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吉林長春不僅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還是新中國最早的電影製作基地,「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因此長春也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看著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大門,相信你一定有許多感慨,那充滿時代氣息的建築不知道讓多少人憶起舊時的往事。
如今的長春電影製片廠舊址是長春著名的旅遊景點,在原長影製片廠原址的基礎上打造了這座博物館,即長影舊址博物館,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票90元,到長春旅遊這裡是必打卡的,不僅是長春歷史的見證,更是新中國時期電影史的記載。
穿過那道充滿時代記憶的大門,迎面可以看到一座雕像,為毛主席雕像,於1968年所創作,整座雕像為白水泥材料,造型非常逼真,遼源礦務局和吉林江南公園中的毛主席雕像都是從這裡翻制的。
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曾先後拍攝了900多部故事影片,並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比如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第一部木偶片、第一部短故事片等,稍後我會介紹具體的影片名字。
看到眼前的這座雕像,即便你沒去過長春那一定也曾看到過,雕像的名字叫「長影工農兵」,不僅是長春電影製片廠電影開頭的片段,也是長影的廠徽,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最有代表性的標誌,「工農兵」的形象記錄了長影的文化特色,見證了長影數十年來的發展歷程。
前面提到過長影所創作的「七個第一」,分別是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和第一部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雖然我並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但受父輩的影響,也觀看了許多那時的影視片,我們所熟知的《白毛女》、《上甘嶺》、《劉三姐》、《英雄兒女》、《列寧在一九一八》等影片都是出自長春電影製片廠,這些優秀的電影作品無不影響著數代人的成長,哪怕是在如今去觀看,依然讓人感慨萬千。
關於長影的歷史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它的前身是1937年日本建立的「滿映」,1945年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1955年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如今的長影其實已經是不復存在」,但歷史不會忘掉它曾為中國電影事業做出的貢獻。
在博物館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售票處,一張《白毛女》電影海報懸掛在牆壁上,看著那充滿時代氣息的電影海報,再想想如今的電影海報,不僅感慨社會的飛速發展,一晃年數十年時間過去了,如今也早已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每次看到那時的事物,總會讓人有些傷感。
當看到電影院入口時,是那般的熟悉親切,記得小時候也曾看過幾場電影,去的影院入口也大致是這番模樣,玻璃門、白紗簾、紅色的大字,這樣的地方容易讓人想起童年的記憶,希望一直保留著,畢竟那時早已回不去。
長影舊址博物館總體上給人的感覺中規中矩,畢竟這是一處時代的產物,中規中矩的風格更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這裡還珍藏有當年許多的電影劇本,《劉三姐》對於大家來說相信一定不陌生,《劉三姐》是1961年由長影攝製的風光音樂故事片,全長112分鐘,導演為蘇裡。
當年長影攝製後的影片幾乎都保存了下來,如今更是藝術般的陳列在展廳中,在展廳中央有顯示屏可點播播放,帶上耳機看著眼前晃動的畫面,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那個年代。
當然,這裡還有影視播放廳,透過大屏幕看得更真切,不過這裡是固定播放的,不能點播,大多數遊客基本也都是坐下感受幾分鐘,隨後就繼續參觀了,畢竟長影舊址博物館規模還是非常大的,全部遊覽下來大概得要三四個小時。
短短幾個小時的參觀其實並不能全面了解長影的那段厚重歷史,建議參觀後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長影。
另外,雖然長影現在的知名度並不太高,但也希望未來可以拍攝出更多精彩的電影,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