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的陣營中,有一位特殊的將領。他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最終授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美國人史迪威,稱他是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他的對手——日軍華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稱其為「虎將 」。在共產黨眼裡,他是圍剿紅軍的戰將,是支援八路軍的長官,是國軍隊伍裡堅定的抗戰派。他就是「常勝將軍」衛立煌。
立志革命,追隨國父
1897年2月,衛立煌出生於合肥東郊的村落,父親早逝,大哥便扛起家裡的重擔。憑藉縣上任職的便利,衛立煌逐漸接受教育。他從小學習勤奮,在私塾裡遍讀史書典籍,打下堅實的文化功底。辛亥革命後,受到大哥軍事訓練班的影響,15歲的衛立煌剪去辮子,參加軍事訓練。二次革命中,衛立煌跟隨大哥討袁,再一次受到革命的洗禮。
為追求革命的曙光,衛立煌報考湖北陸軍學兵營。一年多的學習,不僅增長見識,也讓他在軍事領域找到歸宿。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既然要追求光明,就去南方尋找真正的革命黨。在廣州,衛立煌加入粵軍,從士兵到班長,並最終遇到人生的導師——孫中山。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衛立煌被直接選派孫中山的衛隊。作為警衛人員,既要保衛領袖的安全,又要緊跟思想的潮流,衛立煌更加深對民主革命的認識。而在不斷地徵戰中,他又從排長榮升連、營長,一直到團長、旅長的職務。
此後,在粵軍許崇智部,衛立煌轉戰廣西、江西、福建,又參加鎮壓商團叛亂和平定陳炯明叛軍的東徵。他的英勇作戰,得到孫中山的高度讚揚。一次討伐桂系軍閥回師後,孫中山親自送給衛立煌一張六寸的單人照片,在這張照片上,親自寫著「立煌同志孫文贈」。儘管身在粵軍,但是與孫中山的特殊關係,讓衛立煌感到人生充滿希望。
初露鋒芒,隨蔣徵戰
與精神導師的相處,讓衛立煌如沐春風,然而這樣的情況,在1925年的3月戛然而止。偉大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因病在京去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國民大革命的呼號不止,北伐洪流的鐵軍披靡,衛立煌隨東路軍入閩作戰,目標是孫傳芳和他的軍隊。在永定、鬆口兩戰中,衛立煌沉著冷靜,進退有據,直接晉升師長。福建、浙江戰場捷傳,衛立煌隨軍前進,直搗黃龍,攻破南京。
此時,蔣介石的野心再也無法隱藏。撕下革命的面孔,大肆屠殺共產黨人,衛立煌站在了蔣介石的一邊。即便如此,衛立煌依然做著軍人本分。他的14師從南京移駐鎮江後,堅決打退孫傳芳的多次反撲。一邊是三路強攻,一邊是奮力抗擊,經過6晝夜激戰,衛立煌以其傑出的指揮才能,擊潰孫傳芳的反撲。自此,戰將聲名傳開,一步步走向巔峰。
跟了蔣介石,就要奉命行事,衛立煌代表中央軍,剷除異己,徵戰新軍閥。1930年中原大戰,衛立煌率第45師參戰,奉命堅守南京,保障津浦線南段的暢通。等到中原甫定,衛立煌又奉命開赴鄂豫皖,參與對紅軍的圍剿。衛立煌被派為中路軍第6縱隊指揮官,率李默庵第10師和蔣伏生第83師,與紅軍主力遭遇。
蔣介石叫囂,「下令各縱隊向鄂豫皖蘇區的軍政中心金家寨進攻,誰先佔領就以誰的名字命名該地」。紅軍避其鋒芒,主動撤離,衛立煌則是乘虛進佔金家寨,贏得「立煌縣」的讚譽。之後,衛立煌又參加了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並且鎮壓了十九路軍的「福建事變」。軍事上的勝利,幫助他在政治上一步步崛起,1935年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衛立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第二年加封陸軍上將銜。
黃河保衛華北,先生保衛黃河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然而,蔣介石依然堅持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執意要在西安召開「剿總大會」,衛立煌、陳誠、朱紹良等人列席,準備迫使張學良、楊虎城圍剿紅軍。國讎家恨下,張、楊發動西安事變,衛立煌和諸多國民黨高級將領一同被扣,也見證著歷史的轉折。
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以民族大義、國家危亡為重,依然是擁蔣抗日。這讓衛立煌肅然起敬,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我們共同的敵人是日本侵略者。作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衛立煌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最大限度幫助共產黨:凡是抗日的部隊,他都一視同仁。他排除幹擾,頂住壓力,給八路軍調撥、支援了大批武器彈藥、食品、服裝等軍需物資。
抗戰中,衛立煌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後,直接領導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集團軍。1937年的忻口血戰,在衛立煌的協調指揮下,中央軍、晉綏軍與八路軍聯絡合作,抗擊日軍的瘋狂進攻。對八路軍的領導,衛立煌從來是不幹預、不奪權、不搞摩擦,是國民黨中難得的抗戰派。不僅如此,他還拒絕蔣介石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主張,對大搞摩擦的朱懷冰置之不理,坐視其被消滅。
在中條山上,衛立煌巧設背水陣,堅守在保衛黃河的一線;在中原黃泛區,將軍親自指揮,收復被日軍佔領的鄭州。然而,即便衛立煌在前線浴血奮戰,仍然被蔣介石剝奪兵權,暗行監視。直到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蔣介石才重啟衛立煌,在陳誠擔任遠徵軍司令失利後,重用「和八路軍有密切關係」的衛立煌。在緬甸戰場,衛立煌與外號為「馬來亞之虎」的日軍司令山下奉文交鋒,先後贏得芒友、畹町大捷,並最終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保證中國大西南的後勤補給。
後記
抗戰結束後,衛立煌赴美考察軍事半年,回國後就被派往東北前線。此時國共兩黨爭奪天下,作為東北剿匪總司令的衛立煌,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然而,戰爭的非正義性和國民黨的軍人政治,讓衛立煌無法再續抗戰輝煌。錦州戰役後,衛立煌因「遲疑不決,坐失戎機,致失重鎮,著即撤職查辦」。等到1949年1月,蔣介石再次下野,衛立煌獲得自由,輾轉香港,並最終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