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白先勇老師常常通電話,談《紅樓夢》丶談崑曲丶談其他話題,他都興奮不已,開朗樂觀,唯獨提到父親白崇禧,他的語氣頓時變得凝重嚴肅。白先勇自己到了晚境,他說「我越來越能體會到父親晚年處境真是太難了,他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毅力才能挺過來,在臺十七年父親被打壓被監視被羞辱,他忍辱負重,能上能下,不卑不亢,保持了一個老將軍的尊嚴和晚節。」
一方面,作為兒子,白先勇了解父親,當然要為自己的父親說話;另一方面,白先勇也是在為一位剛直不阿的老將軍鳴不平,論軍事才能和戰功,白崇禧毫無疑問是第一等的,諸葛盛名,傳播八方。於公於私,白先勇都要寫一本書,這就是最近出版的《臺灣歲月》。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從海南島敗退到臺灣,1966年12月2日因冠狀動脈梗塞病逝臺北家中。他56歲抵臺,73歲過世,在臺灣度過了艱難的十七載。
白崇禧軍階為陸軍四星上將,那是終身職,但是他在臺灣,既無兵權,亦無政權,最後的職位是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先勇寫道:「戰委會是一個養老院,安置一些來臺資深將領,主任委員是何應欽,另一位副主任委員是顧祝同,其他還有孫連仲丶薛嶽,這些不同派系的將官,這些在大陸都曾身經百戰的老將們,都安置在戰委會這個養老院裡。」
國民黨丟掉大陸,史學界公認蔣介石責任最大。抗戰勝利,日本投降,這時的蔣委員長是「民族救星」,在國內外的威望達到頂點;然而,短短四年後,他痛失江山,倉皇渡臺,成了「民族罪人」,聲譽一落千丈。白先勇分析,蔣介石是一個意志力堅強的人,白天硬撐著,不露心思,但到了夜晚寫日記的那一刻,便心魔作祟,他一定要找一個替罪羔羊,桂系及桂系首領白崇禧就是遷怒推責的首選對象。日記裡,提到白崇禧,用的都是「廣西子」丶「白逆」丶「奸回」丶「誤國害民」等一類惡毒字眼。白崇禧晚年在臺,處處被打壓,甚至被特務24小時監視,白的一舉一動,對蔣來說,都是心理上的威脅。
白崇禧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他在世界回教界聲望很高。入臺後,他軍政權利全部被削,但還擔任回教協會理事長。馬來西亞丶土耳其丶伊朗丶伊拉克丶約旦等國領導人訪臺,指定要見烏默爾白(Omar Pai,白崇禧的回教名字)將軍。對此,蔣介石也懷恨在心,成立「五人小組」——任務就是迫使白崇禧辭去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一職,在政府扶持下另設一個中國回教青年愛國大同盟(簡稱「回盟」),和白崇禧領導的「回協」唱對臺戲。白崇禧1957年只得被迫辭去「回協」理事長。由此可見,白崇禧在臺舉步維艱。晚年的白崇禧,回教是他的精神寄託,連這點宗教安慰,蔣介石也從中作梗。雖然不是回協理事長了,但作為一個教徒,白崇禧每周五仍去清真寺禮拜,和教友們在一起,他感到溫暖。
實際上,蔣介石日記裡,除了痛罵白崇禧,也罵宋子文丶胡適丶何應欽,連最親信的陳誠也不放過。在日記裡罵人成了蔣介石發洩怒氣的習慣。1960年10月13日,他在日記裡罵胡適:「此人實為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無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其乃危害國家,危害民族文化之蟊賊。」罵人罵多了,蔣也就成了罵人的行家,虧他想得出「狐仙」一詞。蔣罵胡適,因胡提倡民主自由,反對蔣介石違憲三連任。
這本書另一個「重點」就是白崇禧與李宗仁的關係,可能會改變甚至會顛覆固有的「李丶白」一體的印象。白先勇分析,1948年,李宗仁出頭競選副總統,是蔣丶白矛盾激化的導火線,也是李丶白開始分道揚鑣的序幕。白崇禧知道,蔣介石心裡已經有了人選:孫科。所以白崇禧反對李宗仁競選,但李競選決心已定,不願收回。李飛抵南京,向白崇禧求援,白基於兩人幾十年的舊情,不得不出面幫助李宗仁,最終擊敗孫科。這個結果令蔣顏面無光,蔣與李丶白關係又開始走向分化。
1965年,李宗仁投奔大陸,讓白崇禧及桂系人員更加處境艱難丶無地自容。白先勇寫道:「父親與李宗仁自廣西統一,李丶白丶黃廣西三傑桃園結義起,北伐龍潭之役,李丶白合作擊潰孫傳芳,扭轉危機,抗戰徐州會戰,二人共同指揮創下臺兒莊大捷,全國士氣為之一振,李丶白名聲響徹國內外。可是,到了最後,兩人竟因政治立場不同,走向割袍斷義的絕境。」
書中還提到白崇禧與陳誠丶葉公超等人的交往。
到了臺灣,白崇禧一直坐冷板凳,而陳誠權傾一時,是蔣介石的寵臣。對白崇禧遭受的不平待遇,陳誠內心大概是同情的。他倆關係微妙,在大陸時,兩人軍事戰略不同,常起衝突。但兩人私下,都相互尊重。1962年,白崇禧過70大壽,時任「副總統」和「行政院長」的陳誠身穿長袍來白府拜壽,白先勇公允評論:「那一輩的國軍將領,自有他們的風度。」
(1962年,白崇禧(前排右一)70大壽,陳誠(前排左一)到白家拜壽)
在臺最後十七年,白崇禧除了宗教的寄託,狩獵丶下棋也是他排遣孤寂的方式。外交部長葉公超是他的獵友,私交甚篤。白先勇評說:「父親和葉公超,兩人個性相近,守正不阿,是極少數敢對蔣介石說真話的國民黨官員。」葉後來因外蒙古入聯合國問題與蔣介石意見不合,外長一職被免。葉公超也是文學天才,是研究英美詩歌的專家。胡適丶錢鍾書對他也很佩服,胡適就稱讚「葉公超的英文是第一等的」。葉公超一表人才,打獵服穿在身上特別帥氣,但槍法不準。白崇禧「常笑說葉公超是『理論狩獵者』,因為葉談起打獵頭頭是道,但經常空手而歸。」
(白崇禧與葉公超(左)一起狩獵)
白崇禧1966年12月2日在臺病逝,9日追悼會公祭,喪禮按照最高標準的國葬儀式。當天,蔣介石第一個前來靈堂獻花致哀,並題挽額「軫念勳猷」。第二天10號,蔣的日記馬上變臉,發洩餘恨:「昨晨往吊白崇禧之喪,其實此人為黨國敗壞內亂中之一大罪人也。其能在行都如此善終,而未像李宗仁丶黃紹竑之降匪受辱以死,亦云幸矣。」
白先勇最後總結道:「『君臣一體,自古所難』太史公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如此結論。歷朝為了君王開疆闢土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韓信丶李廣丶嶽飛丶袁崇煥,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中國人的名言『伴君如伴虎』,蔣丶白關係亦可作如是觀。」
(配文照片由白先勇先生提供,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