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哪5位死硬的國軍軍長戰敗自殺?脾氣一個比一個倔強

2020-12-24 騰訊網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全面落敗,但有部分將領十分頑固,共有5名國軍軍長戰敗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這其中並沒有張靈甫,因為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他在孟良崮自殺,更多是來自蔣軍陣營的宣傳。而黃百韜和楊幹才等人雖是自殺,但職務高於軍長屬於司令級別,也暫不收錄。

第一位軍長是戴之奇。戴之奇在46年自殺時,職務是整編69師的師長,國民黨整編師長也就是事實上的軍長。在國民黨自殺的軍長中,他是時間最早的。46年宿北戰役之前,戴之奇與整11師的師長胡璉因為兩支部隊推進進度及協同問題發生了爭執,之後69師被華野部隊殲滅過程中,11師與69師相隔的距離並不遠,69師有機會得到11師支援,但是胡在得知戴被圍時並沒有採取任何支援措施,反而把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在11師被殲滅後,戴之奇不想做俘虜,選擇了以手槍自盡。戴之奇事後被追授國軍中將軍銜。

第二位是劉戡。在自殺的國民黨軍長中,劉戡是唯一一個在抗日戰中與我軍有過友好交往的將領。雖然說有交情,但是他為人極其倔強,在解放戰爭中擔任整29軍長,48年3月1日拒不投降死於瓦子街戰役。至於他自殺的方式,更是令人咋舌。47年劉戡突圍無望後,悍然他用一顆手榴彈將自己引爆,這是連他周圍的國民黨兵都沒有想到的,為了不讓西北野戰軍得到完整的屍體,將自己炸成了碎片。事後西野首長下令買棺厚葬了此人。

接下來的兩位是魯英麟和郭景雲,需要放在一起。這兩個人的自殺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是48年自殺的,一個是年初一個是年底,更為巧合的是,他們兩個人都曾是傅作義部下35軍的軍長!兩人脾氣都是非常的差。魯的自殺原因十分奇特,帶領35軍戰敗於淶水,人員損失不算大,卻丟了大部分的重炮武器,魯英麟認為是自己指揮不力才使得35軍損失了輜重,於是為了謝罪,拔出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魯英麟的死顯得有些小題大做,心理包袱過重。這樣的自殺原因,在陣亡國民黨將官中是獨一份。

而他的繼任者,郭景雲的死則相對更好理解,1948年新保安戰役,郭景雲把帶出北平的35軍的兩個師完全葬送,罪責確實比前任魯英麟更大。郭也是極為羞愧,於是開槍自殺,向「傅長官」謝罪。

第五位是63軍長陳章。其實陳章戰死時間在郭景雲之前,死於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為粵系雜牌軍長,他的部隊在戰前劃歸徐州剿總所轄第7兵團,但7兵團部隊沒來及集中,63軍追不上黃百韜的大部隊,就被殲滅在窯灣一帶。63軍和後來在碾莊表現強悍的劉鎮湘64軍同屬粵軍,但整體實力略差,到碾莊之前就被華東野戰軍全殲。陳章軍長戰敗後選擇自殺,沒有投降。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國民黨軍戰敗後李宗仁沒去臺灣,他先是避居美國,後落葉歸根回到大陸終老。
  • 解放戰爭:國軍最「泛濫」的一種軍銜,師長軍長副總司令全叫這個
    解放戰爭時的國軍軍銜等級森嚴,從將官到校官、尉官十分明確,很有現代軍官制度的樣子。但是關於高層軍官的軍銜,實際具體執行起來卻非常泛濫,甚至讓人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其中一個軍銜,用得非常普遍,在國民黨軍中的職務跨度極大。這個軍銜就是「中將」了。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解放戰爭共戰死85名國軍將官,哪5個人級別最高?最後一位是上將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共有85位少將以上級別高級軍官陣亡,或在戰場上被擊斃,或不願當俘虜選擇自裁。在這85人當中,不乏綏靖區司令、兵團司令級別的高官,其中更是包含了一名國民黨陸軍上將。今天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了解一下,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期間陣亡的地位最高的5位將領。
  • 解放戰爭:1949年建國後,哪3位原國軍名將給我軍當了戰術教官?
    我國的解放戰爭就是這樣,建國後有不少原國民黨中高級將領獲得邀請,到我們的軍事學院授課,體現了我軍的寬容心態和虛心學習的傳統。今天我們來了解下,3位軍事素養很高,並且在戰後給我軍當過軍事教官的原國民黨高級將領。第一位,廖耀湘。廖耀湘是三人之中名氣最大,軍事生涯戰績最為顯赫的名將。曾經歷任國民黨王牌新22師長,王牌新6軍軍長,第9兵團中將司令官。
  •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1、【全面抗戰時期試過,效果不行】 全面抗戰時期,國軍也有過敵後遊擊部隊,在1939年7月到達頂峰有70.5萬兵力(注:遊擊部隊中有很多是地方武裝改編) ★據國民政府於1939年5月截獲一份日軍評估報告稱,中國遊擊隊有五大弱點:
  • 授銜時,四野有七位軍長授上將,為什麼三野的軍長大多都是中將
    五五授銜時,第四野戰軍的18位軍長中,共有7人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李天佑、劉震、黃司令、陳明仁。 相比之下,在三野的16位首任軍長中,共產生了十位中將、三位少將,而何基灃、吳化文、張克俠三人則未被授予軍銜。
  • 他曾是秋收起義副總指揮,後成國軍中將軍長,因「跑不動了」被俘
    但無論怎樣,韓浚是位愛國將領。在抗戰時期,他參加過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二、三次長沙會戰和雪峰山會戰。抗戰勝利後,韓浚已是國軍73軍的中將軍長了。隨著解放戰爭的來臨,韓浚在1947年,參加了萊蕪戰役。皆知萊蕪戰役,是粟裕大將指揮的一場教科書般的經典戰役,不但一舉粉碎了國軍南北夾擊的態勢,且殲敵數量之多,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
  • 國軍最「變態」的一個軍,兵力7萬多人,軍長是一野頭號勁敵,活了95歲
    國軍中的「軍」,一般都是下轄三個師,兵力在2萬到3萬人之間。然而有一個軍卻十分「變態」,竟然下轄了5個師,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7萬多人!堪稱國軍序列中最「變態」的一個軍,這個軍就是國民革命軍第36軍。36軍成立於1940年,當時只有兩個師的編制,分別是新編第34師和暫編第15師。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歷史上蔣介石曾經有五支能徵善戰,裝備精良的部隊,他們在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中戰力最為強大,戰績最為彪炳突出,但這五支國軍力量最強的部隊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卻先後被殲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五支王牌軍走向了滅亡的命運?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 當年授銜時,為何四野有七位軍長授上將,而三野軍長大多都是中將
    ,大家會發現一個小小的細節:在戰爭時期同為軍長職位的兩名將領,他們獲得的評級卻會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在三野和四野兩支軍隊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七位軍長中的鄧華和李天佑,同樣也是表現十分突出,不過他們的層級本身比劉震兩人要高一點,他們是在長徵之前就已經是幹部了,後來在長徵途中繼續領導軍隊驍勇作戰,依靠自己精妙的作戰技術和作戰實力,帶領軍隊穩固大後方,為革命事業鑄成了一道偉大的紅色防線,鄧華做過兵團司令員等職務,在授銜時是正兵團級幹部。
  • 陳錫聯兵團麾下三位軍長,都是第二野軍的虎將,而且軍銜都一樣
    在解放戰爭時期,我黨在那個時候擁有16個兵團,每一個兵團都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這些兵團也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頂梁柱。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要知道,中野第六縱隊可是一支王牌縱隊,承包了,解放戰爭時期,中野戰史上所有的惡仗,硬仗。尤其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杜義德領導的第六縱隊為大軍打開了一條通道,受到劉、鄧統帥高度讚揚。因打仗勇猛杜義德,所以在部隊改編後,擔任第十軍軍長,成為陳錫聯兵團麾下三位軍長之一。
  • 解放軍王牌「旋風縱隊」,走出的5位王牌軍長都是誰?成就如何?
    說起」旋風縱隊「,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韓先楚上將,它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就是韓先楚,3縱在東野中以神速奔襲出名,在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中,主要依靠的就是3縱,遼瀋戰役中,3縱殲敵3.9萬,俘虜國軍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1949年全軍改編後,3縱改為了第四野戰軍40軍,其中走出5位王牌軍長,他們都是誰?韓先楚上將
  • 1949年,我軍俘虜國軍軍長,為何被俘後沒有改造,還活到94歲高齡
    1949年1月9日,我軍發動淮海戰役,國軍七十四軍被華東野戰軍在陳官莊包圍,隨後七十四軍主動投降,並俘虜軍長邱維達等國軍高級軍官。為何在國軍擔任軍長的他,沒有去北京功德林勞改,並且建國後還出任了江西省政協委員,這是為何 ?
  • 桂系將領一貫驍勇善戰,但在解放戰爭中,也有四位成為我軍俘虜
    儘管,桂系將領一貫驍勇善戰,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也有四位桂系將領被我軍俘虜,其中一位還是鋼七軍軍長,也是白崇禧的愛將。  在之後的軍閥混戰,以及中原大戰,張義純在戰場上表現的很出色,成為桂系將領中一位能徵善戰的猛將。因立功多,職位也不斷升遷,讓他迅速成為桂系骨幹人員。  在之後的軍事生涯中,張義純擔任過軍長,集團軍司令等職位。尤其是在李宗仁當選代總統後,當時所有的桂系將領也跟著飆升,張義純任安徽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 紅25軍只有三千人,卻出了97位開國將軍,軍長因何未授銜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徵史中,除了三大主力外,其實還有一支部隊是單獨進行長徵的,可以稱得上當時紅軍的第四主力了,那就是紅25軍。紅25軍的長徵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讚歌,他們轉戰近萬裡,抗擊了國軍30多個團的兵力,途中還建立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最終成為長徵中第一支抵達陝北的隊伍。
  • 解放戰爭中,哪些國軍中將難對付,這4位或許榜上有名
    其中在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任命的九百多位中將中,有幾個打仗不錯,比一般身居高位沒有真才實學的高級將領強很多,其中可以包含這4位。 首先是胡璉,作為中將師長,胡璉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界牌戰役中打出了名氣,有著抗日名將的美名。解放戰爭時期,胡璉擔任了整11師中將師長。在當時蔣軍整體敗多勝少的情況下,胡璉領兵作戰還真沒什麼敗績。
  • 這個軍閥張宗昌的學生,在國軍雜牌中華麗逆轉,打得粟裕都敬佩
    粟裕一生戰功赫赫鮮有敗績,而和這個國軍將領交手,卻不得不說「一對一,我不是對手」這樣的話,那這個讓粟裕敬佩的國軍將領是誰?什麼黃埔嫡系,跟他一點不沾邊,他就是一個軍閥的傳令兵,後來還成了軍閥張宗昌的學生,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國軍中成雜牌中的王牌將星,堪稱國軍第一悍將。
  • 解放戰爭最悲壯的一戰,一個師全軍覆沒,戰後前線總指揮連降四級
    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 據守金門防務的為國民黨軍隊22兵團,司令官為李良榮;下轄第5軍由高吉人率領第5軍軍部和第200師守小金門。此時金門島上不僅有李良榮部,國軍悍將胡璉的大軍也來了支援,守軍頓時增加了幾倍。結果可想而知。
  • 解放戰爭中第一個起義的將領,來自哪裡?結局又如何?
    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又爆發了,然而在幾場戰役打下來,蔣介石只重視自己的黃埔系部隊,而其他的地方派系,常常當做炮灰使用,這樣一來,搞的地方將領對蔣介石十分不滿,於是,就出現投誠起義的局面,像解放戰爭中,從國軍內部起義的將領還真不少,如:程潛,陳明仁,董其武,盧漢,曾澤生,潘朔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