的自殺原因十分奇特,帶領35軍戰敗於淶水,人員損失不算大,卻丟了大部分的重炮武器,魯英麟認為是自己指揮不力才使得35軍損失了輜重,於是為了謝罪,拔出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魯英麟的死顯得有些小題大做,心理包袱過重。這樣的自殺原因,在陣亡國民黨將官中是獨一份。
而他的繼任者,郭景雲的死則相對更好理解,1948年新保安戰役,郭景雲把帶出北平的35軍的兩個師完全葬送,罪責確實比前任魯英麟更大。郭也是極為羞愧,於是開槍自殺,向「傅長官」謝罪。
第五位是63軍長陳章。其實陳章戰死時間在郭景雲之前,死於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為粵系雜牌軍長,他的部隊在戰前劃歸徐州剿總所轄第7兵團,但7兵團部隊沒來及集中,63軍追不上黃百韜的大部隊,就被殲滅在窯灣一帶。63軍和後來在碾莊表現強悍的劉鎮湘64軍同屬粵軍,但整體實力略差,到碾莊之前就被華東野戰軍全殲。陳章軍長戰敗後選擇自殺,沒有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