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2021-01-17 騰訊網

1947年2月20日到1947年2月23日,山東萊蕪戰役,斃傷國民黨軍一萬人,俘虜4.68萬人。氣得當時的國民黨名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大罵:「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

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幾乎打的都是陣地戰,一但打輸了就是崩潰或投降,把裝備全部扔給對手,蔣介石然後就有了個外號,叫做「運輸大隊長」。

1、【全面抗戰時期試過,效果不行】

全面抗戰時期,國軍也有過敵後遊擊部隊,在1939年7月到達頂峰有70.5萬兵力(注:遊擊部隊中有很多是地方武裝改編)

★據國民政府於1939年5月截獲一份日軍評估報告稱,中國遊擊隊有五大弱點:

(一)各遊擊隊常互爭地盤。

(二)缺乏大員統率,彼此不能密切聯繫,易於各個擊破。

(三)缺乏優良武器,不能作陣地戰。

(四)正規遊擊隊雖破壞力強,但不得民眾之信仰。

(五)非正規之遊擊隊分子,戰鬥力既不強且領導者甚少有國家觀念,易以利相誘。

全面抗戰國軍遊擊部隊

此後下半年開始國民政府開始對全國遊擊隊實施整頓,以「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方針。最終目標是實現遊擊隊的「正規化」。截止1945年7月國軍敵後部隊還有26.6萬兵力。

★白崇禧曾經說過:「有人認為打遊擊乃保存實力之作法,殊不知敵後遊擊,任務極為艱巨,因補給困難,且多半以寡抵眾,以弱抵強,故必須官兵加倍淬厲奮發,機警勇敢,絕非保存實力者所能勝任。」

以全面抗戰時期整體看,國軍敵後部隊作用不大,且國軍敵後部隊對遊擊戰認識不足加上自身意識等原因,無法發揮遊擊戰大部作用。

如果對比全面抗戰跟解放戰爭國軍損失可發現,全面抗戰8年國軍被俘投降等約50萬,解放戰爭3年國軍被俘投降高達458萬,另投誠63萬、起義86萬,接受改編29萬。解放戰爭國軍傷亡171.1萬。

2、【大部分官兵戰鬥意志等不行。無群眾基礎,分出部隊去打遊擊得不到群眾支持】

為什麼共產黨軍隊化整為零散了之後可以打遊擊,每個營每個連都能有組織有紀律堅決執行任務,而國軍散了之後,就真的散了?

共產黨軍隊最初的紅軍時期開始就已經在使用遊擊戰,再到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其遊擊戰、運動戰已經發揮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其次共產黨軍隊官兵大部信仰堅定,共產黨是代表工農階級,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此時的國民黨軍隊大部是全面抗戰時期因戰事消耗及需要,從全國未淪陷區徵的壯丁。且國民黨代表大資產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全面抗戰時期一致對外,與日軍對抗,全國捐錢捐糧,即便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其也無群眾基礎,無法發動群眾,喪失民心。

由於大部分官兵是全面抗戰時期徵來的壯丁,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不想繼續賣命,立場開始不堅定。

舉個發動群眾、得民心的例子:如淮海戰役中支援解放軍的民工高達543萬,幾乎是淮海戰役參戰解放軍的9倍。

3、【國軍黨派林立,經常賣隊友,分出部隊去打遊擊只能是各個擊破的命】

全面抗戰時期就出現了這種國軍存在的老毛病,由於黨派林立,各自心懷鬼胎,部分將領保存實力。且經常出現高級將領指揮不動下面的部隊,更別說中央軍不服地方軍,地方軍不服中央軍,地方軍不服地方軍這種事,經常出現賣隊友或故意保存實力的事情。

如衡陽保衛戰,先後投入12個軍解救駐守衡陽城的第10軍,援軍中有的故意保存實力,有的則出力。如第58軍遭到日軍第27、34軍圍攻,突圍後戰鬥兵僅剩1991人(新10師1111人,新11師370人,新183師510人。該軍直接報廢退出戰鬥。又如第27集團軍參戰部隊僅剩11145人(第20軍4567人,第26軍4522人,第37軍2056人)。而又如第62軍僅派出2個團,主力則放在衡陽郊區譚子山附近……

衡陽一戰外圍援軍無統一指揮,各自為戰,加上部分將領保存實力,外圍援軍先後12個軍被日軍各個擊破。

★又如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的策略是以整編74師為誘餌,待解放軍圍攻時,周圍幾十公裡範圍內的10個整編師迅速靠攏再包圍解放軍,整編74師來個中心開花,裡應外合企圖殲滅華東野戰軍。

結果現實很骨感,整編74師遭到5個縱隊圍攻,最遠2天就能達到戰場的部隊,直到3天後整編74師被殲滅大部分都還沒到……

距離最近的整編25、83師及第7軍為何也沒增援到?

首先第7軍是桂軍:以蔣介石跟李宗仁的矛盾,桂軍第7軍先頭部隊171師跟7縱交戰中,第1兵團總司令湯恩伯令第7軍派出一部策應83師作戰,第7軍軍長鍾紀認為所部目前正與「第七縱隊及其第二縱隊一部」激戰中,無暇分身。於是只派了第172師的1個團去執行這一策應任務。

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得知這一情況後,嚴命第7軍全力解圍,其正面「激戰」的任務改由整48師接替。即便是這樣,第7軍還是只在當天晚上派出了第172師全部去「協同」整83師「向孟良崮方面增援」。第二天整編74師被殲滅。

其次整編第25師:所轄3個旅分別來自中央軍、東北軍、川軍。整74師師長張靈甫在進攻坦埠時發現正面的華東野戰軍部隊越來越多,於是決定撤退。但此時整25師負責掩護整74師左側後被的整108旅遭到1縱猛攻。14日10點餘張靈甫向國軍第1兵團第4縱隊(轄整25師、整74師)司令黃百韜報告,請求黃百韜率領整25師同自己所部向整83師一個營駐守的孟良崮靠攏。黃百韜則決定留下整25師148旅原地,率整40旅去攻擊第1縱隊佔據的界牌,15日10點才正式下達命令。後黃百韜雖率整25師佔領距離孟良崮4.5公裡的界牌,但推進到天馬山時解放軍不斷投入援軍,整25師推不動了……

整83師師長李天霞,剛好在全面抗戰時期兩人同時第74軍軍官,兩人水火不容,雖都又是黃埔畢業生。他們同在王耀武麾下效力時基本上就是李天霞升一級,張靈甫即替補上位一級。按理說王耀武應該是選74軍2號人物李天霞接任第74軍軍長一職,結果王耀武推薦下,李天霞接任了第100軍軍長,由施中誠接任,全面抗戰結束後施中誠卸任,李天霞認為第74軍軍長一直應該是他的了,結果原來是他的部下又是他學弟的張靈甫接任74軍軍長一職……

接到第1兵團總司令湯恩伯命令後,李天霞只派了第57團去救援,主力按兵不動。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的凌厲攻勢後,第57團迅速潰敗,駐地垛莊被華東野戰軍佔領,導致整編74軍與所部57旅被分割。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命令下率剩餘所部4團進攻,但63旅的2個團被6縱牽制,於是就只派了56團的2個營去救援。結果可想而知……

孟良崮戰役

4、組織能力

如何指揮上萬人進軍,而不會混亂不堪?如何在失敗時指揮上萬人撤退,而不會潰散?如何在傷亡嚴重,部隊減員巨大的時候,依舊能夠保持基層建制繼續戰鬥?如何指揮上萬人化整為零,進入大山之中打遊擊?因此共產黨軍隊很看重組織性、紀律性。

以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官兵組成結構看,最好集中,如分出部隊化整為零去打遊擊也許可能真的成零了。且各軍閥一盤散沙,無法統一行動。人數越多,越考驗指揮官的能力,考驗軍隊的組織度。

韓信曾經和劉邦說道:「陛下帶兵,十萬就是極限,而我韓信,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相關焦點

  • 國軍為什麼打不了運動戰、遊擊戰?
    當時孫元良率領16兵團在陳官莊突圍,最後卻發現只有400多人成功突圍,這是十分不正常的,因為整個16兵團總共有8萬多兵力。8萬人做鳥獸散,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國軍打仗有個特點,只能打陣地戰,不能打運動戰,打贏了還好,如果打輸了,會瞬間崩潰,幾萬人幾萬人地潰散、投降,把裝備全部扔給對手,某人然後就有了個外號,叫做「運輸大隊長」。
  • 抗戰時期,出現的「遊擊戰」和「運動戰」有何區別?
    抗戰時期,出現的「遊擊戰」和「運動戰」有何區別?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眾所周知,抗戰時期出現了很多的遊擊隊,因為武器裝備等的問題,當時他們主要使用的就是遊擊戰的策略,那麼遊擊戰和運動戰有何區別呢?遊擊戰是打小仗,運動戰就是打大仗。
  • 期貨交易之遊擊戰與運動戰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其實這句話的前提是在自己兵力不足 ,而敵人力量強大的情況下採取的最正確的作戰方式。作為散戶,既可以採取遊擊戰,也可以採取運動戰。1 散戶本來可以用自己的運動戰輕鬆地跟著主力吃肉喝湯,可散戶們整天沉迷在自己的自以為是的聰明,不用現貨的方式交易,非要用槓桿 交易,試問,在上上下下的K線圖中,一會兒買多,一會兒賣空,我們是神仙嗎?有那麼多的交易機會嗎?遊擊戰的操作手法首先要知己知彼,對主力的信息我們知道多少呢?我們的自損點如果不大,基本上主力都會成全你。所以設止損,一定要設在莊打不到的位置。
  • 韓戰中,志願軍為何放棄運動戰,跟美軍打陣地戰?
    (下圖: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指揮的經典運動戰)舉個例子,1951年5月26日,毛主席給彭總司令發出指示:採取大迂迴戰術包圍美軍,往往一個團都難以殲滅,以後「作戰野心不要太大,每一次作戰殲滅敵人一個整營,至多兩個營,也就夠了」,「我們過去打國軍,也是經過小殲滅戰到大殲滅戰的過程」。
  • 人民解放軍為何對運動戰如此偏愛?
    如果深入研究這段歷史,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與解放軍交過手的日軍、國民黨軍和「聯合國軍」,是解放軍偏愛運動戰和戰術使用日臻成熟的重要「推手」。眾所周知,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的作戰指導思想是「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這一時期雖不是運動戰的發展階段,但此時的遊擊戰實踐,使得紅軍時期在反「圍剿」和長徵中形成的各種戰略戰術得以傳承,並對日後解放軍運動戰的大發展起到奠基作用。
  • ofo在推廣中「運動戰」和「遊擊戰」的思路明顯
    但ofo在推廣中「運動戰」和「遊擊戰」的思路明顯,部分城市已退守高校。   報導稱,在年後兩次進入濟南市場均被當地執法部門叫停後,OFO並未止步山東市場的擴張,  不過本報記者也發現,與摩拜的順風順水不同,OFO在淄博、泰安等城市的擴張,均遇到了執法部門的阻攔,在推廣中「運動戰」和「遊擊戰
  • 面對土耳其的攻勢,庫德人會轉入遊擊戰和運動戰來趕走侵略者?
    土耳其軍隊的實力整體上來說遠強於敘利亞庫德人領導的敘利亞民主軍,庫德人單靠陣地戰等正面作戰肯定無法擊退來勢洶洶的土耳其軍隊,因此必須通過運動戰和遊擊戰等非對稱作戰方式來支援正面戰場抗戰,更關鍵的是庫德人必須設法取得足以震懾住土耳其的外援力量,不然沒有強大外部壓力的土耳其肯定會傾全力將庫德人消滅
  •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穿的真是美式軍服?
    如果撇開歷史背景,只當作時裝秀那麼欣賞,我承認楚雲飛那身裝扮夠俊夠帥,但若作為歷史題材電視劇去欣賞,就只能說是荒謬了,因為那所謂的美式翻領軍服完全出自後來一些文人們的臆造,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打扮。
  • 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為什麼要三次臨陣換帥?
    那麼,為什麼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上次臨陣換帥。所以說,當時東北是由蘇軍佔領,但是蘇方同意讓蔣介石的國軍接收東北,但是又讓我軍佔領東北大片農村,讓主要大城市由國軍接任,而廣大的農村則是交給我軍接手。這樣一來,雙方避免不了一場戰爭,於是,東北戰役就在這種情形下爆發了。 在解放初期,蔣介石派到東北第一任軍事統帥是杜聿明,他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生,抗戰時期擔任第五軍軍長,解放初期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
  • 運動戰中,我軍穿插到敵人內部怎麼辦
    1947年,國軍在華東集結近45萬兵力,各部排成鉗形攻勢,從東西兩側向華野駐地包抄。華野主要靠運動戰和敵人周旋,部分縱隊來回穿梭,藉以迷惑敵人,從而讓華野主力暫時性脫離困境。有朋友常會疑問,我軍在敵人中間穿插時,兩軍能不能相遇?這種機會當然是存在的。
  • 解放戰爭中,四大野戰軍都打過敗仗,最嚴重的分別是哪4場戰役?
    這意味著獲勝的一方,也未必是順風順水兵不血刃,在戰爭進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挫折,但沒有影響大局。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四大野戰軍,累計殲敵數百萬,然而也分別在一些具體戰役中打過敗仗。下面我們來了解下,46-49年四大野戰軍各自損失最嚴重的4場戰役。
  • 解放戰爭,西北國民黨軍超過24萬人,為何還打不過3萬人的西野?
    在解放戰爭五大主要戰區中,西北地區是我軍兵力劣勢最明顯的。西野在1947年剛成立時,以不足3萬人的規模,生生頂住了胡宗南集團24萬大軍的猛攻,並在2年之內真正壯大成和其他兄弟野戰軍並列的主力野戰軍,解放了西北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大領土。
  • 解放戰爭國軍最死硬一戰,華野損失六萬人,竟換來國軍80萬大潰敗
    進入48年之後,國民黨部隊開始進入主動找我軍接觸的時期。這個現象貌似也不奇怪,國民黨憑藉裝備優勢長期要找我軍決戰。但是這個時候卻不同。隨著國民党進入防禦,大多數國軍找我軍主要是為了合理「被俘」。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
  • 怎樣把看似自由散漫的遊擊戰,升格為正規野戰軍性質的運動戰
    對方球員單兵作戰的多,小群出動得多,一般都是三五成群,十條八條以家族為單位狩獵捕獵,打家劫舍,可像眼前這樣規模的大兵團作戰卻不多見。劉金鬥難以理解的是,對方球員是怎樣把看似自由散漫、各自為戰的遊擊戰,突然升格為具有正規野戰軍性質的運動戰?即使當年的八路軍新四軍完成這樣大級別的跳級轉換,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難道對方球員先天具有這種本領?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為啥在陣地戰中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魯迅 抗日劇中,常常少不了國軍潰兵。一看到國軍潰兵,大家容易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國軍怕死,抗日不行。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確實潰兵多,這倒不是導演們故意黑國軍。其實,這些從戰爭上潰逃下來的兵們,大部分還是歸了原建制,依然是抗日戰爭的有生力量。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國軍為什麼損兵超150萬?4點關鍵原因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決定整場戰爭結局的關鍵會戰,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分別投入了55萬、60萬和80萬作戰部隊,總兵力達195萬,其中大部分是中央軍主力,包括五大美械王牌中的4支。既然力度如此之大,為何國軍超過150萬人遭到殲滅,甚至沒打出一個拿得出手的戰役呢?我們來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