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有三個地方備選,蔣介石為啥偏偏相中了臺灣

2020-12-21 騰訊網

1949年,三大戰役尤其是「渡江戰役」的結束,中國共產黨基本上已經鎖定了勝局,蔣介石已經無路可逃,國民黨一定是會失敗的,毛主席當時已經不怎麼關心前線的戰事,很放心的把戰事交給了前線將士,而他自己則忙著選擇哪一個城市作為首都,還有籌建新中國的事宜。

蔣介石這時候真是手忙腳亂,他必須要選擇一個地方出逃,如果選擇不好地方,那麼國民黨可能就被共產黨全殲了,當時各界普遍認為蔣介石會選擇四川的崇山峻岭來保存自己最後的「命脈」,如果蔣介石要退守,那再不濟也是海南,怎麼也沒有想到蔣介石失敗以後竟然迅速的反應乘飛機去了臺灣。

而實質上,當時蔣介石確實也在那三個備選地點中猶豫了,這三個備選地點是西康、海南和臺灣。可是當時駐守在四川的軍隊已經是毫無希望的一觸即潰,靠著這些沒有用的軍人守住幾乎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蔣介石首先把西康從備選名單裡面劃掉了,只剩下海南和臺灣,這兩個省份都有海峽相間隔,都可以作為嚴防死守的地帶。

但是最終蔣介石還是選擇了臺灣,因為臺灣的海峽寬度是要比瓊州海峽寬的,而且這座島嶼孤懸在海外,當時解放軍的陸軍是歷史可以的,但是空軍和海軍的實力明顯不夠,想要去攻打臺灣,絕對給解放軍增加了難度,在當時來說,解放軍是做不到的。可是海南則不同,海南和中國之間實在是太近了,中國軍隊很容易就能攻到海南。

再說,臺灣當時被日本佔領了五十年,經濟基礎還有工業基礎都遠遠好於海南,日本在臺灣大力發展重工業,為國民黨退守臺灣提供了經濟基礎還有物質保障,而同時期的海南,真的是一個沒有經過開發的不毛之地。

海南當時有一部分共產黨的勢力,但是臺灣在日本的統治下多年,共產黨還沒有接觸到這個島嶼,臺灣省省長陳誠是蔣介石嫡系,可是他和海南省省長素來不和。臺灣臨近日本、菲律賓、美國,利於臺灣向這些國家求助,可是海南周邊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協助臺灣的難度非常大。

臺灣的戰略位置也非常的好,北通東海,南接南海,是我國沿海的咽喉要道,也是中國和太平洋地區各國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國家航道,更何況,東海與南海之間,船隻的往返只能由這裡經過,可以看出來這裡的地理條件非常的優厚。

更何況現在我們都把臺灣稱作為「寶島」,這裡真是一個富貴之地,人傑地靈,環境優美,這裡盛產水果,自然資源豐富,完全的自給自足,不需要中國的幫助,最後,臺灣距離南京非常的近,為國民黨撤退節省了很多的時間,所以蔣介石最終選擇了臺灣。

相關焦點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所以很快就將西康從備選名單劃掉了。
  • 蔣介石敗退臺灣,恨透了哪三人?親筆日記曝光,兩個都是外國人
    熟悉中國近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當時的國民黨背後有著美帝的大力支持,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在物力財力方面,國民黨都要佔據上風。 蔣介石作為當時國民黨的最高執政者,在解放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一直堅信自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忽略了一個亙古不變的歷史鐵律,從古至今,得民心者得天下!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蔣介石敗退臺灣前,派哪位心腹主政臺灣?他是黃埔系二號人物
    1948年末,解放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場戰爭已經打了3個年頭,解放軍的力量在不斷強大,而國民黨卻有一種日暮途窮之勢。如今長江防線危在旦夕,蔣介石比誰都清楚,他的前途渺茫,應該早做脫身準備。於是他以退為進,準備暫時隱退,將爛攤子交給代總統李宗仁。
  • 金門炮戰中,有3個國軍副司令被炸死,蔣介石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雖然說1949年蔣介石被我們解放軍趕到了小島臺灣去了,但是之後大陸和臺灣一直發生摩擦,當時的國民黨經常的襲擾我們大陸的前沿,比如過往的船隻,沿海地區的人民,為此可以說是給我們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 國民黨佔盡兵力優勢,卻為何僅打了3年,就被迫退守臺灣?
    那麼,國民黨在擁有極大優勢的前提下,卻為何連吃敗仗,最終僅打了3年就被迫退守臺灣呢?其實,國民黨的失敗,除了逐漸失去民心這些外在原因之外,還有著許多內在因素。國民黨垮臺的內在因素,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這四個字便是:派系林立。同高度統一的中共隊伍相比,國民黨的政權結構是鬆散的、脆弱的、內耗嚴重的。
  • 國民黨逃往臺灣時,本有機會擊落蔣介石專機,為何手下留情?
    在飛向臺灣過程中,中央有機會有條件將蔣介石所搭乘的座機擊落,但由於沒有中共中央的同意,葉劍英錯失了機會,蔣介石平安到達臺灣。大權獨攬,狡兔三窟在經過遼瀋、平津、淮海戰役後,國民黨一蹶不振,軍隊損失慘重,國民黨已呈衰退之勢,也就在這時國民黨出現內鬥。
  • 若臺灣不保,蔣介石會去哪裡避難?蔣介石和宋美齡想去的地方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蔣介石在國民黨屬於一個很重要的人物,而他在國民黨執政有20多年的時間,但是在1949年下半年的時候,他到國外訪問的次數比較多,其實都是在為自己鋪路,因為當時的國內戰場國民黨的局勢並不是很好,通過幾次戰役以後都以失敗告終,所以才會讓蔣介石在臺灣訓練新軍,同時還把國內的很多錢財都運到了臺灣。
  • 1949年,從臺灣駕駛飛機飛回大陸的杜道時,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解放戰爭末期,蔣介石的部隊兵敗如山倒。很多國民黨人員,包括高級將領以及普通士兵,他們順應形勢,主動脫離蔣介石集團,投誠到人民解放軍當中。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起義投誠人員比較特殊,他是一名國民黨的空軍上尉飛行員,解放戰爭末期駐守在臺灣,最終選擇駕駛飛機回歸大陸。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臺灣】探訪蔣介石的陵寢地慈湖
    ,因為喜歡看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所以對於國民黨的認識還停留在影視劇中的描寫,而對於國民黨到臺灣之後的情況以及臺灣的現狀不是很了解,相信大多數人也和我一樣懷有這種神秘感。慈湖原名埤尾,是一個牛角形的人工水庫,水碧山青,蔣介石當初看重這個地方,是因為這裡的景色與他的老家有些相像,想把它作為總統府戰時疏散辦公地,並命名為慈湖。當時,蔣介石口口聲聲要反攻大陸,其實心裡非常明白大陸已無法反攻,也就是說意味著他無法再回到奉化溪口老家,因此常來慈湖小住,略慰思鄉之情。據說,蔣介石每次來到慈湖都會觸景生情,想起溪口說起溪口。
  • 國民黨與臺灣
    這裡就需要探及臺灣地區的經濟變化脈絡,找到當年經濟崛起的根源,比較當時與當下,自然就會有結論了。對經濟發展的解讀,不同的學派、源流和研究範式有著其各自的視角、解剖方法(理論工具),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解讀視角是人事脈絡和經濟政策結構的脈絡。因此,對臺灣地區經濟發展歷程的介紹,也將分成兩個部分進行。今天,我們將以人物為線索,向大家介紹解放戰爭後的臺灣經濟。
  • 國民黨軍中比張靈甫還強悍的將領, 新中國建立後還全殲解放軍一個師
    在廣闊浩蕩的解放戰爭中,解放軍中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將領,於此同時,國民黨軍中也出現了很多有才能的將領,比如眾所周知的張靈甫,杜聿明,孫立人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相比於其他的國民黨悍將,有一個人顯得格外神秘,他就是胡璉。
  • 軍統最後一份暗殺名單,蔣介石在其中加了三個人,毛人鳳看後為何不...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緊接著就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4年內戰。但在解放戰爭的後期,隨著共產黨在軍事上的勢如破竹,國民黨的兵敗如山倒,國民黨的內部也開始分崩離析了。眾多的國民黨高層領導和將領,都紛紛指責蔣介石的無能統治,希望他下臺,此時的蔣介石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於是,在被逼無奈之下,蔣介石只好通過下野來擺脫這種尷尬局面。
  • 解放戰爭堪稱戰史奇蹟,3年時間一舉擊潰國民黨百萬大軍
    抗戰結束後,由於蔣介石想獨吞抗戰的勝利果實,又引發了新一輪解放戰爭。比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狀況相對比較明朗,僅用三年時間,解放軍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國民黨的百萬大軍成功壓制。 一開始,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是一片呼籲和平的聲音,在這種環境下,我黨的領導人也在為爭取和平而努力,並派出了代表前往重慶與蔣介石和談
  • 1954年,蔣介石為啥冒險返回大陸?他到底做了什麼?
    在三年的解放戰爭過後,國軍的有生力量基本上被消滅殆盡,而全國解放也成為了大勢所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不得不選擇放棄大陸退居臺灣,企圖在日後重新尋找機會反攻大陸。
  • 國民黨93師,建國後反攻雲南還連克四城的部隊,又大勝印軍精銳
    解放戰爭末期,在解放軍摧枯拉朽的攻勢下,國民黨軍紛紛向南潰逃,有的被運輸到臺灣,有的逃到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境內。在逃到東南亞國家的國民黨軍,大部分都被接回臺灣了,但是有一支部隊卻留在了異國他鄉,這支部隊就是國民黨93師。
  • 解放戰爭時,國軍兵力430萬,為何還是捉襟見肘?有大半不能用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陸續落下了帷幕,雖然當時全國百姓都強烈渴望和平,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發起了內戰,在謀求和平無果的情況下,我軍隨後發起了持續3年時間的解放戰爭,最終在戰場上徹底擊敗了國民黨軍,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當然在整個戰爭期間,敵我雙方的力量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 國共內戰,蔣介石為何「一手好牌」卻打輸了?說一說土改這件事情
    關於國共內戰,有個很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蔣介石明明「一手好牌」,為何卻打得稀爛?這裡面有說他軍事指揮技能不行(主要是和毛主席對比之後,顯得天賦不足),有說國民黨高層腐敗墮落的(四大家族圈錢),有說國民黨情報工作不行的(許多高層身邊潛伏著共產黨員),甚至有說蔣介石太信仰基督而迷失了心智的...總之,其實都有一定道理,國民黨失敗本就不是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夾雜了多方面原因。
  • 解放軍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軍?
    這期間主要寫了三本關於解放戰爭的書,都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寫了一本長徵後期毛澤東與張國燾鬥爭的書《北上》,三聯編輯看了這些書以後希望我再拓展一些視野,把國民黨和共產黨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做比較,然後再挖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於是我就寫成了《中國的1948年》。寫了這本書以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為有些東西也不可能放開來寫,總是要在表述上比較婉轉,內容上也是要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