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電影製片廠

2020-09-30 醉體育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製各國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體制、機制、觀念等方面出現嚴重不適應,遇到空前危機,到1997年時,已連續六年虧損,瀕臨倒閉。

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影在全國率先探索並啟動了改革,歷經八年時間,完成八件大事,到2005年初,在全國電影業中第一家完成改革。長影由改革前連續六年虧損到2011年實現稅後淨利潤6500萬元,創長影建廠以來歷史新高;影片生產由改革前年產3—5部到2011年年產53部,增長了10倍多;總資產由改革前的2.5億元到2011年末的20億元,增長了8倍。

長影先後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企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流媒體多次報導長影改革發展情況。

截止至2013年,共生產故事片837部,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材的影片為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風格。

20世紀90年代以後,該廠的一些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儘管這樣,《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製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曾譯製出品了人民電影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該廠還拍攝了大量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和電視片。長影迄今為止所拍攝的影片曾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節的各項大獎,在展覽室內陳列著各式的獎盃與證書,每一座都代表了長影人的一份努力,每一座都在訴說著一份對電影的熱愛。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新一代導演不斷奉獻出新鮮又符合時代和電影潮流的作品,如呂樂導演的《十三顆泡桐》獲得十九屆東京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張猛導演的《耳朵大有福》受邀參加了坎城電影節展映單元,並獲得第11屆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等等。2013年1月21日,吉林省政府隆重召開「吉林省傑出創新創業人才」表彰大會,吉林省副省長王化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張志軍等領導出席會議。會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麗娟獲「吉林省傑出創新創業人才」榮譽稱號。

相關焦點

  • 長春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當有人提到長春這座城市,大家都能想到哪些標誌性景點?淨月潭?南湖?偽滿皇宮?還是「一汽」?這些當然都值得一看,不過,除了這些,一定不要忘了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有一座「長影世紀城」,作為一個5A級旅遊景點,他有一個被很多中國人所熟知的母體——長春電影製片廠。這裡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 魔影青春探訪長春電影製片廠
    近期,魔影青春導演組來到了長春電影製片廠考察學習,喜歡電影的人一定要去下長春電影製片廠,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之後的《白毛女》《董存瑞》等很多影響過幾代人的經典影片,滿滿的都是父輩的回憶
  • 往事的影像:探訪長春電影製片廠
    帶著對往事時光的追憶,走進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走進長春電影製片廠。進入長影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毛主席雕塑像創作於1968年,整個雕像高7米,水泥材質,後來吉林江南公園、遼源礦務局的毛主席塑像都是從這裡翻制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
  •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九百多部,譯製各國影片一千多部,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影的輝煌達到巔峰,大批經典影片層出不窮,《白毛女》便是其中一部。
  • 兩個「長春電影製片廠」之謎
    至此,長春電影製片廠機構初步形成。沈剡去接收了長春唱片廠和唱針廠,廠長把一部錄音機拿出來交給沈剡,這是日本人逃跑放火時,他埋在地下的。機器已鏽蝕,經過擦拭還能使用,沈剡非常高興。為了解演員的業務能力,他們還組織排演話劇,為日後拍電影做準備,金山讓沈剡考察演員水平……1946年7月7日,長春電影製片廠成立,金山出任廠長。
  •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九百多部,譯製各國影片一千多部,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影的輝煌達到巔峰,大批經典影片層出不窮,《白毛女》便是其中一部。
  •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被譽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就在長春
    眾所周知,吉林長春不僅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還是新中國最早的電影製作基地,「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因此長春也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看著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大門,相信你一定有許多感慨,那充滿時代氣息的建築不知道讓多少人憶起舊時的往事。
  • 東方好萊塢,曾經的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旅遊應到此處看看!
    東北地理的中心之稱:長春,這座有著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的工業城市。常年並不出現在大家的風光旅遊圖譜之中,廣為人知的則是在臨近城市吉林的霧凇島和周圍的滑雪場。而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則是在長春市的朝陽區,今天要去看的便是這國家工業遺產!現在的長影舊址博物館是長影集團在完全保留1937年原來的「滿映」建築的基礎上,根據「修理舊物」的原則修理的。
  • 長春電影製片廠為何被稱為新中國電影搖籃?創造了七個第一
    12月25日清晨,一場大雪之後,長春變成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我們踩著積雪,到訪了長春的第一站——長影舊址博物館。長影舊址博物館曾經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老廠區。2014年,這裡開闢成博物館,用大量珍貴視頻資料、圖片資料和歷史實物,來展示和記錄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發軔、進展、繁榮、變遷,反映中國電影藝術的創業史和發展史。
  • 1970年至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的外國電影
    《戰鬥在繼續》(越南)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在鐵道線上》(朝鮮)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前方在召喚》(越南)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鮮花盛開的村莊》(朝鮮)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摘蘋果的時候》(朝鮮)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1972年 《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羅馬尼亞)、(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
  • 長春電影製片廠:光影流轉,奮鬥是不變的底色
    原標題:長春電影製片廠:光影流轉,奮鬥是不變的底色 「來,咱們在這門前照一張相吧?」「不行,現在這個時間有點逆光,等一會兒參觀完出來吧。」4月12日上午,在長春電影製片廠院內,72歲的張天才和71歲的蘇洪林兩位老人在長影舊址博物館參觀時,邊走邊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
  • 是記錄長春電影製片廠發軔、進展、繁榮、變遷的藝術殿堂!
    長影舊址博物館位於長春電影製片廠原址上,佔地面積37,549平方米,她是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滿映」建築的基礎上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完成的,是記錄長春電影製片廠發軔、進展、繁榮、變遷的藝術殿堂。
  • 長春電影製片廠抗戰影片背後的精彩點滴
    新華社長春8月6日電(記者趙夢卓 彭卓)「那些老藝術家放下槍,拿起攝影機,是電影戰線的好兵。」記者日前採訪了知名伉儷導演李前寬、肖桂雲,聽他們講述長春電影製片廠抗戰影片背後的精彩點滴,剖析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抗戰風骨」。李前寬、肖桂雲夫婦曾經是長影的知名導演,拍攝過《開國大典》《七七事變》《決戰之後》等經典影片。他們的作品大多反映民族節點的百態眾生,真實記錄了共和國成長畫卷中的歷史時刻。
  • 創業-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年拍攝同名電影截圖連環畫「上」
    創業-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年拍攝同名電影截圖連環畫[上]
  • 祖國的花朵-中國電影出版社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5年出品
    祖國的花朵-中國電影出版社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5年出品
  • 車輪滾滾-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年拍攝彩色電影截圖連環畫
    車輪滾滾-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年拍攝彩色電影截圖連環畫
  • 有著驚人美貌和氣質的老一輩女藝術家們,原來都在長春電影製片廠
    所演的那些電影,在當時都是非常叫座的好片,將銀幕上的各種人物們皆演得活靈活現。長春的長影舊址博物館可以說是去長春旅遊的必去地這一,因為長春有著電影城的稱號,而長春電影製片廠又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製各國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董存瑞》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建議大家一定要請個導遊,這樣你會更深入了解到長影長的發展以及變革,這樣聽一圈下來,比你走馬觀花強多了。
  • 平原遊擊隊-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年重拍彩色故事片截圖連環畫
    平原遊擊隊-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年重拍彩色故事片截圖連環畫
  • 盤點長春電影製片廠戲曲電影之(三)·七十年代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京劇樣板戲開始獨佔中國文藝舞臺 1969年—1972年間為了&34;問題,普及樣板戲長春電影製片廠等先後將它們拍成舞臺電影片在全國發行、放映放眼整個七十年代長春電影製片廠在此期間貢獻了數部家喻戶曉的戲曲片佳作
  • 創業-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年拍攝同名電影截圖連環畫「下」
    創業-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年拍攝同名電影截圖連環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