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虎將衛立煌:美國人眼中的常勝將軍,歷經坎坷終得善終

2020-12-22 塵封歷史過客

國民黨執政之後,蔣介石手下有很多厲害人物,最有名的就是他的五虎上將。其中被譽為虎將的衛立煌可謂家喻戶曉,一生歷盡坎坷,國民黨下野後,出走香港做生意竟賠的血本無歸,然而最終卻修得正果,演繹了一段傳奇而振奮人心的往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

1897年,衛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父親是個小鄉紳。不幸的是,在衛立煌8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衛立煌不得不依仗哥哥衛立炯,儘管如此,年幼的衛立煌在學業上卻十分刻苦,熟讀經史子集,華夏五千年歷史熟稔於胸。

清王朝腐朽,它的覆滅是板上釘釘的事:革命的思潮在那個歲月裡風起雲湧,為這個古老的中國重新煥發新的活力。辛亥革命,作為接受新思潮的衛立煌參加了新軍,追隨孫中山。但是不幸的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而初見成就的「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也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入了窮途末路的死胡同。

但是這一切卻給了衛立煌鍛鍊和思想解放的機遇。革命的烈火錘鍊了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以歷練,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塑造了他堅毅的性格:由於他在抗戰中出色的表現,他先後被提拔為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20年,孫中山先生曾將自己的一張大小為6寸的相片贈送給他,並題字:立煌同志孫文贈,足可以彰顯出孫老先生對於這一年輕後生的厚愛與關切。

光輝往事

衛立煌的確有著出色的表現:1918年,在南下討伐段祺瑞中,在隊伍潰敗的情況下,身先士卒,一指揮殘部反敗為勝;1930年,在中原大戰中,蔣介石命令其保衛南京,夫當關萬夫莫開。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為了突破相持階段的窘境,派遣岡村寧次親臨華北指揮作戰,一度拿下中原重鎮鄭州,衛立煌視死如歸、破釜沉舟,將鄭州從日本侵略者手中重新奪回,才保得中華大地的安全無虞;1942年,緬甸之戰爆發,中國軍隊遠赴緬甸作戰,然而交戰之中連連失利,戰事迫在眉睫,衛立煌再一次臨危受命,最終打通生命線滇緬公路,確保了後勤戰略物資運輸通道的暢通。

他是名副其實的虎將,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約瑟夫·史迪威曾這樣評價他: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美國國內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也將他稱為「常勝將軍」。

胸懷民族大義

事實上,衛立煌不僅是保家衛國的好男兒,還是在品格、人格上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華北事變爆發後,國內統一戰線最終確立。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同抵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然而蔣介石在策略上始終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主張,多次實施剿共。在這樣的思潮下,國民黨內部在對中共問題上保守、刻薄。但是衛立煌卻能做到一視同仁,視共產黨如兄弟,當八路軍缺少裝備之時,頂住壓力將部隊富餘的糧食、彈藥進行調撥。僅在1938年的一次援助中,他命令部隊一次贈送給八路軍25顆手榴彈,100萬發子彈,為中共敵後抗戰提供了莫大的支持。

高風亮節,實至名歸。然而衛立煌卻因為如此的舉動,一度被蔣介石懷疑是地下黨,軍統頭號特務戴笠也曾親自指揮情報機構對其進行秘密調查;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前夕,心力交瘁的蔣介石更是如坐針氈,指責衛立煌在東北抗戰中指揮不力,懷疑其心懷不軌,意欲將其置於死地。

衛立煌一度被置於危險境地,1949年1月衛立煌不得已逃至香港,最終才擺脫監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香港的歲月裡,衛立煌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以操起小買賣的營生,不想卻被騙子騙光了所有的錢,生活一度陷入困苦。

魂歸故土

1955年,在得知衛立煌的遭遇後,中共中央親自安排衛立煌夫婦由香港到達澳門再到達廣州,最終回到闊別長達6年的祖國的懷抱。

時任國家主席的毛澤東同志親自發電報表示慰問:先生返國,甚表歡迎,盼望早日來京,籍圖良晤。衛立煌在見到建國後國家欣欣向榮、無限生機後,親自手書《告臺灣袍澤朋友書》,殷切期盼兩岸統一,表達了內心殷殷桑梓之情。

後來,衛立煌先後擔任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為國家建設奉獻最後餘熱。1960年1月17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葬於八寶山,享年64歲。

後記

當代作家臧克家在詩歌《有的人》中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衛立煌屬於後者,生前不僅錚錚鐵骨,而且高風亮節,值得每個中國人尊敬。

相關焦點

  • 五虎上將衛立煌,國軍陣營裡真正的抗戰派,卻被蔣介石時刻提防
    他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最終授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美國人史迪威,稱他是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他的對手——日軍華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稱其為「虎將 」。在共產黨眼裡,他是圍剿紅軍的戰將,是支援八路軍的長官,是國軍隊伍裡堅定的抗戰派。他就是「常勝將軍」衛立煌。
  • 衛立煌:拒絕和蔣介石去臺灣,葬送國軍50多萬精銳,58歲回到大陸
    當時58歲的時候,丈夫叫衛立煌;妻子叫韓權華,那時52歲。作為安徽合肥人,衛立煌早年跟隨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活動,早期曾參加過兩次東徵、北伐、中原大戰,在國民黨中有很高的威信和資歷。與此同時,由於衛立煌有軍事指揮才能,戰功卓著,他還與陳誠、顧祝同、劉峙、蔣鼎文等同時代人物合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軍」。
  • 衛立煌原是老蔣的愛將,為何分道揚鑣?源於一個女人的去世
    在國軍高級將領中,衛立煌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早期,他是蔣介石帳下「五虎將」之一,是老蔣的得力愛將,但是到了後期,兩人卻分道揚鑣,衛立煌甚至還被稱為我黨在老蔣陣營中的最大
  • 國軍二級上將衛立煌在香港經商血本無歸,回歸後成為了副國級領導
    國民黨軍高官中真正會打仗的不多,衛立煌算是一位。他擔任過很多要職,是赫赫有名的虎將。衛立煌生於1897年,安徽合肥人。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不滿15歲的他加入新軍。大革命受挫後,衛立煌轉道武漢,加入湘軍,成為職業軍人,後追隨孫中山,歷經護法運動和討伐陳炯明。因為他為人忠厚,很受孫中山的器重和信任。孫中山去世後不久,國民黨就進入了蔣介石時代。
  • 國軍五虎上將,就數這一「虎」打仗最厲害
    國軍五虎將現在還沒有一個非常權威的說法,各種版本不盡相同。其中最為廣泛接受的當屬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這五人。    1.劉峙  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經扶,江西吉安人 ,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劉峙幼時生活坎坷,父親早死,後隨繼父移居湖南。因是外鄉人,劉峙備受同學的嘲弄和欺凌。這種經歷促使劉峙形成了極能忍耐的性格,在他看來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種渾容氣度。為了自勉,劉峙取其宅號為「渾容軒」。
  • 蔣介石生母王採玉一生歷經坎坷,卻為何最終能苦盡甘來母憑子貴?
    卻沒想到一位看相人無意中說的一番話竟從此改變了王採玉一生的命運。這位看相人對王採玉說根據相法,日後可生一貴子,晚年將光耀無比。故事的真假我們姑且不去深究。單說讓一位青年女子一輩子枯守青燈黃卷,也的確是有悖情理。就這樣,在堂兄的撮合之下,23歲的王採玉還俗嫁給了奉化溪口鎮上的鹽商蔣肇聰做續妻。
  • 衛立煌赴任東北一年,為何無所作為?夫人韓權華對此有不同見解
    第二任東北主政的人是陳誠,他主政期間將東北戰局進一步帶入到無底深淵,不得不說是我軍的好幫手之一,陳誠以總參謀長的身份擠走了熊式輝以後,自任東北行轅主任,不僅如此還取消了此前東北保安司令部
  • 調走一個人又調走一支部隊, 蔣介石經歷最恥辱戰役
    從1938年到1941年初的三年時間裡,十多萬日軍連續十三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未能越過一步,甚至將中條山稱之為盲腸。可是歸根到底,整個中條山戰役最後還是失敗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轉呢?說起來和蔣介石有很大關係,他調走了一個人又調走了一支部隊。 這個人是誰?這支部隊又是哪一支呢?事情還得從兩個人說起,一個是衛立煌,另一個就是楊虎城。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都是誰?
    陳誠 陳誠,浙江人,作為蔣介石的愛將,在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中都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直擔任國民黨的參謀總長,是蔣介石真正的智囊,為之出謀劃策,深受蔣介石的喜歡
  • 抗日戰爭龍陵戰役,前線國軍大獲全勝,蔣介石為何卻怒斥為恥辱?
    雖然隨著美國軍事援助的抵達,德械師已經不再是蔣介石麾下最精銳的部隊,但是其戰鬥力卻是毋庸置疑,因此宋希濂才得到了突襲龍陵的任務。不過宋希濂突襲龍陵畢竟是孤軍深入,宋希濂認為想要攻佔龍陵決不能直接強攻,而應該採取圍三缺一的戰術,故意放開龍陵西門,以此來削弱日軍的死戰之心。
  • 國軍核心幹將衛立煌,1955年突然回到大陸,此後升到副國級
    ——李清照在我國歷史上,歷經了幾十個朝代。每個朝代的更替都經歷了殘酷的戰爭,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樣的氣勢和決心,讓他們充滿的堅定的信念。戰亂時代我們無法選擇,只有勇敢面對才能取得勝利。在戰亂年代都有無數的英雄為國家和人民而戰,他們寧願犧牲也要堅守到最後一刻。
  • 蔣介石的一個操作,讓國軍加速崩潰,只有陳納德盆滿缽滿
    再三考慮之後,蔣介石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這就是他的八大金剛之一的衛立煌。衛立煌成名較早,在圍剿紅軍鄂豫皖根據地時表現優異,一度將根據地的金寨縣改名為立煌縣,以彰其功。到抗戰時期初期,衛立煌在二戰區擔任戰區副長官,實際負責戰役指揮。
  • 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為什麼要三次臨陣換帥?
    ——卡爾·貝克 自古以來臨陣換將都是犯了兵家之大忌,除非是主將戰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找人替換,不然的話,一般來說都不會換將。臨陣換將有許多不利之處,第一個說明,最高決策者用人失誤,從而導致士氣低落,對戰場上的估計不夠全面。第二個原因,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指揮方式,也導致整個戰役發生了改變,隨時都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 美國人眼中的亞洲四小虎
    美國人眼中的亞洲四小虎:1.泰國 2.馬來西亞3.印度尼西亞4.菲律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崛起了亞洲四小虎稱號,意思大概就是當時亞洲最強的國家,但是過去這麼多年,這當初的亞洲四小虎還現在怎麼樣了呢?國家尚且需要學習才能進步,那麼個人呢,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碌碌無為,就是因為固守舊念,不肯與時俱進,也不願意學習和改變自己,導致最後被時代拋棄,被身邊的人拋棄。要相信活到老,學到老的至理名言永遠不會錯。
  • 蔣介石的生母王採玉, 一位一生歷經諸多坎坷的女人
    青年時期的蔣介石與母親王採玉合影年輕的王採玉在一年之內連續摺子喪夫,精神上所受的刺激是難以想像的。再加上鄉鄰們都說她身遭不幸是因為「面相生得不好,既克夫又克子」,在曹家田的俞家簡直無法呆下去了。蔣介石的這位同父異母兄長並未遵照其父的遺囑,對後母王採玉「盡孝」,而是以蔣門長房長子之尊,與後母王氏常有爭執,不甚尊重,以致母子失和。對此,年輕的蔣介石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一直耿耿於懷。蔣介石的祖父蔣斯千原有兩個兒子,一名肇海,一名肇聰。長子肇海早夭無後,蔣家的產業均由由蔣肇聰承管。為使長門有後,蔣斯千生前曾決定將長孫蔣介卿過繼在長子肇海名下以繼香火。
  • 爭奪錦州:杜聿明獻妙計反制,本可救三十萬敗兵,蔣介石為何不聽
    老蔣又是個好面子的人,不肯自己背鍋。於是表面上只能說,要守錦州,同時兼顧瀋陽的防守。在蔣介石與衛立煌的反覆爭論中,我東北野戰軍已在1948年10月15日解放錦州,鎖住東北國軍向關內退守的通道,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 「五虎上將」衛立煌55年回北京,官至副國級,他的家人結局如何?
    而蔣介石麾下也有著名的「五虎上將」,這五人能徵善戰,數次屢立奇功,五人皆曾任職戰區司令官及以上職位。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五虎上將中的一員虎將,那麼這位將軍又是誰呢?解放後他和他的家人又去哪裡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衛立煌將軍於1897年出生於安徽合肥,其父因瘟疫早早病逝,所以全家的重擔都落在了他大哥一人身上。
  • 這個國軍上將,曾兩次企圖取代蔣介石,卻還能善終活到98歲!
    這個國軍上將,曾兩次企圖取代蔣介石,卻還能善終活到98歲! 要問蔣介石身邊誰最重要?絕對有人說是何應欽,每一個大英雄的背後一定有無數的小英雄,就連中國的罪人袁世凱周圍還有北洋三傑,那麼蔣介石身邊就有何應欽的存在,他和蔣介石一樣在東洋留學鍍金,後來又一塊師從孫中山,和蔣介石成為同志,在往後和蔣介石一起打造出黃埔系,成為黃埔軍校的二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