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將衛立煌,國軍陣營裡真正的抗戰派,卻被蔣介石時刻提防

2020-12-22 一個有情懷的歷史老師

在國民黨的陣營中,有一位特殊的將領。他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最終授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美國人史迪威,稱他是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他的對手——日軍華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稱其為「虎將 」。在共產黨眼裡,他是圍剿紅軍的戰將,是支援八路軍的長官,是國軍隊伍裡堅定的抗戰派。他就是「常勝將軍」衛立煌。

立志革命,追隨國父

1897年2月,衛立煌出生於合肥東郊的村落,父親早逝,大哥便扛起家裡的重擔。憑藉縣上任職的便利,衛立煌逐漸接受教育。他從小學習勤奮,在私塾裡遍讀史書典籍,打下堅實的文化功底。辛亥革命後,受到大哥軍事訓練班的影響,15歲的衛立煌剪去辮子,參加軍事訓練。二次革命中,衛立煌跟隨大哥討袁,再一次受到革命的洗禮。

為追求革命的曙光,衛立煌報考湖北陸軍學兵營。一年多的學習,不僅增長見識,也讓他在軍事領域找到歸宿。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既然要追求光明,就去南方尋找真正的革命黨。在廣州,衛立煌加入粵軍,從士兵到班長,並最終遇到人生的導師——孫中山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衛立煌被直接選派孫中山的衛隊。作為警衛人員,既要保衛領袖的安全,又要緊跟思想的潮流,衛立煌更加深對民主革命的認識。而在不斷地徵戰中,他又從排長榮升連、營長,一直到團長、旅長的職務。

此後,在粵軍許崇智部,衛立煌轉戰廣西、江西、福建,又參加鎮壓商團叛亂和平定陳炯明叛軍的東徵。他的英勇作戰,得到孫中山的高度讚揚。一次討伐桂系軍閥回師後,孫中山親自送給衛立煌一張六寸的單人照片,在這張照片上,親自寫著「立煌同志孫文贈」。儘管身在粵軍,但是與孫中山的特殊關係,讓衛立煌感到人生充滿希望。

初露鋒芒,隨蔣徵戰

與精神導師的相處,讓衛立煌如沐春風,然而這樣的情況,在1925年的3月戛然而止。偉大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因病在京去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國民大革命的呼號不止,北伐洪流的鐵軍披靡,衛立煌隨東路軍入閩作戰,目標是孫傳芳和他的軍隊。在永定、鬆口兩戰中,衛立煌沉著冷靜,進退有據,直接晉升師長。福建、浙江戰場捷傳,衛立煌隨軍前進,直搗黃龍,攻破南京。

此時,蔣介石的野心再也無法隱藏。撕下革命的面孔,大肆屠殺共產黨人,衛立煌站在了蔣介石的一邊。即便如此,衛立煌依然做著軍人本分。他的14師從南京移駐鎮江後,堅決打退孫傳芳的多次反撲。一邊是三路強攻,一邊是奮力抗擊,經過6晝夜激戰,衛立煌以其傑出的指揮才能,擊潰孫傳芳的反撲。自此,戰將聲名傳開,一步步走向巔峰

跟了蔣介石,就要奉命行事,衛立煌代表中央軍,剷除異己,徵戰新軍閥。1930年中原大戰,衛立煌率第45師參戰,奉命堅守南京,保障津浦線南段的暢通。等到中原甫定,衛立煌又奉命開赴鄂豫皖,參與對紅軍的圍剿。衛立煌被派為中路軍第6縱隊指揮官,率李默庵第10師和蔣伏生第83師,與紅軍主力遭遇。

蔣介石叫囂,「下令各縱隊向鄂豫皖蘇區的軍政中心金家寨進攻,誰先佔領就以誰的名字命名該地」。紅軍避其鋒芒,主動撤離,衛立煌則是乘虛進佔金家寨,贏得「立煌縣」的讚譽。之後,衛立煌又參加了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並且鎮壓了十九路軍的「福建事變」。軍事上的勝利,幫助他在政治上一步步崛起,1935年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衛立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第二年加封陸軍上將銜。

黃河保衛華北,先生保衛黃河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然而,蔣介石依然堅持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執意要在西安召開「剿總大會」,衛立煌、陳誠、朱紹良等人列席,準備迫使張學良、楊虎城圍剿紅軍。國讎家恨下,張、楊發動西安事變,衛立煌和諸多國民黨高級將領一同被扣,也見證著歷史的轉折。

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以民族大義、國家危亡為重,依然是擁蔣抗日。這讓衛立煌肅然起敬,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我們共同的敵人是日本侵略者。作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衛立煌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最大限度幫助共產黨:凡是抗日的部隊,他都一視同仁。他排除幹擾,頂住壓力,給八路軍調撥、支援了大批武器彈藥、食品、服裝等軍需物資。

抗戰中,衛立煌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後,直接領導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集團軍。1937年的忻口血戰,在衛立煌的協調指揮下,中央軍、晉綏軍與八路軍聯絡合作,抗擊日軍的瘋狂進攻。對八路軍的領導,衛立煌從來是不幹預、不奪權、不搞摩擦,是國民黨中難得的抗戰派。不僅如此,他還拒絕蔣介石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主張,對大搞摩擦的朱懷冰置之不理,坐視其被消滅。

在中條山上,衛立煌巧設背水陣,堅守在保衛黃河的一線;在中原黃泛區,將軍親自指揮,收復被日軍佔領的鄭州。然而,即便衛立煌在前線浴血奮戰,仍然被蔣介石剝奪兵權,暗行監視。直到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蔣介石才重啟衛立煌,在陳誠擔任遠徵軍司令失利後,重用「和八路軍有密切關係」的衛立煌。在緬甸戰場,衛立煌與外號為「馬來亞之虎」的日軍司令山下奉文交鋒,先後贏得芒友、畹町大捷,並最終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保證中國大西南的後勤補給。

後記

抗戰結束後,衛立煌赴美考察軍事半年,回國後就被派往東北前線。此時國共兩黨爭奪天下,作為東北剿匪總司令的衛立煌,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然而,戰爭的非正義性和國民黨的軍人政治,讓衛立煌無法再續抗戰輝煌。錦州戰役後,衛立煌因「遲疑不決,坐失戎機,致失重鎮,著即撤職查辦」。等到1949年1月,蔣介石再次下野,衛立煌獲得自由,輾轉香港,並最終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國軍五虎上將,就數這一「虎」打仗最厲害
    以後在每個大動亂時代,幾乎都有相應的五虎將出現。這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當屬梁山五虎將關勝、林衝、秦明、呼延灼、董平和瓦崗山五虎將單雄信、王伯當、王君可、謝映登、羅成等。近幾年來,在各種民間演繹中,也出現了解放軍五虎將和國軍五虎將。在這裡暫且略去解放軍五虎將待下次詳說,先來看看國軍五虎將。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都是誰?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對蔣介石肯定不會陌生,多年內戰的發起者,但是也不能否認蔣介石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貢獻,作為國民黨的領袖,蔣介石麾下猛將如雲,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蔣介石的五虎上將。 第一位 幹將 陳誠
  • 國軍二級上將衛立煌在香港經商血本無歸,回歸後成為了副國級領導
    國民黨軍高官中真正會打仗的不多,衛立煌算是一位。他擔任過很多要職,是赫赫有名的虎將。衛立煌生於1897年,安徽合肥人。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不滿15歲的他加入新軍。大革命受挫後,衛立煌轉道武漢,加入湘軍,成為職業軍人,後追隨孫中山,歷經護法運動和討伐陳炯明。因為他為人忠厚,很受孫中山的器重和信任。孫中山去世後不久,國民黨就進入了蔣介石時代。
  • 他是國軍五虎上將之一,也是抗日名將,55年回歸大陸官至副國級
    而他是蔣介石五虎上將中的虎將。在他帶領的抗日軍隊勢如破竹,打得日軍聞風喪膽。到1955年他回到大陸後官至副國級。那麼他又是怎樣的人物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一一講解,衛立煌將軍的抗日事跡。衛立煌將軍是安徽合肥縣人,國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華北最高司令香月清時曾稱他為支那虎將。
  • 「五虎上將」衛立煌55年回北京,官至副國級,他的家人結局如何?
    而蔣介石麾下也有著名的「五虎上將」,這五人能徵善戰,數次屢立奇功,五人皆曾任職戰區司令官及以上職位。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五虎上將中的一員虎將,那麼這位將軍又是誰呢?解放後他和他的家人又去哪裡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衛立煌將軍於1897年出生於安徽合肥,其父因瘟疫早早病逝,所以全家的重擔都落在了他大哥一人身上。
  • 衛立煌原是老蔣的愛將,為何分道揚鑣?源於一個女人的去世
    在國軍高級將領中,衛立煌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早期,他是蔣介石帳下「五虎將」之一,是老蔣的得力愛將,但是到了後期,兩人卻分道揚鑣,衛立煌甚至還被稱為我黨在老蔣陣營中的最大
  • 衛立煌:拒絕和蔣介石去臺灣,葬送國軍50多萬精銳,58歲回到大陸
    當時58歲的時候,丈夫叫衛立煌;妻子叫韓權華,那時52歲。作為安徽合肥人,衛立煌早年跟隨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活動,早期曾參加過兩次東徵、北伐、中原大戰,在國民黨中有很高的威信和資歷。與此同時,由於衛立煌有軍事指揮才能,戰功卓著,他還與陳誠、顧祝同、劉峙、蔣鼎文等同時代人物合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軍」。
  • 他是國民黨五虎上將,曾被中共通緝,卻成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他是孫中山的衛士,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毛澤東的老朋友。曾經是八路軍的上級領導,也曾是被中共通緝的戰犯,後來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終其一生,這位將軍如同一道難解的謎案。衛立煌,字俊如,1897年出生於合肥,祖父兩輩均為貧農。1911年武昌起義,衛立煌應徵新軍,不滿15歲。大革命失敗後,他轉道武漢,加入湘軍,成為職業軍人。後經民主革命人士介紹,赴上海加盟孫中山討伐袁世凱隊伍,成為孫中山的衛士。北伐戰爭中,衛立煌屢立戰功,成為最年輕的小營長。衛立煌驍勇善戰,多次與紅軍作戰,剿共帶給他榮譽,1926年,衛立煌任師長。
  • 蔣介石的一個操作,讓國軍加速崩潰,只有陳納德盆滿缽滿
    再三考慮之後,蔣介石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這就是他的八大金剛之一的衛立煌。衛立煌成名較早,在圍剿紅軍鄂豫皖根據地時表現優異,一度將根據地的金寨縣改名為立煌縣,以彰其功。到抗戰時期初期,衛立煌在二戰區擔任戰區副長官,實際負責戰役指揮。
  • 蔣介石的虎將衛立煌:美國人眼中的常勝將軍,歷經坎坷終得善終
    國民黨執政之後,蔣介石手下有很多厲害人物,最有名的就是他的五虎上將。其中被譽為虎將的衛立煌可謂家喻戶曉,一生歷盡坎坷,國民黨下野後,出走香港做生意竟賠的血本無歸,然而最終卻修得正果,演繹了一段傳奇而振奮人心的往事。
  • 調走一個人又調走一支部隊, 蔣介石經歷最恥辱戰役
    從1938年到1941年初的三年時間裡,十多萬日軍連續十三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未能越過一步,甚至將中條山稱之為盲腸。可是歸根到底,整個中條山戰役最後還是失敗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轉呢?說起來和蔣介石有很大關係,他調走了一個人又調走了一支部隊。 這個人是誰?這支部隊又是哪一支呢?事情還得從兩個人說起,一個是衛立煌,另一個就是楊虎城。
  • 衛立煌率部增援南口抗戰【3】--黨史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衛立煌率部增援南口抗戰[武月星] 待命大南山迎敵 27日晚,衛部主力移至青白口、沿河城一帶,衛立煌指揮部設在東胡林,李默庵第10師師部設在靈水,劉戡第83師在呂家村,劉鐵第85師師部在金雞臺。
  • 國共「五虎將」大PK
    在我軍歷史上,其實並沒有明確的「五虎上將」說法,只是後人根據戰績和個人軍事能力評定,將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等五人合稱為「五虎上將」。就軍事指揮能力來講,這五位軍事家可謂是當仁不讓的「五虎」,每一位的能力超群,都是不世出的軍事奇才,可以說代表了我軍的最高戰力。
  • 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為什麼要三次臨陣換帥?
    那麼,為什麼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上次臨陣換帥。所以說,當時東北是由蘇軍佔領,但是蘇方同意讓蔣介石的國軍接收東北,但是又讓我軍佔領東北大片農村,讓主要大城市由國軍接任,而廣大的農村則是交給我軍接手。這樣一來,雙方避免不了一場戰爭,於是,東北戰役就在這種情形下爆發了。 在解放初期,蔣介石派到東北第一任軍事統帥是杜聿明,他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生,抗戰時期擔任第五軍軍長,解放初期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
  • 國軍核心幹將衛立煌,1955年突然回到大陸,此後升到副國級
    抗戰時期我們為了保護國土不被侵略與敵人展開了長達八年的戰爭。在此期間很多愛國將士的故事至今讓人感動。但是,這也讓衛立煌很快的成長起來,變得非常的堅強。衛立煌非常的刻苦,學習不僅很勤奮而且成績非常優秀。衛立煌心懷一顆報國之心,在長大後毅然決然的報考了陸軍學校,實現了自己保家衛國的夢想。最後,衛立煌也成為了一名文武雙全的將領,為我國的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 抗日戰爭龍陵戰役,前線國軍大獲全勝,蔣介石為何卻怒斥為恥辱?
    1944年6月,宋希濂奉命率領國軍第十一集團軍主力部隊繞過日軍松山陣地,對龍陵地區發起突襲,而龍陵戰役也是國軍反攻滇西的三大戰場之一。在反攻滇西之戰中,龍陵戰役可謂重中之重,其餘的兩大戰場實際上都是為龍陵戰場所服務,只要能夠攻佔龍陵那麼日軍在滇西將再無立足之地。
  • 衛立煌路經延安,我軍好吃好喝招待,一些人很不理解,後重禮饋贈!
    38年,抗戰全面打響的第二年,全國的抗戰形式由最初的單打獨鬥、被動應戰,轉入到兩黨合作、共同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 八路軍歸屬於國軍「虎將」——衛立煌所帶領的第十四集團軍。後被編入第十八集團軍。
  • 抗戰時國軍打雜多打仗少?
    張瑞德:抗戰時期的國軍士兵雖然體力孱弱、武器落後、物資缺乏(有些部隊一個排只有一條毛巾可以使用),工資低廉(根據1943年美國駐華軍事武官的估計,一個中國的二等兵每月工資僅合0.075美元,上將則為10美元),但是士氣高昂,氣蓋山河,即使是對蔣介石不友善的史迪威、馬歇爾,對此也是讚譽有佳,故本書取名為《山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