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中國的抗日戰場為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可是其中有一些戰役原本是可以取得勝利的,卻因為種種原因功虧一簣,中條山戰役就是一個例子。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境內,原本是一座不很出名的大山,卻因為抗戰時期是山西範圍內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而聞名於世。日軍在這裡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從1938年到1941年初的三年時間裡,十多萬日軍連續十三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未能越過一步,甚至將中條山稱之為盲腸。可是歸根到底,整個中條山戰役最後還是失敗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轉呢?說起來和蔣介石有很大關係,他調走了一個人又調走了一支部隊。
這個人是誰?這支部隊又是哪一支呢?事情還得從兩個人說起,一個是衛立煌,另一個就是楊虎城。
衛立煌我們都知道,是一位能徵善戰的著名愛國將領。中原大戰的時候他就擊敗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圍,抗戰時期又擊敗岡村寧次收復鄭州、取得了緬北滇西反攻等一系列戰役得勝利。戰績如此輝煌,一度被人稱為蔣介石五虎上將之首。可是蔣介石對於衛立煌卻不能做到用人不疑。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中條山戰役雖然在1941年的時候以失敗告終,但是在此之前的三年時間裡,中國軍隊還是取得了不俗戰績的。期間負責全局指揮的就是衛立煌。
對於日軍的優勢兵力有著充分認識的衛立煌,當時為了阻擋日軍的攻勢,絲毫不敢大意。在中條山周密布防,憑藉二十六萬大軍與日軍四個師團對峙,這才能得以長期堅持不落下風,把不可一世的日本人一直拒阻在潼關以外。為此,有音樂家曾譜曲讚美道:"中條山,高又高,它是我們的齊格菲,它是我們的馬奇諾……"。可是蔣介石卻偏要臨陣換將。
就在1941年日軍從各地調集重兵再次向中條山集結的時候,衛立煌卻因為受到排擠,在到重慶述職的時候被軟禁。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那時候中條山的兵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之前阻擋日軍的攻勢,中條山一帶駐守了大量的兵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衛立煌稱之為中條山鐵柱子的第四集團軍。這和楊虎城有什麼關係呢?原來,該軍的主要部隊是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這支三萬餘人號稱冷娃的陝西部隊,在中條山三年的艱苦作戰期間,給與日軍造成了重大殺傷。僅「6·6」」會戰一役,日軍排長以上軍官的骨灰盒層層疊疊壘堆了1700多具。
可是後來由於戰局的變化,勇猛善戰的第四集團軍被蔣介石調出了中條山。再算上其餘被調走的部隊,那時候歸衛立煌指揮的從之前的二十六萬直接下降到了十七八萬。日軍那邊是什麼情況呢?
抗戰時期日軍集中10萬以上兵力的攻勢不多,但是這次卻對於中條山志在必得,先後從各地調集了七個師團超過十萬的主力部隊來決戰。衛立煌被調走後,國軍缺乏統一有效的指揮,再加上兵力不足準備不充分,以至於會戰期間節節敗退,損失近8萬人,數位高級將領以身殉國。而日軍僅被打死六百七十三人,負傷二千二百九十二人。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此次會戰是「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