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是一小塊煤。——魯迅
抗日劇中,常常少不了國軍潰兵。一看到國軍潰兵,大家容易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國軍怕死,抗日不行。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確實潰兵多,這倒不是導演們故意黑國軍。其實,這些從戰爭上潰逃下來的兵們,大部分還是歸了原建制,依然是抗日戰爭的有生力量。
如果抗日戰場上,國軍打了敗仗,連潰兵都沒有,或者被全殲,或者全部成了日軍的俘虜,那中國才真的要完了。
今天,小編跟各位戰場迷們討論一個問題:抗日戰場上陣地戰,中國軍隊為什麼不是日軍的對手。
陣地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最主要的作戰形式。抗日戰爭初期,日軍處攻勢,中國處守勢,但是,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整體配合方面,遠遠落後於日軍,所以,中國軍隊雖然數量上佔優勢,也只能守,不敢主動進攻。
即使是守,中國軍隊的戰術運用也十分窘迫。最典型的例子是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一個師防守的正面非常狹窄,平均只有二三公裡,日軍一發炮彈落下來,就能炸死很多人。
中國軍隊之所以採取這種狹窄正面的防守戰法,主要是因為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太弱,而且部隊之間差距太大,一旦有部隊潰退,其他部隊不僅不能守,而且還會很危險。
而且,中國軍隊採取的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戰法,「一字長蛇」層層設防,這種防守陣型極容易遭受側擊,或者被迂迴包圍。
日軍武器裝備先進,因此在進攻時常常選擇中國守軍的制高點猛攻,等攻下制高點之後,再據險而守,加強火力,吸引中國守軍進攻,大量殺傷中國守軍。或者在攻下制高點後乘機進行卷擊、席擊,這時候,如果中國守軍的指揮官有經驗,還能退到二線進行防守,如果沒有沒有經驗,就只能潰逃了。
中國守軍在面對日軍的衝鋒時,開始的時候,也很沒有經驗,還沒等日軍靠近,就已經開槍射擊的,因為距離遠、武器差,這種射擊是很難給日軍造成傷亡的。相反,反而過早得暴露了自己的火力點,日軍步兵後面的炮兵,就會對中國守軍的火力點進行重點打擊。
抗戰中後期的中國守軍,就很有經驗了,一定要「把鬼子放近了再打」,而且,日本鬼子也不是不怕死,日本操典規定日軍在接近敵方陣地時要昂首挺胸衝鋒,實際上真正這樣做的人很少,很多都是連滾帶爬地接近中國守軍陣地的。
整體上來看,由於武器太落後,直接導致戰法受限,中國軍隊在一般的陣地戰方面很難是日軍的對手,但運動戰、遊擊戰,和依託有利地形的陣地戰,中國守軍還是能佔到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