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山城》:位卑未敢忘憂國?

2021-02-07 秦朔朋友圈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291篇原創首發文章


近期看過最好的一部電影,是韓國人拍的《南漢山城》,導演是曾經執導過「國民催淚彈」——《熔爐》的黃東赫

故事的歷史背景並不複雜:明崇禎九年(1636),滿洲首領愛新覺羅·皇太極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並率軍入侵時為大明屬國的朝鮮。「滿萬不可敵」的八旗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朝鮮王室趕到了南漢山城,仁祖李倧在此避難47日,最終喪節受辱,此為朝鮮歷史上的晦暗一頁。

同樣是「丙子胡亂」的題材,《南漢山城》會令人想起2011年的韓國年度票房冠軍《最終兵器:弓》,這兩部電影對於歷史細節與搏殺場面的打磨都頗具匠心。視覺上,女真人腦袋後面那一串不同於清末造型的「金錢鼠尾」是按照史料復原的;聽覺上,入侵者從將帥到兵士,皆操正宗滿語發音,中國人拍不出的,韓國人拍得非常好。

相較於畫面震撼的《最終兵器:弓》,《南漢山城》的長處在於別出機杼的意蘊。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位卑未敢忘憂國」這類理念相悖,電影創作者的立場在於——懷王死了就該屈氏貴族去哭,「亡大清」有時真不等於「亡天下」。

獵一圍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李商隱《北齊》

《南漢山城》的故事與騰訊「短史記」前段時間那篇《南中國集體抗旨》描述的史實頗有近似之處,後者聚焦的乃是庚子國變中的「東南互保」一事。依我之見,大家剛追完的《如懿傳》裡的「宮鬥」情節,在庚子年這裡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辮子戲真正的「宮鬥」升級自然是在變局迭出的晚清。

端郡王載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取代光緒上位,故意激化太后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他的錦囊妙計便是偽造洋人要求慈禧歸政光緒的「照會」,不肯放權的慈禧信以為真,便拉攏起烏合之眾,憤而對列強宣戰。「我這個年紀的人發動戰爭,不能總讓年輕人去死」,電影《敦刻爾克》裡英國老船長堅守的公道,在封建歷史傳統中是沒有市場的。載漪與慈禧之所為,便是諶旭彬先生總結的「以個人權位為決策依據、以操弄民意為實現手段,不惜以千萬普通人的身家性命為代價」。

問題的核心不是「打不打得過」,而是「失道寡助」。滿族朝廷不理智,漢族督撫便積極採取自救措施。1900年6月26日,由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電報局督辦盛宣懷等人牽頭,南方諸省巡撫派員出席,地方督撫們在上海同各國駐滬領事議定出「東南互保」條約,其主旨可歸納為:慈禧對你們宣戰,我們保持中立,願與列國相安無事。

而在《南漢山城》裡,徒有狹隘自私的權貴將安寧之地變作「生民何計樂樵蘇」的獵場,「哀民生之多艱」者卻不復力挽狂瀾的功用,兵燹(xiǎn)之禍就只得無辜百姓承受了。《南漢山城》在譴責清軍入侵的同時,用了更多的篇幅去告訴觀眾,為什麼這個行將覆滅的流亡政權並不值得同情。

麾下炙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破陣子》

《南漢山城》的首個可取之處在於,它在那場「圍城戰」中直面了祖上面對蠻夷入侵時的傾頹虛弱。在驍勇善戰的滿洲八旗面前,李氏王朝從上到下皆為盤中餐、麾下炙、待宰之羔羊魚肉。如片中降清翻譯所言「朝鮮的問題一般來自堡壘之內」,仁祖朝真正的弊端並非軍事上的「承平日久,兵不能戰」,而在於政治上爭權奪利的派系太多,彼此的掣肘攻訐即便在非常時期亦未見緩,這加劇了國力的內耗。

領議政(首輔)金鎏是朝堂之上的絕對毒瘤,他的日常操作便是搬弄君臣綱常、禮法體統,動輒往股肱之臣身上潑汙水、捅刀子。戲文裡常將金鎏這樣的人稱為「奸臣」,這個提法頗值得考量,須知在君主與體制面前,這類人相當忠誠,是非常稱職的臣子。金鎏們貽害的從來是平民百姓,所以他們不見得是皇帝眼中的奸臣,卻一定是天下人心中的奸賊。

吏曹判書(吏部尚書)崔鳴吉是事實上的鴿派、鷹派眼中的投降派、奸賊眼中的賣國賊,他同時是朝鮮國王派去與清軍談條件的使臣。《南漢山城》在崔鳴吉人設的塑造上著實有些超前,這使得觀眾能在這位王室效忠者的身上看到不少現代文明的鮮活血液。

夾在朝廷與蠻夷間奔走、經常弄得裡外不是人的崔鳴吉,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為民請命的鬥士。與其說他的和平主張既服務於君主,又兼顧了黎民利益;不如說他的和平主張雖服務於君主,更兼顧了黎民利益。當「君主失節」與「百姓喪命」這樁矛盾產生衝突後,崔鳴吉一面為禮崩樂壞的敘事慟哭,一面卻竭力勸主求降,確保生民免遭塗炭。一虛一實之間,崔鳴吉的作為已然領先於他所處的時代,也叛離了他所供奉的知識系統。

當然,從電影的題旨來看,崔鳴吉的「超脫」是有重要意義的,它可作為當代人的鏡子。

禮曹判書(禮部尚書)金尚憲是電影中矛盾最多的一個人物,與守備使李時白這樣屬性純正的國家軍人不同,這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主戰派抵抗之原由並非是純粹為了君主,而是為了崔鳴吉眼中虛幻的道統。在金尚憲的價值體系中,和平時期的「忠君愛國」是一回事,兩者高度統一;一旦進入戰亂,他的主張便自行轉化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份根本不管君主「要不要、想不想、怕不怕」的執念一如架著宋真宗到澶州前線鼓舞軍心的宋相寇凖。

相較於一乾屍位素餐的奸賊,體恤士卒、秉公執法的金尚憲看上去很像正面人物,但結合他那充滿局限性的初衷,我又實難將他與「明辨是非」的字眼聯繫起來。在渡口的橋段中,身為朝廷高官的金尚憲毫不留情地殺掉了一位願做「遺民」的老漁夫,他例行殺戮之時姿態同樣篤定,只因那位無辜百姓願給清軍帶路以換取口糧。金尚憲身上體現的悖論在他所處的時代同樣無法解決,一個人為了維護君權而侵犯民權,為了維護氣節又抨擊君權,最終的結果便是在道德和現實中雙雙失去存身的合理性。

金尚憲的悲劇在於他誠懇地恪守了虛偽的主義,他愈是誠懇,便愈是激發了主義的虛偽。

齊解甲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述國亡詩》

在電影中,於「是否向大清俯首稱臣」這件事上,各方未能達成共識。鷹派認定此乃喪權辱國,斷不可為;鴿派卻覺得性命都沒了,談什麼氣節。國王當然也非常糾結——投降便是對宗主國的背叛,不投降便有身首異處的危險。金尚憲曰「一國之君不該在天下人面前苟且偷生」,崔鳴吉曰「為百姓創造活路的國君才叫好君主」,顯然後者的「包羞忍辱論」兼顧了仁祖李倧的求生欲與負罪感。

李朝之所以不願屈從「蠻夷」,不僅是出於對明帝國在「壬辰倭亂、丁酉再亂」這樣的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的感激,更是基於其自身對於儒家文明體系的深度認同。有必要提及的是,大明在「丙子胡亂」之際真的派出水師前往救援,無奈軍隊未到、朝鮮已降。一百多年後的乾隆年間,英祖李昑通過使節從北京購入《明史》,才得知還有這回事,不禁感慨:「試思崇禎時景像,清兵滿遼陽,流賊遍中原。然猶欲涉海出師,遠救屬國,中夜念此。不覺淚下。」

歷史上的「中朝關係」確實成了《南漢山城》一片再好不過的宣傳噱頭,可若誰真的覺得電影裡的流亡政權認同的是儒家的「仁義」,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從王室宗親到滿朝文武,實際上不肯放棄的是更富智慧的權力結構,是一份「外儒內法」的執政參照。仁祖朝是否做到了「仁義」,僅從片中朝堂討論守城將士禦寒問題的段落便可窺知一二。

兵曹判書:對將士來說寒冷與露宿稀鬆平常,當太陽升起,他們會重新恢復元氣。

仁祖:我軍在挨凍,兵判卻只等著太陽升起嗎?

領議政:挨凍的並非只有我軍,敵人也一定在挨凍,士氣低落。

仁祖:因為敵人也挨凍,所以我軍就該挨凍嗎?

宦官:不如收集城內宗親士族的衣服分給將士。

領議政:如此有損體統,王室與士族若失去威嚴,這寒冷孤城中的百姓將失去依靠。

祖:領相所言亦有理。

對於百姓而言,守城者是朝廷的兵;可在權貴眼中,守城者卻與百姓無異。即便那些將士與壯丁是眼下抵禦虎狼之敵的最後一道屏障,但當他們在城牆上凍得連武器都拿不起來的時候,權貴仍然對他們的死活不管不顧。為了餵飽象徵著君主尊嚴的馬匹,金鎏竟提出將城頭將士禦寒的草袋子與百姓房屋上的茅草統統扒下來,而這樣「喪人心」的建議最終竟也得到採納。對民眾如此不仁不義,不亡才算怪哉。

有一幕是崔鳴吉和金鎏去清軍大帳談判,金鎏質問為入侵者擔任翻譯與嚮導的鄭命壽為何賣祖求榮,「朝奸」是如此回復的:「領相,我的父母是奴隸,所以我一出生就是奴隸,在朝鮮,奴隸可不是人啊!再別提我是貴國人。」

另有一幕是金尚憲委託熟悉地形的鐵匠冒死出城求援,鐵匠推託道如此大事非賤民可為,禮部尚書卻也真誠地說:「現在國家處於危機中,哪有什麼貴賤?」鐵匠的回應同樣不卑不亢:「吃喝玩樂、打人關押的時候,都是有貴賤的,肯定有人比我更合適。」

能理解這兩層意思,即便不通歷史,也無礙理解這部《南漢山城》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friends@chinamoments.org

相關焦點

  • 陸遊愛國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欣賞
    我們知道,陸遊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尤其是他的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成為千古絕唱。下面,我們就陸遊的這句話進行解讀,願意與大家學習和共勉。「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句話的出自於宋陸遊《病起書懷》。這裡的「位卑」的意思是地位低下。
  • 《赤伶》和七七事變:位卑未敢忘憂國,哪怕無人知我
    位卑未敢忘憂國 哪怕無人知我」這兩句,知名度和傳唱度都很高。這首歌不僅爆紅,而且久唱不衰。今年6月22日,李玉剛翻唱了《赤伶》,並且為它專門創作拍攝了劇情MV。可見這首歌,在藝術上被認可,在市場上受歡迎。這首歌究竟是怎麼迷倒我們的?先從它背後的故事說起。
  • 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個看城門的小官,為何能阻止「熙寧變法」?
    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個看城門的小官,為何能阻止「熙寧變法」?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朝野異口同聲的保薦下,擔任參知政事,開始革除舊弊,推行新法,史稱「熙寧變法」。變法旨在富國強民,改變積弱積貧狀況。
  • 《南漢山城》生之路
    生之路——觀《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被譽為韓國2017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但它的知名度卻遠不如幾年前的同類歷史電影《鳴梁》。前一個星期我在尋找這部電影時發現,主流的網站都無法找到這部電影的片源,據我看的剪輯來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因為片中的主題是朝鮮反抗大清帝國的入侵之故。  我撇開敏感問題不談,就以朝鮮民族的角度,以這部電影本身的角度來淺談這部電影。
  • 位卑豈敢忘憂國之一 大明死間許儀後
    在這場戰爭中,不少知名或不知名的小人物位卑不敢忘憂國,投身其中,在民族自由和尊嚴的祭壇上,奉獻了自己的熱血,又功成身退,青史不留名,實在是浪漫至極的又深沉如鐵的愛國英雄,值得我們銘記。他們是:一、死間許儀後:江西吉安人,行商途中為倭寇所擄賣到日本,所幸有醫技之長,救了當時日本舉足輕重的薩摩藩島津家的小孩,成為御醫,並和藩主島津義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定居日本,娶妻生子。
  • 和比戰難——《南漢山城》
    電影《南漢山城》講述的就是1636——1637年的「丙子胡亂」,朝鮮君臣被困在南漢山城之內47天。面對四面被包圍,朝鮮君臣在「死社稷,還是降清」之間進行著艱難的選擇。 南漢山城之內,」主和派「和」斥和派「之間的矛盾是主線,也看出朝鮮當時內部黨爭矛盾的激烈。這部電影最被稱道的地方是它對歷史的態度。長久以來,我們的歷史教育有一個刻板的印象:主戰=愛國,主和=投降=賣國。
  • 《南漢山城》賽德克巴萊 與 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給了另外一個出路。為了避免身死族滅的下場,選擇投降,三跪九叩,不得不承認,苟且偷生,也是需要勇氣的。拋棄所有的道德判斷和感情成分,投降,或者是反抗,這兩種策略,都隱藏在人類基因之中。人類基因能夠審時度勢,選A或B。這是智人得以一統江湖的重要原因了。如果不管不顧的一味反抗,智人是鬥不過老虎獅子的。很驕傲的大和民族,儘管神風特攻隊風行一時,後來到底也沒有選擇玉碎的戰略。
  • 《南漢山城 》儒家思想的電影
    南漢山城 2017導演: 黃東赫編劇: 黃東赫 / 金薰主演: 李秉憲 / 金允石 / 樸海日 / 高修 / 樸熙順
  • 《南漢山城》兩個忠臣
    十四日清軍大隊抵達安州,朝鮮國王逃到漢江南岸的南漢山城。二十九日皇太極南渡漢江,包圍了南漢山城。崇德二年(1637)正月二十二日,清軍在多爾袞率領下攻城城池,朝鮮仁祖抵抗未成、被迫投降。投降前夕,昏暗的避難行宮裡,崔明吉向仁祖呈上代寫的求和書。崔明吉:「殿下,以後回宮,不要拋棄尚憲。他是在這城內,唯一的忠臣。」仁祖:「愛卿也是寡人的忠臣。」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工作:槍戰&動作片到「舌戰片」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耐人尋味的電影,今天就要談一下其中一部被人熱議的電影--《南漢山城》。《南韓山城》在韓網稱為「舌戰片」。儘管它並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舌戰片」,但卻讓韓國觀眾們重新重視起「語言的力量」以及 「臺詞的重要性」。顧名思義,「舌戰片」故事的主調不是靠刀光劍影,而是靠唇槍舌劍。
  • 《南漢山城》一份歷史的厚重感
    看電影,總有一些是看完之後無論如何都會讓我在之後的幾天中時不時想起的,《南漢山城》就是這樣一部好片。雖然我對朝鮮歷史上這次事件並不了解,也對片中主要演員不甚了解,但是片子的前10分鐘就讓我對故事的大背景和主要演員的性格有了極大的認識。隻身獨闖敵營的青衣崔鳴吉,無情殺害協助渡河的漁夫金尚憲。兩人性格立即顯露出來,雖然此時還不知道二人的政治主張,但是針鋒相對之勢立即就在後面朝堂議事中顯露出來。
  • 從電影《南漢山城》看「丙子胡亂」
    (當然現實題材的也很多佳作,譬如《黃海》)最近剛剛看完的《南漢山城》,則是把這股歷史片的潮流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反映得是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不久率領清朝軍隊攻打朝鮮的事件。這是清政權第二次攻打朝鮮,因爆發於丙子年,故而又被稱為「丙子胡亂」。2011年有一部電影《最終兵器:弓》也反映了這段歷史,注重於兩軍戰士之間的對戰(樸海日參演了這兩部電影)。
  • 電影《南漢山城》殺青 李炳憲金允石表感言
    4月27日,據CJ娛樂方面消息,電影《南漢山城》經歷5個月的艱苦拍攝,於23日在江原道平昌順利殺青。
  • 《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
    《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雖然很少看韓國電影,但比較幸運的是,看過的每一部都可謂經典,印象很深刻的有拷問人性的喪屍片《釜山行》、質問政府的劇情片《計程車司機》…到這兒,《南漢山城》所演繹的是一部在歷史上為奇恥大辱的戰爭片——1636年丙子之役時朝鮮國王仁組及眾臣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四十七天的故事。
  • 真實的「黑豹」軍團,位卑未敢忘憂國
  • 真實的「黑豹」軍團,位卑未敢忘憂國
  • 值得一看得《南漢山城》
    電影海報 《南漢山城清軍勢如破竹將朝鮮皇帝李倧和一眾大臣圍困於南漢山城。最後在城中朝鮮軍隊的鼓譟和清軍的威逼下,朝鮮君臣被迫籤訂降書。朝鮮臣屬滿洲,與原宗主國大明斷絕關係,並參與滿洲軍隊一起進攻中國。世子李溰、次子李淏送到瀋陽為人質,並斬首三名主戰派大學士尹集、吳達濟、洪翼漢的故事。
  • 《南漢山城》反民族主義
    1、老人給金尚憲帶完路,拒絕了一起去南漢山城的美意,等清兵來了,他還要給清兵帶路。對老百姓來說,無論是朝鮮國王還是清兵都是一個意思,無非是換了一批人騎在他們腦袋上拉屎。並且往往自己人更壞,給朝鮮的王帶路,老人連一碗粥的賞賜都沒要到,清兵來了或許還會要好一點。對生存都成問題的老百姓,談大義和民族氣節什麼的是可笑的。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私利與公義的扭打
    之前就發現韓國的歷史片有獨到之處,尤其像之前的《鳴梁海戰》《思悼》等給人印象深刻,而《南漢山城》一出,感覺不僅是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也是世界歷史片的新高度。電影難得之處在於直面歷史,我們很多觀眾一看韓國歷史片,尤其是涉及清王朝的,都會來句「我大清」,好像自己姓愛新覺羅、鈕鈷祿一樣。這樣,在心態上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