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2020-12-24 悠遊吉林

當有人提到長春這座城市,大家都能想到哪些標誌性景點?淨月潭?南湖?偽滿皇宮?還是「一汽」?這些當然都值得一看,不過,除了這些,一定不要忘了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有一座「長影世紀城」,作為一個5A級旅遊景點,他有一個被很多中國人所熟知的母體——長春電影製片廠。這裡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製造了太多的經典,陪伴幾代人長大,並成為他們無法抹去的時代記憶。

託生於「滿映」

說到長影製片廠,首先是要談談偽滿時期的日本「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電影作為一種傳媒類型,從19世紀時開始出現。雖然早期的電影很原始,但是因為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其一出現就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娛樂工具。

進入20世紀以後,電影的製作水平不斷提高,除了早期的默片(無聲電影),又出現了有聲電影。「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者為了佔據東北,除了軍事戰略經濟掠奪外,為了更方便地奴役中國人民、瓦解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日本軍國主義者以各種形式進行文化侵略。他們在教育上強制日語,搞奴化教育,還在各種傳媒平臺上滲透,其中就包括影視。

1937年,由日本人炮製的「滿洲映畫株式會社」在偽滿新京(長春)成立。此後,他們拍攝了大量宣傳侵華日軍和偽滿奴化思想的「國策電影」,如《皆大歡喜》(由八木寬編劇,王心齊導演),還有《黃河》和《大地逢春》(導演周曉波)等等。

1945年日本投降,8月20日,絕望中的「滿映」理事長甘粕正彥自殺,「滿映」解體。當時的長春市委地下黨員劉健民、趙東黎組織原「滿映」進步職員開展護廠鬥爭,組建了「東北電影技術者聯盟」和「東北電影演員聯盟」,並於1945年10月1日成立東北電影公司。次年4月14日,伴隨東北民主聯軍解放長春,田方、許珂、錢筱璋隨軍入城,隨後舒群、袁牧之也進入長春,正式接管「滿映」。中共中央東北局任命舒群為東北電影公司總經理,張辛實為副總經理,袁牧之為顧問。這標誌著電影製片廠從日偽的宣傳工具,轉到中國人民一方,獲得了新生。

這一時期,公司拍攝了《慶祝「9·3」勝利大會》《市民紀念抗戰勝利遊行大會》《歡迎蘇軍進長春》《八路軍進長春》等。

可惜好景不長,內戰爆發,長春受戰火波及。東北電影公司於5月23日遷往當時合江省興山市(即黑龍江省鶴崗市)。

創造新中國影史七個第一

當時的鶴崗市條件十分簡陋,但是這並沒有難倒電影廠的工人。工人們先後建成辦公室、洗印車間、攝影棚和技術車間,辦起了學校和保育院,更把這裡建設成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1946年10月1日,在東北電影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際,經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決定,東北電影公司更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鶴崗的這一時期,雖然條件艱苦,但是長影人卻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分別是第一部多集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17集1947—1949);第一部木偶片、諷刺反動派的《皇帝夢》(1947);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1948);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1948);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1948);第一部翻版片(譯製片)《普通一兵》(1949);第一部故事片《橋》(1949)。

當時,東影攝製了17集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使用膠片達30萬尺,詳細記錄了東北人民解放軍及東北解放區軍事、政治、經濟的重大事件,非常珍貴,極具研究價值。而在拍攝期間,為了保證真實性,攝影師們不顧危險,跟隨解放軍戰士走上戰場。最終,有三名年輕的攝影師為此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分別是:張紹柯,犧牲時30歲;王靜安,犧牲時27歲;楊蔭萱,犧牲時24歲。這三位烈士中,張紹柯曾被被選為挺進軍政治部模範幹部,擔任晉察冀報社編輯和特派記者,還獨自編制了記錄內蒙古人民鬥爭歷史的《內蒙剪影》,更為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繪製30尺長的巨幅油畫。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電影人,面對敵機空襲時,為保護攝影器材而不幸中彈犧牲。為此,烏蘭夫於1948年12月11日撰文《悼念紹柯同志》。

重回長春,締造經典

隨著解放戰爭進入反攻決勝階段,特別遼瀋戰役後,瀋陽長春等城市相繼解放。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到現在的長春電影製片廠舊址,也就是現在的長春市朝陽區紅旗街1118號。回到長春之後,東北電影製片廠先後又攝製了《中華兒女》《趙一曼》《鋼鐵戰士》《白毛女》等多部優秀影片,這些影片於1950年上映,並廣受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人民政權的電影製片廠,東北電影製片廠於1955年2月28日,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此後又拍攝多部優秀作品,比如《祖國的花朵》 《平原遊擊隊》 《董存瑞》等等。電影《平原遊擊隊》塑造了「雙槍李向陽」這個經典的銀幕英雄形象。而根據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董存瑞》,則讓董存瑞手託炸藥包、捨身炸碉堡的形象,與那句「為了新中國,前進!」成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電影《祖國的花朵》也許有人印象不深,但是那首著名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相信在小學音樂課上老師一定帶著大家唱過。這是由著名作家林藍編劇、嚴恭導演的新中國第一部兒童題材影片。該片於1980 年獲全國第二次(1954—1979)兒童文藝獎故事片一等獎。

關於這部電影的導演嚴恭老先生,一生極具傳奇色彩。他原名陳寶潤,1934年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南京分盟的公開組織「磨風藝社」。1935年10月,他化名「嚴恭」進入「國立戲劇學校」表演系第一期學習。1938年2月,他深入「漢冶萍」礦區,與瞿白音、趙明、徐韜、王為一合編文章《齊心合力打東洋》 ;3月,被黨組織派往河南雞公山,在青年軍團藝術大隊擔任教官;5月,擔任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藝術大隊戰地演出隊總指導員;8月,參加周恩來領導的「抗敵演劇隊」第二隊,擔任隊委、演出組長、舞臺總監、演員、導演。除了傳奇的經歷,他還極具電影才華。1949年,他與趙明聯合執導的個人首部電影《三毛流浪記》,獲得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義大利第14屆索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榮譽獎。

此外,還有許多我們熟悉的電影,像《劉三姐》 《甲午風雲》 《冰山上的來客》 《兵臨城下》 《英雄兒女》 《創業》《保密局的槍聲》 《吉鴻昌》 《北鬥》等等,也都是由長影製片廠拍攝。值得一提的是,長影製片廠電影的作品多以革命歷史題材、農村題材、少數民族題材和反映黨和人民共同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為主。

用優秀的影片回報社會

在七十餘年的發展中,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歷任電影工作者通過他們的作品,拍攝主旋律影片,弘揚正能量,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從五十年代到今天,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長影,足可見長影的影響和受到的重視。

國家和人民重視長影,長影也用優秀的影片回報社會。長影的影片在「華表獎」「百花獎」「金雞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電影專業獎項的評選中及國際電影節的舞臺上都有出色的表現。

雖然長影製片廠過去取得眾多榮譽,但是過去的榮譽不代表一切。1998年,長影開始制定改革計劃。200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改制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影集團」。

2005年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長影世紀城竣工並投入運營。運營10餘年來,已接待1000多萬國內外遊客,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的成功探索和開山之作。2008年,在中宣部、廣電總局、財政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影設立中國首家國家級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基地。

勇於創新,再創輝煌

2009年3月,長影在海口市打造類似好萊塢那樣集影視製作、影視娛樂、影視商務、影視演藝、影視教育、影視傳媒、影視科技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超大型國家級國際化電影產業園區、國際文化產業合作平臺、世界級電影娛樂王國。

2014年4月25日,中國首家五星級藝術電影院在長影老廠區對外開放;7月3日,中國首家電影主題音樂廳對外開放;8月19日,通過文物收藏保存、藝術展覽、數位化平臺、電影互動、電影工業生產等多種形式,翔實記錄長影創業史、發展史和文化史的長影舊址博物館對外開放。

如今長影總資產由改制前的2.5億元到現在的130多億元,巨大的成功使得長影先後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企業」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單位」。

除了自身體制改革、多種產業發展外。長影依然不斷有好作品出現。以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基地為例:先後徵集優秀電影劇本1500多部,先後推出140多部影片,其中《大太陽》《信義兄弟》 《索道醫生》 《西單女孩》 《城市門》 《申紀蘭》 《草原英雄小姐妹》 《耳朵大有福》 《鬥牛》 《司法所長老秦》《老阿姨》等17部影片分別獲得「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金雞獎、臺灣電影金馬獎等電影專業獎項。

在中宣部第12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活動中,長影出品《辛亥革命》《大太陽》《信義兄弟》3部影片同時獲獎,實現了長影電影創作的歷史性突破。2013年12月,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長影集團憑藉著《辛亥革命》《索道醫生》《馬達加斯加3》在1000多部參評影片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第一家同時獲得三個類別影片大獎的電影製片企業。同年,電影《戰將周希漢》獲得第14屆電影頻道電影百合獎優秀故事片一等獎,入圍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14年,《索道醫生》在中宣部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評選中又獲殊榮。2016年,《老阿姨》又先後獲第13屆長春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及第8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除了叫好的作品,在商業競爭上,長影依然有著優秀的表現。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史詩巨製《辛亥革命》,成為長影改制以來首部票房過億的影片。

在新中國電影發展的七十年歲月中,長影就是一個縮影:在初創時期一窮二白,各種物質條件並不好。當時的長影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在艱苦的環境下,創造了人民電影的「七個第一」,開啟了新中國電影多片種嘗試的先河。

在中國社會主義電影早期發展階段,長影製片廠拍攝的一系列中國革命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成為幾代人無法抹去的時代記憶,不少人可以說是看著長影的電影長大的。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長影改革自身,成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為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示範作用。

在取得經濟收益的同時,長影依然牢記社會主義電影人的神聖使命,繼續製作優秀的影片,尤其是其作為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基地,對電影創新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榮譽是過去的和現在的,而長影不會止步,我們期待長影的未來會更好。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雙尾貓/文

原標題:《構建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長春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搖籃》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九百多部,譯製各國影片一千多部,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影的輝煌達到巔峰,大批經典影片層出不窮,《白毛女》便是其中一部。
  •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九百多部,譯製各國影片一千多部,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影的輝煌達到巔峰,大批經典影片層出不窮,《白毛女》便是其中一部。
  •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被譽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就在長春
    眾所周知,吉林長春不僅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還是新中國最早的電影製作基地,「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因此長春也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看著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大門,相信你一定有許多感慨,那充滿時代氣息的建築不知道讓多少人憶起舊時的往事。
  • 長春電影製片廠為何被稱為新中國電影搖籃?創造了七個第一
    12月25日清晨,一場大雪之後,長春變成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我們踩著積雪,到訪了長春的第一站——長影舊址博物館。長影舊址博物館曾經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老廠區。2014年,這裡開闢成博物館,用大量珍貴視頻資料、圖片資料和歷史實物,來展示和記錄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發軔、進展、繁榮、變遷,反映中國電影藝術的創業史和發展史。
  •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是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七個歷史第一
    中國電影能有如今的成就,也少不了前輩的默默付出,當時風靡的黑白電影,早已成為了老一輩人的回憶。幾個月前,爺爺從自己的儲物櫃裡翻出了一張舊碟片,單從包裝上來看的話,可能「年紀」比我都大,而裡面的影片更是年代久遠,記得這個影片的名字叫做《白毛女》,是一部上映自1950年的歌劇影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全全製作。
  • 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製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曾譯製出品了人民電影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該廠還拍攝了大量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和電視片。長影迄今為止所拍攝的影片曾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節的各項大獎,在展覽室內陳列著各式的獎盃與證書,每一座都代表了長影人的一份努力,每一座都在訴說著一份對電影的熱愛。
  • 往事的影像:探訪長春電影製片廠
    帶著對往事時光的追憶,走進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走進長春電影製片廠。進入長影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毛主席雕塑像創作於1968年,整個雕像高7米,水泥材質,後來吉林江南公園、遼源礦務局的毛主席塑像都是從這裡翻制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
  • 吉林長春有座建築,原是日本洗腦中國人而建,今成新中國電影搖籃
    芒果旅行日記:吉林長春有座建築,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誕生了多個新中國電影的第一。這座建築叫長影舊址博物館,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紅旗街,始建於1937年,建成於1939年,初始名字為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是日本人為洗腦中國人而建的一個電影機構。
  • 長春電影製片廠:光影流轉,奮鬥是不變的底色
    原標題:長春電影製片廠:光影流轉,奮鬥是不變的底色 「來,咱們在這門前照一張相吧?」「不行,現在這個時間有點逆光,等一會兒參觀完出來吧。」4月12日上午,在長春電影製片廠院內,72歲的張天才和71歲的蘇洪林兩位老人在長影舊址博物館參觀時,邊走邊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
  • 東方好萊塢,曾經的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旅遊應到此處看看!
    東北地理的中心之稱:長春,這座有著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的工業城市。常年並不出現在大家的風光旅遊圖譜之中,廣為人知的則是在臨近城市吉林的霧凇島和周圍的滑雪場。而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則是在長春市的朝陽區,今天要去看的便是這國家工業遺產!現在的長影舊址博物館是長影集團在完全保留1937年原來的「滿映」建築的基礎上,根據「修理舊物」的原則修理的。
  • 中國早期最牛的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史七個第一,你看過幾部?
    許多人問,當有人提到長春這座城市,大家都能想到哪些標誌性景點?淨月潭?南湖?偽滿皇宮?還是「一汽」?這些當然都值得一看,不過,除了這些,一定不要忘了長春電影製片廠。
  • 有著驚人美貌和氣質的老一輩女藝術家們,原來都在長春電影製片廠
    所演的那些電影,在當時都是非常叫座的好片,將銀幕上的各種人物們皆演得活靈活現。長春的長影舊址博物館可以說是去長春旅遊的必去地這一,因為長春有著電影城的稱號,而長春電影製片廠又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製各國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董存瑞》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建議大家一定要請個導遊,這樣你會更深入了解到長影長的發展以及變革,這樣聽一圈下來,比你走馬觀花強多了。
  • 長春電影製片廠抗戰影片背後的精彩點滴
    新華社長春8月6日電(記者趙夢卓 彭卓)「那些老藝術家放下槍,拿起攝影機,是電影戰線的好兵。」記者日前採訪了知名伉儷導演李前寬、肖桂雲,聽他們講述長春電影製片廠抗戰影片背後的精彩點滴,剖析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抗戰風骨」。李前寬、肖桂雲夫婦曾經是長影的知名導演,拍攝過《開國大典》《七七事變》《決戰之後》等經典影片。他們的作品大多反映民族節點的百態眾生,真實記錄了共和國成長畫卷中的歷史時刻。
  • 新時代、新搖籃、新力量!紅旗「雙星」閃耀長春電影節
    長春電影節牢牢根植於長春這座革命的城市、發源於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相較於其它電影節,長春電影節傳承著更多時光的經典,滿溢著更濃厚的歷史情懷。紅旗H9在長春電影節亮相作為長春這座革命熱土的兩張最著名的「城市名片」,長春電影製片廠無疑是新中國文化領域的代表,紅旗品牌則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象徵。
  • 魔影青春探訪長春電影製片廠
    近期,魔影青春導演組來到了長春電影製片廠考察學習,喜歡電影的人一定要去下長春電影製片廠,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之後的《白毛女》《董存瑞》等很多影響過幾代人的經典影片,滿滿的都是父輩的回憶
  • 兩個「長春電影製片廠」之謎
    至此,長春電影製片廠機構初步形成。沈剡去接收了長春唱片廠和唱針廠,廠長把一部錄音機拿出來交給沈剡,這是日本人逃跑放火時,他埋在地下的。機器已鏽蝕,經過擦拭還能使用,沈剡非常高興。為了解演員的業務能力,他們還組織排演話劇,為日後拍電影做準備,金山讓沈剡考察演員水平……1946年7月7日,長春電影製片廠成立,金山出任廠長。
  • 長春的氣質槓槓地!以「長影之夜」致敬「搖籃」
    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長影之夜」活動,迎來電影人們紛紛「回家」,向養育過自己的搖籃致敬。史可、孫茜、徐光宇、溫碧霞、趙林山、顏丙燕等人均來到現場助陣。活動秉承本屆電影節「新時代 新搖籃 新力量」主題,弘揚長影紅色基因,展現長影人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過程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向所有長影電影人、所有中國電影人致敬。
  • 新中國第一代電影美術師劉學堯去世各界人士長春送別
    新中國第一代電影美術師劉學堯去世各界人士長春送別新中國第一代電影美術師劉學堯資料照片。長影集團供圖中新網長春9月2日電(記者呂盛楠)2日,社會各界人士在長春息園送別新中國第一代電影美術師劉學堯。8月31日晚,劉學堯在長春去世,享年99歲。
  • 新中國第一代電影美術師劉學堯去世 各界人士長春送別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長春9月2日電 (記者 呂盛楠)2日,社會各界人士在長春息園送別新中國第一代電影美術師劉學堯。8月31日晚,劉學堯在長春去世,享年99歲。劉學堯原藉山東安丘,1922年2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48年擔任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美術師,參加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的美術工作。
  • [長春]《老電影與老影人》2003-72(193)
    編導:郝紅憲 攝像:王巍  人們都知道,長春電影製片廠在中國電影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被譽為中國電影的搖籃。為了建立自己的電影生產基地,共產黨從延安選派出精兵強將,1945年的10月1日在長春,建立了東北電影公司。  解放戰爭即將開始的1946年,東北電影公司遷到了今天黑龍江省的鶴崗市,同年10月1日東北電影公司改稱為東北電影製片廠。  這時,解放戰爭開始了。長影的先輩們帶著攝影機也奔赴了前線。是他們在全中國解放前夕,就掀開了中國電影史上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