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國軍最死硬一戰,華野損失六萬人,竟換來國軍80萬大潰敗

2020-12-23 騰訊網

進入48年之後,國民黨部隊開始進入主動找我軍接觸的時期。這個現象貌似也不奇怪,國民黨憑藉裝備優勢長期要找我軍決戰。但是這個時候卻不同。隨著國民党進入防禦,大多數國軍找我軍主要是為了合理「被俘」。而有這麼一個兵團卻給國民黨來了個迴光返照,跟我軍戰損比打了一個1:1,雙方損失十二萬人。我們看看這位國軍將領是誰,有這麼大能耐?

說到這次戰鬥我軍這個損失是值得的。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碾莊之戰,此戰換來了八十萬國民黨部隊的潰敗。我們把時間線調回碾莊戰役前的幾天。「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老兄,你多保重,我實在沒有辦法,我不能不執行上峰命令啊!」李彌在電話裡面陰陽怪氣的跟黃百韜說道。這是賈汪起義後,由於國民黨整體防禦部署被完全打亂,黃百韜兵團向徐州撤退途中跟李彌的通話。此時徐州門戶洞開,黃百韜在運河東有被圍殲的危險,為了擺脫困境開始全力向徐州靠攏。但是還沒等黃百韜完全渡過運河,李彌就像徐州逃跑,把黃百韜丟在了黃淮平原上。說到底,黃百韜這個雜牌出身,跟這些黃埔生還是有著隔閡。

善於大兵團作戰的粟裕將軍是不會放過這個戰機的。果然,當黃百韜撤退到碾莊的時候遭到了我軍華野部隊的包圍,碾莊戰役開始。那這個碾莊戰役有多慘烈呢?我們可以對比解放戰爭中其他的戰役。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濟南攻防戰是國共雙方共同認為相當慘烈的戰役。在濟南攻防戰中,國民黨部隊被消滅了23000人,這個比例為20%。兩萬多具屍體擺在城下,這已經相當恐怖了。那碾莊攻防戰有多慘烈呢?

這一場戰役國民黨部隊6.5萬人死亡,而為了消滅國民黨部隊,華野也損失了六萬多人。6.5萬人已經達到了80%的傷亡率。一般情況下,當一支部隊傷亡佔70%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戰鬥意志崩潰的現象,而碾莊戰役基本就是這個局面了。那麼,為啥黃百韜的部隊能給我軍造成這麼大傷亡呢?

黃百韜是雜牌出身,跟其他地方軍閥不一樣,黃百韜相當有「上進」心。從抗日戰爭開始,黃百韜就是唯蔣介石命令是從。所以,黃百韜一路做到了兵團司令的位置。黃百韜不僅打仗喪心病狂,訓練士兵也同樣喪心病狂。在黃百韜的訓練下,他的雜牌軍雖然武器裝備不及嫡系,但是戰鬥力還是槓槓的。

除了部隊,地形也有利於防守的一方。碾莊是河流的交匯處,又是李彌的防區,裡面有很多碉堡等防禦工事。黃百韜將近十萬人縮在碾莊,我軍根本無法分割,只能一個陣地一個陣地的打。經過十多天的激戰,11月22日黃百韜如願死在戰場,碾莊戰役結束。碾莊戰役黃百韜的敗亡也預示著整個淮海戰役國民黨80萬人的失敗。

相關焦點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其成長於早年民國軍閥混戰、而在內戰中戰績出色,其部隊主管皆為皆為黃埔畢業生,素有才能,作戰英勇,是典型的國軍主力王牌部隊。1943年長江石牌要塞保衛戰被當時的報寓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可見其戰果及意義之大。而其在這一次地與日軍作戰中的英勇表現,成為了第一批換裝美式裝備的部隊。在隨後與日軍作戰的過程中,變現更加突出,予與日軍重創。
  • 解放戰爭共戰死85名國軍將官,哪5個人級別最高?最後一位是上將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共有85位少將以上級別高級軍官陣亡,或在戰場上被擊斃,或不願當俘虜選擇自裁。在這85人當中,不乏綏靖區司令、兵團司令級別的高官,其中更是包含了一名國民黨陸軍上將。今天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了解一下,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期間陣亡的地位最高的5位將領。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國軍為什麼損兵超150萬?4點關鍵原因
    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決定整場戰爭結局的關鍵會戰,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分別投入了55萬、60萬和80萬作戰部隊,總兵力達195萬,其中大部分是中央軍主力,包括五大美械王牌中的4支。既然力度如此之大,為何國軍超過150萬人遭到殲滅,甚至沒打出一個拿得出手的戰役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幾乎打的都是陣地戰,一但打輸了就是崩潰或投降,把裝備全部扔給對手,蔣介石然後就有了個外號,叫做「運輸大隊長」。 以全面抗戰時期整體看,國軍敵後部隊作用不大,且國軍敵後部隊對遊擊戰認識不足加上自身意識等原因,無法發揮遊擊戰大部作用。 如果對比全面抗戰跟解放戰爭國軍損失可發現,全面抗戰8年國軍被俘投降等約50萬,解放戰爭3年國軍被俘投降高達458萬,另投誠63萬、起義86萬,接受改編29萬。解放戰爭國軍傷亡171.1萬。
  • 這個軍閥張宗昌的學生,在國軍雜牌中華麗逆轉,打得粟裕都敬佩
    黃百韜深知自己不是嫡系,所以打起仗來非常不要命,衝鋒在前,撤退在後,逐漸獲得了蔣介石的信任。抗戰勝利後,部隊改編,25軍編為整編25師,黃百韜擔任中將師長。解放戰爭開始後,黃百韜率整編25師進入蘇中,首戰就給粟裕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國軍傷亡2千餘人,解放軍傷亡1千餘人,是粟裕「七戰七捷」收穫最小的一丈。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在解放戰爭中,他率領的整編第11師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任務,哪裡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大王莊一戰為淮海戰役最慘烈的戰鬥。 提到18軍,就必須介紹一下國軍名將--常勝將軍胡璉。胡璉,字伯玉,老黃埔出身,畢業後就在黃埔學長陳誠、羅卓英的十八軍手下服役。其人勇謀兼備而不驕,在戰場上的表現確比其同僚們略高一籌。
  • 解放戰爭中,哪5位死硬的國軍軍長戰敗自殺?脾氣一個比一個倔強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全面落敗,但有部分將領十分頑固,共有5名國軍軍長戰敗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這其中並沒有張靈甫,因為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他在孟良崮自殺,更多是來自蔣軍陣營的宣傳。而黃百韜和楊幹才等人雖是自殺,但職務高於軍長屬於司令級別,也暫不收錄。
  • 孟良崮戰役後,共損失了5萬人馬
    三野,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其前身是新四軍、八路軍、山東軍區的部隊,在解放戰爭中,三野這支部隊絕對是全軍殲滅國軍人數最多的部隊,共殲滅兩百多萬人,再者,其指揮官便是我軍的戰神粟裕。對孟良崮戰役,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實是三野的功勞,這支張靈甫整編的74師,是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連蔣介石也稱其為「御林軍」,全師上下都是清一色的軍械,可想不到的是它卻被折了進去。然而,在孟良崮戰役勝利後不久,三野就連續遭遇兩次敗仗,損失兵力達五萬多人。
  • 解放戰爭中,二野和三野兩大野戰軍,為何一直避免與桂軍作戰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華大地上,除了蔣介石領導的國軍外,還有許多地方雜牌軍,如閻錫山的晉綏軍,還有李宗仁的桂軍,馮玉祥的西北軍,張學良的東北軍,劉湘的川軍,龍雲的滇軍都是屬於雜牌軍。雜牌軍的戰鬥力自然比不上蔣介石的國軍,但是,有一支雜牌軍戰鬥力卻很強,他就是李宗仁與白崇禧領導的桂軍。
  • 解放戰爭:國軍最「泛濫」的一種軍銜,師長軍長副總司令全叫這個
    解放戰爭時的國軍軍銜等級森嚴,從將官到校官、尉官十分明確,很有現代軍官制度的樣子。但是關於高層軍官的軍銜,實際具體執行起來卻非常泛濫,甚至讓人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其中一個軍銜,用得非常普遍,在國民黨軍中的職務跨度極大。這個軍銜就是「中將」了。
  • 解放戰爭結束後,國軍一名將死在臺灣,為何竟被大陸追認為烈士?
    解放戰爭中,有一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非常特殊。此人曾擔任國民黨中將綏靖區司令官,率部與解放軍部隊多次激戰;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殘部敗逃臺灣,這位中將也在其中。後來此人死在臺灣,卻被新中國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國民黨高官怎麼會被大陸追認烈士呢?這些經歷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怎麼回事呢?
  • 淮海戰役殲敵80萬人,粟總:原本只打算打黃百韜兵團
    1948年後半年,解放戰爭大決戰前夕,解放軍在全國各大戰場上卻產生了束手無策之感。東北戰場,國共雙方兵力對比由1946年的3.1:1變為1.3:1,東北野戰軍控制了東北97% 土地和86%人口,將國軍4個兵團44萬人分割壓縮至瀋陽、長春、錦州三個地方,但解放軍兵力不佔絕對優勢,短時間內無法吃掉這一大股兵力,解放東北遙遙無期。
  • 孟良崮戰役,華野27萬大軍全部出動,參戰的將領比淮海戰役還多
    解放戰爭期間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孟良崮戰役了,為了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華野做出的準備是非常大的。國民黨整編74師不是一般的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僅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還是國軍頭號主力,整編74師和五大主力中的另外四支部隊都不一樣,18軍和第五軍是國軍老牌主力,後面都有很強大的背景,不論是兵員還是武器都是優先補給,新一軍和新六軍二戰時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軍的強大火力補給,只有74軍,也就是後來的整編74師是靠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
  • 國軍第一福將,戰場四次死裡逃生,情場坐享齊人之福
    國軍中的第一福將是誰?別人非說是劉峙,我卻覺得應該是胡璉 劉峙的福氣,僅限與抗日戰爭前的多次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劉峙不僅沒有福氣,反而很晦氣。那些和他有師生之義的胡璉、邱清泉等人都瞧不起他,以至於指揮淮海戰役還需要依靠杜聿明。這樣的人,實在是沒有福氣,只有無節制無原則的"聖寵"。
  • 兩次因整編74師被打殘建制的華野6縱,孟良崮一戰,雪恥的一戰
    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戰場,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和解放軍華野6縱,可謂是一對老冤家,兩軍在戰場上數次的交手中,整編74師總體來說是勝多輸少,但是一輸就輸掉了全部,包括悍將師長張靈甫的身家性命;而華野6縱面對整編74師這樣強大的對手,幾番交戰下來的境遇也並不好過,曾因為整編74
  • 國軍第一悍將,當上連長就棄原配娶團長妹妹,後升官又娶妻子妹妹
    當然,張最著名一戰還是孟良崮戰役:原本夢想獲取「中心開花」全殲華野這一不世之功,卻不料在援軍遲遲不到的情況下被我軍甕中捉鱉,全軍覆滅,最後擊斃。王耀武,黃埔三期畢業,在當旅長的時候,參加「圍剿」紅軍作戰,使紅十軍團、紅七軍團在皖南譚家橋吃了他的大虧,後來得到晉升,統帥國民黨整編74軍,這支軍隊實力強悍,抗日戰爭時期他率部參加過所有大型會戰,南徵北戰,多次和日軍正面交手。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有807萬人被殲滅,為何陣亡的卻只有35萬?
    ,3年多的時間內損失兵力達到807萬人,然而真正頑固戰死的官兵數量為35萬人,僅僅佔斃傷俘總人數的4%,傷亡比之低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先來解釋一下殲敵數問題。有朋友說國民黨軍在內戰時期的兵力巔峰為430多萬人,怎麼會出現800餘萬人被殲滅的情況呢?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關於前六次的蘇中戰役情況,可詳見於文章《不僅如此,李默庵還下令駐守揚州的黃百韜整編第25師沿京杭大運河北上,準備攻佔我軍控制的邵伯鎮。李默庵的設想是,黃百韜若攻佔邵伯,必將威脅蘇中側翼和兩淮(淮安、淮陰,華中局總部駐地),粟裕不能置之不顧,集結於如皋東南的華野主力只能前往營救邵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