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支120人組成的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在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一路向北。
18歲的白崇禧是其中一名敢死隊員。他此前從未出過遠門,現在他肩荷「七九」步槍,腰間綁著彈帶,裡面足有150發子彈。
他的母親堅決反對他參加敢死隊。出發前夕,母親派白崇禧的兩個哥哥把守桂林北門城口,要攔住他,把他押回家。結果,弟弟白崇祜事先向他「告密」。
白崇禧臨行前將武器裝備託付給敢死隊同學,自己穿著便衣從西門溜出城,繞過兩座山,再與大部隊會合。
廣西學生軍趕到武漢前線,戰事已近尾聲。南北議和的順利開展,讓這幫少年的滿腔革命熱情無處宣洩。
但走出廣西的白崇禧,從此世界觀大不一樣。他幾經輾轉,於1915年升入保定軍官學校。
可以說,武昌起義一聲槍響,開啟了白崇禧的戎馬生涯。
白崇禧出生於「中產」家庭,但因為父親早逝,家產遭侵吞,童年時家道中落,日子窮苦。
讀廣西初級師範期間,有個叫何樹信的同學,以「城內人」自炫,叫白崇禧、白崇祜「鄉下人」。白崇禧並沒理會,直到有一天外出歸來,看到何樹信在寢室內惡言辱罵白崇祜,就問:「什麼事?」何樹信對他一眨眼,說:「呸,鄉下人!」
白崇禧徹底被激怒,一拳把何打倒在地,再踩上兩腳。
這件事最終以白崇禧被學校記大過而了結。然而,貧窮並未限制少年白崇禧的想像力。「城內人」並未料到,他嘲笑的「鄉下人」,十幾年後就成了廣西的主人。
02
1917年,白崇禧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回到廣西,任桂軍見習官、連長、營長等。
當時兩廣的局勢撲朔迷離。1921年,白崇禧在一次戰鬥中負傷,前往廣州治病。臨走前,將所屬部隊交給已任旅長的同學黃紹竑指揮。
黃紹竑派了個代表陳雄駐廣州。陳雄受黃紹竑的指示,經常與白崇禧商討出路。討論的結果是,他們認為廣西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是附和北洋軍閥,二是支持湖南趙恆惕等人所倡導的聯省自治,三是歸附孫中山的廣州革命政府。
白、黃二人最終決定走第三條路。
這條路其實最不好走。廣西境內軍事、政治力量錯綜複雜,欲使廣西加入廣州革命政府,必先統一廣西。僅靠廣西省內新興的軍事力量,難以戰勝舊桂系,實現廣西統一。
1923年5月,白崇禧以黃紹竑參謀長的名義,謁見孫中山。白崇禧向孫中山表示「廣西竭誠請求加入革命行列」,並申述「廣西統一對於革命之重要性」。
孫中山深以先統一兩廣再統一全國為上策,於是立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第一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
臨別時,孫中山說:「我無槍、無糧、無餉,只有三民主義。」
白崇禧答說:「廣西統一不需要孫公的物質支援,所需者僅是革命之主義信仰而已。」
03
有了革命的名頭,黃、白開始在廣西推進統一大業。不過,白崇禧深知,以他們的力量,並不足以與舊桂系陸榮廷、沈鴻英抗衡。
這時,民國史上另一個重量級人物出場了。
黃紹竑派白崇禧前往桂平,勸說駐在那裡的旅長李宗仁參加討賊軍,條件是願意擁戴李為首領。
李宗仁當時還是陸榮廷的部屬。白崇禧隻身深入「虎穴」說服他反陸,膽量氣魄確實不小。
李宗仁起初不願意倒戈。白崇禧於是做李宗仁的參謀長黃旭初的工作,說,若李率其所部與討賊軍合作,登高一呼,四方必定歸服,其功豈僅在於廣西?黃旭初深以為然,所以委婉勸說李宗仁建功立業。
李宗仁終於與黃、白合作,並且同意了白崇禧提出的「聯弱攻強,避實擊虛」行動計劃。
1924年6月,李宗仁、黃紹竑兩路軍攻打南寧取勝。
隨後,按照事先的承諾與人事安排,李宗仁被推舉為定桂討賊總指揮,黃紹竑為副總指揮,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並報請廣州大本營備案,為大元帥府所承認。
此時,一場同室操戈的考驗,逼近三個春風得意的青年領袖。
俞作柏早先與李宗仁有杯葛,隨後投奔老同學黃紹竑。他站出來慫恿黃紹竑用武力解決李宗仁,由黃紹竑取而代之。黃向白崇禧轉述此意,白崇禧大吃一驚,立即表態反對兩軍內訌。
白崇禧對黃紹竑說,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不是因為曾國藩、左宗棠有多牛,而是因為洪楊內訌自毀事業。「若以佔領南寧即起內訌,我不欲見失敗之日,願先卸職他去。」
黃紹竑最終深明大義,不為小人離間。在一次宴會上,黃舉杯向各將領宣誓說:「今後我們將領,誓當一心一意,服從李德公(李宗仁字德鄰)的領導。」
至此,幹戈擾攘多年的廣西戰事終於平歇。李、黃、白成為廣西一統天下的新主人,開啟了新桂系在廣西二十餘年的統治局面。人稱「桂系三巨頭」。
04
隨著新桂系越來越拉風,白崇禧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臺。
1926年初,白崇禧赴粵,就兩廣統一具體事項與國民政府作進一步洽商。他把這次統一的意義提到救中國的高度來認識,在給李、黃的電文中明確指出,我們「歷年奮鬥,其目的在救中國,非救區區之廣西也」。
到當年3月底,兩廣統一正式告成。
按照孫中山逝世前的指示,救國必先剿滅「桂賊」(指陸榮廷等舊桂系軍閥),統一南方,然後乃能出師北上。
前提條件均已達成,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發動北伐,為統一全中國而努力。白崇禧後來曾說:「我們不能說我們不推動北伐就不可能北伐,但我們的確促使北伐提早。」
在北伐戰爭中,白崇禧的足智多謀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運用與回報。他應蔣介石之邀出任北伐軍副參謀總長,代理參謀總長之職。
1926年11月初,在攻取南昌之際,他指揮2個師、1個旅於滁槎附近追殲孫傳芳三個軍1.5萬餘人。1927年1月,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從江西攻取浙江。3月初,進攻淞滬,進駐上海。8月,果斷參與指揮並擊敗佔領南京城郊龍潭車站的孫傳芳軍,穩定北伐戰局。
後任西徵軍第二路前敵總指揮,於1928年擊敗叛變革命、由湖北退集湖南的唐生智部,將其收編為4個軍。同年5月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率部參加討伐奉系張作霖的第二期北伐。
白崇禧一路北上,打到了山海關,可謂所向披靡。期間投降蔣介石的陳調元,不禁為之擊節嘆賞,說「白氏在東南、蘇北、魯南,數度作戰之後,『小諸葛』遂更聞名遐邇了」。
「小諸葛」的稱號,最早是白崇禧的敵人沈鴻英軍中叫出來的。1925年,在統一廣西的戰爭中,白崇禧採取迂迴包圍的奇謀,使超過白部五六倍兵力的沈軍在桂柳間的防線備而不能用,一舉拿下桂林。以少勝多,白崇禧一戰成名。
歷經北伐戰爭的完美表現與加持,「小諸葛」的名號人人皆知。
05
北伐勝利,內部分裂。白崇禧的敵人變成蔣介石。
1929年的蔣桂戰爭,白崇禧遭遇了軍事生涯的第一次慘敗。
不過,李、白、黃不認為自己是敗在軍事上。李宗仁曾說,我們是被蔣介石的錢打敗了。
總之,新桂系幾乎輸掉了底褲,白崇禧出走河內,黃紹竑前往香港。兩人分手時,白崇禧身上一分錢都沒有,黃紹竑也只有兩萬元,於是分了一萬元給白崇禧,各自過著流亡生活。
在反蔣的旗號下,新桂系起起落落。中原大戰中,黃紹竑決心脫離桂系。他對白崇禧說,這幾年的內戰太無謂了,對國家有什麼益處,於個人又有什麼益處?
白崇禧習慣於軍人的強硬性格,勸慰說,這幾年來的內戰,是蔣介石強加於人的,不是我們的錯。
隨後,白崇禧取代了黃紹竑的地位。李、白互相扶持,甘苦與共,直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全面崩潰之際,兩人才分道揚鑣。
1936年9月,白崇禧終於放棄反蔣。蔣介石邀白崇禧來粵,李宗仁自知廣西大營交與內政能力更強的白崇禧效果更好,自己毅然飛赴廣州,充當人質。
此時,全面抗戰即將爆發,「小諸葛」終於從無謂的內戰中抽離,在為國家民族而戰的號召下,展現了一個傑出將領的赤膽忠心。
06
盧溝橋事變後不久,蔣介石電召白崇禧共赴國難。對此,白的親友部將多存疑慮,白、蔣隙痕未消,舊怨猶在,唯恐此行不利,只有他夫人馬佩璋鼓勵他自己拿主意。
白崇禧認為:「抗日是兩廣素來的主張,也是國民一致的要求,於今,抗日時機成熟,正是吾人報效國家之時。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負蔣公之德意,則往昔揭示之抗日口號乃是自欺欺人,必將為國民所唾棄。」
1937年8月4日,白崇禧從桂林乘蔣介石派來的水陸兩用座機飛抵南京。
抵京不久,蔣委任白崇禧為副參謀總長,參與作戰計劃的制訂,表示要「以破釜沉舟之決心,運用全國之人力、物力與敵人抗戰到底,以求最後之勝利,縱令情況艱險,也不中途妥協」。
程思遠後來就這段歷史寫道:蔣、白之間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隔閡和猜疑,此次入京會晤之後,彼此都沒有需要任何疏通和解釋,便能夠在共同對敵的民族大義鼓舞下,開誠相見,並肩戰鬥。「兄弟鬩牆,外御其辱」,原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傳統精神的體現。
淞滬抗戰中,白崇禧到前線視察,發現馮玉祥不親臨前線指揮,便向蔣介石建議,把馮調離負責淞滬作戰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職,任其為黃河以北、山東北部、河北等地新闢的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這一建議被蔣採納。
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後,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軍團總司令韓復榘在津浦線南段中未戰而逃,以致津浦路正面大門洞開,大批日軍乘虛而入。白崇禧向蔣介石表示,韓屢次抗命,未戰即走,如不依法究辦,則將何以鼓勵人心士氣?
於是蔣介石決定拿辦韓復榘。白崇禧考慮到韓有兩個軍的人馬,如公開處置,恐怕引起內亂,便向蔣建議,採用軍事會議的辦法,要韓來參加會議,然後趁其不備,一舉拿下。蔣完全同意白的意見。
為了安全和防備,白建議將會議地點從開封改為歸德(今商丘一帶)舉行。就這樣,韓被逮捕後押解到武昌,於1938年1月24日被軍委會最高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對自己的嫡系部隊,白崇禧同樣毫不手軟。
桂軍參加抗戰之後,白崇禧主張對怯戰分子予以嚴懲,尤其是對一批作戰不力或臨陣脫逃的軍、師、旅、團長或撤職或槍決,在很大程度上為桂軍的積極抗戰樹立了正面形象。
日本人公認,中央軍、桂軍、湘軍是最難對付的部隊。
07
據說,白崇禧剛抵達南京參加抗戰那會兒,日本的媒體就鼓吹「中國戰神來了,中日一戰必不可免」。
白崇禧被稱為「戰神」由此而來。
1938年2月,侵華日軍以坂垣、磯谷兩個師團為主力,分兵兩路向山東戰場進犯,以臺兒莊為會師目標。日軍這兩個師團是「最優秀的皇軍」和最頑強的部隊,日本的一些少壯派軍人,幾乎全在這兩個師團內。
當時據守臨沂的部隊是一支名不見經傳的「雜牌部隊」——龐炳勳的第三軍團,他們死守臨沂,日軍一連數日反覆衝殺猛攻,但傷亡慘重,不能越雷池一步。
日軍坂垣徵四郎師團長又加派重兵,並親自督戰。李宗仁、白崇禧急調駐守豫東的張自忠五十九軍增援臨沂。3月13日,龐、張兩軍合力,內外夾攻,打得坂垣師團落花流水,倉皇逃竄,縮入莒縣城內。
臨沂一戰,使日軍拋屍遍路,遺下輕重武器無數,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臺兒莊大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條戰線,日軍向滕縣發動進攻。守城部隊是第四十一軍第一二二師(川軍),師長王銘章憑城固守,等待蔣介石嫡系部隊湯恩伯軍團的增援。結果,左等右等等不來,湯恩伯違令避戰,第一二二師孤立無援。
從3月16日開始血戰三晝夜,王銘章師長全師官兵壯烈殉國,日軍磯谷師團奪取滕縣,然後大舉進犯臺兒莊。
為保衛臺兒莊,保衛徐州,白崇禧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
敵軍進攻臺兒莊的總兵力約有4萬餘人,擁有大小坦克車七八十輛,山野炮、重炮百餘門,輕重機槍不計其數,更有大批飛機助威。參加防守臺兒莊的中國守軍共有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還有特種部隊等,總兵力20多萬人。
3月23日,日軍向臺兒莊陣地突進,第二天又猛攻臺兒莊,中國守軍通過巷戰、肉搏戰、拉鋸戰,大多數官兵抱著必死的決心,以血肉之軀跟敵人的大炮與坦克搏鬥,至死不退。
白崇禧建議李宗仁,除命令孫連仲第三十一師(師長池峰城)死守臺兒莊待援外,令防守韓莊的張軫率部秘密渡過運河,向嶧縣方向出擊,跟拒守臺兒莊的部隊前後夾擊。
日軍後撤不及,陷入重圍,血戰經旬,已成強弩之末,彈藥汽油用盡,狼狽突圍逃竄,潰不成軍。我軍乘勝追擊,銳不可當。敵軍遺屍遍野,磯谷師團長率殘部僅萬餘人突圍逃往嶧縣,閉城死守。
至此,大獲全勝。
戰後打掃戰場,殲滅日軍1萬餘人,擊毀戰車10餘輛,野重炮10餘門,擄獲戰利品不計其數,磯谷師團主力已徹底殲滅。臺兒莊戰役是日本新式陸軍建立以來的第一次慘敗。
中國軍隊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傷亡近2萬人。據日軍《步兵第10團戰鬥詳報》記載,臺兒莊中國守軍「決死奮戰之狀歷歷在目」,士兵依靠塹壕頑強抵抗直到最後,塹壕中屍山血河,睹其壯烈者亦為之感嘆。
臺兒莊捷報傳出後,舉國振奮,國內民心士氣大為振奮,各地舉行祝捷會。行都武漢狂熱慶祝遊行,人數超過10萬,用卡車載李宗仁、白崇禧巨幅相片作為遊行隊伍先導。
08
抗戰中,幾乎每一次大會戰都有白崇禧參與指揮、督戰,絕對對得起「小諸葛」和「戰神」的名號。
在崑崙關戰役中,他兩次擊敗日軍,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
1944年10月底,2萬名桂軍及廣西民團在缺乏重兵器支援的苦境下,在桂柳會戰中,單憑輕兵器擊斃1.6萬名日軍,製造日軍侵華作戰平均單日最高戰亡兵數紀錄。
白崇禧還是遊擊戰的擁躉。指揮長沙會戰時,他曾組織大批遊擊支隊活躍在敵後方,斷絕日軍的交通線。他指示群眾實施「空室清野」,將日軍必經路段兩旁10公裡左右的牲畜、糧食等一切可供食用的東西搬運一空,連磨粉舂米的工具也一無遺留地埋藏起來。凡日軍可利用的道路,均實行徹底破壞,使日軍各種車輛難以通行。
有個故事是這樣流傳的:
1939年底的廣西省,此時正是每天的訓練時間,一群中央軍士兵卻三五成群坐在地上寫信。一個桂軍的老兵走過來問:你們幹嘛不去訓練?一個中央軍士兵沒好氣地回答:訓什麼練!我們已經奉命明天開始向崑崙關的日軍第五師團進攻。現在在寫遺書呢。
桂軍老兵哈哈一笑:打鬼子也不用現在寫遺書啊,打勝了再寫信報捷好了。那個中央軍士兵說:日軍第五師團是最精銳的部隊,他們飛機大炮坦克甚至化學武器要什麼有什麼,我們只有兩條腿一支槍,怎麼跟人家拼,這仗肯定是去送死了,現在不寫就要到閻王殿寫了。
桂軍老兵聽到最後一句話,立即大聲說:你們沒聽說嗎,這次戰役的總指揮是我們桂系的「小諸葛」。你們還寫什麼遺書,趁早撕了吧。
中央軍士兵聽到這句話,一下子站起來,隨手將信紙撕碎:原來這次是白長官指揮啊,那我們肯定能打贏的。
這個故事的水分很大。但其流傳,恰恰說明,抗戰是白崇禧一生最高光的時刻。
黃紹竑當年厭倦了無謂的內戰,選擇退出,而在抗戰中,他也立下了汗馬功勞。「桂系三巨頭」以對國家民族最有意義的形式,再次實現了並肩作戰。
然而,隨之而來的國共內戰,還是終結了白崇禧的神話。
09
民國史上有不少超級組合,合二為一,能量巨大。比如孫黃、蔣汪、朱毛,還有蔣介石手下的二陳。
李白這對CP也不得了,堪稱最佳拍檔。程思遠說,從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白崇禧、李宗仁兩人推誠相見,攜手合作,甘苦與共,患難相扶持,久經考驗,老而彌篤。於是李白遂揚名於人口,友情事功,相得益彰。
他們的事跡很多,最著名的是三次逼宮蔣介石。老蔣三次下野,都有李白的「功勞」。
1949年元旦,蔣介石第三次宣布下野,李宗仁坐上代總統位置。蔣介石怕李白合體,硬是在此之前,把白崇禧調離南京,放到了武漢。
時人都知道,李宗仁的政治才能加上白崇禧的軍事才能,新桂系才能玩轉大半個民國。
後來,蔣介石希望爭取白崇禧,頗有組建「蔣白」CP的意思。他對白崇禧說,回顧當年北伐出師,你當了我的參謀長,我們兩人精誠團結,合作無間,所以能夠取得全國統一。其後我們兩人分道揚鑣,以致同室操戈。及盧溝橋事變,我們兩人又攜手合作,並肩作戰,終於獲得抗戰的勝利。有了這些歷史教訓,我深信,今後局勢無論如何困難,只要我們兩人同心同德,徹底合作,則事尚有可為。
白崇禧後來對親信說,蔣先生這次倒是很誠懇。
國民黨大勢已去。白崇禧為了蔣先生的這次「誠懇」,率領桂系打得不剩一兵一卒。
戰敗後,李宗仁曾讓程思遠捎信給白崇禧:「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唯獨不可去臺灣。」
不過,政治上十分天真的白崇禧偏偏選擇去了臺灣。
白崇禧曾告訴兒子白先勇,他為什麼最終選擇去了臺灣。他說,他是要向歷史交代。
10
白崇禧一生的軼事很多。其中,關於他「不愛錢」的事尤其有意思。
北伐期間,白崇禧負責上海治安時,不理會黑社會人物。按照慣例,駐上海的部隊都有黑錢分成,但他不許陸軍接受黑錢。黑幫大佬杜月笙想以黑金收買白崇禧,跑去龍華司令部求見,結果吃了閉門羹。
有人對白崇禧說,杜月笙曾捐獻大洋四萬八千元,對革命軍有功。言下之意,希望白能予以一官半職。白說,杜月笙捐了四萬八千元,革命軍可以還他五萬元,名氣不可濫假,官職豈可隨便送人?
抗戰期間,白崇禧曾陪同蔣介石到蘇州指揮作戰。一天夜裡,蔣介石叫他的侍衛長王世才送五萬元給白崇禧,被白崇禧拒絕了。
此後,蔣不再給白送錢。
1956年,臺北。白崇禧給蔣介石寫了封密函,裡面提到,他發現自己被監視,有「便衣者積年累月跟蹤不舍」,他的住宅附近,日夜均有便衣人員監視他的行動,還備有房車。
蔣介石在接到這封密函後,並沒有召見白崇禧,而是讓「副總統」陳誠出面,對白崇禧說:「便衣人員是保護你的,我也有人跟隨。」
白崇禧回答道:「你現在是副總統,當然有此需要。我並無此必要。」
白先勇在紀念父親的書裡說,可是那輛吉普車卻仍舊一直緊緊跟隨父親,到他逝世。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心臟病發於臺北逝世,享年74歲。一代戰神隕落海島,他的墓地朝著大陸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