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是維繫古代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有一個現象比較明顯,那就是儒家思想作祟的國家,更容易崇洋媚外。
每每看到在本國混不下去的白人,歐洲人也好,美國人也罷,到了日本韓國中國等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立刻就能滿血復活,大殺四方,左摟右抱,人人敬若神明。
你要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吧,這道理講不通,日本和韓國是發達國家,我們國家近些年來的發展勢頭也是迅猛無倫。而混不下去的外國人在本國可能連個工作都沒有,更可能是個單身漢,沒房沒車沒票子,怎麼就能豪橫起來呢?
物質層面講不通,就得反思一下精神層面。國人精神的燈塔,最亮的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2000多年前說的話成了我們一生的道德準則。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更容易崇洋媚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儒家思想我們往往學了一半,還學偏了。比如我們奉行「以德報怨」的處事態度,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經常這樣。
其實這是孔子學生問孔子「以德報怨」的做法對不對,孔子翻了個白眼:你傻呀,別人欺負你,你還給他好處意圖感化他?那對你好的人,你怎麼報答他!誰給你痛苦,你就把痛苦還給他!
這才是孔子的本意。
第二個原因是儒家思想真的需要改良。
比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是我們最先接觸的儒家教條。說的就是我們應該謙虛謹慎,老成持重,別裝逼。即使是三個人中,也有值得我學習的。這種心理一旦形成,後果是巨大的。
潛移默化中,我們會覺得自己很差,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要經常向別人學習。學來學去,成了「邯鄲學步」,大同是大同了,整齊劃一是整齊劃一了,不過把自己的特質也給磨滅了。
而外國人講究每個人自由的發展,每個人都是最亮的,最閃光的,最特別的。別說三人中沒有我的老師,就是三萬人中也沒有,捨我其誰!
看看來華的老外給自己起的名字,有叫「蓋世通」的,有叫「李白」的。都是橫壓一世的名字啊!
儒家講究「和而不同」,搞著搞著成了「和而且同」了,外國人講究「我行我素」,「千人前面」。
儒家講「禮」,外國講「理」。
儒家講究用道德教化別人,外國則遵循叢林法則。
最後,儒家大部分成了表面上的偽君子,暗地裡的真小人。外國則大大方方的承認「我是小人」。
所以儒家最擅長的本事是替統治者維護封建教條,對不如自己的,使勁打壓;對比自己地位高的,無限諂媚。
於是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大多色厲內荏,驕傲與自卑畸形的並存,崇洋媚外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