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5日報導 (文/田義偉)
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為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在這場戰爭中,新中國與美國互為主要對手,進行了一場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的全面較量,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伊始各方面嚴重困難的情況下,贏得了勝利和尊嚴。回望歷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獲取前行的力量。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毛主席與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多次往來電報分析形勢,根據朝鮮戰場形勢發生的重大變化,決定改變原定計劃以運動戰方式殲滅敵人。
圖為彭德懷(左一)在朝鮮前線主持作戰會議。(資料照片)
堅守底線 敢於鬥爭
1950年6月25日早晨,位於朝鮮半島南北中央的三八線上,長期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和摩擦發生質變,朝鮮大規模內戰全面爆發。
美國當局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不得幹預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內部管轄之事件」的規定,立即派出武裝部隊,幹涉朝鮮內戰。在新中國未恢復合法席位、蘇聯缺席的情況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組成侵朝「聯合國軍」的非法決議。同時派出海軍部隊侵入臺灣海峽。此時,新中國成立還未滿一年。
1950年10月初,美軍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快速推進,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根據朝鮮勞動黨、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中國人民的意願,黨中央和毛澤東高瞻遠矚,科學分析參戰的利弊,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發布命令, 「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毛澤東強調:「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中國人民在美國處於頂峰之際,敢於迎接它的挑戰,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膽略,在當時恐美症流行的世界是絕無僅有的。事實證明,中共中央的出兵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意志和決心。
靈活機動 迎擊軟肋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分別從丹東、長甸河口、集安跨過鴨綠江,向朝鮮境內開進,開始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面對敵我裝備的極度懸殊和美軍越過三八線後的形勢,毛澤東與彭德懷在志願軍出動前的10月13、14日研究確定,志願軍入朝後,先打防禦戰再打反攻戰。可當志願軍於10月19日開始入朝後,朝鮮戰場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
戰爭指導因勢而變。毛澤東和彭德懷多次往來電報分析形勢,決定改變原定戰役計劃以運動戰方式殲滅敵人,「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同時,中共中央和志願軍總部判斷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志願軍的出動沒有任何察覺,麥克阿瑟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不相信中國真的敢於抵抗。他部署了「聖誕節前凱旋攻勢」,斷言「在聖誕節前讓部隊班師回家」。毛澤東當時說,麥克阿瑟越狂妄、自負、好大喜功,越對我們有利。
隨後,志願軍迅速把握戰場特點,及時抓住敵人判斷失誤和不適應我軍之夜戰、近戰及包圍迂迴作戰等弱點,發揮我軍長處,迅速在局部地區集中優勢兵力,連續行軍、作戰13個晝夜,把瘋狂進攻的敵人從鴨綠江邊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殲敵1.5萬餘人。志願軍粉碎了麥克阿瑟感恩節佔領全朝鮮、結束韓戰的狂妄企圖,取得了初戰勝利。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我軍制勝的法寶,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劣勢裝備戰勝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有力武器。歷史證明,與強敵較量,必須避其鋒芒,擊其軟肋,因勢而變,借力打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我之長處,以快速聚集的局部優勢打擊和消耗敵人,直至取得勝利。
主動布局 扭轉戰勢
志願軍入朝第一次戰役的勝利,並未使整個戰場形勢發生大的變化,志願軍在朝鮮仍未站穩腳跟。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還未被重創到被動防禦的地步,隨時都會對志願軍實施大規模進攻。
1950年11月4日,毛澤東和彭德懷在後方和前方,同時意識到美方可能實施的強大反攻,並互致電報商議應對策略。彭德懷和志願軍總部領導研究的作戰方案顯示,志願軍準備主動布設戰場,將主力撤至第一次戰役後比較熟悉的地區休整和構築反擊陣地,誘敵深入,伏擊圍殲。這一戰略考慮,是毛澤東對志願軍入朝前確定在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建立防線思想的發展,目的是根本扭轉朝鮮戰局,掌握戰略主動。
克拉克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邊打邊談,以打促談,使美國感到戰爭拖延下去,對自己只會帶來更多損失。他們不得不在板門店同朝中方面正式籤訂軍事停戰協定。歷史證明,與強敵較量,不能有絲毫僥倖,必須丟掉幻想,以給敵人難以承受的損失逼其走向和談。(作者為軍事科學院評估論證研究中心政治協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