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

2020-10-12 Infantility丶

《南漢山城》

——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

雖然很少看韓國電影,但比較幸運的是,看過的每一部都可謂經典,印象很深刻的有拷問人性的喪屍片《釜山行》、質問政府的劇情片《計程車司機》…到這兒,《南漢山城》所演繹的是一部在歷史上為奇恥大辱的戰爭片——1636年丙子之役時朝鮮國王仁組及眾臣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四十七天的故事。

我想,電影大致可以概括為這3個問題——

明清易代之際,朝鮮作何選擇?

國破家亡之時,領袖作何選擇?

戰或求和之擇,臣民作何選擇?

倒是有下面幾個感悟想分享下。

1. 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涉及到戰爭,其勢必會無時無刻不敲響我們心中的警鐘——「落後就要挨打!」展開來談的話,大多是已經家喻戶曉的內容,更何況鄙人才疏短淺,也就沒必要在這裡一一贅述了。

2. 為「官」者,當事必躬親,不求事事如此,但求體察民生。只有貫徹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親眼看見了、親耳聽見了、親身體會了,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百姓的苦與樂,才能知道群眾需要什麼、厭惡什麼…… 對於百姓而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生活本來就已經夠艱難的了,如果執政者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當局者還是沉醉在三六九等人分法帶來的快感、為官者還是忽略實情抱著理論紙上談兵、朝堂中還是各懷鬼胎中飽私囊自私自利、社會還是百態炎涼民生凋敝,那麼,恭喜「失民心者失天下」,你可以Get out now了!

3.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整部影片中我認為最為精彩的當屬主和派(以吏曹判書崔鳴吉為代表)與斥和派(以禮曹判書金尚憲為代表)的救國路線衝突。滿朝文武百官中,真正能做到不昧著良心敢於說真話、不做風吹兩邊倒的牆頭草、不自私自利畏頭畏尾的「忠臣」,只有此二位了。不知這個數字,於當時的朝鮮而言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如若說幸,大抵是感慨如此風雨飄搖之際能有此二人已然乃國之大幸也,聊勝於無;倘若說不幸,更多的則是憤懣、不滿、惋惜,為何一個國家裡居然找不出第三個人是真心為國為民的,何其不幸也!至於其他人,你可以說生死面前人性本就如此,像你這樣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手畫腳人人都會。於是,我並不打算對這些人做任何過多的評價,只想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贈與這類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回到正題上來,影片中發人省醒的質問處處可見,令我不得不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是我在當時的情形下,會作何選擇?想了好久,答案依舊飄忽不定。誠然,「生與死」、「戰與和」,永遠是辨不清的哲學、倫理、道德問題。難道苟且偷生就真的輕於鴻毛?難道向死而生就真的重於泰山?影片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扣人心弦的一步步的向你展示出朝鮮國王仁祖是如何忍受奇恥大辱「背明臣清」,崔鳴吉是如何在眾人口誅筆伐的唾罵聲中背負著賣國賊的冤稱不畏懼死亡、不怕成為朝鮮史上的千古罪人地一筆筆寫下給皇太極的求和回辭,金尚憲是如何事必躬親地考察民生了解實情體恤將士、處事對人始終把握著儒家大義的原則、在聽聞朝鮮投降後飲恨自盡……

一邊是圍城的野蠻人,一邊是浩蕩卻羸弱的皇恩。若為理想與士風獻身,就要犧牲百姓為陪葬;若保全民生,則要背信棄恩為蠻夷差遣。在如此線團中掙扎,縱是極機敏睿智的人,終其所能也難在抉擇後全身而退。

主戰,沒有等到山頭湧來的援軍,主和,也沒有等到將軍降低的條件。

4. 孩童永遠是最天真的,也是最無辜的,更是最應該被呵護的。

影片開頭禮曹判書金尚憲由一位河邊老叟帶路趕往南漢山城的途中得知老人為換取食物打算繼續給即將趕到的敵人—清軍帶路,這對於一個儒家崇尚者而言無異於縱容他人叛國、為自己國家招致禍兮,無奈之下一刀殺死了老人,獨留下其孫女。後在朝鮮打開山城大門與蠻夷(清朝)一戰後,孫女(名娜露)被武官發現後帶入城中,朝鮮國王仁宗因戰役勝利心情愉悅沒有將小女作眾人所言的「不祥之兆」處置,而是交由金尚憲。然而,劇情走向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孫女也被一刀殺死。相反,金尚憲對老人遺留的孫女充滿內疚和憐憫,不惜在人人都快餓死的時候將自己的食物讓給小女,更是在清軍炮轟山城的時候不顧危險衝進幾臨坍塌的房中用自己的身軀護住小女!二人的一番對話,更是不禁讓我對偶爾厭煩的世界再次生起了美好的希望「那年春天,蒲公英再次開花了」。Hey,娜露,願你被世界溫柔以待!

5. 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祖國!

片中有一處鏡頭為朝鮮大臣不滿清軍陣營中的朝鮮人炫耀紅夷大炮:「閣下也是朝鮮人,怎麼能這麼說呢?」不料,「朝奸」竟義正辭嚴地痛揭朝鮮自身的瘡疤: 「我的父母是奴隸,所以我一出生就是個奴隸。在朝鮮,奴隸不算是人,再也別說我是朝鮮人!」很簡單的道理,想要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是你得先尊重別人。一味地索取、壓榨並不會從真正意義上得到什麼,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請你在安放自己的靈魂時,麻煩不要佔用了不屬於你的地方。

片外:看到禮曹判書金尚憲出來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前不久才剛看過他主演的《黃海》,演技很好的演員,兩部電影都是高分之作,建議有空的時候一個人細細品味。

另外,不得不說,韓國近幾年的電影發展之迅速,真的是「高產似母豬」 @。@

相關焦點

  • 《南漢山城》一份歷史的厚重感
    看電影,總有一些是看完之後無論如何都會讓我在之後的幾天中時不時想起的,《南漢山城》就是這樣一部好片。雖然我對朝鮮歷史上這次事件並不了解,也對片中主要演員不甚了解,但是片子的前10分鐘就讓我對故事的大背景和主要演員的性格有了極大的認識。隻身獨闖敵營的青衣崔鳴吉,無情殺害協助渡河的漁夫金尚憲。兩人性格立即顯露出來,雖然此時還不知道二人的政治主張,但是針鋒相對之勢立即就在後面朝堂議事中顯露出來。
  • 和比戰難——《南漢山城》
    電影《南漢山城》講述的就是1636——1637年的「丙子胡亂」,朝鮮君臣被困在南漢山城之內47天。面對四面被包圍,朝鮮君臣在「死社稷,還是降清」之間進行著艱難的選擇。 南漢山城之內,」主和派「和」斥和派「之間的矛盾是主線,也看出朝鮮當時內部黨爭矛盾的激烈。這部電影最被稱道的地方是它對歷史的態度。長久以來,我們的歷史教育有一個刻板的印象:主戰=愛國,主和=投降=賣國。
  • 電影《南漢山城》:韓國正視歷史,再現被清軍徵服的歷史
    電影《南漢山城》便是講述清朝渡鴨綠江攻打朝鮮王朝,圍困南漢山城40餘日,逼其成為清朝的而真實歷史是主和派頭子崔鳴吉,與主戰派金尚憲被清軍拘禁在瀋陽。《南漢山城》沒抬高主戰派鄙視蠻夷、奉明朝為正朔的豪情,沒貶低主和派保全蒼生社稷的忍辱,以理性的角度再現了那段為活下去而投誠的歷史。
  • 《南漢山城》最喜歡的兩部韓國歷史電影之一
    很喜歡兩部韓國歷史電影,一部是《思悼》,然後就是《南漢山城》。兩部電影把古代封建王朝上層人物關係的兩條主線展示的淋漓盡致,一條是皇家內部,一條是君臣之間。兩個小時把源於中國的封建文化提煉出了精髓。先說南漢山城,相比《天軍》,《最終兵器弓》這種YY電影,首先看到了韓國人正視歷史的態度,電影裡主戰派主和派的鬥爭,可以說體現了這些臣子不同的人生觀,主戰派中既有老狐狸騎牆派,又有金尚憲這種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忠義之士。電影的真實在於人物的形象豐滿,主和派崔鳴吉為了政權的延續忍辱負重,沒有被臉譜化成賣國賊。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工作:槍戰&動作片到「舌戰片」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耐人尋味的電影,今天就要談一下其中一部被人熱議的電影--《南漢山城》。《南韓山城》在韓網稱為「舌戰片」。儘管它並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舌戰片」,但卻讓韓國觀眾們重新重視起「語言的力量」以及 「臺詞的重要性」。顧名思義,「舌戰片」故事的主調不是靠刀光劍影,而是靠唇槍舌劍。
  • 韓國電影《南漢山城》所沒提到黑歷史
    最近上演的電影《南漢山城》,便是近年來韓國少見的,能稍稍正視本國歷史黑暗面的一部古代戰爭片。《南漢山城》講述的是丙子胡亂的故事,這個影片講述的是1636年朝鮮國仁祖打完李倧期間,滿洲皇太極親徵朝鮮,朝鮮歷史稱為丙子胡亂。清軍勢如破竹直抵漢城,將朝鮮國王李倧和一眾大臣圍困於南漢山城。
  • 《南漢山城》兩個忠臣
    十四日清軍大隊抵達安州,朝鮮國王逃到漢江南岸的南漢山城。二十九日皇太極南渡漢江,包圍了南漢山城。崇德二年(1637)正月二十二日,清軍在多爾袞率領下攻城城池,朝鮮仁祖抵抗未成、被迫投降。投降前夕,昏暗的避難行宮裡,崔明吉向仁祖呈上代寫的求和書。崔明吉:「殿下,以後回宮,不要拋棄尚憲。他是在這城內,唯一的忠臣。」仁祖:「愛卿也是寡人的忠臣。」
  • 《南漢山城》生之路
    生之路——觀《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被譽為韓國2017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但它的知名度卻遠不如幾年前的同類歷史電影《鳴梁》。前一個星期我在尋找這部電影時發現,主流的網站都無法找到這部電影的片源,據我看的剪輯來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因為片中的主題是朝鮮反抗大清帝國的入侵之故。  我撇開敏感問題不談,就以朝鮮民族的角度,以這部電影本身的角度來淺談這部電影。
  • 《南漢山城》冷靜面對悲屈的歷史不容易
    片子是講萬曆援朝40多年後,大清在東北崛起,皇太極揮軍侵朝,朝鮮皇帝被困南漢山城47天後投降,脫離明朝庇護成為大清屬國的歷史。一改《鳴梁海戰》那種民族虛無主義膨脹的尷尬,這部南漢山城簡直是直面大韓民族的恥辱和殘酷,沒有拍成愛國主旋律,而是比較客觀地把一個歷史片段展現出來,這個確實是需要相當勇氣的:如承認了朝鮮就是一顆棋子,艱難生存在東北亞各方勢力的夾縫中,如揭示當時朝鮮貴族階層和貧民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如沒有簡單醜化侵略者,尤其對皇太極的政治抱負應是正面的展示。導演超乎想像的冷靜,卻是對大國政治下的小國悲劇的無奈。
  • 值得一看得《南漢山城》
    電影海報 《南漢山城》是由黃東赫執導的歷史戰爭片,由李秉憲、金倫奭、樸海日主演於2017年10月3日上映。該片改編自金薰的同名小說,講述是1636年朝鮮仁祖李倧期間,滿洲皇太極親徵朝鮮一段歷史,朝鮮史稱「丙子胡亂」。清軍勢如破竹將朝鮮皇帝李倧和一眾大臣圍困於南漢山城。最後在城中朝鮮軍隊的鼓譟和清軍的威逼下,朝鮮君臣被迫籤訂降書。朝鮮臣屬滿洲,與原宗主國大明斷絕關係,並參與滿洲軍隊一起進攻中國。世子李溰、次子李淏送到瀋陽為人質,並斬首三名主戰派大學士尹集、吳達濟、洪翼漢的故事。
  • 《南漢山城》反民族主義
    1、老人給金尚憲帶完路,拒絕了一起去南漢山城的美意,等清兵來了,他還要給清兵帶路。對老百姓來說,無論是朝鮮國王還是清兵都是一個意思,無非是換了一批人騎在他們腦袋上拉屎。並且往往自己人更壞,給朝鮮的王帶路,老人連一碗粥的賞賜都沒要到,清兵來了或許還會要好一點。對生存都成問題的老百姓,談大義和民族氣節什麼的是可笑的。
  • 《南漢山城》:位卑未敢忘憂國?
    故事的歷史背景並不複雜:明崇禎九年(1636),滿洲首領愛新覺羅·皇太極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並率軍入侵時為大明屬國的朝鮮。「滿萬不可敵」的八旗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朝鮮王室趕到了南漢山城,仁祖李倧在此避難47日,最終喪節受辱,此為朝鮮歷史上的晦暗一頁。
  • 從電影《南漢山城》看「丙子胡亂」
    (當然現實題材的也很多佳作,譬如《黃海》)最近剛剛看完的《南漢山城》,則是把這股歷史片的潮流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反映得是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不久率領清朝軍隊攻打朝鮮的事件。這是清政權第二次攻打朝鮮,因爆發於丙子年,故而又被稱為「丙子胡亂」。2011年有一部電影《最終兵器:弓》也反映了這段歷史,注重於兩軍戰士之間的對戰(樸海日參演了這兩部電影)。
  • 《南漢山城》的詭異:大清鐵蹄無可阻擋,朝鮮對大明的忠誠,究竟意味著什麼?
    第38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男主角」獎項,兩人同時獲得提名,《南漢山城》入圍「最佳影片」。演員實至名歸,電影差強人意。這是公子的切身感受。《南漢山城》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歷史事件的藝術加工。講述「丙子之役」期間,朝鮮國王和一眾大臣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城內主戰派和主和派針鋒相對的故事。金允石代表主戰派,李秉憲代表主和派。光榮的死亡,還是恥辱的講和,是本片矛盾衝突的原點。
  • 《南漢山城》:秋風寶劍孤臣淚
    在這種情況下,看到黃東赫導演的新作《南漢山城》,突然就感嘆不已。不迴避敵人的強大,不醜化對手的面目,不吹噓自己有蓋世神功,冷靜呈現所有做過的努力和堅守,也敢於直面曾經屈膝下跪的恥辱,並且正視國家在「或戰或和」的痛苦抉擇中遭受的兩難處境。在那座漫天飛雪的南漢山城,朝鮮君臣度過了史上最寒冷的47天,最終開城投降。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私利與公義的扭打
    之前就發現韓國的歷史片有獨到之處,尤其像之前的《鳴梁海戰》《思悼》等給人印象深刻,而《南漢山城》一出,感覺不僅是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也是世界歷史片的新高度。電影難得之處在於直面歷史,我們很多觀眾一看韓國歷史片,尤其是涉及清王朝的,都會來句「我大清」,好像自己姓愛新覺羅、鈕鈷祿一樣。這樣,在心態上就輸了。
  • 電影《南漢山城》殺青 李炳憲金允石表感言
    4月27日,據CJ娛樂方面消息,電影《南漢山城》經歷5個月的艱苦拍攝,於23日在江原道平昌順利殺青。
  • 2017年韓國劇情歷史《南漢山城》韓語中字MKV劇情簡介
    ◎中文片名 南漢山城◎英文片名 The Fortress◎年  代 2017◎國  家 韓國◎類  別 劇情/歷史◎語  言 韓語◎字  幕 中文字幕◎IMDb評分  6.9      高 修 Soo Go      樸熙順 Hee soon Park      趙宇鎮 Woo-jin Jo      李大為 David Lee      金範來 Kim Beop-rae      許成泰 Seong-tae Heo◎簡  介  公元1636年(朝鮮仁祖14年),皇太極帶領軍隊入侵朝鮮,朝鮮王室被逼至南漢山城避難
  • 《南漢山城》賽德克巴萊 與 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給了另外一個出路。為了避免身死族滅的下場,選擇投降,三跪九叩,不得不承認,苟且偷生,也是需要勇氣的。拋棄所有的道德判斷和感情成分,投降,或者是反抗,這兩種策略,都隱藏在人類基因之中。人類基因能夠審時度勢,選A或B。這是智人得以一統江湖的重要原因了。如果不管不顧的一味反抗,智人是鬥不過老虎獅子的。很驕傲的大和民族,儘管神風特攻隊風行一時,後來到底也沒有選擇玉碎的戰略。
  • 《南漢山城 》儒家思想的電影
    南漢山城 2017導演: 黃東赫編劇: 黃東赫 / 金薰主演: 李秉憲 / 金允石 / 樸海日 / 高修 / 樸熙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