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黃東赫
編劇: 黃東赫 / 金薰
主演: 李秉憲 / 金允石 / 樸海日 / 高修 / 樸熙順 /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
語言: 韓語 / 滿語
上映日期: 2017-10-03(韓國)
片長: 139分鐘
後臺回復片名看劇
韓國平均每天上映兩三部外國電影(2015年上映311部美國電影、363部日本電影),市場競爭無比慘烈,為求得生存,韓國電影每每煽情過度、用力過猛,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素媛》、《熔爐》亦莫不如此,社會意義、票房價值之外,藝術品質乏善可陳。
題材一旦涉及戰爭、歷史和民族情感,導演的內心更是完全失去了平靜,象李滄東那樣每部作品都經得起咀嚼的非常罕見。
《鳴梁海戰》(2014)民族自豪感爆棚,歷史真實度貽笑大方;《暗殺》(2015)對刺客澎湃、冷酷的內心世界和理想主義激情毫無感知,淪為韓版抗日神劇。
然而,表現丙子之役的《南韓山城》卻令人刮目相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真實的人性,敢於正視恥辱的歷史;韓國新興電影人越來越自信、強大,一如前輩的《誤發彈》(1961)、《薄荷糖》(2000),一手抓票房,一手抓藝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包括日本、朝鮮在內的儒家文化圈,視漢家政權為華夏正統,餘皆蠻夷。1592年萬曆援朝戰爭(壬辰倭亂),明朝將士浴血奮戰痛擊倭寇,對朝鮮恩同再造;1636年皇太極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寧死不跪,朝野上下對清朝國書「大清皇帝」的表述嗤之以鼻。
為解除進攻明朝的後顧之憂,皇太極以「朝鮮敗盟逆命」為由入侵朝鮮;南漢山城翹首以盼的援軍畏敵如虎,不惜暗殺朝廷密使;滿清鐵騎勢如破竹,北門之戰打出150比1的戰損比,以兩人陣亡的代價殲滅300朝軍。
歷史就是已經發生的一切,現在和未來都是歷史的延續和投射,怎樣解析歷史和其中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或群體的格局。
影片不願貶低、醜化任何人,對主戰派鄙視蠻夷、奉明朝為正朔的豪情,對主和派保全蒼生社稷的忍辱負重,表現得都很到位。因擔心帶路的老人為清軍效命,主戰派手起刀落,但對老人遺留的孫女又充滿內疚和憐憫。
朝鮮大臣不滿清軍陣營中的朝鮮人炫耀紅夷大炮:「閣下也是朝鮮人,何出此言?」
不料,「朝奸」竟氣得嘴唇顫抖,義正辭嚴地痛揭朝鮮自身的瘡疤:
我的父母是奴隸,所以我一出生就是個奴隸。在朝鮮,奴隸不算是人,再也別說我是朝鮮人!
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
不正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嗎?用富蘭克林的話來說: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祖國!
編導能有這樣的視野、心胸,令人肅然起敬。
皇太極20歲開始徵戰四方,37歲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優待鮑承先、范文程、羅繡錦等漢官儒家,汲取儒家文化的精華,非尋常蠻夷可比。
皇太極致信朝鮮國王,影片的表現簡約而不簡單:
「你一而再地違抗於我,就連你的愚鈍,也是我的無德。我正是困擾於此,才跋山涉水來到你這裡……打開城門,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我會傾聽你的訴說,你可以毫無顧忌地訴說一切……」
因為我的過失,才讓你愚昧到自尋死路——皇太極的檢討居高臨下,數百年後也能感覺到朝鮮君臣的驚詫、憤怒和屈辱:清酋如此狂妄無禮。
「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皇太極正在小心翼翼地實踐他對仁義的理解,而朝鮮、明朝也正在和將要經歷皇太極們帶來的強烈陣痛。
困守南漢山城47天後,朝鮮國王親至皇太極面前伏地請罪,史稱「丁丑下城」:
阿克頓說歷史是個邪惡的老師,只對自由人述說真相。唯有自由人才有資格和能力從中汲取歷史教訓。《南漢山城》再一次顯示,藝術是哲學最精準、鋒利的剃刀,呈現歷史和人性最本質的部分。
雲長走麥城仍是英雄,知恥而後勇的民族必將再起: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依舊屬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