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穿的真是美式軍服?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深度軍事」(微信ID:shendujunshi)授權轉載。

聽過一些《亮劍》的粉絲議論,說劇中楚雲飛的扮相如何如何的帥,如何如何的令人傾倒,尤其那翻領打領帶又扎了一條武裝帶的軍服,也就是好多人所稱的美式軍服,太好看太好看了。還不僅是好多粉絲這般說法,就是這劇的原作者,也借劇中人之口不無豔羨地稱讚那翻領是如何的民主等等。   

如果撇開歷史背景,只當作時裝秀那麼欣賞,我承認楚雲飛那身裝扮夠俊夠帥,但若作為歷史題材電視劇去欣賞,就只能說是荒謬了,因為那所謂的美式翻領軍服完全出自後來一些文人們的臆造,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打扮。

電視劇《亮劍》中的楚雲飛的造型,典型的關公秦瓊式搭配

抗戰勝利以前,國軍軍官著的是中山式軍服,扎武裝帶,戴德軍山地師式樣的軍帽。抗戰勝利以後,其軍服有了改變。這個改變是逐步完成的,期間至少有三個過渡。第一步,是在原中山裝式樣軍服的基礎上在上衣的腰部加了一條像西式風衣那樣的布質腰帶,用以替代原來的皮質武裝帶。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又在軍服上衣的肩部加了類似西式獵裝那樣的肩袢,肩袢之上則什麼也沒有,軍銜標誌仍一如抗戰時,表現在領章上。第三步,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將德軍山地師式樣的軍帽改為大簷帽。在這三個過渡期中,具體到每個人是有早有晚參差不齊的,因而經常會看到在同一張照片中,有扎牛皮雙扣武裝帶的,也有扎布質腰帶的,扎布質腰帶的又有加了肩袢與沒加肩袢的不同,還有大簷帽和德式山地帽的混戴,總之是顯的比較混亂。老電影《停戰之後》中軍事調停小組中國共兩軍的著裝,即十分真實地表現了這個過渡時期的情況。

抗戰勝利後過渡時期的軍服。其前排四人中,著了四種樣式的軍裝,左起第一人著的仍是抗戰時的標準軍裝;第四人的軍裝中已經用布質腰帶取代了牛皮武裝帶;第三人的軍裝除了採用了布質腰帶外,其肩部又加了肩袢;第二人就是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他的軍裝又在布質腰帶與軟肩袢之外,頭上還改戴了大簷帽

以上所說這三步是一個很短的過渡。之後不久,國軍軍服進行了又一次改變,在前三步的基礎上,軍銜標誌取消原來的領章表現方式,而變為按美式,直接綴釘於軟質肩袢之上,原來用於綴領章的衣領處則改為綴兵種符號。至此軍服改制完成,國軍的軍服才穩定下來。

改型後國軍軍官常服的軍銜,尉官用銀色直扛表示,分別用與肩袢垂直綴休的一條、二條、三條表示少尉、中尉、上尉;校官用梅花表示,分別用一朵、二朵、三朵表示少校、中校、上校;將官用金星表示,分別用一顆、二顆、三顆、四顆、五顆表示少將、中將、二級上將、一級上將、特級上將。有點特色的是,將、校軍官用於表現軍銜的金星與梅花的排列,不是今天常見的沿肩袢順向一字排列,它的表現中將的兩顆金星和表現中校的兩朵梅花,是在肩袢的靠外側呈與肩袢垂直排列,表示二級上次的三顆金星和表現上校的三朵梅花,在同樣的位置呈三角形排列,表現一級上將的四顆金星呈菱形排列,表現特級上將的五顆金星呈梅花狀排列。

在這裡,我最想說的、最想提請各位注意的是這款軍服的領子的形狀。儘管有了西式風格的肩袢與腰帶,但該形制的軍服有一點特別地與西式軍服不同,與影視中楚雲飛們那身行頭不同,即它的領子是與之前的中山裝式軍服一模一樣的立領,依然是緊緊地封閉著扣系在一起,並沒有如西服那樣的翻領,襯衣(可有可無)完全隱藏在密封的嚴嚴實實的軍服裡面並不外露,因而也根本用不著領帶。另外它的肩部只有布質的軟肩袢,沒有電視劇中楚雲飛那樣的硬質肩章。

這一形制的軍服大約從1946年底或1947年初採用,一直沿用到1959年,期間再沒有改變。也就是說,直到被解放軍打敗逃離大陸,國民黨軍從來就沒有過「讓你的脖子享受自由和不受束縛」的翻領軍常服,從來就沒有過外露的西式軍用內穿襯衣,自然也從來沒有在著軍服時打過領帶。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其所著為當時的標準軍常服

和以往任何時期一樣,考慮到新的軍服在全國統一需要有個過程,可能會有一些地方團隊,甚至可能會有一些地方軍隊,在解放戰爭中仍然穿著抗戰時那種舊式的軍裝,但這種舊式的軍裝距那大翻領扎領帶的西式軍裝就差的更遠,除去領章和武裝帶,基本就是標準的中山裝。

國軍接受美援後,曾有美械裝備的國軍,也許有人就會據此而認為,既然是美式裝備的國軍,那自然就應該著美式軍服了,何況影視中一直是這樣表現的呢。對於只相信自己的想像和只喜歡從別人創作的影視劇中尋找素材,而對歷史文獻完全沒興趣的那些個編呀導呀們,自然就鐵定地認為解放戰爭時的國軍一定得是美式軍服了。八十年代拍攝的電影《上海舞女》中有句臺詞,「我們比不上你們中央軍呀,你看你們美式軍服都穿上了。」而在被反覆重播了無數遍的電視劇《亮劍》中,更有對這所謂的美式軍服的表現與議論,什麼翻領代表民主呀,脖子不受束縛呀等等,就最好不過地說明了這些個編著者們是如何地迷信美式軍服的存在,又是如何地以訛傳訛了。

抗戰後期,的確有美式裝備的國軍,但這美式,說的只是輕武器,並不包括軍裝。不錯,在遠徵軍、駐印軍等少數部隊中,曾有過美式夾克、皮鞋和英式鋼盔少量的供給中國軍隊,但從沒有過西式翻領的軍常服供給中國軍官。從大量流傳至今的衛立煌、鄭洞國、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等遠徵軍、駐印軍將領當年的照片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身上穿的,仍然全部是仿德山地師式樣的中式軍裝。

遠徵軍衛立煌、駐印軍孫立人等,仍是典型的中式軍服

這一時期,可能會有少數軍官通過私人途徑,獲得美式軍服。比如在華的美軍顧問將自身軍裝作為禮物私下贈予,或者留學英美軍校後由國外帶回,等等。但這都是風毛麟角,一千人中也難有一個。而且即使這樣,擁有這種西式軍服的人也只能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偶爾穿一下擺擺酷或照照像,而絕對不敢在正式場合公然穿著。因為軍服它不是時裝,你是什麼軍就必須得穿什麼軍的軍服,是不能隨著自己的愛好亂來的。試想一下,要是我們部隊中的哪位仁兄哪天也弄一套俄羅斯的或日本的軍服,然後穿上它去參加軍裡或師裡召開的會議,那有可能嗎?恐怕還沒能進入會場,就先被請到精神病院去了。

和古今中外任何一支軍隊一樣,國軍也是十分講究軍容風紀的,自然不能允許誰想穿哪一國的軍裝就穿哪一國的軍裝。

既然國軍中沒有西式翻領軍常服的制式,從私人途徑得來的美式軍常服又不能穿,所以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軍官從上將到少尉,普遍穿的就是中式軍服,那種嚴格繫著風紀扣而並不翻領也沒有領帶的中式軍服。

我曾和朋友打賭,說你要是能從當年的文獻照片中找到一張象楚雲飛那身打扮的,我輸你十萬。他不服,但十多年過去了,至今他沒能找到這樣的照片。

楚雲飛及由其克隆的無數小楚雲飛們的美式軍服是臆造,影視中越來越泛濫的黨國女軍官的美式軍服歷史上有還是沒有呢?也沒有。解放前的國軍就沒有專門的女式軍服,男女軍服只有型號大小的不同,沒有樣式的差別。也就是說,那時的國軍,男軍人穿什麼,女軍人也穿什麼,男軍人沒有的軍服樣式,女軍人同樣沒有。

電視劇《黎明前的抉擇》中的黨國女軍官,其軍服同樣是臆造

那種翻領打領帶的所謂美式軍常服,是國軍敗退到臺灣後,於1959年開始採用的。這一年的3月24日公布修訂後的《陸軍服制條例》,規定將陸軍軍服的領子由原來的封領改為翻領,並配以領帶。這時距解放戰爭的勝利結束已經過去十年了。而且,配以這種軍服的軍銜的綴釘方式,也有改變,即中將的兩顆金星和中校的兩顆梅花,已經不再是解放戰爭時那種與肩膀垂直的排列,上將和上校的三顆金星和三顆梅花,也已經不再呈三角形排列,而全部變成象今天我軍這樣沿肩袢順向一字排列。

這是國軍將領白崇禧與黃杰的照片,前一張是國民黨赴臺後的,後一張是國民黨赴臺前的,從中可以看出軍服的領子以及作為軍銜標誌的金星綴釘方式的不同

這款翻領的、系領帶的解放戰爭時期並不存在的軍服,在幾乎所有解放戰爭題材的影視中,那是大行其道。特別是從文革後期的一部電影《偵察兵》開始,銀幕上的國軍軍官全部誇張地穿上了這種西式軍服。七十年代末又有一部電影《保密局的槍聲》緊隨其後,那裡面的國軍也全部是這種裝束。再之後便以訛傳訛一窩蜂似的在影視劇中普及開來。

這種憑空想像加工出來的美式軍服,它所產生的對史實的歪曲與誤導效果相當深遠,差不多五十歲以下的電視劇迷們,也包括相當多數的影視編導們,從他們開始記事起,從影視劇上看到的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軍官,絕大多數便都是這種裝扮,以致在他們的頭腦中打下深深烙印,誤認為這不倫不類的軍裝就是那一時期國軍的標準軍裝了。假的看多了被誤認為是真的了,真的反被認為是假的。前不久一部反映華北解放戰爭的電影中,千分萬分難得地出現了傅作義部軍官著裝與史實相符的一次,結果反到招來網上網下一片質疑,說是導演弄錯了,「明明解放戰爭時的國軍是美式軍服,這導演怎麼連這個也不懂,也會弄錯?」於是,某些貌似權威的人士給予貌似權威的解答:「傅作義的部隊不是國軍嫡系,所以沒有美式軍服。」或者回答:「美式軍服是南方穿的,傅作義部隊在北方,穿棉軍服,所以沒有翻領,不打領帶。」

這都哪跟哪呀?

武裝帶大概起源於西方,為軍官專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方軍隊配備武裝帶比較普遍。武裝帶最初也稱刀帶,因舊時軍官佩軍刀於腰帶左側,為防較重的軍刀將腰帶墜斜影響軍容,故置一肩帶,通過右肩斜向左側吊住腰帶,這加了肩帶的腰帶就是武裝帶。後來軍常服很少再佩軍刀,但武裝帶卻並沒有跟著軍刀一起從軍官的身上解下,因扎武裝帶更顯軍官英武,故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將今天我軍用的外腰帶稱作武裝帶,是錯誤的。武裝帶與外腰帶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有肩帶而後者沒有肩帶。還有,腰帶有寬有窄,而武裝帶中的腰帶部分全是寬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則全部都是雙排扣的。國民政府時期的武裝帶又俗稱斜皮帶。在當時如果說:這小子有出息,紮上斜皮帶了。就意味這個人由士兵提拔為軍官了,因為一般只有軍官才能有資格扎武裝帶,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帶。

國軍在三年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取消了武裝帶,所以在文革前的老電影中看不到反映這一時期的國軍扎武裝帶,那些泡沫影視中最初臆造國軍軍官在解放戰爭時期穿所謂的美式軍常服時,還沒敢亂配武裝帶,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象《亮劍》中的楚雲飛那樣,又在那子虛烏有的美式軍服上加了一條武裝帶,而且從許多女生對楚雲飛那扮相的青睞程度上看,這美式軍服外加武裝帶的裝扮,還大有漫延之勢。象最近熱播的那個《戰北平》中,就多處出現這樣的裝扮。

最近播的電視劇《桐柏英雄》中,國軍軍官的造型依然以訛傳訛地複製了楚雲飛的扮相

這又是一個新的創造,而且是一個關公戰秦瓊式的搭配。因為從武裝帶的取消到美式軍服的採用,中間還隔了十多年呢。

影視作品中,武裝帶並不僅僅向後漫延,也在向前漫延,漫延到辛亥起義時的起義軍和北洋軍的軍官也遍扎武裝帶;也在向外漫延,漫延到從不扎武裝帶的侵華日軍的軍官也遍扎武裝帶。

武裝帶的歷史並非如此。

武裝帶並不貫穿於民國始終。中國的軍事變革起自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從那時起,中國陸軍向日本陸軍學習,開始了一場軍事革命,其軍裝軍容亦從此煥然一新。但因日本當時的軍服並沒有武裝帶,所以小站練兵的北洋軍也沒有武裝帶。進入民國後,北洋軍的軍裝變化不大,北洋軍的首領袁世凱當國後,全國軍服一律,所以這時的中國軍隊從南到北也都沒有武裝帶。

北洋陸軍上將段祺瑞的軍常服,沒有武裝帶的配置

武裝帶在中國起於何時呢?以今天的考證,武裝帶最早應該起自1916年之後的滇軍。護國戰爭後,以唐繼堯為首的滇軍中的留日士官生群體,開始了獨立自主的建軍路程,政治上擺脫了北京政府,軍事上也另搞一套,這其中便有武裝帶的採用,即在北洋軍制服的基礎上加了一條武裝帶。有趣的是,滇軍這一時期的武裝帶並不與後來抗戰時國軍的武裝帶完全相同,即它不全是雙排針扣式的,而更多是長方形板扣式的,當然雙排針扣式的武裝帶也同時存在。滇軍武裝帶的採用具體開始於哪一年,還有待考證,但肯定是在黃埔建軍之前。

另一個採用武裝帶的是奉軍。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戰敗後,也擺脫了北京政府獨立建軍,開始了一場名曰「整軍經武」的軍事改革,不僅其軍事思想,組織編制,軍需制度等有別於北洋舊制,軍服軍飾也與北洋有了區別,這其中就也有武裝帶的採用。

1926 年直軍與奉軍高級將領合影。扎武裝帶者是奉軍,沒扎武裝帶者是直軍

除獨立於北京政府的滇軍、奉軍以外,其他軍系,包括那些短時獨立的軍系,一直到北洋軍閥政權徹底滅亡,其軍服樣式從始至終都採用的北洋舊制,北洋軍服又是從日軍移植而來,軍刀直接通過軍衣左側的一條開縫掛於內腰帶上,故都沒有武裝帶的配置。

國民革命軍從誕生那天起,就有武裝帶。黃埔建軍時,由王伯齡主持的軍服設計,就採用武裝帶作為師生軍常服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成功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對當年的青年學子報考軍校的吸引力。大革命中,許多年輕的黃埔學生將武裝帶視作青年軍官的一張名片,倍感驕傲。北伐徵途上,腰扎武裝帶、躍馬橫刀的青年軍官的颯爽英姿,也曾引起無數少男少女的瘋狂追逐,形成大革命洪流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大量當年的文獻照片中,我們也能看到,扎了武裝帶的北伐軍軍官,要比什麼也不扎的北洋軍官更顯驕健。

北伐總司令時的蔣介石,武裝帶是那時很醒目的標誌

後來,國軍師從德軍建軍路線,黃埔時期的大沿帽改成了德軍山地師的軍帽樣式,軍裝也小有改變,但武裝帶仍舊保留下來。這樣的制式軍服一直沿用到抗戰勝利。由於改制後的軍裝與軍帽更加適合中國人的體形,故此時的國軍軍官仍然雄姿英挺,倍顯威儀。

抗戰時的標準軍裝

但這種好看的裝束並沒能一直沿用下去,抗戰勝利後軍服又一次改制,原有的武裝帶便不在作為軍官常服的一個部分,而是取消了。從此,武裝帶在國軍中成為歷史。

簡而言之吧,北洋時期的軍隊,除獨立後的滇軍、奉軍外,是沒有武裝帶的;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是沒有武裝帶的。所以,只要影視中表現的故事發生在護國戰爭之前和抗日戰爭之後,就不能出現武裝帶,出現了就是錯誤的。

《亮劍》《戰北平》等所表現的解放戰爭時期,恰恰是美式軍服還沒有誕生和武裝帶又已經退役的時期,這青黃不接的二者卻硬是被強扭在一起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同時登場,這就是不尊重歷史的胡謅了。至於《啼笑因緣》中北洋軍人系的武裝帶,還有《青年劉伯承》中劉伯承在川軍時系的武裝帶,還有眾多的抗日神劇中日本鬼子扎的武裝帶,當然也都只能歸功於導演們想當然的臆造。

本文節選自《穿幫: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五十年前,朝鮮發動了一場斬首行動,目標竟是青瓦臺總統府!

1968年1月,朝鮮人民軍的特種部隊的一支精銳小分隊,越過軍事分界線,滲透進入韓國首都漢城,在距離青瓦臺總統府僅數百米處才遭到攔截盤查,雖然最後這次大膽的突襲行動沒有能夠成功,但是在世界特種部隊作戰史上,依然留下了令人稱奇的經典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往期雜誌

相關焦點

  • 再論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服
    國內各種解放戰爭題材的電視劇中,穿著西裝領軍服的國民黨軍隊可謂泛濫成災,有大量的照片表明,這個時期的國軍軍服,是從原來的德式軍服逐步過渡到吸收了美軍軍裝設計元素的軍服
  • 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軍服,因顏色不同經常誤會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基本上是以粗布軍服和「小米加步槍」對抗國民黨軍的美式裝備。在軍服尺寸方面,普遍都比較長,尤其是棉上衣更突出,仍然保留了抗日戰爭時期「二尺半」的老樣子。在軍服顏色上,各戰略區大都規定用土黃色或草綠色,但因染料不能保證,有時也有草灰色、青灰色。如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夏服為草黃色,冬服為灰色。抗日戰爭後期派往東北的部隊與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民主聯軍依靠解放區的生產能力,生產了東北民主聯軍軍服,從材料到式樣都優於其他解放區。
  • 電影《八佰》,終於讓士兵們穿對了軍服
    不過看了之前的預告片,好奇君欣喜地發現,作為一部戰爭片,《八佰》終於讓士兵們穿對了軍服。難道這些軍人會穿錯軍裝???可能有人會說,抗戰中美援到後曾有大量美械裝備裝備了國軍。既然有美式裝備,自然也包括了美式軍服。抗戰中後期的確有不少國軍號稱美械裝備,但這些部隊只是說有了美式武器,並不包括制式軍服,身上穿的還是中式軍服。
  • 這部沒火的解放戰爭電影,有些道具居然超越了大決戰系列?
    軍服的細節關於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服軍服,近年來的國內影視劇還有不少進步的空間,大部分劇組滿足於類似美軍的樣式,這部電影卻有一些亮點,比如:片中的國民黨的尉官和校官級軍官都佩戴了兵種領花,也就是1946
  • 電影《八佰》,終於讓士兵們穿對了軍服!
    抗戰時期的周恩來和黃麒翔所穿為當時的標準軍常服軍裝對軍人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容不得半點玩笑。抗戰勝利前,國軍軍官著的是中山式軍服,扎武裝帶、戴德軍山地師式樣的軍帽。既然有美式裝備,自然也包括了美式軍服。抗戰中後期的確有不少國軍號稱美械裝備,但這些部隊只是說有了美式武器,並不包括制式軍服,身上穿的還是中式軍服。其實簡單想就知道,即便打到再山窮水盡,槍炮、彈藥、鋼盔、皮靴、腰帶、作訓服這些可以拿來直接用,但作為軍隊標誌的軍徽、軍旗、軍常服可能用別人的嗎?
  •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軍換發87式軍服,為何增加了領帶?
    我國的軍服發展也歷經了幾個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點,比如土地革命時期我軍的軍服,在那個年代裡面,條件比較簡陋,因此軍服也是以簡單實用為主,而且由於個別情況條件艱苦,因此軍服上大多都是補丁摞補丁,後來抗日戰爭時期,出於統一戰線的需要,我軍換了灰布軍裝,制式採用了和國民黨軍相似的樣子。
  • 解放戰爭時期,第一個被打殘的國民黨軍閥是誰?真是讓人想不到!
    解放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年,那解放戰爭的序幕是哪一戰?可能喜歡軍史的朋友都知道,正是上黨戰役。 抗日戰爭剛結束的時候,為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國民黨一面假惺惺地邀請中共中央領導赴重慶談判,一面不斷地調集軍隊,向解放區發起武裝進攻。
  • 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戰士
    紅軍時期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改造俘虜兵的作法,俘虜兵已成為紅軍的重要來源。抗戰一勝利,蔣介石就挑起內戰,戰爭必定會造成人員傷亡,如何在減少傷亡的同時補充發展,除了動員解放區農民參軍之外,中共中央十分重視對國民黨軍俘虜的改造,以實現化敵為友、化敵為我的目的。
  • 電視劇中的軍服都犯了哪些錯誤?
    這張劇照中,又是一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搭配:左邊的解放軍身著50式軍服,右邊的公安幹警身著58式公安警服。事實上,在解放軍穿著50式軍服時期,公安部隊著裝與解放軍基本相同,標誌服飾為帽徽、胸章和臂章,沒有領章。1955年解放軍換裝55式軍服後,公安民警也增加了領章。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但是表明上的文章還得做,45-46年國民黨便假借「整編師」的形式一邊與我方和談,一邊象徵性的縮減軍隊,這個過程中其實並沒有真正減少中央軍兵力,而且得到整編的部隊多是精銳,優先得到美式武器。整編師的改編方案,名義上是在戰後縮減部隊員額,以形成政府軍主動裁撤部隊,擺出高姿態,換取國內和平的假象。
  • 漲知識|電視劇中的軍服都犯了哪些錯誤?
    58式陸軍中尉領章 這張劇照中,又是一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搭配:左邊的解放軍身著50式軍服,右邊的公安幹警身著58式公安警服。事實上,在解放軍穿著50式軍服時期,公安部隊著裝與解放軍基本相同,標誌服飾為帽徽、胸章和臂章,沒有領章。1955年解放軍換裝55式軍服後,公安民警也增加了領章。
  • 這款讓每個人都能穿上軍裝的軟體火了,你不試一試?
    參加起義的原國民黨軍隊的士兵,穿得就是國民黨軍的軍服,只是摘掉了帽徽,佩戴了紅領巾、紅袖章或毛巾來區分敵我;而各地投身起義的群眾武裝,則沒有統一制服,只是佩戴了簡易紅領巾、紅袖章或其他標誌物。反映八一南昌起義的油畫紅軍時期,由於各蘇區處於國民黨包圍封鎖之中,物質條件極為困難。為了便於生產和繳獲,紅軍軍服大多與國民黨軍軍服類似:中山裝式樣,共4個衣兜。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演進史話
    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誕生了。起義部隊穿著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系紅領巾以示區別。  同年9月,湖南秋收起義爆發,起義部隊人員穿著各式服裝,佩戴著紅布袖章,以此象徵是一支紅色的軍隊。當時,指戰員們的服裝主要靠打土豪和戰場繳獲解決。有什麼,穿什麼,沒有統一的式樣。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
  •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1947年2月20日到1947年2月23日,山東萊蕪戰役,斃傷國民黨軍一萬人,俘虜4.68萬人。氣得當時的國民黨名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大罵:「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有807萬人被殲滅,為何陣亡的卻只有35萬?
    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
  • 解放戰爭堪稱戰史奇蹟,3年時間一舉擊潰國民黨百萬大軍
    抗戰結束後,由於蔣介石想獨吞抗戰的勝利果實,又引發了新一輪解放戰爭。比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狀況相對比較明朗,僅用三年時間,解放軍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國民黨的百萬大軍成功壓制。但是國民黨並沒有真正想要和談的意思,談判也只是做做樣子,很快就違反了和談條約,並開始部署內戰。面對國民黨的違約,共產黨在被迫準備自衛戰爭時,同時也在極力爭取和平,儘量避免發生武力衝突。
  • 《雷霆戰將》中穿得「整整齊齊」的八路軍將士,衣服是真的熨過嗎
    可別忘了,這還是1937年,八路軍的軍裝情況很快就走入了紅軍時代的自給自足模式,而《雷霆戰將》劇情開始的1943年正是處於這樣的困難時期。一方面是國民黨政府的歧視,1938年國民政府就改變了軍服的發放形式,成品的軍服改為了軍服費和部分材料,之後一年又只提供原始布料,到1940年11月則完全停供了。
  • 商城革命史簡介(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1945・8―1949・9)一九四六年七月,解放戰爭開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共殲滅國民黨軍一百一十二萬餘人。從此扭轉了戰爭車輪,使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一九四七年七月,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率領冀魯豫野戰軍千裡躍進大別山,開始第四次重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