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山城》生之路

2020-10-12 公爵博雅

生之路——觀《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被譽為韓國2017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但它的知名度卻遠不如幾年前的同類歷史電影《鳴梁》。前一個星期我在尋找這部電影時發現,主流的網站都無法找到這部電影的片源,據我看的剪輯來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因為片中的主題是朝鮮反抗大清帝國的入侵之故。  我撇開敏感問題不談,就以朝鮮民族的角度,以這部電影本身的角度來淺談這部電影。  《南漢山城》說的是1636年,清朝徵服朝鮮王國之戰,在清軍大軍壓境之下。朝鮮仁宗被迫率領王室逃往南漢山城據守期間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這部片與以往韓國宣揚民族自信心的電影大不相同。它拍的不是扭曲或者美化歷史的「朝鮮王國經過苦戰擊敗侵略者」之流的劇情,而相反地,它將朝鮮歷史上最痛苦屈辱的一段時期給呈現了出來,它所表現的是小國在大國的夾縫之間苦苦掙扎,面對永遠也無法戰勝的對手所表現出的絕望與彷徨。  這一次,韓國電影選擇了直面歷史。  整部電影的基調充斥死一般的寂靜與寒冷,每個角色從頭至尾都是在寒冬中度過,加上孤獨的山上城市,饑荒、物資匱乏,歷史片竟然有了一種末世電影的感覺。  導演將清軍塑造得無比強大,朝鮮軍幾乎除了鐵匠改進火器後打了一場勝仗外,每一場戰鬥都是以朝鮮軍隊被屠殺而告終。清朝將軍龍骨大每次面對朝鮮使節都以一種蔑視的姿態高高俯視,導演沒有設計什麼「裝逼打臉」的片段,為的就是將絕望與屈辱的感覺塑造到極致,尤其是後期皇太極帶著紅衣大炮親臨朝鮮戰場,並且說出「朕來這裡是要讓他們主動投降」的威脅話語的時候,這種恐怖的壓迫感更加縈繞所有人心間。  在塑造劇情上也非常有特點。全片圍繞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的博弈展開。主戰派的代表金承憲屬於傳統儒家的守義之臣,他堅決認為身為大明臣屬,朝鮮王決不能向皇太極投降。他想出了許多計策來挽救危機,然而最後證明這是幼稚而無助的想法,帶來希望以後換來的是更加可怕的絕望。  也許我們是中國人不會覺得,但是如果換作韓國人(朝鮮人)的角度思考,其中主戰派想出的每一個計策都會帶給他們帶來仿佛能夠戰勝大清的幻想。例如在寒冬突襲龍骨大的軍隊,最後卻被滿洲騎兵殺了個片甲不留,又例如為了將朝鮮王的勤王聖旨送到八道(朝鮮採用唐朝的地方制度)親王的手上,山城的忠臣義士付出了死亡的代價,最後好不容易送達聖旨的時候,親王們卻因為害怕面對清軍,而意圖殺害送信的鐵匠,謊稱聖旨並未收到。然而更為絕望的是,鐵匠逃走了,親王的軍隊在山林搜捕鐵匠的時候反而遭到清軍伏擊,全軍覆沒,屍橫遍野。  鐵匠在接到送聖旨的任務的時候曾問道:「我的犧牲能結束戰爭嗎?」金承憲自己也不清楚,他只告訴鐵匠「會」,於是鐵匠毅然踏上了救國之路。可此時此刻,他卻看到了背叛和怯懦,還有被烏鴉啄食的十萬大軍慘死的屍體。  朝鮮徹底斷絕了一切希望。  這就好像是你被人冤枉而被判決無期徒刑,等了幾天,有人告訴你改判了,你以為是得到無罪赦免,正要規劃未來的人生的時候,他又冷漠地告訴你「你被判了死刑」一般。  朝鮮王國還有生的希望嗎?  答案是有,而且一開始就已經擺在了所有人面前,只不過沒有多少人甘願走到那一步,而那個生的路就是「投降」。  投降很容易,投降就能活下去。但是它註定要飽受屈辱,註定要有人承受千古的罵名,死後要被無數後人口誅筆伐……投降,又談何容易?  主和派的崔鳴吉告訴仁宗,投降吧,這是唯一的希望。因為我們太弱小了,為了生存只有忍受千年來朝鮮人必須忍耐的痛苦,從大金國踐踏到蒙古帝國的屠殺,再到對明朝的臣服,面對日本入侵的蒼白無力……最後的結論是,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太弱了!  但,只要活下去,百姓還在,天下還在,一切就依然存在希望。這就是「生之路」。  許多人都痛罵崔鳴吉是叛徒,背地裡說他是龍骨大將軍的狗,甚至在上朝時,全臣都請命斬首崔鳴吉。  但是,崔鳴吉真的是秦檜那樣的奸臣佞臣嗎?不,他不是。他希望百姓能免於屠殺,希望天下能免遭塗炭。在面對目中無人的龍骨大將軍威脅時,他說:「如果我的死能換來和談,那便請將軍現在就殺了我。」他自願背負千古罵名去換來百年的太平,在沒有人願意替仁宗起草降書的時候,他站了出來,說:「臣甘願背負一切。」甚至面對敵視他的金承憲,他依然對仁宗說:「天下太平之後,請不要忘記金承憲,他是朝廷裡唯一的忠臣。」這種捨棄小我為天下的精神令人感嘆。  一和一戰,一陰一陽,一個是影子裡的侍者一個是太陽下的戰士,截然不同的主張,卻共同反映出了朝鮮人的氣節。他們是弱小的半島國家,和我們不同,自朝鮮出現文明國家開始,他們就不得不在夾縫中掙扎,去苦苦尋找生的道路。  俗話說,朝鮮「小中華」,繼承的不僅是儒家文化,更有著儒家義士的氣節。片中沒有因為當今韓國民族主義崛起而刪去對遠在北京的宗主國大明行君臣之禮的情節,主戰派的金承憲更是說「要以死報答大明在壬辰倭亂中的救命之恩」,當得知仁宗降清之後,他將年幼的養女託付給了鐵匠,最後孤獨一人,告訴自己,我愧對君主愧對大明,更愧對天下百姓,他將利刃穿透了自己的腹部,盡節而亡。  與此同時,仁宗走到了皇太極的帳前。他脫去了皇袍,穿上了卑臣的青衣,在雪中步行下山,在無數次掙扎之後,他還是失敗了,他無法保護自己的國家,最後只能站出來替全天下百姓向大清屈服。  「朝鮮的王啊,我將赦免你無知的罪行,朝鮮的王啊,你將三叩九拜向我臣服。」  最後劇情中皇太極的旨意更是把朝鮮人的屈辱推到了極致,弱者只能屈服和流淚,主張投降的崔鳴吉看到君王卑躬屈膝的時候哭泣了,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付出的尊嚴太大太大。  整部電影的基調都非常沉重。在冬天看的時候更是感覺到一種肅殺的寒意。封閉的山城,冰冷的雪,枯萎的森林,封凍的河流……電影以冷色調為主,在結局時才變為暖色。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細節。  金承憲的養女有一個爺爺,因為要幫清軍渡河而被金承憲殺死。實質上這並不是老人有意叛國,而是他要扶養自己唯一的孫女,現實很殘酷,他不得不這麼做。但為了大義,老人不得不死,金承憲告訴老人,我會照顧你的孫女,那之後,他殺死了老人。後來小女孩穿越了廝殺的戰場,來到山城下,說她要尋找她的爺爺。金承憲履行了諾言,決定收養小女孩,但卻沒有告訴她,爺爺已經死了。但小女孩仍然相信,當蒲公英盛開的時候,河流會解凍,爺爺又會抓魚回來給她吃。  這一段大概是最觸動人心的一幕。殘酷的戰爭之下,孩童永遠是最純潔最打動人心的。後來金承憲臨走的時候,小女孩拉著他的衣袖,問他:「你什麼時候才會回來啊?」金承憲笑著回答:「等蒲公英盛開的時候。」第二年春天,戰爭結束了,蒲公英盛開了,小女孩來到河邊,冰川早已解凍,冷色調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生的綠意,而金承憲卻再也沒有回來。  全劇至此而終。  觀完此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戰爭的殘酷,這就像是古代版的史達林格勒,只不過結局是失敗罷了。戰爭的結果無非是確立霸權,一方向另一方屈服,但背後受苦受難的卻是百姓,卻是被迫抵抗的士兵。誰都不想死,在強大武力面前,弱者只能哭泣,為了生存,有太多太多難以名狀的痛苦只能吞在心裡。  什麼才是「生之路」?  有的時候,僅僅是統治者的一個手勢,一個退讓,挽救的卻是成千上萬慟哭的生靈。  有生命,才有希望。

相關焦點

  • 和比戰難——《南漢山城》
    電影《南漢山城》講述的就是1636——1637年的「丙子胡亂」,朝鮮君臣被困在南漢山城之內47天。面對四面被包圍,朝鮮君臣在「死社稷,還是降清」之間進行著艱難的選擇。 南漢山城之內,」主和派「和」斥和派「之間的矛盾是主線,也看出朝鮮當時內部黨爭矛盾的激烈。這部電影最被稱道的地方是它對歷史的態度。長久以來,我們的歷史教育有一個刻板的印象:主戰=愛國,主和=投降=賣國。
  • 《南漢山城》賽德克巴萊 與 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給了另外一個出路。為了避免身死族滅的下場,選擇投降,三跪九叩,不得不承認,苟且偷生,也是需要勇氣的。拋棄所有的道德判斷和感情成分,投降,或者是反抗,這兩種策略,都隱藏在人類基因之中。人類基因能夠審時度勢,選A或B。這是智人得以一統江湖的重要原因了。如果不管不顧的一味反抗,智人是鬥不過老虎獅子的。很驕傲的大和民族,儘管神風特攻隊風行一時,後來到底也沒有選擇玉碎的戰略。
  • 《南漢山城》兩個忠臣
    十四日清軍大隊抵達安州,朝鮮國王逃到漢江南岸的南漢山城。二十九日皇太極南渡漢江,包圍了南漢山城。崇德二年(1637)正月二十二日,清軍在多爾袞率領下攻城城池,朝鮮仁祖抵抗未成、被迫投降。投降前夕,昏暗的避難行宮裡,崔明吉向仁祖呈上代寫的求和書。崔明吉:「殿下,以後回宮,不要拋棄尚憲。他是在這城內,唯一的忠臣。」仁祖:「愛卿也是寡人的忠臣。」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工作:槍戰&動作片到「舌戰片」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耐人尋味的電影,今天就要談一下其中一部被人熱議的電影--《南漢山城》。《南韓山城》在韓網稱為「舌戰片」。儘管它並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舌戰片」,但卻讓韓國觀眾們重新重視起「語言的力量」以及 「臺詞的重要性」。顧名思義,「舌戰片」故事的主調不是靠刀光劍影,而是靠唇槍舌劍。
  • 《南漢山城》一份歷史的厚重感
    看電影,總有一些是看完之後無論如何都會讓我在之後的幾天中時不時想起的,《南漢山城》就是這樣一部好片。雖然我對朝鮮歷史上這次事件並不了解,也對片中主要演員不甚了解,但是片子的前10分鐘就讓我對故事的大背景和主要演員的性格有了極大的認識。隻身獨闖敵營的青衣崔鳴吉,無情殺害協助渡河的漁夫金尚憲。兩人性格立即顯露出來,雖然此時還不知道二人的政治主張,但是針鋒相對之勢立即就在後面朝堂議事中顯露出來。
  • 從電影《南漢山城》看「丙子胡亂」
    (當然現實題材的也很多佳作,譬如《黃海》)最近剛剛看完的《南漢山城》,則是把這股歷史片的潮流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反映得是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不久率領清朝軍隊攻打朝鮮的事件。這是清政權第二次攻打朝鮮,因爆發於丙子年,故而又被稱為「丙子胡亂」。2011年有一部電影《最終兵器:弓》也反映了這段歷史,注重於兩軍戰士之間的對戰(樸海日參演了這兩部電影)。
  • 電影《南漢山城》殺青 李炳憲金允石表感言
    4月27日,據CJ娛樂方面消息,電影《南漢山城》經歷5個月的艱苦拍攝,於23日在江原道平昌順利殺青。
  • 《南漢山城》:位卑未敢忘憂國?
    「滿萬不可敵」的八旗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朝鮮王室趕到了南漢山城,仁祖李倧在此避難47日,最終喪節受辱,此為朝鮮歷史上的晦暗一頁。同樣是「丙子胡亂」的題材,《南漢山城》會令人想起2011年的韓國年度票房冠軍《最終兵器:弓》,這兩部電影對於歷史細節與搏殺場面的打磨都頗具匠心。
  • 值得一看得《南漢山城》
    電影海報 《南漢山城清軍勢如破竹將朝鮮皇帝李倧和一眾大臣圍困於南漢山城。最後在城中朝鮮軍隊的鼓譟和清軍的威逼下,朝鮮君臣被迫籤訂降書。朝鮮臣屬滿洲,與原宗主國大明斷絕關係,並參與滿洲軍隊一起進攻中國。世子李溰、次子李淏送到瀋陽為人質,並斬首三名主戰派大學士尹集、吳達濟、洪翼漢的故事。
  • 《南漢山城》反民族主義
    1、老人給金尚憲帶完路,拒絕了一起去南漢山城的美意,等清兵來了,他還要給清兵帶路。對老百姓來說,無論是朝鮮國王還是清兵都是一個意思,無非是換了一批人騎在他們腦袋上拉屎。並且往往自己人更壞,給朝鮮的王帶路,老人連一碗粥的賞賜都沒要到,清兵來了或許還會要好一點。對生存都成問題的老百姓,談大義和民族氣節什麼的是可笑的。
  • 《南漢山城 》儒家思想的電影
    南漢山城 2017導演: 黃東赫編劇: 黃東赫 / 金薰主演: 李秉憲 / 金允石 / 樸海日 / 高修 / 樸熙順
  • 《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
    《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雖然很少看韓國電影,但比較幸運的是,看過的每一部都可謂經典,印象很深刻的有拷問人性的喪屍片《釜山行》、質問政府的劇情片《計程車司機》…到這兒,《南漢山城》所演繹的是一部在歷史上為奇恥大辱的戰爭片——1636年丙子之役時朝鮮國王仁組及眾臣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四十七天的故事。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私利與公義的扭打
    之前就發現韓國的歷史片有獨到之處,尤其像之前的《鳴梁海戰》《思悼》等給人印象深刻,而《南漢山城》一出,感覺不僅是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也是世界歷史片的新高度。電影難得之處在於直面歷史,我們很多觀眾一看韓國歷史片,尤其是涉及清王朝的,都會來句「我大清」,好像自己姓愛新覺羅、鈕鈷祿一樣。這樣,在心態上就輸了。
  • 《南漢山城》:秋風寶劍孤臣淚
    在這種情況下,看到黃東赫導演的新作《南漢山城》,突然就感嘆不已。不迴避敵人的強大,不醜化對手的面目,不吹噓自己有蓋世神功,冷靜呈現所有做過的努力和堅守,也敢於直面曾經屈膝下跪的恥辱,並且正視國家在「或戰或和」的痛苦抉擇中遭受的兩難處境。在那座漫天飛雪的南漢山城,朝鮮君臣度過了史上最寒冷的47天,最終開城投降。
  • 韓國電影《南漢山城》所沒提到黑歷史
    最近上演的電影《南漢山城》,便是近年來韓國少見的,能稍稍正視本國歷史黑暗面的一部古代戰爭片。《南漢山城》講述的是丙子胡亂的故事,這個影片講述的是1636年朝鮮國仁祖打完李倧期間,滿洲皇太極親徵朝鮮,朝鮮歷史稱為丙子胡亂。清軍勢如破竹直抵漢城,將朝鮮國王李倧和一眾大臣圍困於南漢山城。
  • 《南漢山城》:做漢奸是要勇氣的
    《南漢山城》是一部韓國的電影。故事發生在中國的明末清初那個時間段。
  • 《南漢山城》社稷與蒼生
    以前看電影總想著能懂得某個深刻的道理,但看完南漢山城,我無法想像自己處在那樣一個歷史環境下,會做怎樣的抉擇。能把民族屈辱的歷史給現代人展示出來,讓人們再次思考審視,是相當不容易的。 崔明吉心裡裝的是天下蒼生,金尚憲信仰的是仁義禮智,很難說誰對誰錯。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兩個是惺惺相惜的。而他們的對立面正是電影裡著重刻畫的道學先生和投機派,後者葬送了一個又一個王朝。
  • 《南漢山城》即便為人民服務,也是不情不願的贖罪
    《南漢山城》的魅力=史觀的魅力,至於鼠尾辮和滿語等則是加分項,頗受關注的主戰主和的精彩思辨也必須放在更大的語境下。好電影,得三觀正。這是《南漢山城》告訴我們的。電影三觀正不正,責任不全在主創人員。這是《南漢山城》的創作環境告訴我們的。
  • 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南漢山城》
    而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也是今年最受矚目的一部歷史大作——《南漢山城》。但是這部歷史片為什麼說是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呢?因為這部戰爭片和一般戰爭電影不同講述的是一個戰敗的故事,講述的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 《南漢山城》最喜歡的兩部韓國歷史電影之一
    很喜歡兩部韓國歷史電影,一部是《思悼》,然後就是《南漢山城》。兩部電影把古代封建王朝上層人物關係的兩條主線展示的淋漓盡致,一條是皇家內部,一條是君臣之間。兩個小時把源於中國的封建文化提煉出了精髓。先說南漢山城,相比《天軍》,《最終兵器弓》這種YY電影,首先看到了韓國人正視歷史的態度,電影裡主戰派主和派的鬥爭,可以說體現了這些臣子不同的人生觀,主戰派中既有老狐狸騎牆派,又有金尚憲這種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忠義之士。電影的真實在於人物的形象豐滿,主和派崔鳴吉為了政權的延續忍辱負重,沒有被臉譜化成賣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