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與蔣介石|三策智庫

2021-02-07 三策智庫


我和白先勇老師常常通電話,談《紅樓夢》丶談崑曲丶談其他話題,他都興奮不已,開朗樂觀,唯獨提到父親白崇禧,他的語氣頓時變得凝重嚴肅。白先勇自己到了晚境,他說「我越來越能體會到父親晚年處境真是太難了,他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毅力才能挺過來,在臺十七年父親被打壓被監視被羞辱,他忍辱負重,能上能下,不卑不亢,保持了一個老將軍的尊嚴和晚節。」


一方面,作為兒子,白先勇了解父親,當然要為自己的父親說話;另一方面,白先勇也是在為一位剛直不阿的老將軍鳴不平,論軍事才能和戰功,白崇禧毫無疑問是第一等的,諸葛盛名,傳播八方。於公於私,白先勇都要寫一本書,這就是最近出版的《臺灣歲月》。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從海南島敗退到臺灣,1966年12月2日因冠狀動脈梗塞病逝臺北家中。他56歲抵臺,73歲過世,在臺灣度過了艱難的十七載。


白崇禧軍階為陸軍四星上將,那是終身職,但是他在臺灣,既無兵權,亦無政權,最後的職位是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先勇寫道:「戰委會是一個養老院,安置一些來臺資深將領,主任委員是何應欽,另一位副主任委員是顧祝同,其他還有孫連仲丶薛嶽,這些不同派系的將官,這些在大陸都曾身經百戰的老將們,都安置在戰委會這個養老院裡。」


國民黨丟掉大陸,史學界公認蔣介石責任最大。抗戰勝利,日本投降,這時的蔣委員長是「民族救星」,在國內外的威望達到頂點;然而,短短四年後,他痛失江山,倉皇渡臺,成了「民族罪人」,聲譽一落千丈。白先勇分析,蔣介石是一個意志力堅強的人,白天硬撐著,不露心思,但到了夜晚寫日記的那一刻,便心魔作祟,他一定要找一個替罪羔羊,桂系及桂系首領白崇禧就是遷怒推責的首選對象。日記裡,提到白崇禧,用的都是「廣西子」丶「白逆」丶「奸回」丶「誤國害民」等一類惡毒字眼。白崇禧晚年在臺,處處被打壓,甚至被特務24小時監視,白的一舉一動,對蔣來說,都是心理上的威脅。


白崇禧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他在世界回教界聲望很高。入臺後,他軍政權利全部被削,但還擔任回教協會理事長。馬來西亞丶土耳其丶伊朗丶伊拉克丶約旦等國領導人訪臺,指定要見烏默爾白(Omar Pai,白崇禧的回教名字)將軍。對此,蔣介石也懷恨在心,成立「五人小組」——任務就是迫使白崇禧辭去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一職,在政府扶持下另設一個中國回教青年愛國大同盟(簡稱「回盟」),和白崇禧領導的「回協」唱對臺戲。白崇禧1957年只得被迫辭去「回協」理事長。由此可見,白崇禧在臺舉步維艱。晚年的白崇禧,回教是他的精神寄託,連這點宗教安慰,蔣介石也從中作梗。雖然不是回協理事長了,但作為一個教徒,白崇禧每周五仍去清真寺禮拜,和教友們在一起,他感到溫暖。


實際上,蔣介石日記裡,除了痛罵白崇禧,也罵宋子文丶胡適丶何應欽,連最親信的陳誠也不放過。在日記裡罵人成了蔣介石發洩怒氣的習慣。1960年10月13日,他在日記裡罵胡適:「此人實為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無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其乃危害國家,危害民族文化之蟊賊。」罵人罵多了,蔣也就成了罵人的行家,虧他想得出「狐仙」一詞。蔣罵胡適,因胡提倡民主自由,反對蔣介石違憲三連任。


這本書另一個「重點」就是白崇禧與李宗仁的關係,可能會改變甚至會顛覆固有的「李丶白」一體的印象。白先勇分析,1948年,李宗仁出頭競選副總統,是蔣丶白矛盾激化的導火線,也是李丶白開始分道揚鑣的序幕。白崇禧知道,蔣介石心裡已經有了人選:孫科。所以白崇禧反對李宗仁競選,但李競選決心已定,不願收回。李飛抵南京,向白崇禧求援,白基於兩人幾十年的舊情,不得不出面幫助李宗仁,最終擊敗孫科。這個結果令蔣顏面無光,蔣與李丶白關係又開始走向分化。


1965年,李宗仁投奔大陸,讓白崇禧及桂系人員更加處境艱難丶無地自容。白先勇寫道:「父親與李宗仁自廣西統一,李丶白丶黃廣西三傑桃園結義起,北伐龍潭之役,李丶白合作擊潰孫傳芳,扭轉危機,抗戰徐州會戰,二人共同指揮創下臺兒莊大捷,全國士氣為之一振,李丶白名聲響徹國內外。可是,到了最後,兩人竟因政治立場不同,走向割袍斷義的絕境。」


書中還提到白崇禧與陳誠丶葉公超等人的交往。


到了臺灣,白崇禧一直坐冷板凳,而陳誠權傾一時,是蔣介石的寵臣。對白崇禧遭受的不平待遇,陳誠內心大概是同情的。他倆關係微妙,在大陸時,兩人軍事戰略不同,常起衝突。但兩人私下,都相互尊重。1962年,白崇禧過70大壽,時任「副總統」和「行政院長」的陳誠身穿長袍來白府拜壽,白先勇公允評論:「那一輩的國軍將領,自有他們的風度。」


(1962年,白崇禧(前排右一)70大壽,陳誠(前排左一)到白家拜壽)


在臺最後十七年,白崇禧除了宗教的寄託,狩獵丶下棋也是他排遣孤寂的方式。外交部長葉公超是他的獵友,私交甚篤。白先勇評說:「父親和葉公超,兩人個性相近,守正不阿,是極少數敢對蔣介石說真話的國民黨官員。」葉後來因外蒙古入聯合國問題與蔣介石意見不合,外長一職被免。葉公超也是文學天才,是研究英美詩歌的專家。胡適丶錢鍾書對他也很佩服,胡適就稱讚「葉公超的英文是第一等的」。葉公超一表人才,打獵服穿在身上特別帥氣,但槍法不準。白崇禧「常笑說葉公超是『理論狩獵者』,因為葉談起打獵頭頭是道,但經常空手而歸。」


(白崇禧與葉公超(左)一起狩獵)


白崇禧1966年12月2日在臺病逝,9日追悼會公祭,喪禮按照最高標準的國葬儀式。當天,蔣介石第一個前來靈堂獻花致哀,並題挽額「軫念勳猷」。第二天10號,蔣的日記馬上變臉,發洩餘恨:「昨晨往吊白崇禧之喪,其實此人為黨國敗壞內亂中之一大罪人也。其能在行都如此善終,而未像李宗仁丶黃紹竑之降匪受辱以死,亦云幸矣。」


白先勇最後總結道:「『君臣一體,自古所難』太史公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如此結論。歷朝為了君王開疆闢土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韓信丶李廣丶嶽飛丶袁崇煥,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中國人的名言『伴君如伴虎』,蔣丶白關係亦可作如是觀。」


  (配文照片由白先勇先生提供,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作家)


相關焦點

  • 白崇禧英雄一世,卻死于美人裙下,其實都是被蔣介石逼的
    白崇禧戎馬半生,豈能不知道這是蔣介石的把戲?所以,他沒有立刻答應,而是派出手下李品仙去臺灣一探究竟。 李品仙隨後乘機去往臺灣,剛一下飛機,就受到了蔣介石的熱情招待。在這樣的待遇下,李品仙早已將白崇禧交代給自己的任務給忘了,還在蔣介石的收買下,給身在海南島的白崇禧寫信說:「蔣公赤誠之心,以待將軍前來,共商大計!」
  • 白崇禧比蔣介石還毒辣,製造了「白色恐怖」,最後在臺灣成孤魂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就是白崇禧給蔣介石撐腰發動的。大屠殺之前,蔣介石十分猶豫,要不要明目張胆的和共產黨翻臉。因為和共產黨翻臉勢必牽扯到共產國際,勢必影響蘇俄對中國北伐的武器和資金的支持援助,所以蔣介石不好下這個決心。最後「勉強聽取了白(白崇禧)兄的意見」。就是說,白崇禧力主跟共產黨翻臉,堅決要屠殺共產黨人。他為蔣介石出力最大,是這起事變為虎作倀始作俑者。
  • 白崇禧自詡精明,卻在一事上犯糊塗,李宗仁評價:自負而無遠見
    隨著三大戰役陸續落下帷幕,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主力基本上全部崩潰,後期徵召上來的士兵,也大多都是新兵,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渡江戰役結束以後,國民黨軍所依靠的力量,就只剩下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20多萬兵馬,總體來看白崇禧本人指揮打仗確實有一手,一度計劃將我軍一步步引往廣西進行決戰,
  • 白崇禧瞞天過海成功偷襲本溪,飄飄然起來:林彪也不過如此
    這次,林彪面臨的對手,就是在湘江未能「謀面」的國民黨軍「小諸葛」、桂系軍事領袖——白崇禧。 1946 年1月初,國共兩黨籤訂了停戰協定。然而,墨跡未乾,蔣介石就出爾反爾,大舉向東北增兵,進攻東北民主聯軍。蔣介石同時電令原東北軍第107師師長劉翰東,要他趕快派兵進入四平,並任命他為遼北省主席,省府設在四平城。
  • 白崇禧太能自誇,竟然附會民間謠言:雷峰塔中白蛇精轉世
    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聞報心急如焚,但手邊又無可用之人,只好急電白崇禧,任命他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讓他前去浙江前線收拾殘局。白崇禧接到老蔣命令後稍做準備,就立即從南昌出發,經上饒、玉山趕往浙江前線。他人未到預定的前敵指揮部常山,聞聽潰兵已經退至那裡。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而第七軍則因為蔣介石對李宗仁和白崇禧百般籠絡,甚至不惜拿出北伐軍總參謀長之位交給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也較為緊密。然而蔣介石沒想到是,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對蔣介石獨攬大權早有不滿,竟然藉助推動寧漢合流的藉口向蔣介石施壓,迫使其離開南京。
  • 中原大戰蔣介石謀略,桂系淪為犧牲品,馮玉祥為何卻作繭自縛?
    1929年4月,蔣桂戰爭基本結束,在蔣介石的收買拉攏之下桂系將領紛紛倒戈相向,桂系麾下兩大重鎮武漢和北平均被蔣介石兵不血刃而攻佔。此時曾用兵十萬之眾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徹底淪為光杆司令,整個桂系可戰之兵只剩下跟隨黃紹竑留守廣西的三個師。
  • 李宗仁、白崇禧本是親密搭檔,可後期白屢屢背叛,導致李黯然離去
    當然,蔣介石怎麼可能把權交出來,蔣明確說:還想要這,要那,什麼都沒有。另外,想轟我出國,我死也不會出國,想都不要想。逐蔣不成,桂系陣營內部也出現分歧,李宗仁在猶豫不決之時,派人去武漢找白崇禧回來商量。於是,李緊急召開了一個「和與戰」的討論會,會上主要代表「和」一方的民主人士李仁任先生,代表「戰」一方的是白的親信李品仙將軍,兩方爭執十分激烈。
  • 他曾3次逼迫蔣介石下臺,日本人稱之為「戰神」,晚年結局如何?
    想當年蔣介石甚至都曾多次被人逼迫下了臺,相信愛看近代歷史劇的人都應該或多或少明白一點吧,特別是解放戰爭的後期,蔣介石更是被迫下野。本文中我們要重點介紹的這個人那就是桂系的絕對實權人物,而且他還是日本人口中稱讚的「戰神」,這也可以說明此人在戰場上是非常厲害的將領,另外他還曾經3次逼迫蔣介石下野,和蔣介石的關係那絕對是鬧得非常僵的,他就是有著國民黨「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
  • 從1925到1949,桂系憑什麼抗衡蔣介石24年
    1928年,桂系已經和蔣介石的中央系、馮玉祥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的晉綏系平起平坐了。1929年,一山不容二虎,都想要中央控制權,蔣介石與新桂系終於爆發了 「蔣桂戰爭」。新桂系不敵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新桂系主要人物逃往國外,新桂系損失慘重。但蔣介石任命的新桂系人物俞作柏、李明瑞,政治面貌為左翼,廣西境內一片混亂。
  • 父親白崇禧、摯友王國祥:白先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幾年前,他就寫過長文《養虎遺患——父親的憾恨》,講述白崇禧將軍與四平街之戰。四平街之戰,白崇禧擊敗林彪軍隊,蔣介石卻反對乘勝追擊,林彪軍隊因此有了喘息和壯大的機會,從而一舉反擊,成為國共勝負的轉折點。這場戰役,是白崇禧晚年居住在臺灣小島還念念不忘、杜鵑啼血一樣反覆對兒女絮叨的一場戰役。耿耿於懷,是認為始終沒有被歷史所正名,是因為委屈。
  • 白先勇說其父白崇禧曾被臺灣人視為「大恩人」 你造嗎
    直到近些年白先勇開始整理關於父親白崇禧的史料,他才兀然發現,「二二八事件」之後,其父被蔣介石派往臺灣宣慰十六天,不僅影響了臺灣的未來,還改變了許多家庭的命運。但出於各種原因,這些在官方的著述裡並未留下明顯的痕跡。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國民黨統治臺灣的許多年裡,「二二八事件」始終是一塊無法涉足的禁區。
  • 《長沙保衛戰》白崇禧和徐永昌爭論的那一幕,是最貼近歷史的真實
    如果你認真看過電視劇《長沙保衛戰》,就應該記得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劇中蔣介石、白崇禧和徐永昌的一次激烈爭論,即關於薛嶽是否要集中14萬大軍全殲5萬日軍的問題。作為「軍委會四巨頭」之一的軍令部長徐永昌,力主四面包圍,一舉消滅抗命而來的稻葉四郎第六師團。
  • 真實版「中國戰神」:日本人懼他三分,蔣介石視他如虎
    白崇禧的敵人變成蔣介石。1929年的蔣桂戰爭,白崇禧遭遇了軍事生涯的第一次慘敗。不過,李、白、黃不認為自己是敗在軍事上。李宗仁曾說,我們是被蔣介石的錢打敗了。總之,新桂系幾乎輸掉了底褲,白崇禧出走河內,黃紹竑前往香港。兩人分手時,白崇禧身上一分錢都沒有,黃紹竑也只有兩萬元,於是分了一萬元給白崇禧,各自過著流亡生活。
  • 49年陳明仁率領近8萬人起義,白崇禧用了什麼毒計,策反4萬人馬?
    手上7.7萬人馬,最終跟隨他起義的僅有3.6萬人,將近一半多人被白崇禧策反了回去,白崇禧到底用了什麼毒計?拉走了4萬多人馬? 一九四八年七月,程潛被蔣介石派到了湖南,擔任湖南省主席。蔣介石想要通過程潛,在湖南的聲望,牽制和削弱白崇禧的桂系勢力。
  • 毛澤東爭取李宗仁、白崇禧:李的地位可以談,白先生可當個大統帥
    毛澤東為爭取李宗仁白崇禧留下,設想了很多方案,誠意滿滿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沉重打擊下,不得不宣告「引退」。次日,出任代總統的李宗仁即致電毛澤東。要求人民解放軍停止過江,舉行和平談判。
  • 蔣介石可以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何輸了,人生最重要的解放戰爭
    蔣介石正式在全國軍民上加一心,以及盟國的幫助下贏得了八年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是為何,蔣介石卻輸掉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解放戰爭。要知道,解放戰爭是兩黨雙方,最重要的一場戰役,贏了,坐擁天下,輸了,遺臭萬年。但最後,卻是蔣介石輸了。他輸掉這場人生中最重要的戰役,有很多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他違背了民意。
  • 發動「皖南事變」為何讓蔣介石後悔莫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一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
  • 民國初年編遣會議,蔣介石稱最大得利者,為何卻令其舉世皆敵?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召開軍隊編遣會議,宣稱為了縮減軍費開支,準備將現有北伐軍各部隊去粗取精,縮編為五十個師,老弱病殘一律裁撤。實際上蔣介石執意推行部隊編遣,是為了削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勢力的軍事實力,為此蔣介石還特意許以高官厚祿作為補償。
  • 陳濟棠陽奉陰違蔣介石:明剿共暗談判
    陳濟棠命部下蔣光鼐、蔡廷鍇率兩師之眾,開進津浦線,幫助蔣介石,與閻錫山部作戰。不久,又出平漢線,與馮玉祥大戰。結果,兩戰皆勝。戰事結束後,陳濟棠部下又全部開往江西與紅軍對陣。蔣介石為籠絡陳濟棠替他牽制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部,指定中央政府將粵稅收入全部撥給陳濟棠作軍費。這樣,「南天王」與蔣介石既有相互利用、相互勾結之時,又有相互猜疑、反目成仇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