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表面上是基督教徒,內心卻受母親思想薰陶還是信仰佛教者

2020-12-22 陽光萬森

1926年8月的一天,宋家大小姐宋靄齡向蔣介石給小妹宋美齡提親,然後安排蔣、宋見面。宋美齡一眼看中蔣與眾不同的氣質,心裡就有些愛意,又加上蔣與宋家長輩的壓力,宋美齡決定嫁給蔣介石,但是提出三個條件:1、要求他一輩子只能信仰基督教。2、要他與鄉下結髮妻子毛福梅離婚,由她為唯一正式夫人。3、她婚後不擔任政府的職務。要蔣同意她提出的要求,可同意結婚。

蔣介石看上宋美齡是一個貌美才女,有財有勢,是他日後從政的好幫手,即同意她提出的要求。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行了轟動一時的結婚儀式。

蔣母王採玉,浙江奉化葛竹村人青年時命運不佳,先後遭到子夫夭亡的變故,年輕守寡,後出家當尼姑。23歲還俗再醀,做了45歲的溪口玉泰鹽鋪蔣肇聰的繼室,當上了老闆娘。1887年9月15日午後,王採玉在豐鎬房產下了蔣介石。後在1922年6月14日上午,卒於舊居內寢。

有人說蔣介石不信仰佛教,因為他在公開場合已對夫人宋美齡有過承諾,一生只信仰基督教,這是蔣作為公眾人物,為掩蓋人耳目不得已而為之。大家都知道蔣母王採玉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王太夫人對佛教敬信修行,不但能夠念金剛經、彌陀經並且能熟讀法華、楞嚴經;她不但是吃齋修行的老太太,而且是一個精研佛法的學者。蔣介石從小到大一朝一夕,在家裡都遵照母親的教導,虔誠篤信佛教,自然而然地,能夠潛移默化理解佛教文化的的內涵。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先母生平篤信佛法,深通教典,佛語機聲,常相和答;吃齋禮佛二十餘載,清素堅操,險難不足動其心者,蓋得力於釋氏為多;先母能背誦講解,楞嚴、維摩、金剛、觀音諸經;又復深明宗派;中正回家時,先母必為淳諄講解,指示不倦。」從小受蔣母佛教思想的薰陶,根深蒂固紮根於腦海之中。就連蔣的髮妻毛福梅也受蔣母佛教思想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在奉化金俄寺吃齋學佛,成了皈依佛門的帶發尼姑。

蔣介石從小就常隨他的母親王採玉,到普陀山「天福庵」進香拜佛;所以蔣到普陀山不住別的地方,必住天福庵。連普陀山最好的蓮池庵(文昌閣)四層洋樓房都不去住,這是蔣為了紀念她故去的母親,留一些念想的記憶。

據天福庵年長的僧人說:有一次一位政府人員來通知說:「蔣要到這裡來燒香拜佛,庵裡僧人急忙把大殿的香燭點起來,因為時間來不及,才未出山門迎接,只好穿起海青在大殿門外迎接。蔣到大殿脫帽向佛像敬禮,他很讚美「雙泉庵」的西方三聖像塑得好,然後從大殿後門出來,看雙泉。我們把他送出大門外,他坐上轎子,和氣地說聲:『謝謝!再會!』隨從拿出兩元銀元說:『這是蔣送的香錢』。後來聽說此次蔣在『梅福庵』拜佛,因喜歡仙人洞的水好,特在那裡取水燒茶喝。『梅福庵』的僧人還與蔣談笑風生,講經說法,可見蔣有深厚的佛緣。

關於蔣介石與普陀山的佛緣,主要是他的母親常常到普陀山進香,一直到撤退臺灣前,蔣還在普陀山小住了一個時期,以此證明蔣的內心還是信仰佛教的。1949年秋天,全國即將解放,蔣介石最後一次來到普陀山,有關他到「梅福庵」紫竹林拜佛問籤的事情,幾乎家全國皆知。蔣住在「梅福庵」,穿過飛沙灘就是紫竹林。有一天,蔣偕其子經國一同前往紫竹林參拜觀音菩薩聖像,由經國在菩薩前代表父親,虔誠默禱番,然後抽出一根竹籤,拿出答條子看,上面是七言詩四句:觀音大士靈籤第八十籤,上上。

直上高山去學仙,豈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白日常明照,忠正聲名四海傳。

蔣一看詩句,大為高興,認為是菩薩顯靈,指示機宜,真如打了一針興奮劑似的,因此,蔣到各寺院參拜以後,還皆送一點燭錢,買香拜佛誰說蔣不信佛呢?然而這首籤子的七絕詩是庵中僧人奉承蔣的詩籤,正好理解為蔣家皇朝滅亡的意思。

蔣興致大發漫遊普陀山大小寺院,一日來到「常樂寺」時間是下午2點鐘,該庵住持了尖和尚,午睡未醒,蔣已走進大門,庵中眾人全都不知曉,等到一位香燈的居士看見蔣蒞臨,趕快去把橫在大殿前的曬衣杆拿開,蔣已站在前面,需要前進了。前進的道路皆為障礙物所阻,弄得這位居士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蔣無法,只好由右邊走廊到側邊,又是一所廚房,適有一駐軍的一位夥夫,他又沒有見過蔣的真面目,還以為是什麼普通的遊客呢?即大聲呵斥趕蔣出去。

蔣見這位夥夫,無理可講,既可憐又好笑,只有向他點頭笑呵而已,轉身進入大殿,行三鞠躬禮這才出來。那位夥夫以為這位遊客給他斥走了,洋洋得意的由廚房走出,抬頭朝四周一看,見許多軍官恭候在門外,戒備森嚴,他這時才曉得剛在這個人決不是等閒之輩,後來長官告訴他:「剛在進來的就是老蔣。」這下子可把他嚇得魂飛魄散了。

綜上所說:蔣介石表面上是基督教徒,他從小受受母親佛教思想薰陶,內心還是一位信仰佛教者。

相關焦點

  • 為何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容易崇洋媚外?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是維繫古代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有一個現象比較明顯,那就是儒家思想作祟的國家,更容易崇洋媚外。每每看到在本國混不下去的白人,歐洲人也好,美國人也罷,到了日本韓國中國等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立刻就能滿血復活,大殺四方,左摟右抱,人人敬若神明。你要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吧,這道理講不通,日本和韓國是發達國家,我們國家近些年來的發展勢頭也是迅猛無倫。而混不下去的外國人在本國可能連個工作都沒有,更可能是個單身漢,沒房沒車沒票子,怎麼就能豪橫起來呢?
  • 古朝鮮用佛教治國,使其成為全民信仰,為何近代突然「改換門庭」?
    建國初期,統治者更擔憂的不是外來的禍患而是「內憂」,人民沒有統一的思想、信仰,國家無法凝聚也談不上強大。為使國家人民有統一的思想信仰,為使人民有凝聚力、國家更加富強,佛教文化被統治者逐漸接受。,將國家安定的願望寄托在佛教上。
  • 佛教信仰的特點是理性與激情
    克爾凱郭爾認為,信仰是對所信仰對象是否存在的信仰;如果沒有信仰,當然也就談不上幸福;同時,信仰與學說無關,與這種學說是否真實也無關。信仰其實是一種感情上的確認與相信,並因為這種確認與相信而獲得力量,從而在思想與行為發生一系列變化。所以,信仰是感情與理性融合的產物。
  • 從判教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
    受歐洲文明影響的全世界相互殺奪,遍求東西古今,沒有一種文化能夠在科學思想基礎上建立新道德。在這個世運轉變的趨勢中,中國應該回到自己的文化,以克己崇仁的根本精神來克服西方縱我制物的思想,濟世界末路之窮而作為世界的領導,顯現中國文化的真價值和真精神。他發起世界佛教大會,正是基於這樣的動機,力圖通過佛教來建設世界人類的新道德。
  • 搶頭香:信仰外衣下的信仰缺失
    要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有信仰的表現,唯一的標準就是這個人的行為是否與他聲稱信仰的東西相符合。千裡迢迢從外地來到北京,在雍和宮排隊等待幾天幾夜給佛燒香,表面上看,這是很虔誠的佛教信仰行為,但是,這種行為符合佛教的思想嗎?讓我們先看看佛教的燒香(或者上香)有什麼含義。
  • 信仰者眼中的佛教是什麼?
    事實上,嚴格意義上而言,佛教可以分作與其他宗教不同的標誌性的「佛教」,以及體現佛陀的經教三藏所論及的義理之學的「佛學」,關涉佛陀思想和學說之核心內容的,即修學實踐、踐行信仰的「佛法」。雖然,在一般的意義上而言,我們籠統地稱之為「佛教」,但是佛教和佛法、佛學這三者,就嚴格意義上而言,正如上述的那樣,是有著內涵上的區別及功能上的分工的。佛教的創立者為釋迦牟尼。這是一位古印度半島上迦毗羅衛小公國淨飯王的公子,俗家名為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在家之時,由巡視各地,而接觸到了人生的老、病、死的人們之痛苦不堪的狀況,由此萌生追隨印度沙門出家修學之傳統,捨棄太子之尊位,修學而苦行之願望。
  • 為什麼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要遠遠多於信仰佛教的人數?
    眾所周知,目前世界上信徒人數最多的高級宗教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據保守估計,目前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至少有20億,而佛教信眾遠遠低於這個數字。其中的原因為何?第一,基督教雖起源於東方的巴勒斯坦地區,但昌盛於歐美。
  • 佛教、基督教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第二章:信仰之路,告訴了我們答案。萊朋特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把「信仰之路」理解為「宗教之路」會更容易一些。連接太平洋、中亞、印度和波斯灣的通道上不只是貨物在流通,流通的還有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和神有關的,也就是宗教。在那個時代,宗教信仰是承諾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因此,各政權為了爭奪領地和子民,往往會利用宗教,使宗教的競爭變為了政治的競爭。
  •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深度解析 立體還原)天佑信仰是人類意欲的反映,體現出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本是無可厚非的心理需求;因為攸關人性,所以不可或缺。我們的先祖自從走出蠻荒,隨著智力開發,有了自我意識;獨立於天地間,難免彷徨與不安。
  • 信仰、革命與愛情的現代寓言——《宋家王朝》
    宋氏兄弟和姐妹,以及孔祥熙、蔣介石,都緊緊的圍繞在這兩個男人的周圍。宋查理和孫中山的信仰一致,他們都是基督教徒,同時也是革命者。很難想像信仰和革命在他們心中,是怎樣結合在一起的。但中國近代革命的歷史序幕,就是在這樣的信仰者們手中被揭開的。信仰是這部影片的中心主題,無論是宋家三姐妹的愛情婚姻,還是人生道路,都是圍繞著信仰進行的。
  • 《處女泉》,解析悲情故事表象下伯格曼對人類與信仰關係的探究
    在接連拍攝了《生命的門檻》和《面孔》兩部過渡電影之後,伯格曼又回歸到了對宗教本源的探究之路上,1960年的《處女泉》繼續質問上帝的存在以及教徒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在伯格曼心中,上帝總是曖昧含糊和沉默不語的,《第七封印》中上帝的缺席和《野草莓》中異教徒與基督教徒的爭執都表明了伯格曼對上帝的懷疑態度。在他的自傳《魔燈》中有這樣的記載「我討厭上帝和耶穌,特別是耶穌。
  • 佛音搖滾樂隊的主唱宣布不再信仰上帝?
    還是這個?通俗點說,基督搖滾的成員都是基督教徒。他們通常在音樂中抒發對基督的崇敬和基督教徒應有的信念。基本上表達的內容和CCM[當代基督教音樂]相似。曲風上來說一般都比較偏流行化的搖滾。,但「藉助音樂來表達在宗教內的感悟或者迷惑」這樣的歌曲還是比較多,早期的有:王勇《招魂》-1法會 2歌舞 3淨土近期的有:南無樂隊《南無》-佛經(往生淨土咒) 其實從歌曲形式上無法判斷這是佛教搖滾,但誰讓南無本就是搖滾樂隊呢。
  • 福音搖滾樂隊的主唱宣布不再信仰上帝?
    通俗點說,基督搖滾的成員都是基督教徒。他們通常在音樂中抒發對基督的崇敬和基督教徒應有的信念。基本上表達的內容和CCM[當代基督教音樂]相似。曲風上來說一般都比較偏流行化的搖滾。國內這樣典型的「佛教搖滾」的例子一時還找不出來太多,印象中除了早期的自覺樂隊,還沒有其他職業的宣揚宗教信仰的樂隊,但「藉助音樂來表達在宗教內的感悟或者迷惑」這樣的歌曲還是比較多
  •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一些僧徒的不良行為,不僅給佛教的發展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而且更使得佛門清淨不再,威信掃地,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而當時的統治者擔心佛教勢力發展過快,會對自己的統治產生不利影響,晉安帝元興二年,即403年,桓玄下令清理沙門,強令出家僧尼在見到帝王時要行必要的禮節,不作禮敬者,一律獲罪。
  • 富豪身家上億,曾不顧妻子反對毅然出家,後來他怎麼樣了
    信仰是人們心中的精神寄託,無助迷茫找不到方向時可以指引人們,約束人們的道德,提升精神境界。佛教的信仰遍布世界各地,有的人為了信仰選擇苦修,做一個苦行僧,通過讓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積攢福報,也有人選擇吃齋念佛,通過「八戒」證明自己的虔誠。
  • 從日記看蔣介石晚年的內心世界
    3對尼克森、田中角榮訪問北京的抱怨蔣介石在臺灣的統治較為穩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的支持與保護。蔣介石幻想與美國「平等合作」,甚至能利用美國,但其實臺灣只是美國全球戰略中的一顆棋子而已,它從來不會因蔣介石的感受而改變政策。美國是臺灣時代蔣介石屢受「挫傷」卻又離不開的最重要靠山,故他的日記中充滿著對美國的抱怨與謾罵。
  • 基督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
    本質上是人和畜生也是一樣,表面上是對萬物的尊重,但由於沒有對人之尊嚴與責任的認定,人和禽獸無異,便成了人可以不負責任的藉口,也成了對人權本身的踐踏。 基督信仰則不同,上帝在歷世歷代借著眾先知向人啟示祂自己,借著祂的獨生子耶穌啟示於世人(來 1:1)。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蕭伯納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日本推動朝鮮的西化進程1873年前後,朝鮮半島上在針對是守舊還是革新一事上發生了一場席捲全國的政變。霎時間,朝鮮從文官系統乃至軍隊幾乎癱瘓,所有人都在為自己儘可能的爭權奪利,遇事之後的執行效率不言而喻的低下。屋漏偏逢連夜雨,而就在這時,隔海相望的日本抓住機會發動了突襲。
  • 國之重寶——蔣介石帶去臺灣的中華道統、教統和學統
    1949年,蔣介石倉皇辭廟,永別大陸退居臺灣,終其一生,再未踏上故土半步。兩岸跨海而治,終成定居,隨之改變的還有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的命運。除了上述這些,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蔣介石,還帶走了中華的道統、教統和學統。道統1920年,出生剛滿百日的孔子第77代嫡長孫孔德成受封「衍聖公」。孔德成世襲了有890年歷史並可追溯西漢時期並且從宋仁宗年前就傳下來的「衍聖公」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