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內憂外患,戰亂頻繁,中國人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1945年8月15日,在中華兒女的頑強不屈鬥爭之下,日本宣布了無條件投降,這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然而,趕走了外強之後,中國又開始了內戰。熟悉中國近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當時的國民黨背後有著美帝的大力支持,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在物力財力方面,國民黨都要佔據上風。
蔣介石作為當時國民黨的最高執政者,在解放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一直堅信自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忽略了一個亙古不變的歷史鐵律,從古至今,得民心者得天下!當時的國民黨雖然整體實力佔據上風,但是長年累月的腐敗和懶政,早已讓中國人民對其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在解放戰爭剛剛爆發的前期,共產黨所率領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打出了很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與此同時,蔣介石也漸漸感覺到了自身的危機,著手打算了撤退臺灣的一系列事宜。
伴隨著中國共產黨所發起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大捷,國民黨主力被殲滅殆盡。蔣介石面對著既定的敗局,最終只能承認自己的失敗,撤退於臺灣苟延殘喘。
蔣介石一直有著堅持記日記的習慣,他喜歡把每天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文字的形式記錄在案。也正是因為蔣介石的這個習慣,使得後世最終得以知曉那一段塵封已久的珍貴歷史。從蔣介石的親筆日記中,不難得知他對於國民黨戰敗的原因,了解得非常深刻。
日軍中,蔣介石披露了敗退臺灣後,恨透了三個人。這三人,兩人都是外國人。
第一位是美國人馬歇爾。
馬歇爾作為一名美軍大將,在解放戰爭時期一直參與國民黨內部的軍事部署。可是在蔣介石的眼中,這位美國將軍並不了解中國的國情和共產黨的真實實力;不僅如此,馬歇爾還總喜歡居高臨下地指點江山,以至於在很多次戰役中,蔣介石的戰略戰術都無法得到完全的實施。蔣介石還認為國民黨在前期的交戰過程中,未能佔領先機,主要責任就是在於馬歇爾的從中攪局。
第二位是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
在蔣介石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對於史達林的成見也非常之深。因為蔣介石認為,自己所統治的國民黨無論是在綜合實力上,還是在國際影響力上,都要優勝於當時的共產黨。史達林作為蘇聯方面的領袖,未能在「關鍵時候」幫助自己,是導致最終國民黨戰敗的最大誘因。蔣介石認為,如果共產黨沒有蘇聯方面的暗中支持,根本無法取得那麼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的勝利,自己也不可能失敗逃跑。
蔣介石所恨的第三人雖然是中國人,卻並不是他所要「剿滅」的共產黨的領導人,反而是的他的結義「兄弟」之一的李宗仁。
在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政權瀕臨瓦解,蔣介石被迫宣布下野。時任國民政府副總統的李宗仁,接替了蔣介石的位置。李宗仁在任期間,一度幻想通過和談來阻止共產黨橫渡長江。很明顯這樣的困獸之鬥,斷然無法被中國人民所接受。眼看著和談無望的李宗仁,最後藉口逃至美國,徹底地遠離了蔣介石的控制。
正是因此,蔣介石才會一直對李宗仁懷恨於心,認為李宗仁的能力不足,破壞了他的心中大計!
其實,在蔣介石的心中他早已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失敗。他所領導的國民黨軍隊和政權,早已在多年前就充滿著貪汙腐化,積重難返;不難想像,一個政黨上下都把貪腐當作了常態,怎麼能指望著其帶領人民走向繁榮富強呢?蔣介石之所以會在日記中反覆強調自己的失敗,源自於馬歇爾、史達林、李宗仁,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竭力撇清自身的責任,不想讓後世在觀看到這段歷史時,心中充滿對他的鄙夷和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