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容易崇洋媚外?

2021-01-09 儒冠誤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是維繫古代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有一個現象比較明顯,那就是儒家思想作祟的國家,更容易崇洋媚外。

每每看到在本國混不下去的白人,歐洲人也好,美國人也罷,到了日本韓國中國等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立刻就能滿血復活,大殺四方,左摟右抱,人人敬若神明。

你要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吧,這道理講不通,日本和韓國是發達國家,我們國家近些年來的發展勢頭也是迅猛無倫。而混不下去的外國人在本國可能連個工作都沒有,更可能是個單身漢,沒房沒車沒票子,怎麼就能豪橫起來呢?

物質層面講不通,就得反思一下精神層面。國人精神的燈塔,最亮的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2000多年前說的話成了我們一生的道德準則。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更容易崇洋媚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儒家思想我們往往學了一半,還學偏了。比如我們奉行「以德報怨」的處事態度,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經常這樣。

其實這是孔子學生問孔子「以德報怨」的做法對不對,孔子翻了個白眼:你傻呀,別人欺負你,你還給他好處意圖感化他?那對你好的人,你怎麼報答他!誰給你痛苦,你就把痛苦還給他!

這才是孔子的本意。

第二個原因是儒家思想真的需要改良。

比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是我們最先接觸的儒家教條。說的就是我們應該謙虛謹慎,老成持重,別裝逼。即使是三個人中,也有值得我學習的。這種心理一旦形成,後果是巨大的。

潛移默化中,我們會覺得自己很差,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要經常向別人學習。學來學去,成了「邯鄲學步」,大同是大同了,整齊劃一是整齊劃一了,不過把自己的特質也給磨滅了。

而外國人講究每個人自由的發展,每個人都是最亮的,最閃光的,最特別的。別說三人中沒有我的老師,就是三萬人中也沒有,捨我其誰!

看看來華的老外給自己起的名字,有叫「蓋世通」的,有叫「李白」的。都是橫壓一世的名字啊!

儒家講究「和而不同」,搞著搞著成了「和而且同」了,外國人講究「我行我素」,「千人前面」。

儒家講「禮」,外國講「理」。

儒家講究用道德教化別人,外國則遵循叢林法則。

最後,儒家大部分成了表面上的偽君子,暗地裡的真小人。外國則大大方方的承認「我是小人」。

所以儒家最擅長的本事是替統治者維護封建教條,對不如自己的,使勁打壓;對比自己地位高的,無限諂媚。

於是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家,大多色厲內荏,驕傲與自卑畸形的並存,崇洋媚外也就不奇怪了。

相關焦點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可是如此「自私」的楊朱學派為何能與儒墨相抗衡,門人子弟眾多,信仰者不計其數。孟子更是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而這也是達爾文演化論的思想。莊子受其思想的影響,也提出了放自然,絕仁義,回歸自然的主張。所以楊朱後來又提出了,「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從而「樂生」,以"存我為貴",既不能"損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等「為我」、「貴己」的思想。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一個存世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既能使中國走向昌盛,也能帶給中國人痛苦。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也在這種情形下誕生。各種思想的出現,都是為尋求一個目的,那就是治世。能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例如秦國採取了商鞅的法家治國方針,最終使得國家強盛,嬴政時期一舉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可是法家並不是十全十美,法家最觸動的是上層的貴族階層,而且法家過於嚴酷,毫無人情。
  • 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他不只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先進教育理論和「溫故而知新」等實用學習方法,還常用實際行動關懷自己的學生。同時,也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好榜樣。
  • 論儒家和兵家治道思想的整合及其歷史影響
    孫子的「修道」已經變成了李筌的仁義禮讓,因此可以說,這是李氏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因為,李氏的「軍至無虜掠」等解釋,已經與孫子的「掠鄉分眾」(《軍事篇》)思想有很大的出入,這在他解釋孫子「重地則掠」(《九地篇》)一句時表現得更為明顯:「深入敵境,不可非義失人心也。漢高祖入秦,無犯婦女,無取寶貨,得人心如此。」他的解釋已經完全背離了孫子的本意。
  • 恭情走進儒家思想的歷史長河
    儒家思想淵源流長,影響深遠。空閒之時,心無所住,便隨手翻閱一些書籍,有所懵懂,有所思慮,也有所頓悟,漸漸體會到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致用無窮,又真實不虛。所看所知終歸亦片亦段。化生萬物時節,懷揣篤實之心,恭情走進儒家思想的漫漫長河,探尋儒家思想的源頭演進。
  • 蔣介石表面上是基督教徒,內心卻受母親思想薰陶還是信仰佛教者
    從小受蔣母佛教思想的薰陶,根深蒂固紮根於腦海之中。就連蔣的髮妻毛福梅也受蔣母佛教思想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在奉化金俄寺吃齋學佛,成了皈依佛門的帶發尼姑。蔣介石從小就常隨他的母親王採玉,到普陀山「天福庵」進香拜佛;所以蔣到普陀山不住別的地方,必住天福庵。連普陀山最好的蓮池庵(文昌閣)四層洋樓房都不去住,這是蔣為了紀念她故去的母親,留一些念想的記憶。
  • 臺北女孩看大陸丨兩岸的崇洋媚外
    根據臺灣網站(或是臺灣網民)的說法,臺灣是老外心目中的把妹地點,贏過中日韓(這是網絡上說的,咱們改成大陸日本韓國),原因有幾點:臺灣女性普遍開朗善良(這點沒錯),普遍教育良好因此有一定的英語程度(不止英文還會日文呢),外在奔放但仍有東方女性的小鳥依人及中國傳統儒家的保守體貼(這也沒錯),但由於崇尚西方思想因此某些部分獨立──比如不依賴男人金錢,完事後還會自己打車回家(這、這種獨立也太可憐
  • 談談「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背後:儒家思想對西漢法律的影響
    於是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立即就被漢武帝採納了,儒家學派的理論開始獨霸中國封建歷史的思想舞臺,而儒家思想極大的影響了西漢的法律思想。下面我們就談談儒家思想對西漢法律思想的影響:一、提倡禮法結合、德主刑輔這是要求以禮義教化和法律雙重手段來治理國家,而且刑罰是輔助手段,刑罰應該以禮義教化為標準,這便是「禮刑相為表裡」、「出禮人刑」。
  •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所以,儒家不是一個以德報怨為宗旨的學派,他們既是一群滿腹經綸的讀書人,也是當時最優秀的武者。孔子教授學員的依靠是儒家六藝,其中就包括駕駛戰車和射箭,而且精通儒家六藝的,駕車水平、射箭水平都是當時天下的一等一。例如,六藝中,對射箭有一個要求是這樣的:一名合格的儒家子弟,在和別人比試的時候,對方距離靶子100步,儒家子弟必須離靶子一百零一步,以示尊重。
  •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便是正統,為何歷朝執行的卻是法家?
    韓非子說,先秦四大顯學是儒、法、道、墨,可見法家不是儒家分支。早期法家與儒家的西河學派關係淵源很深,法家的李悝師從子夏,吳起先是師從曾申,後又師從子夏。後期法家則與荀子這一派關係很深。為這兩個儒家學派出了一大波法家人物,與這兩派的思想主張有很大關係。
  • 《南漢山城 》儒家思想的電影
    南漢山城 2017導演: 黃東赫編劇: 黃東赫 / 金薰主演: 李秉憲 / 金允石 / 樸海日 / 高修 / 樸熙順 /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包括日本、朝鮮在內的儒家文化圈,視漢家政權為華夏正統,餘皆蠻夷。1592年萬曆援朝戰爭(壬辰倭亂),明朝將士浴血奮戰痛擊倭寇,對朝鮮恩同再造;1636年皇太極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寧死不跪,朝野上下對清朝國書「大清皇帝」的表述嗤之以鼻。
  • 敬,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理念
    「主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條重要的倫理規範。所謂的「喪主哀」,「祭主敬」,也就是強調在從事喪禮和祭禮的時候,要避免徒具形式,而一定要有悲哀和敬重的心理。      「敬」的對象原為天地、鬼神、祖宗等,後來擴展到人事,通過一套繁複的禮儀來表達「敬」,的心理。
  • 儒家思想實為一「養生」哲學,這一事物被它養了2000多年
    即便如此,不喜動蕩、追求養生的精神內涵卻留了下來,為此還形成了一項傳承千古的另一「養生」學派思想,這便是儒家思想。不過與道家所不同的是,儒家追求的絕非個人養生之道,而是社會制度——封建君主專制的養生之法。而且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它這麼一養,就是2000多年。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儒家思想有利於大一統,中國人大一統觀念兩千多年根深蒂固,儒家是有貢獻的。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他在世時,雖然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但卻以博學多識而馳名魯國內外。他逝世時,魯哀公在誄詞中尊稱他為「尼父」。戰國時,百家爭鳴,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儒家後學對孔子自然倍加頌揚。
  • 明白了儒家「愛有等差」思想才知道,我輸給了人性
    那麼我國為何會有「人情」關係社會出現呢?原因可能與儒家有關,但人情中不公正的「特權」,與儒家無關,僅與人性有關。我們會更加尊敬、親近我們的父母,而不是拿一樣的態度去面對路人父母,這是符合儒家之「禮」的。為何儒家要強調這個?
  • 《于成龍》裡的習習儒風:「一代廉吏」的七大儒家解讀丨原創
    央視推出的歷史類電視劇常有「讓歷史照進現實」的借古喻今之意,在國家大力推進反腐倡廉、從嚴治黨以及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下,《于成龍》的播出可謂意味深遠。于成龍是在傳統儒家教育的滋養和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士大夫,他的生命中洋溢著蓬勃的儒家氣象,《于成龍》也生動體現了這一點。
  • 從《紅樓夢》之賈政為人處世,窺探儒家思想之精髓
    唯獨賈政,持身中正,為人謙恭厚道,深悟儒家處世為人之真諦,不妨暫且摒棄「假正經」之主觀看法,且從儒家思想精髓,探看賈政為人處世之「正經」,或可對賈政能有一個全新的認知視野。賈政忠心侍君,具有古賢者情懷賈政作為封建時代的士人形象,身居朝廷官職,就不得不提到他身上的忠君思想。儒家經典《論語·八佾篇》有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為君主使用臣子,應當遵循「禮」的原則,而臣子侍奉君王,則要遵循「忠」的準則。
  • 漢元帝時期,儒家徹底實現了其文治理想,為何大漢帝國卻走向衰落
    在漢代,直到漢武帝之後的第三位皇帝—漢元帝時期,皇帝空前崇尚儒學,儒家思想才真正佔據了核心地位。那麼儒家上臺後做了什麼?他們在大漢衰落的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漢武帝時期實際上只是提高儒學地位,將其奉為官方的統治思想而己。在漢武帝時期,其他各種思想學派並未被完全禁止,儒家以外的學者已然可以公開教學,入仕為官。漢武帝只是想用一種有利於其施政的思想,來代替當時佔據統治地位軟弱武力的黃老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