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記憶丨長影在中國電影史的各項「第一」

2020-08-18 長春文旅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電影《定軍山》,這部影片內容取自《三國演義》第70回和第71回,由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並在前門大觀樓進行了放映。

這是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標誌著中國電影的誕生。

從1905年到2020年,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115個年頭。回顧這百餘年的中國電影歷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電影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努力堆積起了如今百花齊放的中國電影。

《定軍山》之後,中國的初代電影人不斷書寫著關於中國電影的各項「第一」,一步步推動著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

中國電影的各項「第一」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拍攝的《閻瑞生》。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製,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漁光曲》,1935年榮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鐵扇公主》。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1948年拍攝的戲曲片《生死恨》,主演梅蘭芳。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橋》,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電影:1988年張藝謀指導的《紅高粱》。

中國第一次衝進奧斯卡的電影:《臥虎藏龍》。

……

而在中國電影記憶眾多「第一」之中,必須要提到的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1945年10月1日「東北電影公司」成立,5月23日,「東北電影公司」遷往黑龍省興山市,在一所小學校裡搭設「廠房」,建起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

1946年10月1日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到長春現址。1955年2月,「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老一代的長影人書寫了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諸多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以及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其中,《橋》作為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更是書寫了屬於其在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五個第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拍攝的第一部長故事片電影;第一部寫工農兵,給工農兵看的電影;第一部以工人階級為主人公的電影;第一部體現中國共產黨知識分子政策的電影;第一部「反現代的現代性電影」。

1947年至1949年7月,當時的東影先後派出了32支攝影小分隊深入到前線、工廠和農村,拍攝了大量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編輯了十七集新聞記錄片《民主東北》,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新聞記錄片。

它不僅生動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華北解放戰爭的面貌,而且真實記錄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的部分實況。《民主東北》被送到捷克首都布拉格青年聯歡節放映,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這是解放戰爭第一次出現在世界人民面前,這也是中國人民電影第一次公諸於世。

之後,影片成功向海外發行,於1950年獲捷克卡羅維發利第五屆國際電影節記錄片名譽獎。

長春電影製片廠不僅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也是新中國譯製電影的開山祖。

自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誕生後,長春電影製片廠開始大量譯製國外電影。

從1951年到1960年,長影共譯製了蘇聯、朝鮮、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埃及、日本、南斯拉夫、印度、義大利、英國、墨西哥、蒙古、法國、阿根廷、西班牙、聯邦德國、希臘、波利維亞、緬甸、挪威等多個國家的影片,中國譯製片走過了第一個輝煌年代。

長影的配音演員白景晟、肖南、向雋殊、白玫、車軒、張桂蘭、徐雁、孫敖、陳汝斌、鄭曉君等人的聲音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總理在長影視察期間,對譯製片演員的工作給予很高評價,稱讚他們的工作是「幕後英雄」。

在新中國成立後,長春電影製片廠依然是中國電影生產的重鎮,攝製了《趙一曼》《祖國的花朵》《平原遊擊隊》《羊城暗哨》《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徐秋影案件》《劉三姐》《甲午風雲》《冰山上的來客》《兵臨城下》等一大批電影。

1979年6月,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驚險劇情電影《保密局的槍聲》開始在全國上映。

據統計,6月17日至23日,該片僅在北京一地就放映了2666場,觀眾達2310483人次,票房1800多萬元 。該片最終賣出了1000多個拷貝,共有六億人次觀影,獲得了一億八千萬的票房,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

在《保密局的槍聲》拍攝時,已可使用彩色膠片的拍攝。導演常彥提出用黑白膠片更適於表現特定年代的氣氛,如果處理得當會比彩色片更有特色、更有藝術表現力,以影片質量比高低。

導演常彥要求演員摒棄臉譜化、公式化的表演形式每個人物的塑造要注意生活、真實。同時,對於現場布光,常彥要求生活化光線處理與戲劇化光線處理兼而有之。

也正是因為如此高質量的創作要求,才有了這部「票房神話」的經典電影,也體現了中國電影人對於電影的執著追求和努力。

長春,這個被稱為「中國電影搖籃」的地方,在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中留下了太多珍貴的記憶,創造了太多中國電影的「第一」。

長影人在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電影創作態度和克服困難的精神也鼓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電影人砥礪前行。

中國長春電影節作為長春「電影城」的另一個代表詞,一直以傳承和弘揚「搖籃精神」為己任,28載風雨兼程,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與成功,見證了長影的堅守與奮進。

2020年,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整裝待發,我們期待「新時代、新搖籃、新力量」下的中國長春電影節,給我們留下嶄新的電影記憶。



◆素材來源:中國長春電影節

◆本期編輯:顧徑橋

◆值班主任:鄒崑崙

相關焦點

  •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被譽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就在長春
    如今的長春電影製片廠舊址是長春著名的旅遊景點,在原長影製片廠原址的基礎上打造了這座博物館,即長影舊址博物館,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票90元,到長春旅遊這裡是必打卡的,不僅是長春歷史的見證,更是新中國時期電影史的記載。
  • 中國早期最牛的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史七個第一,你看過幾部?
    而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則是在長春市的朝陽區,今天要去看的便是這國家工業遺產! 穿行於長影舊址博物館的各個展廳,就走進了電影的歷史記憶。在第一個展廳門口,寫有一排大字: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對於長春電影製片廠來說,這是當之無愧的。
  • 第15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丨長影樂團、長影譯製片廠聯袂打造《光影...
    長影樂團的演奏家們與長影譯製片廠老中青三代優秀配音演員,通過影片配音表演、配音情景秀、歌曲、管弦樂等多種形式,奉獻了精彩的《光影傳奇》配音秀與交響音樂會。此次活動是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致敬搖籃」系列活動電影音樂季的重要演出之一。長影樂團成立於1947年,在當時設備簡陋、人員匱乏的艱苦環境下,完成了人民電影第一部多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的音樂錄音工作。
  • 第15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丨長影樂團、長影譯製片廠聯袂打造《光影傳奇》配音秀與交響音樂會
    長影樂團的演奏家們與長影譯製片廠老中青三代優秀配音演員,通過影片配音表演、配音情景秀、歌曲、管弦樂等多種形式,奉獻了精彩的《光影傳奇》配音秀與交響音樂會。此次活動是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致敬搖籃」系列活動電影音樂季的重要演出之一。
  • 2020「長影之夜」向中國電影人致敬
    南都訊 記者 馬強 董曉研9月6日,由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長影集團承辦的2020「長影之夜」活動在長影露天廣場舉行。,展現長影人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過程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向所有中國電影人致敬。
  • 別樣長影別樣情
    那高聳著「長春電影製片廠」字樣的大門,把我帶入斑駁的光影世界,觸動起別樣的懷舊之情。這裡曾是開創新中國電影史「七個第一」的長影廠,如今搖身成了「長影舊址博物館」。它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滿映」建築的基礎上,修舊如舊又緊隨時代,成為記錄長影發軔、進展、繁榮、變遷的藝術殿堂。濃縮長影歷程之旅,從進廠門不遠處昂首挺胸的工農兵雕像開始。鐵釺鐮刀鋼槍,身姿剛毅挺拔,瞬間把我帶回了看露天電影的少兒年代。
  • 長影老藝術家金迪榮獲第33屆金雞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榮譽
    11月28日晚,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廈門舉行。新中國「二十二大影星」之一、87歲高齡的長影老一代電影表演藝術家金迪,獲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榮譽。她在影片中扮演勤勞樸實、清純幹練的農村姑娘孔淑貞,憑藉樸實無華、天真自然的表演風格徵服了觀眾,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彼時,金迪是剛登上大銀幕兩年的「新人」,相繼在長影導演郭維、於彥夫執導的影片《花好月圓》《笑逐顏開》中出演了角色,塑造了表現出嶄新思想面貌的新中國女性形象,也因此被《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導演蘇裡挑中,成為了從城裡返鄉回農村參與家鄉建設的知識女青年「孔淑貞」。
  • 新中國第一支國家級電影交響樂團——長影樂團迎70華誕
    央廣網長春4月13日消息(記者劉源源)新中國第一支國家級電影交響樂團——長影樂團,今年迎來70華誕。《春之聲》交響音樂會將在4月下旬拉開慶典序幕。  1947年成立的長影樂團,是新中國建立最早、最具實力的國家級交響樂團。
  • 遇見家鄉的光影記憶長影舊址博物館舉行開館六周年特別活動
    文:王大英攝影:張術早在2014年8月19日,長影舊址博物館在長春電影製片廠老廠區正式落成開館,它是記錄長春電影製片廠發軔、進展、繁榮、變遷的藝術殿堂,客觀地反映了中國電影藝術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全面展現了長影幾十年的歷史文化成就。
  • 與時光相約 走進長影舊址博物館
    這裡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曾拍攝過《上甘嶺》、《英雄兒女》《甲午風雲》《冰山上的來客》等近千部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長影舊址改為長影舊址博物館,成為了展現新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的重要窗口,今天的節目一起跟隨總臺央視記者顧國寧走進長影舊址,感受電影人的匠心和初心。
  • 觀點丨從《刑場上的婚禮》的票房情況看戲曲電影新發展
    在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政策指引下,近年戲劇影片的產量及質量均呈上升趨勢,作為中國電影史起點的電影類型——戲曲電影在新時代重新綻放。戲曲電影多以戲劇傳承、文化保護的角度進行創作,當中大多數的作品來自於經典舞臺劇的改編,與主流觀影人群更接近的現代戲比例卻相對偏少,加之主流觀眾成長的年代,恰巧伴隨著電影市場化改革,以好萊塢影片為代表的視效大片進入市場,成了他們的銀幕記憶和偏愛類型,戲曲電影無法滿足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
  • FIRST青年電影中國巡展 長春站(長影電影院獨家放映)
  • 第15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丨「金鹿獎」入圍片單裡的「長影聲音」
    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金鹿獎15部入圍影片正式公布後,由長影集團創作、出品的電影《黃大年》《春潮》雙雙入圍,將與《半個喜劇》《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等影片共同角逐最佳影片獎、最佳男女演員獎等10個獎項。
  • 第15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丨致敬搖籃,攜手奮進,2020「長影之夜」活動舉辦
    9月6日,由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長影集團承辦的2020「長影之夜」活動在長影露天廣場舉行。活動秉承本屆電影節「新時代 新搖籃 新力量」主題,弘揚長影紅色基因,展現長影人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過程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向所有長影電影人、所有中國電影人致敬。
  • 百鼠祈福鬧新春 海口長影環球100全新玩法打造濃濃中國年
    長影環球100奇幻樂園位於海口西海岸,是集影視製作、影視娛樂、影視商務、影視演藝、影視科技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的國際文化產業合作平臺、世界級電影娛樂王國、超大型國家級電影產業集群項目。五大主題區都有其獨特性和多樣性,眾多遊樂項目給各個年齡段遊客提供了不同層次的體驗,讓遊客沉浸在電影藝術與文化的樂趣之中。
  • 《電影文學》(2020年第24期)激蕩70年:新中國成立後的長影
    [摘要]長春電影製片廠是在東北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新中國第一家國有電影廠,作為見證新中國70年歷史變遷的重要一分子,歷經了時間的星輝交替,電影本身也發生了波瀾壯闊的巨大變化。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影為中國電影事業的創立和發展留下了時代輝煌和貢獻。
  • 中國電影史上的百大「第一」
    42.新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留下他打老蔣》(1949年長影出品)。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橋》(1949年,長影出品)。60.新中國第一部現代京劇影片是1965年長影廠出品的《紅管家》。69.中國第一部比較全面系統地敘述中國電影自1896年-1949年發展歷史的通史著作是1963年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
  • 陪伴我們成長之《電影世界》(第一輯)—— 最初的記憶
    那些年,陪伴我們成長的電影刊物之《電影世界》(第一輯) 最初的記憶前言:文革結束後,國產電影產量、質量不斷提升,中國電影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各類電影刊物也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80年代出版發行的各類影視刊物共達200餘種,數量之龐大,出乎想像。
  • 長影配音演員徐丹病逝 中國版「寅次郎」安靜告別
    4月16日上午10時許,微博認證為影評人的網友「電影守望者餘泳」發布信息,「長影著名譯製片導演、演員徐丹老師昨在長春病逝,享年75歲。這位長影功勳譯製片導演、配音演員,在和影迷們通過電影打了一輩子交道之後,安靜地離開了人世,直到昨晚,關於徐丹離世的消息,才通過網絡,被所有人知曉。  徐丹生於1939年的瀋陽,1958年,還不到20歲的徐丹考入了長影,成為一名演員,作為演員,他曾參演了《花翎飛盜》、《情天恨海》、《玉碎宮傾》、《關東女俠》等眾多經典電影中的角色。
  • 復古新潮流,長影廠的老海報才是真時尚!
    原創 中國長春電影節 長春電影製片廠曾是中國最大的「電影夢工廠」,在這裡誕生了新中國電影的許多個「第一」。 那些年,記憶中的長影廠國產佳片 一張電影海報,往往能奠定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在當時,電影海報都是以手繪的方式完成,和當下以棚拍及後期處理為主的電影海報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精良程度根本不輸當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