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路——觀《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被譽為韓國2017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但它的知名度卻遠不如幾年前的同類歷史電影《鳴梁》。前一個星期我在尋找這部電影時發現,主流的網站都無法找到這部電影的片源,據我看的剪輯來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因為片中的主題是朝鮮反抗大清帝國的入侵之故。 我撇開敏感問題不談,就以朝鮮民族的角度,以這部電影本身的角度來淺談這部電影。 《南漢山城》說的是1636年,清朝徵服朝鮮王國之戰,在清軍大軍壓境之下。朝鮮仁宗被迫率領王室逃往南漢山城據守期間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這部片與以往韓國宣揚民族自信心的電影大不相同。它拍的不是扭曲或者美化歷史的「朝鮮王國經過苦戰擊敗侵略者」之流的劇情,而相反地,它將朝鮮歷史上最痛苦屈辱的一段時期給呈現了出來,它所表現的是小國在大國的夾縫之間苦苦掙扎,面對永遠也無法戰勝的對手所表現出的絕望與彷徨。 這一次,韓國電影選擇了直面歷史。 整部電影的基調充斥死一般的寂靜與寒冷,每個角色從頭至尾都是在寒冬中度過,加上孤獨的山上城市,饑荒、物資匱乏,歷史片竟然有了一種末世電影的感覺。 導演將清軍塑造得無比強大,朝鮮軍幾乎除了鐵匠改進火器後打了一場勝仗外,每一場戰鬥都是以朝鮮軍隊被屠殺而告終。清朝將軍龍骨大每次面對朝鮮使節都以一種蔑視的姿態高高俯視,導演沒有設計什麼「裝逼打臉」的片段,為的就是將絕望與屈辱的感覺塑造到極致,尤其是後期皇太極帶著紅衣大炮親臨朝鮮戰場,並且說出「朕來這裡是要讓他們主動投降」的威脅話語的時候,這種恐怖的壓迫感更加縈繞所有人心間。 在塑造劇情上也非常有特點。全片圍繞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的博弈展開。主戰派的代表金承憲屬於傳統儒家的守義之臣,他堅決認為身為大明臣屬,朝鮮王決不能向皇太極投降。他想出了許多計策來挽救危機,然而最後證明這是幼稚而無助的想法,帶來希望以後換來的是更加可怕的絕望。 也許我們是中國人不會覺得,但是如果換作韓國人(朝鮮人)的角度思考,其中主戰派想出的每一個計策都會帶給他們帶來仿佛能夠戰勝大清的幻想。例如在寒冬突襲龍骨大的軍隊,最後卻被滿洲騎兵殺了個片甲不留,又例如為了將朝鮮王的勤王聖旨送到八道(朝鮮採用唐朝的地方制度)親王的手上,山城的忠臣義士付出了死亡的代價,最後好不容易送達聖旨的時候,親王們卻因為害怕面對清軍,而意圖殺害送信的鐵匠,謊稱聖旨並未收到。然而更為絕望的是,鐵匠逃走了,親王的軍隊在山林搜捕鐵匠的時候反而遭到清軍伏擊,全軍覆沒,屍橫遍野。 鐵匠在接到送聖旨的任務的時候曾問道:「我的犧牲能結束戰爭嗎?」金承憲自己也不清楚,他只告訴鐵匠「會」,於是鐵匠毅然踏上了救國之路。可此時此刻,他卻看到了背叛和怯懦,還有被烏鴉啄食的十萬大軍慘死的屍體。 朝鮮徹底斷絕了一切希望。 這就好像是你被人冤枉而被判決無期徒刑,等了幾天,有人告訴你改判了,你以為是得到無罪赦免,正要規劃未來的人生的時候,他又冷漠地告訴你「你被判了死刑」一般。 朝鮮王國還有生的希望嗎? 答案是有,而且一開始就已經擺在了所有人面前,只不過沒有多少人甘願走到那一步,而那個生的路就是「投降」。 投降很容易,投降就能活下去。但是它註定要飽受屈辱,註定要有人承受千古的罵名,死後要被無數後人口誅筆伐……投降,又談何容易? 主和派的崔鳴吉告訴仁宗,投降吧,這是唯一的希望。因為我們太弱小了,為了生存只有忍受千年來朝鮮人必須忍耐的痛苦,從大金國踐踏到蒙古帝國的屠殺,再到對明朝的臣服,面對日本入侵的蒼白無力……最後的結論是,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太弱了! 但,只要活下去,百姓還在,天下還在,一切就依然存在希望。這就是「生之路」。 許多人都痛罵崔鳴吉是叛徒,背地裡說他是龍骨大將軍的狗,甚至在上朝時,全臣都請命斬首崔鳴吉。 但是,崔鳴吉真的是秦檜那樣的奸臣佞臣嗎?不,他不是。他希望百姓能免於屠殺,希望天下能免遭塗炭。在面對目中無人的龍骨大將軍威脅時,他說:「如果我的死能換來和談,那便請將軍現在就殺了我。」他自願背負千古罵名去換來百年的太平,在沒有人願意替仁宗起草降書的時候,他站了出來,說:「臣甘願背負一切。」甚至面對敵視他的金承憲,他依然對仁宗說:「天下太平之後,請不要忘記金承憲,他是朝廷裡唯一的忠臣。」這種捨棄小我為天下的精神令人感嘆。 一和一戰,一陰一陽,一個是影子裡的侍者一個是太陽下的戰士,截然不同的主張,卻共同反映出了朝鮮人的氣節。他們是弱小的半島國家,和我們不同,自朝鮮出現文明國家開始,他們就不得不在夾縫中掙扎,去苦苦尋找生的道路。 俗話說,朝鮮「小中華」,繼承的不僅是儒家文化,更有著儒家義士的氣節。片中沒有因為當今韓國民族主義崛起而刪去對遠在北京的宗主國大明行君臣之禮的情節,主戰派的金承憲更是說「要以死報答大明在壬辰倭亂中的救命之恩」,當得知仁宗降清之後,他將年幼的養女託付給了鐵匠,最後孤獨一人,告訴自己,我愧對君主愧對大明,更愧對天下百姓,他將利刃穿透了自己的腹部,盡節而亡。 與此同時,仁宗走到了皇太極的帳前。他脫去了皇袍,穿上了卑臣的青衣,在雪中步行下山,在無數次掙扎之後,他還是失敗了,他無法保護自己的國家,最後只能站出來替全天下百姓向大清屈服。 「朝鮮的王啊,我將赦免你無知的罪行,朝鮮的王啊,你將三叩九拜向我臣服。」 最後劇情中皇太極的旨意更是把朝鮮人的屈辱推到了極致,弱者只能屈服和流淚,主張投降的崔鳴吉看到君王卑躬屈膝的時候哭泣了,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付出的尊嚴太大太大。 整部電影的基調都非常沉重。在冬天看的時候更是感覺到一種肅殺的寒意。封閉的山城,冰冷的雪,枯萎的森林,封凍的河流……電影以冷色調為主,在結局時才變為暖色。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細節。 金承憲的養女有一個爺爺,因為要幫清軍渡河而被金承憲殺死。實質上這並不是老人有意叛國,而是他要扶養自己唯一的孫女,現實很殘酷,他不得不這麼做。但為了大義,老人不得不死,金承憲告訴老人,我會照顧你的孫女,那之後,他殺死了老人。後來小女孩穿越了廝殺的戰場,來到山城下,說她要尋找她的爺爺。金承憲履行了諾言,決定收養小女孩,但卻沒有告訴她,爺爺已經死了。但小女孩仍然相信,當蒲公英盛開的時候,河流會解凍,爺爺又會抓魚回來給她吃。 這一段大概是最觸動人心的一幕。殘酷的戰爭之下,孩童永遠是最純潔最打動人心的。後來金承憲臨走的時候,小女孩拉著他的衣袖,問他:「你什麼時候才會回來啊?」金承憲笑著回答:「等蒲公英盛開的時候。」第二年春天,戰爭結束了,蒲公英盛開了,小女孩來到河邊,冰川早已解凍,冷色調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生的綠意,而金承憲卻再也沒有回來。 全劇至此而終。 觀完此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戰爭的殘酷,這就像是古代版的史達林格勒,只不過結局是失敗罷了。戰爭的結果無非是確立霸權,一方向另一方屈服,但背後受苦受難的卻是百姓,卻是被迫抵抗的士兵。誰都不想死,在強大武力面前,弱者只能哭泣,為了生存,有太多太多難以名狀的痛苦只能吞在心裡。 什麼才是「生之路」? 有的時候,僅僅是統治者的一個手勢,一個退讓,挽救的卻是成千上萬慟哭的生靈。 有生命,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