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製各國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體制、機制、觀念等方面出現嚴重不適應,遇到空前危機,到1997年時,已連續六年虧損,瀕臨倒閉。
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影在全國率先探索並啟動了改革,歷經八年時間,完成八件大事,到2005年初,在全國電影業中第一家完成改革。長影由改革前連續六年虧損到2011年實現稅後淨利潤6500萬元,創長影建廠以來歷史新高;影片生產由改革前年產3—5部到2011年年產53部,增長了10倍多;總資產由改革前的2.5億元到2011年末的20億元,增長了8倍。
長影先後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企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流媒體多次報導長影改革發展情況。
截止至2013年,共生產故事片837部,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材的影片為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風格。
20世紀90年代以後,該廠的一些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儘管這樣,象《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製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曾譯製出品了人民電影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該廠還拍攝了大量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和電視片。長影迄今為止所拍攝的影片曾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節的各項大獎,在展覽室內陳列著各式的獎盃與證書,每一座都代表了長影人的一份努力,每一座都在訴說著一份對電影的熱愛。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新一代導演不斷奉獻出新鮮又符合時代和電影潮流的作品,如呂樂導演的《十三顆泡桐》獲得十九屆東京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張猛導演的《耳朵大有福》受邀參加了坎城電影節展映單元,並獲得第11屆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等等。2013年1月21日,吉林省政府隆重召開「吉林省傑出創新創業人才」表彰大會,吉林省副省長王化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張志軍等領導出席會議。會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麗娟獲「吉林省傑出創新創業人才」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