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山城》是一部韓國的電影。故事發生在中國的明末清初那個時間段。
清朝的軍隊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在對明朝發動總攻之前,先把朝鮮給解決了。這個南漢山城實際上就是後來韓國的首都漢城。
故事講的大概就是,滿清的軍隊打過來了,朝鮮的國王帶著他的大臣撤到一個山頂上,準備死守。這也是他們一貫的操作。當然他們的戰鬥力和全盛時期的八旗軍隊比,簡直就是渣渣,一個冬天沒有熬過去就投降了。國王帶著他的一眾文武大臣,舉著投降詔書,三叩九拜的給清朝皇帝投降了。電影裡面沒有交代,那個所謂清朝的皇帝應該是皇太極。
認真看這部電影,你就會發現這個和崇禎那個明朝的朝廷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戴的官帽,官位的設置都差不太多,甚至很多東西直接用的就是漢語發音,他們沒有文字,所有來往的書信用的全部是漢字,正楷寫的還是挺漂的。
關於明朝為什麼會滅亡,看過很多講解和史料。其實崇禎皇帝有大把的機會,讓明朝不至於滅亡。一直到很晚很晚,努爾哈赤包括皇太極他們想的都是,給他們封個王就好了,最多就是給點錢,來個合親,開門做生意,這就是全部。
明朝後期的官員都犯了一個巨大的毛病,這個毛病有一個典型的代表,那就是清官海瑞。貌似所有的宣傳上面海瑞都是一個清官,青天大老爺那種。
但是如果不能做到實事求是,一味的表現自己剛正不阿,表現自己公正嚴明,那麼最後會死的很難看。
並且在中國這個講究孝道的國家裡面,講究禮法的國家裡面,有人能對自己親生兒子下死手,那麼這個人肯定是不靠譜的,這個人肯定是有更大的野心為自己。很遺憾,海瑞就是這樣的人。
其實就算李自成圍困北京城,崇禎皇帝仍然有機會。在南京有一個完整的朝廷班子,派一隊人把皇帝護送出去,這個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一群流寇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完全擋不住正規軍,更不可能擋住皇帝的貼身衛隊。
如果這時候有一個大臣把自己的命還有在歷史裡面的聲譽都不要了,死柬,說要皇帝馬上撤,到南京,這時候崇禎來一個就坡下驢,這時候中國歷史上的明朝就會像北宋南宋那樣,來一個北明南明,再接著玩它100年,應該問題不大。
很遺憾,不管是什麼原因,最後沒有人能沒有人會沒有人敢拉下那個臉,說自己的身後名聲全部不要了,就做漢奸了,說咱北京城不要了,咱們跑吧。結果活活的把崇禎皇帝憋死在北京城裡面,最後很不好意思的跑到煤山,自掛東南枝。
南漢山城裡面,朝鮮的國王遇到的是同樣的問題。面對對面來勢洶洶的八旗軍隊,其實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自己根本是不可能守得住的。
橫豎是打不過,那麼接下來的選擇就只有兩個,要不咱開門投降,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國內百姓不受更大的傷害,無非是顏面受損,但是保住了身家性命,保住護住了身後的百姓,更多人不會因此而無辜的失去姓名。
要不就是用一群看似光榮偉大正確的人的說法:死拼到底。最後死更多的人還無濟於事,把自己的小命也混沒了,改朝換代是必須的,必然的。
當時的朝鮮和明朝一個巨大的區別,是明朝有巨大的戰略縱深,有迴旋的餘地,並且在當時的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這個是朝鮮國王沒有的。
南漢山城裡面,朝鮮的國王有兩個選擇。
1、開門投降,保住身家性命和更多的無辜百姓。
2、死戰到底,最後自己被人砍死,死更多的百姓。
崇禎皇帝有四個選擇。
1、他可以死磕到底,最後把自己小命混沒了。
2、也可以開門投降,保住身家性命和更多的無辜百姓。無非是顏面受損。
3、崇禎皇帝也可以接受李自成或者是努爾哈赤的意見,封李自成為西北王,封努爾哈赤為當地的王,接下來無非就是給點錢,大不了再派個公主過去和和親,開門做生意,就憑這個再堅持這個一兩百年是問題不大的。
4、打不過咱可以跑啊,北京守不住咱就跑南京嘛,還有長江天險。南方比北方更富裕,再堅持這個100來年,像南宋那樣,其實也問題也不大。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可以拿來做對比。朝鮮的國王選擇了投降,自己顏面受損這個是免不了的,小國弱國打不過人家嘛,這個也沒辦法,誰讓當時的滿清八旗處在全盛時期。
朝鮮的國王選擇投降,也是阻力重重,但是大臣中間有一個人找到國王,說自己的身後名不要了,在朝堂上力主國王投降,拿著詔書找清朝的皇帝三叩九拜表示臣服。
他當然會成為朝鮮國的千古罪人,但是朝鮮國王的身家性命保住了,接下來他還是朝鮮的國王,還是錦衣玉食,一眾文武大臣的身家性命也保住了,無辜百姓也不會因此有更多的人死去,就從不會有更多的普通無辜百姓因此失去性命這個角度來說的話,這個國王舉著投降詔書去投降其實是個好事兒。
反觀當時崇禎的朝廷裡面沒有一個人有勇氣說自己身後名不要了,為了天下,為了百姓,甘願做千古罪人,站出來做這個「漢奸」。崇禎皇帝可以選的4個選項裡面,有三個都可以活命,但是沒有人敢說,大家只會說那些偉大光榮正確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得死。
實事求是比偉大光榮正確更重要,有些漢奸是要被罵聲淹沒,是要遺臭萬年的。但是有些「漢奸」是一個技術活,是需要勇氣的。比如《南漢山城》裡面的那個「朝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