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20日到1947年2月23日,山東萊蕪戰役,斃傷國民黨軍一萬人,俘虜4.68萬人。氣得當時的國民黨名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大罵:「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
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幾乎打的都是陣地戰,一但打輸了就是崩潰或投降,把裝備全部扔給對手,蔣介石然後就有了個外號,叫做「運輸大隊長」。
1、【全面抗戰時期試過,效果不行】
全面抗戰時期,國軍也有過敵後遊擊部隊,在1939年7月到達頂峰有70.5萬兵力(注:遊擊部隊中有很多是地方武裝改編)
★據國民政府於1939年5月截獲一份日軍評估報告稱,中國遊擊隊有五大弱點:
(一)各遊擊隊常互爭地盤。
(二)缺乏大員統率,彼此不能密切聯繫,易於各個擊破。
(三)缺乏優良武器,不能作陣地戰。
(四)正規遊擊隊雖破壞力強,但不得民眾之信仰。
(五)非正規之遊擊隊分子,戰鬥力既不強且領導者甚少有國家觀念,易以利相誘。
全面抗戰國軍遊擊部隊
此後下半年開始國民政府開始對全國遊擊隊實施整頓,以「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方針。最終目標是實現遊擊隊的「正規化」。截止1945年7月國軍敵後部隊還有26.6萬兵力。
★白崇禧曾經說過:「有人認為打遊擊乃保存實力之作法,殊不知敵後遊擊,任務極為艱巨,因補給困難,且多半以寡抵眾,以弱抵強,故必須官兵加倍淬厲奮發,機警勇敢,絕非保存實力者所能勝任。」
以全面抗戰時期整體看,國軍敵後部隊作用不大,且國軍敵後部隊對遊擊戰認識不足加上自身意識等原因,無法發揮遊擊戰大部作用。
如果對比全面抗戰跟解放戰爭國軍損失可發現,全面抗戰8年國軍被俘投降等約50萬,解放戰爭3年國軍被俘投降高達458萬,另投誠63萬、起義86萬,接受改編29萬。解放戰爭國軍傷亡171.1萬。
2、【大部分官兵戰鬥意志等不行。無群眾基礎,分出部隊去打遊擊得不到群眾支持】
為什麼共產黨軍隊化整為零散了之後可以打遊擊,每個營每個連都能有組織有紀律堅決執行任務,而國軍散了之後,就真的散了?
共產黨軍隊最初的紅軍時期開始就已經在使用遊擊戰,再到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其遊擊戰、運動戰已經發揮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其次共產黨軍隊官兵大部信仰堅定,共產黨是代表工農階級,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此時的國民黨軍隊大部是全面抗戰時期因戰事消耗及需要,從全國未淪陷區徵的壯丁。且國民黨代表大資產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全面抗戰時期一致對外,與日軍對抗,全國捐錢捐糧,即便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其也無群眾基礎,無法發動群眾,喪失民心。
由於大部分官兵是全面抗戰時期徵來的壯丁,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不想繼續賣命,立場開始不堅定。
舉個發動群眾、得民心的例子:如淮海戰役中支援解放軍的民工高達543萬,幾乎是淮海戰役參戰解放軍的9倍。
3、【國軍黨派林立,經常賣隊友,分出部隊去打遊擊只能是各個擊破的命】
全面抗戰時期就出現了這種國軍存在的老毛病,由於黨派林立,各自心懷鬼胎,部分將領保存實力。且經常出現高級將領指揮不動下面的部隊,更別說中央軍不服地方軍,地方軍不服中央軍,地方軍不服地方軍這種事,經常出現賣隊友或故意保存實力的事情。
如衡陽保衛戰,先後投入12個軍解救駐守衡陽城的第10軍,援軍中有的故意保存實力,有的則出力。如第58軍遭到日軍第27、34軍圍攻,突圍後戰鬥兵僅剩1991人(新10師1111人,新11師370人,新183師510人。該軍直接報廢退出戰鬥。又如第27集團軍參戰部隊僅剩11145人(第20軍4567人,第26軍4522人,第37軍2056人)。而又如第62軍僅派出2個團,主力則放在衡陽郊區譚子山附近……
衡陽一戰外圍援軍無統一指揮,各自為戰,加上部分將領保存實力,外圍援軍先後12個軍被日軍各個擊破。
★又如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的策略是以整編74師為誘餌,待解放軍圍攻時,周圍幾十公裡範圍內的10個整編師迅速靠攏再包圍解放軍,整編74師來個中心開花,裡應外合企圖殲滅華東野戰軍。
結果現實很骨感,整編74師遭到5個縱隊圍攻,最遠2天就能達到戰場的部隊,直到3天後整編74師被殲滅大部分都還沒到……
距離最近的整編25、83師及第7軍為何也沒增援到?
首先第7軍是桂軍:以蔣介石跟李宗仁的矛盾,桂軍第7軍先頭部隊171師跟7縱交戰中,第1兵團總司令湯恩伯令第7軍派出一部策應83師作戰,第7軍軍長鍾紀認為所部目前正與「第七縱隊及其第二縱隊一部」激戰中,無暇分身。於是只派了第172師的1個團去執行這一策應任務。
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得知這一情況後,嚴命第7軍全力解圍,其正面「激戰」的任務改由整48師接替。即便是這樣,第7軍還是只在當天晚上派出了第172師全部去「協同」整83師「向孟良崮方面增援」。第二天整編74師被殲滅。
其次整編第25師:所轄3個旅分別來自中央軍、東北軍、川軍。整74師師長張靈甫在進攻坦埠時發現正面的華東野戰軍部隊越來越多,於是決定撤退。但此時整25師負責掩護整74師左側後被的整108旅遭到1縱猛攻。14日10點餘張靈甫向國軍第1兵團第4縱隊(轄整25師、整74師)司令黃百韜報告,請求黃百韜率領整25師同自己所部向整83師一個營駐守的孟良崮靠攏。黃百韜則決定留下整25師148旅原地,率整40旅去攻擊第1縱隊佔據的界牌,15日10點才正式下達命令。後黃百韜雖率整25師佔領距離孟良崮4.5公裡的界牌,但推進到天馬山時解放軍不斷投入援軍,整25師推不動了……
整83師師長李天霞,剛好在全面抗戰時期兩人同時第74軍軍官,兩人水火不容,雖都又是黃埔畢業生。他們同在王耀武麾下效力時基本上就是李天霞升一級,張靈甫即替補上位一級。按理說王耀武應該是選74軍2號人物李天霞接任第74軍軍長一職,結果王耀武推薦下,李天霞接任了第100軍軍長,由施中誠接任,全面抗戰結束後施中誠卸任,李天霞認為第74軍軍長一直應該是他的了,結果原來是他的部下又是他學弟的張靈甫接任74軍軍長一職……
接到第1兵團總司令湯恩伯命令後,李天霞只派了第57團去救援,主力按兵不動。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的凌厲攻勢後,第57團迅速潰敗,駐地垛莊被華東野戰軍佔領,導致整編74軍與所部57旅被分割。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命令下率剩餘所部4團進攻,但63旅的2個團被6縱牽制,於是就只派了56團的2個營去救援。結果可想而知……
孟良崮戰役
4、組織能力
如何指揮上萬人進軍,而不會混亂不堪?如何在失敗時指揮上萬人撤退,而不會潰散?如何在傷亡嚴重,部隊減員巨大的時候,依舊能夠保持基層建制繼續戰鬥?如何指揮上萬人化整為零,進入大山之中打遊擊?因此共產黨軍隊很看重組織性、紀律性。
以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官兵組成結構看,最好集中,如分出部隊化整為零去打遊擊也許可能真的成零了。且各軍閥一盤散沙,無法統一行動。人數越多,越考驗指揮官的能力,考驗軍隊的組織度。
韓信曾經和劉邦說道:「陛下帶兵,十萬就是極限,而我韓信,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