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到1949年間,中國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動蕩歲月,在那一場場殘酷的戰爭之中,有無數人前赴後繼,共譜英雄之歌,他們作為從戰火中淬鍊出來的英雄,擁有著不屈、獨立之精神,後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切變得穩定起來,他們也因為自己傑出的貢獻,受到了祖國的表彰和評級肯定,不過,在這次授銜儀式上,大家會發現一個小小的細節:在戰爭時期同為軍長職位的兩名將領,他們獲得的評級卻會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在三野和四野兩支軍隊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我軍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還是因為這些將領們在戰爭中最終的職位相同,但是從戰爭開始以來的資歷上,卻出現了一些較為不同的的情況,有深有淺,有高有低。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四野七位軍長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們確實有著一份光鮮亮麗的履歷,戰功赫赫,無可挑剔,首先是劉震、韓先楚都是出身於紅25軍的名將,他們曾經率領著紅25軍長徵,從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徵一直到民族情懷的抗戰,他們憑藉著自己的驍勇善戰、屢立奇功,從連級升到了師級。在那個艱苦卓絕、浴火奮戰的年代,想要成為人上之人,想要不斷的升遷,唯一的道路就是不停的浴血奮戰,用戰功書寫自己的輝煌,很顯然他們兩人就是貨真價實的做到了,扛著步槍,穿著軍裝,他們在旌旗獵獵、山河飄搖中,用自己堅實的臂膀,託舉起一方行將沉淪的江山,後來韓先楚成為八路軍旅長,40軍軍長、兵團副司令員,劉震做過八路軍旅政治委員、軍長、兵團副司令。
七位軍長中的鄧華和李天佑,同樣也是表現十分突出,不過他們的層級本身比劉震兩人要高一點,他們是在長徵之前就已經是幹部了,後來在長徵途中繼續領導軍隊驍勇作戰,依靠自己精妙的作戰技術和作戰實力,帶領軍隊穩固大後方,為革命事業鑄成了一道偉大的紅色防線,鄧華做過兵團司令員等職務,在授銜時是正兵團級幹部。
而除了他們幾位軍長以外,其他幾位軍長的履歷就更不用提,是人人都知道的著名將領,把上將的頭銜授予他們,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懸念。首先是李天佑一直擔任軍事幹部,是林帥倚重的名將,其次是洪學智,洪學智紅軍時期是紅四軍的軍政治部主任,他在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志願軍時期均有傑出貢獻,為中國的解放出了一份力,為中國的軍事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四野一位名將。
上面的盤點中,一共列舉了六位軍長,七位軍長中的陳明仁,因為身份特殊,所以要單獨拿出來說一說,他曾經來自於國民黨,但是深明民族大義,通曉世事,最終成為了一名國軍的起義將領,來到我軍後擔任過我軍的兵團司令員,級別比肩於起義將領董其武等人,這些人授予軍銜都是合情合理,每一步都是按照必要的程序規章制度來評定,所以說毫無懸念,是實至名歸的。
從這一點來看,三野的軍長在級別上與四野的軍長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他們才無法被授予上將,回望他們在戰時的升遷之路,大家就可以發現端倪,首先是三野的軍長聶鳳智將軍,他在解放戰爭初期擔任山東軍區第五師師長,解放戰爭中期才做到了九縱的縱隊副司令員,解放戰爭後期到了三野27軍軍長。所以履歷上來看他比別人差了很多,履歷太淺,所以不能跟別人做到同一級別,當然,他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突出貢獻,也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這也是讓他升遷如此之快的原因,他在領導濟南戰役時英明神武,部署非常詳盡,最終讓解放軍戰士能夠很快的攻城略地,搶儘先機,讓國民黨軍隊黯然甘拜下風。
而聶鳳智已經算是三野的中將軍長裡面最厲害的一個人物,成績最突出,連他都資歷比較淺,那麼其他人和四野的上將軍長就更不是一個級別的,這樣看來,大家的軍銜都是論功行賞,絕無摻水虛假之分,實在是令人心服口服,軍銜上的高低也就不奇怪了。當然無論他們的軍銜如何,有高有低,他們都是為新中國成立作出極大貢獻、起到推動作用的開國大將,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有人問起,這段抗日史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我們也許會沉吟很久,才能給出一個最終的、篤定的答案:不忘國恥,才能振興中華;不忘英雄功勳,才能更好地面對將來,因為這一段歷史飽含沉重滄桑,所以說出口的話語也要幾經時間的盤桓。但我們仍然要記住的是,在曾經的歷史之中,還有這麼多的英雄豪傑,是他們的熱血奮戰,讓後來的我們能夠享受安寧的人生,是他們一次次的奮勇進攻,從長徵到解放戰爭,才換來今天的和平,所以作為如今學子的我們,當然就不能夠把自己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應該想著當年那些開國大將們的事跡,激勵自己一步步的向更好的自己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