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論起民國時代的風雲人物,那麼蔣介石必定是榜上有名。眾所周知,一個成功的人士身後必定會有家庭對他的深刻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這句話用在蔣介石身上可以說是恰如其分,實際上,蔣介石的性格養成和他的母親王採玉在其幼時對他的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位民國政府掌門人的生母——王太夫人。
王採玉生於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從小深得父母喜愛,從小聰明伶俐,精於女紅,也頗通文字,自小就能念誦《楞嚴經》《金剛經》等佛教典籍。17歲時王採玉奉父母之言嫁給一位農民竺某為妻,不久生一男孩。男耕女織,本也還算幸福。不料,禍從天降,婚後不到三年,丈夫和幼子相繼夭亡。而王採玉的娘家此時也是家道中落,只能靠王採玉的母親姚氏苦苦支撐。走投無路之際,20歲的王採玉只好遁入空門,帶髮修行。本原以為會就此青燈黃卷了此一生。卻沒想到一位看相人無意中說的一番話竟從此改變了王採玉一生的命運。
這位看相人對王採玉說根據相法,日後可生一貴子,晚年將光耀無比。故事的真假我們姑且不去深究。單說讓一位青年女子一輩子枯守青燈黃卷,也的確是有悖情理。就這樣,在堂兄的撮合之下,23歲的王採玉還俗嫁給了奉化溪口鎮上的鹽商蔣肇聰做續妻。儘管兩人年歲相差二十多歲,但感情不錯,不到十年,連生兩男兩女,長子便是小名瑞元,後來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蔣介石。誰知好景不長。1895年,蔣肇聰病故,32歲的王採玉再度守寡,不久次子和幼女又先後染病夭亡。誰知屋漏又逢連陰雨,就在此時,蔣肇聰前妻徐氏生的大兒子蔣介卿又偏偏在這個時候要強行分家。試想,一個年輕寡婦,哪裡能受得了這麼大的一連串打擊?王採玉哭告無門,蔣家族人對他們孤兒寡母的遭遇也多是袖手旁觀。在困境中掙扎的王採玉本就生性剛強,在此逆境下,王採玉將自己全部的精神意志都寄托在了長子蔣介石的身上,這也是王採玉人生當中的最後一絲希望了。
王採玉對於兒子蔣介石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經常敦促蔣介石要努力學習,刻苦自強,長大好做出一番事業。蔣介石每次出門回家,王採玉都要查看蔣介石的行囊。外出時,也必問到何處去。蔣介石放學回來王採玉還要親自查看他的課業。平時,王採玉還教導蔣介石用冷水洗臉,做農活,分擔一些家務和應對禮節等等。如果蔣介石頑皮不聽話或闖禍時,王採玉也會動手打他,甚至打得很頻繁,用蔣介石的話說就是「夏楚頻施,不稍姑息。」
蔣介石19歲時,因為抗捐被官府抓進了監牢,王採玉由此深恨社會腐朽,她支持兒子剪去髮辮,還為其籌款去日本留學。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陳其美圖謀大事,讓盟弟蔣介石火速回國相助,作為孝子的蔣介石擔心家中老母會擔驚受怕,遭到牽連。於是,他給母親王採玉寫了一封信向其說明緣由,並且特寄了一張絕命照,可誰知,深明大義的王採玉卻回復到:「死生一視於義,勿以家事為念。」她相信,自己兒子的選擇不會有錯。而蔣介石也正是在辛亥革命中一馬當先直接攻進了浙江巡撫衙門,生擒巡撫曾韞,一時名噪全國,後來蔣介石在陳其美死後又成了江浙財團的代言人,一步步走向了權力的巔峰,昔日的「溪口無賴」蔣瑞元終於成了大氣候。
作為封建時代的一位女性王採玉的人生可以說是一生歷經坎坷,到了晚年卻最終苦盡甘來母憑子貴。這其中兒子蔣介石無疑是她最為值得驕傲的地方。雖然蔣介石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說他有很多的失誤和不足,但作為一個兒子來說,無論是他發跡之前還是飛黃騰達之後,蔣介石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孝子,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為母親的王採玉恐怕做夢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兒子會有呼風喚雨的那一天吧。王採玉一生的功績正如孫中山先生在1921年為王採玉寫的祭文中所說:
「恩勤辛苦,以撫遺孤,養之長,教之成」,「慈愛異常母,督責如嚴師。」
結語:人們常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順利的成長,他們可以為之付出一切,這就是母愛的偉大之處。作為母親,他們無所畏懼,只懂得付出,卻從不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