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2020-12-19 呱呱歷史說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

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西南地區主要有兩點劣勢:首先,西南地區不比其它我國領土,當地的國黨部隊人員組成比較複雜,比如川軍和滇軍等,這些隊伍人員與中央部隊矛盾積怨已久,盧漢、鄧錫侯、劉文輝等西南地區的軍閥始終對政府怨恨較深,他們想要在西南駐守,恐怕也是難度頗大的,蔣不僅要面對解放軍的打壓,還要面對內部人員站位矛盾。

其次我方解放戰役勝利前期軍事戰鬥力越來越成熟,武器裝備也越來越齊全,以非往日可以比擬的了。抗日戰爭時期我方部隊之所以能利用地形優勢和西南地勢的特點與對方打持久戰,很大原因是由於敵方在兵力不充足,但在解放戰役期間卻不一樣。

即使再遠,只要屬於內地,解放軍的陸軍戰隊具有絕對性的優勢。西南方向的國民黨部隊頂天了也就九十萬餘人,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抵禦我方部隊,持續的消耗戰遲早會被消滅。

更重要的是就近原則,當時對方兵力主要集中在江浙等沿海地區一帶,如果選擇這裡,路途遙遠無疑會增加他們的傷亡損失,因此逃往西南地區的方案首先不通過。

再看海南地區。那時候海南雖然在面積上、地理因素上和臺島大致相似,但真實的條件遠遠趕不上臺島。

其中一方面,是海南島與內地距離太近,海峽兩岸平均寬度不超過三十千米,很難形成安全的距離。想靠瓊州海峽的這段距離阻擋我方軍,挺難的,這一點的優勢實在過於薄弱,我方軍隊就算不用海軍也能靠小木船登入到島上。

而且當時對方軍隊只剩下六十萬兵力了,臺島和海島必須選一個集中防禦,分兵那抵禦能力更弱了,反觀臺島海峽光寬度距離就超過一百三十千米,如果沒有一定能力的海空軍是無法保證順利登島的,可以為他們爭取時間,重整旗鼓。

這也是當時海南島的薛嶽集團在1950年遭到四野的進攻後,沒有頑固死戰,而是果斷將主要戰鬥力撤往臺島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是早有預謀的。

另一方面,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我國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把臺島給了日本。在被日方所管理的這五十年裡,臺灣人民雖受到了日方的的壓迫,但是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促進了臺灣的發展,臺島擁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建設,已經是在當時四五十年代中東亞比較發達的城市了。

海南當時還十分的荒涼,六十萬軍隊沒有了充足的社會和經濟基礎,根本無法保證軍隊的正常生活,物質上不能提供保障,這也是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從地理位置來說臺島的軍事位置帶來的影響比海南要重要得多。因為臺島距離日本、美國都是比較近的,必要時候可以成為美方要挾中國內地甚至北方蘇聯的一大重要手段,佔據臺島有利於他們軍隊利用美方的勢力,不久之後的朝鮮半島戰爭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如此看來國民黨戰敗後,逃往臺島是最當時最好的選擇了!

相關焦點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既然如此,為什麼60萬殘餘國軍最終把落腳點設在臺灣,而不選其他兩處呢?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風風雨雨
    遠徵軍1942年以後入緬抗戰,所部陸軍第26軍93師,曾在中緬邊境的車佛南地區駐紮5年之久,遠徵軍潰敗後,許多部隊被一起合編為93師。所以,中緬泰老邊境的百姓,都知道93師,無論是遠徵軍的殘部,還是解放戰爭後被趕到金三角一帶的國民黨軍殘部,他們都自稱為93師。
  • 國民黨軍掌握著制海和制空權,為何卻守不住海南
    為了固守海南,國民政府任命有「戰神」之稱的薛嶽為海南防衛司令,任命「小諸葛」白崇禧為參謀長,此外還有餘漢謀等大將輔助,海南的防守陣容堪稱豪華。此外,國民黨軍還掌握著制海和制空權,但最終國民黨還是沒能守住海南,薛嶽苦心經營的伯陵防線僅僅三天就垮了,島上的國民黨殘軍幾乎全部被消滅。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國民黨軍掌握著制海和制空權,又有薛嶽和白崇禧坐鎮,為何仍然守不住海南?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有807萬人被殲滅,為何陣亡的卻只有35萬?
    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
  • 國民黨殘軍什麼貨色?三萬部隊被100人繳械,殺人越境被解放軍剿滅
    此時黃杰遇到了一個難題,蔣介石叫他去雲南,而李宗仁叫他去海南島。正在黃杰拿不定主意時,解放軍的追兵趕了上來。於是這群殘兵敗將在中越交界的愛店進入越南,當時黃杰還自嘲的說,乾脆投了越南保大皇帝,一起去打胡志明。黃杰這麼說是有他的理由,在1945年的時候,法國將軍亞歷山德裡帶殘部退入中國時國民黨對其還是禮遇有加。結果幾年後,等黃杰帶人去時,法國人卻直接派了一個連,把這3萬多國軍集體繳械,還關了起來。
  • 解放戰爭時期,第一個被打殘的國民黨軍閥是誰?真是讓人想不到!
    解放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年,那解放戰爭的序幕是哪一戰?可能喜歡軍史的朋友都知道,正是上黨戰役。 抗日戰爭剛結束的時候,為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國民黨一面假惺惺地邀請中共中央領導赴重慶談判,一面不斷地調集軍隊,向解放區發起武裝進攻。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
  • 解放戰爭結束後,國軍一名將死在臺灣,為何竟被大陸追認為烈士?
    解放戰爭中,有一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非常特殊。此人曾擔任國民黨中將綏靖區司令官,率部與解放軍部隊多次激戰;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殘部敗逃臺灣,這位中將也在其中。後來此人死在臺灣,卻被新中國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國民黨高官怎麼會被大陸追認烈士呢?這些經歷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怎麼回事呢?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連續爆發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戰爭。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在1950年6月份,美國便封鎖了臺海,使得已經丟了海南的老蔣暫時有了喘息的機會。
  • 解放戰爭,西北國民黨軍超過24萬人,為何還打不過3萬人的西野?
    在解放戰爭五大主要戰區中,西北地區是我軍兵力劣勢最明顯的。西野在1947年剛成立時,以不足3萬人的規模,生生頂住了胡宗南集團24萬大軍的猛攻,並在2年之內真正壯大成和其他兄弟野戰軍並列的主力野戰軍,解放了西北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大領土。
  • 國民黨軍敗逃後,臺灣的「國語」為何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如此相近?
    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
  • 解放戰爭時,國軍兵力430萬,為何還是捉襟見肘?有大半不能用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陸續落下了帷幕,雖然當時全國百姓都強烈渴望和平,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發起了內戰,在謀求和平無果的情況下,我軍隨後發起了持續3年時間的解放戰爭,最終在戰場上徹底擊敗了國民黨軍,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當然在整個戰爭期間,敵我雙方的力量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 50年代志願軍抗美援朝,臺灣的60萬國軍為何沒有派兵幫美軍作戰?
    不過這其中並沒有美國的「盟友」,已經退守臺灣島的國民黨軍隊。有朋友說這不奇怪,以當時國軍剩下的區區60萬部隊,哪有實力出兵朝鮮?其實不然,要知道抗美援朝時敵軍的最主要構成部分,韓國軍隊高峰時兵力也才59萬人,你說臺灣的國民黨軍60萬部隊還算少嗎?當然並不是老蔣不想出兵朝鮮,而是另有原因。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 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存撤始末
    西南解放前夕,雲南、貴州、四川、西康(西康省,今分屬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及其周邊地區,集結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蔣介石企圖以西南為依託,抵抗解放軍的進攻,以便爭取時間,伺機反攻。為便於統一指揮,1949年5月1日,國民黨政府將原重慶綏靖公署改組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作為「行政院」和「國防部」在西南地區的派出機構和大戰略區領導機關,統一管理川、康、雲、貴、渝四省一市的軍政事宜。
  • 抗美援朝戰爭後,志願軍俘虜中為何有14000人會投奔臺灣?
    然而戰爭不是過家家,即便打勝的一方也會有一定的傷亡損失,包括被俘的官兵。戰爭結束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交換戰俘,交戰過程中志願軍累計有近2萬人被俘虜,這個數據相對於240萬人的我軍參戰總人次來說,佔比並不高。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批被俘戰士中竟然有1.4萬餘人後來去了臺灣,投奔了國民黨軍陣營,而不是回到中國大陸。為什麼會這樣呢?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
  •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有三個地方備選,蔣介石為啥偏偏相中了臺灣
    1949年,三大戰役尤其是「渡江戰役」的結束,中國共產黨基本上已經鎖定了勝局,蔣介石已經無路可逃,國民黨一定是會失敗的,毛主席當時已經不怎麼關心前線的戰事,很放心的把戰事交給了前線將士,而他自己則忙著選擇哪一個城市作為首都,還有籌建新中國的事宜。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老蔣則想利用美方的支持,藉機徹底消滅我軍的軍事力量,從而實現獨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