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韓國電影略顯疲態,偶有幾部被誇贊的電影,相較於他們的「前輩」也遜色不少。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耐人尋味的電影,今天就要談一下其中一部被人熱議的電影--《南漢山城》。《南韓山城》在韓網稱為「舌戰片」。儘管它並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舌戰片」,但卻讓韓國觀眾們重新重視起「語言的力量」以及 「臺詞的重要性」。顧名思義,「舌戰片」故事的主調不是靠刀光劍影,而是靠唇槍舌劍。在無聲電影時期,時不時穿插在影片中間的「臺詞」就已經極為重要,而有聲電影時期的到來,更是要求編劇與導演用心打磨臺詞。如今,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人們將那些優秀的臺詞截下來,當雞湯補品,當人生座右銘,可見在這視覺化的世界裡,看不見又極其抽象的語言還是沒有失去其力量。
當我們習慣於「高密度」、「高視覺特效」的現代電影之後,這部電影著實難得。它看起來又慢又長,沒有出眾的動作戲,沒有後宮佳麗間的明爭暗鬥。它的舌戰是為了國家、君王與百姓,討論的是生與死、名與義、體和魄的問題,它深入淺出,每一句臺詞都發人深思,令人覺得每個字都充滿了力量。自韓國觀眾高舉「舌戰」的概念以來,我們看到了「舌戰」與特效巧妙融合的《與神同行》1、2部,同時今年更有主打「舌戰」的諜戰片《工作》。當然,韓國還有一檔2013年開始就備受矚目的綜藝《舌戰》,在它的影響下也令「舌戰片」的概念更容易的被理解和接受。
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以1636年的丙子胡亂為背景。在觀影過程中,或許我們無需去追究這部片子是否符合歷史的真相。畢竟從史實到小說,再從小說到電影,兩次改編之下,「故事」或許已經和真實的歷史漸行漸遠。更何況,歷史本身也並不公平公正——歷史敘事常常為政治、社會所左右,而與現實歷史有所偏差。相較於其他史實改編的電影,《南漢山城》沒有跑偏太多,至少,它沒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大多數歷史類電影通常會強烈的去劃分敵我,以此來確立一個歷史的正統。但是在這部影片中,無論是吏曹判書(崔鳴吉)主和還是禮曹判書(金尚憲)主戰,他們都是憂國憂民的,他們都在為君主和這個王朝而擔憂。這個電影最微妙的就是連滿清的勢力也變得沒有那麼可恨,叛國的鄭命壽都看著有些可憐。
這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影片開頭時所說的,即便滿人不進攻朝鮮,朝鮮內部也會自己土崩瓦解。當時的朝鮮王朝國小勢弱,又過分依賴明朝,吏治腐敗等問題層出不求,人心早已渙散。他們早已是一盤散沙,不需要大風大浪,只要滿人輕吹一口氣,就能讓朝鮮「隨風飄散」。片中的山城四面圍牆,且樹木高大,地勢顯赫,利於防守,因此可以給朝鮮人許多緩氣的機會。然而仁祖猶豫不決,處事不夠英明,從外援軍將領的話中更能聽出,仁祖早已丟了民心。但,他是昏君嗎?他自己吃不上飯的時候也在擔心士兵和百姓能否吃飽穿暖。他不明事理嗎?他堅定地想要活下來,因為只有活下來才能繼續守衛百姓與江山。他一點民心也未得到嗎?看著他身裹藍袍,摘下王冠,山城的百姓無不痛哭流涕。那他怎麼了?
他大概是困在了自己的「心」城裡,就如他把自己的身體丟進了封閉的山城一樣,不敢踏步出去,不敢打破常規。他圈地為王,固步自封,身體的封閉與孱弱,也令他的思想與眼界越來越弱小。這隨時可能被打散的朝鮮,可能就是他脆弱精神的具象。幸虧,他有兩個忠臣,隨時為了他、為了國而操碎了心。
什麼是君王,什麼是王朝,什麼是禮樂,什麼是名分?崔鳴吉和金尚憲各自在對這些概念持有不同的想法。崔鳴吉主和,認為只有活下來才有機會開闢新的路,樹立新的禮樂,找到新的名分。但金尚憲主戰,認為卑躬屈膝就是喪盡了禮樂與名分,活成鴻毛,這不如死成泰山。
吏判和禮判雖然他們經常「舌戰」,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但私下兩人卻相互尊重。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明白對方雖然與自己觀念不同,但終究還是「忠誠愛國之人」。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兩人常常與領相(金鎏)等其他大臣針鋒相對的原因。領相等大臣難以用主和或主戰去劃分他們,他們只會見風使舵,眼色行事。他們只顧私人得失,昏暗無能,不僅如此,還經常利用自身權勢壓迫手下與百姓。與崔鳴吉和金尚憲相比,忠奸之別,一目了然。這場忠臣間的舌戰沒有停步於兩位文官之間的爭論中,就連武將也參與其中。武將李時白和崔鳴吉自小就是摯友,當崔鳴吉問他怎麼看待現狀,他卻說不知道。事實上,他比誰都知道,落後的兵器,病弱的士兵,所剩無幾的口糧,面對的卻又是強大到不可匹敵的滿軍。這也是為什麼他用「舌戰」的方式多次對抗領相的命令,他不想有更多的犧牲,雖是一代不識文人筆墨的戰士,但卻從未忘記憐憫之心。
和《南漢山城》一樣,今年上映的諜戰片《工作》也被韓國輿論定義為「舌戰片」。《工作》雖然沒有《南漢山城》那般富含深度的價值爭論,但卻有其自身的價值。片中的主人公作為特務,很少拿出槍械,更多的是憑著手中的買賣和一張嘴來完成自己的任務。而這任務是如此的困難:說服那個大多數國家領導人都說服不了的「朝鮮領導人」,換言之,他說服了那個永遠蒙在面紗中的國家。《工作》在韓國備受矚目有許多原因。其一,在於2018年朝韓關係迅速緩和的時期,這部電影相當討喜。其二,過去有很多朝鮮特務在韓國的故事,但這次卻是「南派」的韓國特務在朝鮮的故事,可以說非常的令人耳目一新。其三,導演為了儘可能的復原平壤的風景,不惜花了大價錢購買了許多朝鮮視頻。據消息稱,這些都是通過一些秘密渠道,好不容易淘到手的。
其四,再現了李孝利與朝鮮歌手同臺的事件,李孝利更是本色出演。(「李孝利 飾 李孝利」成了個梗)其五,不再是單方面的黑朝鮮,開始聯動韓國國內的政治氛圍與政治事件(大選與地方選舉),證明了那句「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雖然有些老套的)真理。而且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確實更令人深思。《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我們以為的對手,他雖然不屬於「我們」,但他不是真正威脅「我們」的存在,真正令我們崩壞,令我們猜疑、受傷的存在,就在「我們」的內部。我們的內部總有人利用第三者「他(對手)」來煽動我們的情緒,而真正可怕的就是煽動者,而不是那個遠方的對手。就像《鐵雨》中所說的「停戰國的國民害怕的不是停戰本身,而是利用停戰煽動民眾來保全自己利益的政權」。這就是朝韓過去與現在的真實寫照,也是大量朝韓關係為背景的電影不可避開的話題。
這一點《南漢山城》與《工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前者在講朝中奸臣於內部作亂,使王朝自我瓦解,而後者講的是敵我狼狽為奸,欺瞞人民大眾。但兩個故事都在模糊一個所謂的敵我界限、善惡評判。也只有在這個所謂的界限真正消失之時,真實的忠奸與善惡才能為人所辨明。還有,兩部電影中的打鬥戲,更多的是在展現故事發展的情況,以及雙方矛盾的激化程度。我們很難看到新穎的動作戲,以及大快人心的槍戰。這種「武」襯託「文」的情況,令「舌戰」難以擺脫真正的「戰爭」,換言之,舌戰與武戰相互碰撞時,我們才能更大程度上體會到片中的矛盾。
舌戰片除了能給我們帶來一次「語言盛宴」,同時我們還能看到相較於同類片而言稍慢的節奏。得益於此,我們可以在《南漢山城》看到大片段雪原與山林的景觀,在《工作》中看到上世紀北京與平壤的風景。
同時,在拍近景時,《南漢山城》的人物不在正中央,更多是在左側或右側四分之一處,這樣的鏡頭卻在這部影片中帶來了極大的美感。《工作》則讓我們看到了飽和度極高的色彩感。通常在拍史實題材的電影時,製作人會調低飽和度和對比度,但這部電影卻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描述朝鮮這邊的情況時更多的是強烈的暖色調,韓國這邊的情況更多的是陰暗中的冷色調。可見這種高飽和、高對比是為了更好地烘託出朝韓兩邊截然不同的氛圍,形成更強烈的視覺對比。
然後……還想在說點什麼,但卻覺得一旦寫下去大概會沒個頭,所以今天就先寫到這裡,嘻嘻。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談談你們的看法與感受。
最後,我在做一個公號【來之電影】,歡迎大家來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