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國軍在華東集結近45萬兵力,各部排成鉗形攻勢,從東西兩側向華野駐地包抄。華野主要靠運動戰和敵人周旋,部分縱隊來回穿梭,藉以迷惑敵人,從而讓華野主力暫時性脫離困境。有朋友常會疑問,我軍在敵人中間穿插時,兩軍能不能相遇?
這種機會當然是存在的。5月13日晚七點多,華野一縱就意外地穿插到張靈甫74師和國25師之間,一縱在山谷行軍,而74師就在山坡上,雙方距離不過百米遠。由於敵我都在快速機動,竟然多次出現1縱在上坡而敵人在山崗「相伴而行」的情況。為了保證隱蔽,一縱硬著頭皮在敵人眼皮底下行軍。葉飛給各部下了死命令:「不理敵人,繼續前進!」
1縱的鎮定竟然沒有引起敵人的懷疑,他們誤把1縱當成了友軍。結果285、330等多個關鍵高地都被1縱奪取。
一縱副政委譚啟龍後來回憶說:兩邊山上都是敵人,而我們就在山谷,他們講話我們都能聽見,如果當時74師問我們一聲「口令」或是向山谷晃一下手電筒,孟良崮之戰的結局也許就要改寫了。
自紅軍起直到解放軍,遊擊戰、運動戰一直是我軍獲勝的法寶。大規模調動兵力,在運動中尋找戰機,殲滅對手,這不但需要軍事長官有著超強的掌控能力,也需要基層官兵具備一定的「主觀能動性」。
假設那天晚上1縱暴露了,隊伍分散在漫長的戰線上,兩軍打起來後,人員難免不被衝散。部隊找不到團長營長很正常,剩下來的政委、連長、班長、黨員,就會迅速組成一個個基層戰鬥小組,繼續執行任務,並且積極與上級聯繫,向大部隊靠攏。
這是我軍特有的自我組織能力,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暫時失聯時,人員仍能繼續相互配合、掩護,快速恢復原有建制。後來在東北戰役和淮海戰役中,均出現過兩軍混戰在一塊的情況,這種自我組織能力,此時就起到了關鍵的致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