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中國軍隊為啥在陣地戰中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2021-01-17 騰訊網

人生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是一小塊煤。——魯迅

抗日劇中,常常少不了國軍潰兵。一看到國軍潰兵,大家容易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國軍怕死,抗日不行。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確實潰兵多,這倒不是導演們故意黑國軍。其實,這些從戰爭上潰逃下來的兵們,大部分還是歸了原建制,依然是抗日戰爭的有生力量。

如果抗日戰場上,國軍打了敗仗,連潰兵都沒有,或者被全殲,或者全部成了日軍的俘虜,那中國才真的要完了。

今天,小編跟各位戰場迷們討論一個問題:抗日戰場上陣地戰,中國軍隊為什麼不是日軍的對手。

陣地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最主要的作戰形式。抗日戰爭初期,日軍處攻勢,中國處守勢,但是,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整體配合方面,遠遠落後於日軍,所以,中國軍隊雖然數量上佔優勢,也只能守,不敢主動進攻。

即使是守,中國軍隊的戰術運用也十分窘迫。最典型的例子是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一個師防守的正面非常狹窄,平均只有二三公裡,日軍一發炮彈落下來,就能炸死很多人。

中國軍隊之所以採取這種狹窄正面的防守戰法,主要是因為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太弱,而且部隊之間差距太大,一旦有部隊潰退,其他部隊不僅不能守,而且還會很危險。

而且,中國軍隊採取的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戰法,「一字長蛇」層層設防,這種防守陣型極容易遭受側擊,或者被迂迴包圍。

日軍武器裝備先進,因此在進攻時常常選擇中國守軍的制高點猛攻,等攻下制高點之後,再據險而守,加強火力,吸引中國守軍進攻,大量殺傷中國守軍。或者在攻下制高點後乘機進行卷擊、席擊,這時候,如果中國守軍的指揮官有經驗,還能退到二線進行防守,如果沒有沒有經驗,就只能潰逃了。

中國守軍在面對日軍的衝鋒時,開始的時候,也很沒有經驗,還沒等日軍靠近,就已經開槍射擊的,因為距離遠、武器差,這種射擊是很難給日軍造成傷亡的。相反,反而過早得暴露了自己的火力點,日軍步兵後面的炮兵,就會對中國守軍的火力點進行重點打擊。

抗戰中後期的中國守軍,就很有經驗了,一定要「把鬼子放近了再打」,而且,日本鬼子也不是不怕死,日本操典規定日軍在接近敵方陣地時要昂首挺胸衝鋒,實際上真正這樣做的人很少,很多都是連滾帶爬地接近中國守軍陣地的。

整體上來看,由於武器太落後,直接導致戰法受限,中國軍隊在一般的陣地戰方面很難是日軍的對手,但運動戰、遊擊戰,和依託有利地形的陣地戰,中國守軍還是能佔到便宜的。

相關焦點

  • 抗戰中伏擊戰打成陣地戰怎麼辦?我軍戰將硬吃硬打,一戰打垮日軍
    如果第3支隊在這裡能夠創建穩固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第3支隊抗日武裝,建立起讓老百姓信任的抗日政權,那就死死的扼守住這裡重要的交通要道平漢鐵路,控制住這條橫貫中國的南北生命線,對於支援全國抗戰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 石牌保衛戰——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用血肉戰勝日軍
    大家在電視裡經常看到一些抗戰神劇,每當我軍發起衝鋒進行白刃戰的時候,日軍都會退出子彈進行接戰。當然這樣的編劇是不嚴謹的,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才會發生。不過日本人自恃後勤補給好,身體素質強,即便是白刃戰也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在鄂西的這場石牌保衛戰終於讓日軍看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毅力,不屈的精神。
  • 8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
    82年前,盧溝橋頭的炮聲,讓中華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奮起全面抗戰,八年浴血,犧牲無數,終於趕跑侵略者,取得了偉大的抗戰勝利。如今,回首這段歷史,國人仍然熱血沸騰。 只是,網上有些雜音,嘲諷八路軍「遊而不擊」,此前甚至還有人編造出八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的惡毒謊言。 歷史真相如何?讀一讀日本人自己寫的史料,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 抗戰時日軍為何用軍旗開路?
    抗戰爆發前日軍步兵第三十五聯隊軍旗化作灰燼:抗戰中的日軍軍旗日軍軍旗雖然在軍中地位異常之高,按說應該加以保護,但是在部隊進攻受挫的時候於是日軍步兵第33聯隊旗手展開軍旗,士兵們就在血紅色的太陽旗下,對紫金山最高峰發起最後的總攻。面對日軍兇猛的攻勢,教導總隊第四團團長睢友蘭親臨第一線指揮戰鬥,擊退了日軍多次衝鋒。到了下午16時左右,終於有100餘日軍士兵衝向中國軍隊的陣地,很快陣地上就上演了一場慘烈的肉搏戰,戰鬥中福田少尉當場被砍死。但是紫金山最高峰還是在中國軍隊手中。
  • 抗戰時,中日軍隊的夥食都什麼樣?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導語:抗戰時,中日軍隊的夥食都什麼樣?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受到現在很多影視劇的影響,不少人都認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都是非常的精神飽滿,雖然作戰艱難但起碼在食物問題上不會發愁。在抗戰爆發前,國軍作為中國的政府軍隊待遇還是不錯的,每名士兵每天的補給標準也比較高,有大米或者雜糧1.5斤,鹹菜、乾菜半斤,另有足量的醬油、食鹽等,部分部隊還會得到雞蛋和罐頭,但是隨著戰爭的爆發,全國大部分的產糧區淪陷,到抗戰中後期,僅剩西南、西北幾個省還能供給軍隊。
  • 衡陽保衛戰中,日軍損失慘重,為何戰後的軍長卻被老蔣拋棄?
    抗日戰爭期間,打了一場最慘烈的戰役,一場記錄的守城,衡陽保衛戰。在抗戰史上,這場戰役也因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守城時間最長而被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1944年,盟軍全面反攻,日軍在太平洋上得不償失,日軍擔心海上補給線被切斷,於是決定開闢陸上交通線,於是就有了豫湘桂會戰,衡陽會戰就發生在這場大規模的戰役中。說到保衛衡陽,就不得不提到國民第10軍軍長方先覺。
  • 被錯認為《八佰》勇士對手:抗戰打滿全場,日軍頭號王牌第三師團
    戰爭電影《八佰》也將觀眾回溯到1937年的淞滬會戰的硝煙中,作為淞滬會戰的收官之戰,在敵眾我寡的困境中,勇士們浴血奮戰,通過於他們的狙擊,告訴國人抗戰還在繼續。37年8月名古屋第三師團在吳淞口登陸以後,連續直在寶山和川沙等地和精銳的中央軍作戰,對手包括羅卓英的18軍、胡宗南的第1軍、俞濟時的74軍,可以說在淞滬會戰中一直是日軍的王牌。
  • 血戰到底丨五年四戰 「紙糊的長沙」成了抗戰熔爐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當日軍再襲來,「紙糊的長沙」成了抗戰中最著名的血戰熔爐。城為爐、河作牆,八年抗戰,長沙城下就打了五年。從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的四次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 66 萬人次,中國軍隊 100 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
  • 8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八路搞得我們要自殺!
    82年前,盧溝橋頭的炮聲,讓中華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奮起全面抗戰,八年浴血,犧牲無數,終於趕跑侵略者,取得了偉大的抗戰勝利。如今,回首這段歷史,國人仍然熱血沸騰。只是,網上有些雜音,嘲諷八路軍「遊而不擊」,此前甚至還有人編造出八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的惡毒謊言。歷史真相如何?
  • 日軍記者記錄的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整營殉國 被俘小戰士挺著胸膛
    當時的長沙是中國軍隊的重要戰略據點,是拱衛大西南的重要屏障,日本為了儘快在華中建立偽中央政權,於是決定在9月下旬將中國第九戰區消滅在湘贛地區,於是第一次長沙會戰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9月14日拉開序幕。(日軍陸戰隊指揮官大橋在下達作戰命令)
  • 中國組織遠徵軍兩次入緬,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殲滅日軍
    文/小熊貓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不僅大敗了日本法西斯 ,而且還組織了遠徵軍,兩次入緬 ,與美英等盟國軍隊並肩作戰 ,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日軍 ,光復了緬甸 ,取得了輝煌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反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抗日戰爭##紅色血脈##抗日老兵的故事##歷史冷知識##圖說軍事#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一.史料來源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3輯第31冊,《蔣介石規定淞滬會戰戰鬥序列電》時間注1937年9月22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分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
  • 八年抗戰,這句誓言是何等沉重
    川軍出川抗戰全面抗戰爆發後,雖然日軍「3個月佔領中國」的狂言被擊碎,但當時中國軍隊的自身消耗也相當大。在北方軍隊基本打光的情況下,劉湘在1937年年底就率領第一批10萬川軍出川抗戰。川軍的到來對於抗戰形勢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川軍一度成為中國抗戰的主力軍。不過川軍剛出川時,各界普遍卻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川軍出川時正值盛夏,所以大部分士兵都還穿著單衣。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上)
    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1937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淞滬會戰進入了慘烈的陣地戰階段。日軍第二次增兵,蔣介石也從全國調集兵力決戰上海。國軍開始由攻勢轉守勢,日軍掌握戰場主動權。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講淞滬會戰第三階段—陣地戰。並分析失敗的教訓。以歷史事實來紀念國軍抗戰英烈!
  • 緬北反攻戰:強大的對手,日軍第18師團
    這不是廢話嗎,當然是相信英國人了。情報官出身的柏特諾秀了一把自己的專業水平,他分析:雨季剛過,胡康河谷就像一個巨大的爛泥塘,公路都衝毀了,日軍在這段時間內根本沒法將大部隊運輸到胡康河谷,所以,大龍河以西不可能有大量日軍。
  • 14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八路搞得我們要自殺!
    上述文字標題為《齊會、大超市村的討伐戰》,載於《中國駐屯步兵第3聯隊戰志》,作者名叫內匠俊三,時為侵華日軍一名上等兵,他如實記載了當時八路軍的勇猛、日軍絕望之下的自殺以及最終運屍回城的潰退。八路軍愛使手榴彈,真實原因令人心酸:八年抗戰,手榴彈是八路軍唯一能夠自給自足的武器,據統計,八年抗戰,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兵工廠共造了450萬個手榴彈。那時許多戰士沒有槍,腰裡掖著幾枚長柄「邊區造」手榴彈,近戰往往會付出慘烈犧牲,但冰雹般的手榴彈砸過來,日軍也心驚膽戰。
  • 「寧碰閻王,莫碰老王」,抗戰「打滿全場」的抗日名將王耀武,你或許...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是部隊中少有的幾位抗戰幾乎「打滿全場」的將軍之一。從淞滬會戰開始,他歷經南京保衛戰、蘭封戰役、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直到湘西會戰。整整八年抗戰,他有七年是在前線度過的。
  • 軍隊雖損失慘重,卻也拖垮了日軍
    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作為講述淞滬會戰的一部影片,自電影宣傳開始就一直飽受矚目,很多人在復盤這一場抗戰初期最大的會戰的時候,人認為四行倉庫保衛戰完全沒有意義,原因在於為了爭取那根本就沒有可能的國際支持,而將子弟兵們置於倉庫中四天做無謂的犧牲。
  • 為什麼「八年抗戰」會變成十四年
    由此似可推測,李敏的初衷首先是將抗聯歷史計入中國波瀾壯闊的抗戰史。但由八年向十四年的轉變,可能超出李敏意料外的一個後果是,它在根本上重新定義了「抗戰」。文 | 韓福東(騰訊·大家專欄作家)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大家」(ID:ipress),轉載已獲授權,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抗戰劇《宜昌保衛戰》登陸螢屏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中國民族實業也西遷入川,宜昌成為西遷人員和物質的轉運基地,成為中國軍隊的後勤交通樞紐和重慶乃至西南大後方的門戶,成為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   抗戰期間,在宜昌發生了「宜昌大撤退」、棗宜會戰、反攻宜昌戰和宜昌石牌保衛戰等影響重大的抗戰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