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徵北戰》、《地道戰》、《地雷戰》被稱為「老三戰」電影,1952年上映的《南徵北戰》排在首位,是「紅色經典電影閱讀」系列之一。當時的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最高首長陳毅觀看四幕話劇《戰線》的演出後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說:
「這個戲基礎很好,如果拍攝成電影,就可以更廣泛地宣傳人民戰爭思想了。」
52版電影海報
1951年初,軍區文化部接到上級指示:將四幕話劇《戰線》改編成電影劇本,這就是後來的電影《南徵北戰》。此時,中央電影局和上海電影製片廠恰在籌備次年「八一」建軍節獻禮片,各路人馬便水到渠成地聚焦到這部影片,使它成為當年「一支獨放」的準拍片。
影片以華東戰場上一次大殲滅戰為背景,片中大量經典段落和臺詞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被近年許多戰爭影片致敬,諸如:
「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伸出手來拉兄弟一把」
「軍座,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我倒要看看,共軍的兩條腿,能不能跑得過我的汽車輪子」
「請你們堅持最後五分鐘」
和1952年的創作背景類似,1974年成蔭導演再次背負起革命任務,時隔20多年,他又一次拍攝《南徵北戰》,可惜未獲得和老版一樣的良好口碑。
72版電影海報
相較於前作,技術上的進步顯然以彩色膠片、服裝、道具等美術層面最為直接搶眼,拍攝中也增加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運用,但就故事情節的再度創作而言,少有變動。然而在「文革」時期這一特殊社會環境下,影片中的細節不免烙下了深深的時代印痕。
52版影片開始是我軍部隊行軍的畫面,並且交代:
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對我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於蘇北七戰七捷後,為徹底殲滅敵人大踏步後退……
電影主題是反映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戰爭片,它的劇本初稿很長,囊括了華東戰場三年來的全部重大戰役,以及重慶談判等重大歷史事件,設置了主力部隊、敵後武裝、地下工作三條主線。劇組虛心聽取陳毅、粟裕、林彪等諸位將領的意見,劇本經歷多番修改,最終呈現給大眾的是以「運動戰」、「人民戰爭」為主線的故事片。
在故事結構方面,陳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要從魯南撤退寫起,寫到萊蕪戰役為止。不要什麼都寫,什麼都寫內容就不夠深刻、主題也不夠突出。
陳毅-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雖然這一版影片在很多人看來足夠優秀,但江青對它不太滿意,她挑剔的認為,我軍指導員的帽子和衣服上沒有綴紅領章和紅帽徽,穿著也土氣邋遢,太有損我軍的形象。她想找機會重拍一遍,使其「更加圓滿」,這才有了1974年重拍的彩色版《南徵北戰》。
江青(四人幫成員)
74版影片刪去了「大踏步後退」的前情提要,翻拍主要是在1973年後,當時長影的《青松嶺》、《戰洪圖》、《平原遊擊隊》,上影的《渡江偵察記》、《年青的一代》,八一廠的《萬水千山》,連同北影的《南徵北戰》一共7部重拍片,力圖打破「樣板戲一統江山」的局面。
此次重拍彩色片,正值「文革」時期,稍不留神出點偏差就會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而前版更是在文革中未被批判的極少數幾部影片之一,對於重拍,成蔭導演說:
「凡是上頭說過老影片不好的地方,不管哪個方面都要改正,肯定了的或沒說要改的,仍按老影片原樣不動。」
成蔭導演
在影片開頭,52版是騎馬奔跑在左,隊伍行進在右,張軍長坐在車後座的左邊;74版則有意將其修改為隊伍行進在左、騎馬在右,張軍長坐車後座右邊。影片中出現許多左右位置調換的鏡頭,以求最大程度上保證影片在對相關政治概念的隱性解讀中萬無一失。
左:52版;右:74版
與此同時,由於地理環境和人文氣候的不同,74版在影片臺詞上化先前的南腔北調為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在我看來,反而不如原先帶著點方言口音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南腔北調本身就屬於一種個人標籤,說話的那一瞬間就能大致猜到對方是哪裡人,即使新版演員選的再漂亮,也不如舊版那一口方言來得樸實、深入人心。
整部影片最明顯的區別莫過於軍裝上的變化,52版解放軍的著裝是1950年5月1日換發的歷史上第一套全軍統一制式、統一標準的軍服,簡稱50式軍服。首次裝備有大簷帽,在夏服、冬服上衣左胸統一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胸標。
50式軍服
74版官兵的服裝是1965年6月1日換的65式軍服,也是江青念念不忘的那一款。這是我軍歷史上裝備時間最長的制式服裝,一直延用到1985年,我們現在看到的國內戰爭影視也是採用這一款軍裝居多。
65式軍服
影片在劇情上的改動不多,臺詞上做了很多細微的改動,恰恰表現了時代的特色。 52版本在國軍將領人設的塑造上,文藝工作者們採納了陳毅元帥的意見:
「表現敵人也應該採取現實主義的手法,不應該把對手寫得不堪一擊,寫成草包笨蛋,敵人也應是有性格的。」
52版影片,張軍長出場之前有一小段電臺播放:
這幾個月來,華東路國軍進展神速,共軍在我全面攻勢下失城失地,節節敗退,吾人深信國軍在美國盟方幫助之下,在前線戰士浴血苦戰下,今後三個月,即將華東共軍部隊全部消滅在山東境內。
緊接著鏡頭轉到張軍長身上,他拿著軍事地圖分析說:
參謀長,共軍主力正向大沙河以北撤退,我們無論如何要在明天拂曉,度過河,佔領桃村……他們的脈搏我已經按到了,至少共軍正面這個部隊它是逃不了,目前共軍正向山東敗退,我們必須趁他們立足未穩,給他們全部殲滅。
72版那段電臺播放則被刪除,張軍長由分析軍事地圖改成了手裡夾著菸捲,臺詞也耐人尋味:
參謀長,我們無論如何要在明天拂曉,度過大沙河,佔領桃村……他們的脈搏我已經按到了,共軍向來是以多勝少,擇弱攻擊,現在我們重兵逼近,使共軍無懈可擊,只有放棄蘇北,敗退山東,我們必須趁他們立足未穩,給他們全部殲滅。
項堃(老版);王培(重拍版)
一位曾擔任過國民黨軍官的政協委員看過樣片後,找到成蔭他們開玩笑似的說:
「看你把『國軍』糟蹋成什麼樣子了,要真是那樣,還用得著解放軍打呀?再說那些『解放軍』也不大對頭,太假啦。」
52版的臺詞在樸實中彰顯意味深長,打破了角色塑造上的概念化模式,馮喆飾演的高營長卸下了軍人角色嚴肅的常規臉譜,說話輕聲細語,更儒雅的同時讓人倍覺溫暖;就連敵方李軍長最後一句「請你看在黨國的份上,趕快伸出手來拉兄弟一把」的苦苦哀求也充滿了人性的感動。
高營長:馮喆(老版);張勇手(重拍版)
舊版確立了「搞通運動戰思想,不是聽一次報告就通了的,是要經過鬥爭實踐才認識到的」的理念,體現在影片中就是讓戰士對「運動戰」思想的不理解隨著戰事的勝利最終達成理解。
新版改動後的臺詞凸顯時代特色,劇情中增加了桃村百姓較以往更美好的生活狀態,著重軍民平等的細節,強調「思想」問題,對「運動戰」思想理解這個問題上帶了些許焦躁感,人物遠不如舊版的印象深刻,導致很多人只知黑白版不知彩色版。
74版電影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國家建設,原外景地「鳳凰山」、「摩天嶺」一帶連同彌河沿岸由於修築水壩早已不再是原來的荒蕪,村莊裡也紛紛蓋起了新房。破敗的將軍廟火車站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裝扮一新的人民群眾,仿佛劇中年代也跟著現實生活的腳步攜帶了時代的氣息。不論我們對其藝術成就上的是非功過如何評說,以《南徵北戰》為代表的這樣一批老經典重拍片都以其獨特的美學傾向和史學意義,成為被塵封的10年中劃開黯淡的一抹亮色。
52版影片以在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毛澤東運動戰思想為主線,以軍愛民、民擁軍,人民戰爭為劇情支線。74版的則在此基礎上熱情歌頌毛澤東軍事思想和人民戰爭、人民軍隊的偉大勝利,積極回應當時民眾在樸素的階級觀念下愛憎分明的觀影心理。同一導演手下的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時代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從中窺見那時代人物的精神面貌,越對比越發覺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52版電影截圖
自1947年3月起,國民黨統帥部開始有計劃地調整戰略部署,變「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山東地區是蔣介石挑選的與解放軍展開主力決戰的區域之一。因為它靠近國民黨統治核心區的長江下遊地帶而尤為蔣的「心腹大患」。蔣介石表示:
「山東地當衝要,交通便利,有海口運輸,我們如能消滅山東境內匪的主力,則其他戰場的匪部就容易肅清了。」
1947年5月中旬,國共雙方在魯中展開大戰,張靈甫所率之整編74師在進攻中途突遭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優勢兵力反擊,被團團包圍於孟良崮山頭之上,經三日苦戰,最終全軍覆沒。
國軍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
當時,國民黨74師,轄51、57、58三個旅,共三萬人,全副美械裝備,擁有各式型號的重武器,成為了國軍中屈指可數的戰鬥力極強的精銳之師,被認為是「主力中的主力」,國軍將領李延年曾稱:
「有十個七十四師,就可以統一全國!」
得知孟良崮戰役中我軍徹底殲滅了國民黨74師,毛澤東問:
「全殲74師,你們知道誰沒想到嗎?」
蔣介石大家都猜得到,而另一個人誰也沒有猜出來。最後毛澤東指了指自己,說:
「還有一個人就是我。」
毛主席和蔣介石合影
這場傳奇的戰役可以說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它的改編自然得到了上級領導和華東軍區的大力支持,該片演員和剛從朝鮮戰場回國休整的志願軍部隊組成了一個有四五千人的大型攝製組,這在當時算得上是頭一份。對比1950年石揮導演拍攝的《我這一輩子》,他想要一個聲勢浩大的解放軍入城式作為結尾都難以如願,可謂是天壤之別。
據沈西蒙等人回憶,陳毅十分重視《南徵北戰》的劇本,他主動邀約作者及其他幾位文藝工作者一起座談、交換意見。陳毅指示說: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有些地方我們不得不忍痛放棄,這种放棄實際上等於沒有放棄,而是為了取得最後勝利,必要的撤退可以成就前進的條件,這也是毛主席戰略思想的精妙之處,應通過具體的軍事鬥爭的故事,表現出毛主席的運動戰戰略思想。」
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南徵北戰》時,韓戰正在進行。由於影片取材於山東戰場,自然而然的得到了粟裕大將的關注,他將導演成蔭召到北京,在辦公室攤開地圖,從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說起:
這次大規模運動殲滅戰總共打了63個小時,俘虜了4萬多敵人,加上被擊斃、擊傷的人員,共殲敵5萬多人,而我方傷亡6000餘人,一舉解放了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的計劃,為奪取全國解放積累了寶貴經驗。
萊蕪戰役略圖,國軍白色箭頭、解放軍黑色箭頭
這一仗打得傳奇又精彩,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王耀武曾不解地說:
「5萬人3天被消滅光,就是放5萬頭豬叫共產黨來抓,3天也抓不完吶!」
粟裕大將說:
除部分兵力結合地方武裝牽制南線各路敵軍外,首先集中53個團的兵力,解決國民黨第73軍和第12軍1個師。而後部隊立即轉移,直奔新泰,火速拿下敵人的第46師,並向膠濟線進攻。2月19日,我軍在偵察得知敵第77師正南下歸建的情況後,即先以2個縱隊、4個師的兵力進至和莊附近地區隱蔽,趁敵在運動中一舉將其殲滅。
第二天夜裡,又發起全線進攻,集中了21個師的優勢兵力對付李仙洲集團的7個師。在殲滅李仙洲集團時,部隊同樣採取了集中兵力、運動殲敵的戰法。在此之後,指揮部集中了6個縱隊、16個師的優勢兵力,在萊蕪以北設伏,布成袋形陣地。23日,向北突圍之敵進入了我軍預設的「口袋」後,我方即攔頭斷尾、兩翼夾擊,迅速將該敵殲滅於運動中。
四五萬敵人擁擠在東西六七裡、南北三四裡的狹小區域內,陣形無法展開,在我炮火殺傷後,他們更是亂作一團,建制被徹底打亂,無法組織像樣的反擊。很多俘虜就是在這裡被俘獲的。
集中優勢兵力,以伏擊手段,在運動中逐個殲滅敵人,就能保障戰役的速決和全勝,使我軍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粟裕,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在談話中,粟裕也講起了在中國戰爭史上堪稱奇蹟的孟良崮戰役,他還特別強調了阻擊部隊在孟良崮戰役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當時,我們打阻擊的部隊,死死頂住炮火,打退一次又一次敵軍的衝擊,不讓對方前進一步。敵人的增援部隊和74師相距只有一兩公裡,但我們硬是讓他們無法會合,這才確保了全殲整編74師的重大勝利。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戰役前國共兩軍態勢
粟裕大將說的這些情節被劇組忠實地融入了正在修改的劇本《南徵北戰》中,完整的呈現在影片當中。片中國民黨軍李軍長,影射的原型是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張軍長的影射原型則是國民黨王牌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對國民黨將領人設的建立也並不是一味的降智打擊或醜化,而是更客觀的展現他們失敗的原因,除了內部的腐敗、互相傾軋,更重要的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南徵北戰》問世已經68年了,這部紅色經典至今仍然受到廣大電影觀眾的喜愛。它以恢弘的氣勢、眾多的人物群像在中國電影史上開創了先河。某種程度上來說,電影也是在以另一種方式記錄時代的變遷,講述過去那些應該被銘記的歷史。
這是我第一次觀看《南徵北戰》,「老三戰」三部影片,我最熟悉的、小時候反覆觀看的是《地道戰》。《南徵北戰》演繹的「運動戰」戰略看的太燒腦,需要反覆多次琢磨再加上地圖、歷史背景考究才能理解到位,不得不讚嘆,七戰七捷不斷撤退的舍是一種大勇氣,大舍才有了全國解放的大得。
以上截圖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