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蔣介石為何「一手好牌」卻打輸了?說一說土改這件事情

2020-12-19 蘇文說歷史

關於國共內戰,有個很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蔣介石明明「一手好牌」,為何卻打得稀爛?

內戰初期,不論是兵力對比(430萬Vs 127萬),還是裝備對比(美械 Vs 國式),還是所佔人口及土地面積對比,國民黨都是「碾壓式」佔優,但是僅僅3、4年之後,就被建黨僅20多年的共產黨給推翻了,這是為何?

這裡面有說他軍事指揮技能不行(主要是和毛主席對比之後,顯得天賦不足),有說國民黨高層腐敗墮落的(四大家族圈錢),有說國民黨情報工作不行的(許多高層身邊潛伏著共產黨員),甚至有說蔣介石太信仰基督而迷失了心智的...

總之,其實都有一定道理,國民黨失敗本就不是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夾雜了多方面原因。

不過,今天想重點說一說的是關於土改這個因素。

要說國民黨為何會敗,換個角度去說,就是共產黨為何能贏?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排前三)之一,就是堅決且成功施行了土地改革。

什麼是土地改革?

單說解放戰爭時期的土改,簡單說就是,先沒收地主的田地(只稍微留一點給地主),然後分給可憐的農民(當然這只是狹義的土改,廣義的土改更複雜)。

這樣一來,就使得之前中立或稍偏向共產黨的農民,徹底追隨了共產黨,青壯年就戴著大紅花去當兵,中老年就推著小車給前線送吃的喝的,就連80、90歲的老太婆也不落後,上趕著給解放軍納鞋底縫衣服,擁有這麼強大的後方支援,解放軍打勝仗是有道理的。

試問,土地改革很重要,難道蔣介石不知道嗎?

中國歷史上許多人都曾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先是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後是孫中山的「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先人的經驗教訓擺在那裡,蔣介石不會不知道,只是沒能做到。

孫中山先生晚年曾針對土地問題,明確提出了許多具體措施,甚至設想了中國從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只不過「天不假人」,還沒具體落實就不幸去世了(1925年3月12日),之後蔣介石又忙著剿共,根本顧不上好好搞土改。

雖然國民黨曾於1930年頒布了《中華民國土地法》,之後也陸續發布了許多土改綱領文件,不過,這些政策都有一個缺陷,就是太溫和了,蔣介石沒有下狠手去搞土改,最後也就沒成功。

列一組數據可以大致解釋這個事情。

1930年江蘇省民政廳曾調查了本省的土地情況,發現其中347個大地主裡面(指擁有土地1千~6萬畝),有44%左右的人都是高級軍官和政客,有34%左右的人都是地下錢莊老闆或放高利貸的。(援引孔凡嶺:《中國國情與土地問題》)

這也就意味著,國民黨搞土改的這群人,「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這是嚴重違規的操作,讓他們自己去割自己的肉,事情如何能辦得成。

真正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衣缽的,是中共,是毛主席,是劉少奇等人。

先是抗戰時期比較溫和的「減租減息」,這和國民黨的土改內容沒有本質區別,後是解放戰爭時期,乾脆從「減租減息」直接升級為沒收地主土地。(具體說,就是1946年5月4日發布的《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和1947年10月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

因為國共代表的利益群體不同,一個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一個是中下貧農無產階級,這就註定了關於土改這件事情,只有共產黨能做成,國民黨很難做成。

這裡需要補充的一點就是,蔣介石在大陸搞土改沒成功,結果去了臺灣之後,反而基本成功了,為啥?

道理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臺灣當時的大地主,都是本島土著,不是所謂的皇親國戚,所以蔣介石才能狠下心來搞土改。

「因為地主全部都是臺灣人,所以國民黨可以大慷他人之慨,以大刀闊斧的手法,毫無顧忌地認真推行。假如當時百甲以上的大地主,有三五個是屬於皇親國戚之流,我想臺灣的土改工作,能否順利推行成功,恐怕連陳誠先生也不敢肯定答覆的。」(援引孫家麟:我所認知的蔣經國)

蔣介石在臺灣完成土改之後甚至感嘆說:「完成了最合理、最完善,而不流血的土地改革。」

不過這已經是退居臺灣之後的事情了,當年國共內戰時期的土地改革,國民黨是徹底輸給了共產黨。

在中國那樣一個人多地少的農業大國,誰解決了土地問題,誰就是農民的「代言人」,誰就贏得了佔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的支持。

《毛澤東選集》裡,關於共產黨勝利的原因,毛主席也有過很明確的表述:

「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到蔣介石的勝利。」

國防大學有個徐焰教授,曾在上世紀70年代到瀋陽軍區,採訪了當年參與土改的那些農民。

他們很樸素,而且大多都是耄耋之年,可是提起當年的土改,依然有很深刻的記憶,聲淚俱下地說,沒有毛主席、沒有共產黨,就什麼都沒有,土改給他們分了房子、分了地、分了車子、分了媳婦。

在場徐焰等人聽到「分媳婦」的時候,非常詫異,怎麼媳婦都能分?

原來,當年沒收了地主的土地之後,同時把地主家的丫鬟、小老婆能也分給了廣大貧農,讓他們一下子翻身當了主人。

所以,國民黨所到之處,老百姓都躲避一空,國軍所需軍糧得依靠蔣介石空投,解放軍所到之處,都有老百姓支援。

當年陳毅元帥也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就是山東民工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當年這些人為什麼願意推小推車?既不給他們發工資,也不發獎金,還極有可能被流彈誤傷甚至喪命,就是因為這些樸素的農民,都認定了解放軍是「好人」,只有共產黨打贏了,他們才能保住來之不易的土地,否則還要重回到以前的苦日子。

所以,這也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相關焦點

  • 王奇生:評蔣永敬《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金衝及《轉折...
    同樣經歷了這一段歷史的蔣永敬,雖然沒有在書中交代其寫作背後的「故事」,想必與其早年經歷也有一定的關聯吧!只是年齡相差八歲的兩位青年學子,在歷史轉折關頭作出了完全不同的政治選擇。金氏說:「正是那股時代的潮流,把我這樣一個原來在政治上處於中間狀態的青年學生一步一步地卷了進去。這至少也是客觀歷史真實的一部份」(《轉折年代》,頁531-533,〈後記〉)。
  • 《智取威虎山》背後:國共東北戰局自此逆轉
    他認為蔣介石沒有聽從其父打過松花江的建議,而是在美國調停下選擇東北停戰,停止大規模進攻共軍達6個月之久,以致大事不可為。  此說法確實反映了部分事實,四平之戰後,東北中共方面已將軟腹部暴露在國軍的槍口下。6月初,中共軍隊疲憊且混亂,北滿的土匪也蠢蠢欲動,揚言與國軍"會師哈爾濱"。東北局甚至準備放棄哈爾濱,在東北打遊擊,林彪也發電文稱力爭和平,準備做暫時的一定限度的讓步。
  • 開國大將陳賡:蔣介石的救命恩人,當問到為何救蔣他只說了這句話
    正是在這一時期,使得陳賡有機會接觸到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內幕,漸漸地,陳賡發現了蔣介石虛偽的一面:表面上維持著國共合作,但是背地裡卻對共產黨員抱有極大的戒心,很不信任黃埔軍校中的共產黨學生,這讓陳賡對自己敬愛的校長大失所望,陳賡第一次產生了離開他的念頭。不久之後,陳賡就以母親病重為由,向蔣介石提交了辭呈。
  • 國共軍隊內戰真實比例是多少,看完你就明白了
    」,這是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 需要說明的是,美械在中國戰場並不實用,陳毅在總結作戰經驗時說,「美械使火力增強,但火器複雜,幹部無法掌握,不能靈活機動,消耗彈藥甚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不上。野戰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過利害相等。」
  • 硬糖少女陷入內戰,趙粵一把好牌打得稀碎
    那次四位愛豆四進三的以趙粵出局收場,雖然當時戰況非常慘烈,但是現在每個月還是有愛豆在搬家這件事上躍躍欲試 眾所周知愛豆搬家也是一件耗時耗力的過程,可以說除了互動就是誰氪金多誰厲害 話說十月份以及未來幾個月搬家的熱潮都是硬糖少女303的成員,本來應該更具有默契了,但是沒想到她們為了搬家還是一度陷入「內戰
  • 發動「皖南事變」為何讓蔣介石後悔莫及
    雖然限制中共的發展是蔣介石一以貫之、夢寐以求的目標,但對於消滅新四軍,他的態度應該說是猶豫不決的。 發動「皖南事變」前,蔣介石的內心深處是緊張、壓抑的。事變發生之後,由於消滅了新四軍軍部,蔣介石因嘗到一絲「甜頭」而感到暫時的欣喜。然而,短暫歡愉之後,等待蔣介石的更多是苦頭。 「皖南事變」發生後,蔣介石經過反覆權衡,抱持不擴大事態的態度,將這一事變定性為整飭軍紀,只針對華中新四軍,而不牽涉華北的八路軍和中共整體。
  • 蔣介石可以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何輸了,人生最重要的解放戰爭
    蔣介石是國民革命軍領導人,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國軍最終以八年時間,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八年時間就是為了將日寇趕出國門,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可以說是普天同慶。 當然了,蔣介石能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有許多因素,除了全國軍民一致對外以外。
  • 蔣介石何以反腐失敗?以1943年孔祥熙鯨吞美元公債案為例
    今天要討論的話題,也與四大家族有關,蔣介石要反腐,為何卻越反越腐?當時的國民黨內部到底有多腐敗?當時蔣介石決定拿出1億美元,用於發行政府公債(說白了就是,百姓借錢給政府,換來一張「白條」,一段時間後,用「白條」去換政府的美元),應該說政府目的是好的(回收法幣,抑制通貨膨脹),但是這一步就栽了個大跟頭——老百姓根本不願意買公債。
  • 封神中,出身名門的黃天化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個稀爛的?
    如此一來,黃天化下山之後,與同在姜子牙麾下效力的哪吒、金吒、木吒等同僚相比,渾身數件一等一的法寶,走動起來叮噹作響,簡直就像土財主似的。事已至此,黃天化基本上就是一手好牌,那麼,有一手好牌的他,結果又是如何呢?封神結束,本領跟他差不多的哪吒,甚至是本領不如他的金吒、木吒等都超升天界,肉身成聖,可黃天化,卻無可奈何的上了封神榜。
  • 名人爭奪戰中,胡適為何最終選擇了蔣介石?
    人民解放軍已吹響勝利的號角,預備發起最後的進攻,蔣家王朝搖搖欲墜,國共兩黨的眼光不再緊盯著戰場不放,而是移到了眾多的文化名人身上。蔣介石下野,兵敗如山倒,已做好逃往臺灣的周密計劃。大批的金銀珠寶裝上了輪渡,被運往與祖國一衣帶水的那座小島。
  •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他們是可憐,還是活該?
    從2017年年末李小璐「做頭髮」事件到現在竟然也過去兩年多的時間了,從這件事情之後其實,娛樂圈中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演員不少,今天周周就和大家盤點一下,看看有沒有你家的房子李小璐說到「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這句話,周周第一反應就是李小璐了,因為她的起點實在太高了。李小璐出生於1981年,她的爺爺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員工,爸爸媽媽都是演員,她也算是出生在一個演藝世家了。
  • 年度最勵志: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黃奕們,努力靠自己把牌贏回來了
    一把好牌打得稀爛,說的就是黃奕了。好在黃奕沒放棄自己,用無可挑剔的實力,讓觀眾再次看到了她。在《演員請就位》中,黃奕演繹的幾個片段,個個都展現了一位天賦演員的功底和靈氣。尤其最後朱永平提出一命換一命,說只要她不再找朱朝陽的麻煩,他就讓朱朝陽不追究她弟弟的罪過時,她的眼神從不敢置信,到怨恨,最後都轉變為了不甘和妥協。
  • 被蔣介石忽略的人:若是聽他的,淮海戰役誰輸誰贏還不一定
    國共兩黨經歷了兩次合作兩次對抗,除了最初的那次合作,每次交手都是好幾個年頭。尤其是最後一次的解放戰爭,別看只持續了三年左右的時間,雙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共產黨在經歷了抗日戰爭後迅速成長,從遊擊隊成為了一個更全面的軍隊,國民黨在蔣介石的指揮下失去了早年的優勢,最後敗北,這是國民軍隊整體實力變弱的原因嗎?
  • 潘虹該不該輸?李健看透了春春的安排,網友評價:一手好牌打稀爛
    【文:淘子】潘虹該不該輸?李健看透了春春的安排,網友評價:一手好牌打稀爛!今年的《好聲音》目前已經進入到了導師PK環節,從這次李健和李宇春的對比中來看,初來乍到的春春似乎有些過於心急了,被李健老師這邊打得個措手不及,讓觀眾們看得也是心驚膽戰。
  • 惹怒向太耍大牌,三子生父至今成謎,張栢芝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惹怒向太耍大牌,三子生父至今成謎,張栢芝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無論何時提起張栢芝,大家對於她留下的印象並非是出演多部精彩作品,而是極為複雜的情史堪稱亂碼,離婚多年以後生下第三個孩子,如今親生父親到底何許人也依舊是一個謎題。
  • 鄭爽頻繁接綜藝,一手好牌打到爛
    鄭爽這幾年,憑藉超高的顏值和話題度頻繁登上各大熱搜,但是原因卻是不是多好的事,而是在網絡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反對鄭爽的聲音要顏值有顏值,要作品有作品的鄭爽,為何如今一手好牌打到爛?今年這一系列綜藝,網友幾乎達成一致共識,強烈建議鄭爽儘快進入拍戲工作。
  • 他是公認抗日猛將,還是一個書法家,因內戰不力被蔣介石罵是蝗蟲
    在國民黨的將領中,有一人是公認的抗日猛將,並且還是一個書法家,因為在內戰中不力被蔣介石罵是「蝗蟲」,此人的名字叫闕漢騫,出生於1902年,字撥雲,湖南寧遠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抗戰爆發後,闕漢騫率部參加廣德誓節渡一役,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白刃戰,反覆肉搏,威震廣德。1939年,日軍大舉進犯廣州,時任國軍第14師少將師長的闕漢騫派出一支奇兵會同友軍向日軍防守薄弱的翁源、花縣進攻,收復被日軍侵佔國土的同時,為國軍守衛廣州贏得了寶貴時間,被稱為粵北大捷。
  • 袁承志: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最初,袁承志拿到了一手好牌。可以這麼說,在金庸武俠的所有男一號當中,袁承志是起點最高的那個人。
  • 孫飛虎演蔣介石、古月演毛澤東主席,這樣逼真的表演,沒法複製
    ,第二次斬獲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的殊榮,而《重慶談判》也成為了出品方長春電影製片廠75年歲月變遷中雷打不動的「鎮廠之寶」。,試圖全面呈現這一歷史事件的原貌。這場談判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是和談那麼單純,而是一場政治和軍事的明暗較量。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還剩下多少軍事力量?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蔣介石在當時能夠成為民國時期的統帥,很大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妻子宋美齡。我們仔細想一想蔣介石的經歷,蔣介石一開始就是中國革命黨裡面的一個非常普通的成員,當時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革命黨來阻止袁世凱的時候,蔣介石幫著了孫中山先生建立起了民國政府,但是這個時候的蔣介石也還是一個普通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