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立煌率部增援南口抗戰【3】--黨史頻道-人民網

2021-01-18 黨史頻道

原標題:衛立煌率部增援南口抗戰[武月星]

待命大南山迎敵

27日晚,衛部主力移至青白口、沿河城一帶,衛立煌指揮部設在東胡林,李默庵第10師師部設在靈水,劉戡第83師在呂家村,劉鐵第85師師部在金雞臺。28日,大股日軍來犯,雙方在清水尖、髽髻山、大寒嶺地區展開鏖戰,對板橋、莊戶一帶陣地往復進行爭奪。日軍先用大炮密集猛轟衛軍陣地,再用飛機轟炸,最後騎兵衝鋒。當日本步兵向衛部守軍陣地進撲時,守軍躍出戰壕,用手榴彈、刺刀拼殺,形成肉搏戰。衛部守軍越戰越勇,終將敵趕回原陣地。以後連日激戰,給日軍以重創,惱羞成怒的日軍竟使用毒氣彈,致使1營官兵傷亡過半。連日激戰,日軍的傷亡也很重,據參加抬擔架運送傷員的當地百姓回憶,日軍在木城澗溝火化死亡人員,僅遺留在溝中的木柴灰燼就有一米多深。?譾?訛夜晚,一天的激戰結束,沒有了槍炮聲的陣地顯得空曠寂寥。組成夜襲隊的衛部戰士,手拿鋼槍、腰揣手榴彈摸向日軍陣地,睡夢中的日軍糊裡糊塗地被殲滅了。日軍爭奪陣地不逞,再派飛機施威,用100磅、200磅的重磅炸彈轟炸東胡林、靈水、呂家村、金雞臺各指揮部,炸彈落地,巨大的爆炸聲夾雜著火光、煙塵、彈片騰起,硝煙散去,只造成巨大的彈坑,衛部官兵傷亡甚微。

衛縱隊在北平西側山地孤懸已近半個月,與日軍對峙、鏖戰,完全處於被包圍之中。直至9月上旬,才奉令返回石家莊整理隊伍、歸還建制。在部隊轉移時,衛立煌即令騎兵在前衝鋒開路,步兵隨後突擊前進,利用高山深谷作屏障,在日軍中穿行。用邊走邊打、晝伏夜行之策,與敵比靈活、比速度,鬥智鬥勇,安全快捷地帶領部隊衝出西山臺地,越過拒馬河,南渡易水,全部到達遂城鎮、滿城。

衛立煌在支援南口作戰中,沒能及時趕到施援,一個重要原因是湯恩伯、衛立煌兩部從來沒有發生直接聯繫。相互往來電函,完全由蔣介石、何應欽、徐永昌、劉峙轉達。通訊不暢,往往貽誤戰機。再一個原因,平西一帶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區,這裡山山相連,溝溝有天然隘口,多羊腸小道,大路難覓,河無舟楫之利,部隊行軍極不便利。更主要的是日軍以重兵堵截,幾乎每天都在進行反阻擊戰。在以往的記敘中,只提山水阻隔行路,沒有注意到衛縱隊的艱苦奮戰,是不夠全面的,日日與日軍纏鬥,才是他不能快速到達南口的主要原因。

衛立煌部平時有較嚴格的軍事訓練,軍紀良好。1936年換裝之後,一律德式裝備,武器遠比其他非嫡系部隊精良。這次奉命支援南口,一路穿村過鎮,不進民房不擾民,做飯在野外搭灶,士兵每人背三天量的炒米,不能做飯就吃炒米充飢。遇有雨天,有雨衣的穿雨衣,沒有的拉開雨布,甚至以毯子遮擋。平西一帶百姓沒有見過服裝這樣整齊、頭戴鋼盔、武器這麼好的隊伍,覺得抗日有希望了,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中共地下組織負責人魏國元對團結在組織周圍的民先隊員、北平淪陷後轉來的抗日青年知識分子進行動員,發動群眾組織抗日宣傳隊,分組到各村進行抗日宣傳。內容包括防空、防特、防漢奸,組織擔架隊搶救傷員、運送彈藥物資、慰問衛部將士。衛立煌接見了宣傳隊員,激勵了民眾的抗戰熱情;衛部官兵在戰鬥中表現出的奮勇鬥爭,矢志衛國精神,喚醒了沉睡的山村,群眾自動組織起來支援抗戰。湯恩伯奉命撤出南口戰場之後,衛縱隊受命在髽髻山一帶堅持對日抵抗,物資供應發生極大困難。時值9月,高山寒冷,士兵還穿著單衣短褲,以野蔬山果充飢。齋堂川一帶百姓拿出雞、羊、豬慰問衛部官兵,籌集玉米、土豆供給部隊,使衛部官兵備受鼓舞,更英勇地與敵浴血奮戰。9月上旬衛部南撤時,沿途百姓指點近路、山間秘密小道,帶領部隊穿青紗帳,翻山涉水,使部隊快速脫離包圍圈。

奔赴抗日新戰場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開始,衛立煌任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率李默庵第14、郝夢齡第9、劉茂恩第15三個兵團,在第18集團軍配合下,重創進犯山西的日軍,殲滅日軍2萬。1938年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1939年任第一戰區司令,率部在中條山等地抗擊日軍,扼守中條山3年,使山西日軍不能由此渡過黃河。林伯渠曾書贈他:「黃河保衛華北,先生保衛黃河。」衛立煌在華北抗戰期間,與共產黨、八路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呼籲戰區內國民黨各派軍隊團結抗日,不得與八路軍「摩擦」。頂住壓力,堅持給八路軍撥發武器彈藥和給養,對穩定華北地區局勢起了重要作用。1943年冬,衛立煌任中國遠徵軍司令。1944年9月,在盟軍配合下,他率領第11、第20兩個集團軍及第8軍相繼收復騰衝、松山、畹町等戰略要地。1945年1月與新一軍在芒友勝利會師,打通中印國際公路。1948年1月,任東北剿總司令,遼瀋戰役中所部被殲,被蔣介石撤職,軟禁在南京寓所家中。1949年初出走香港。1955年3月15日返回廣州,發表《告臺灣袍澤朋友書》,希望「在臺數十年共患難的袍澤們」,能「有功於解放臺灣,在有形無形中,各自乘機量力而為」。?譹?訛4月回到北京。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務委員。1960年在北京病逝。

衛立煌從孫中山衛隊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到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二級上將、國民黨的「五虎將」之一。毛澤東讚譽他是「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朱德說他是在「忻口戰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譺?訛

南口抗戰展開之時,衛立煌部將士北上馳援,牽制了谷壽夫第6師團,川岸第20師團的主力,減輕了南口戰場正面的壓力,威脅了板垣第5師團的側背。雖沒能與湯恩伯部會合,仍有效地增援了南口戰場,給日軍沉重的打擊,成為南口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南口戰役是抗戰史上閃光的一筆,是由所有參加南口戰役的廣大愛國將士共同書寫的。正如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周刊「時事短評」所說:「不管南口陣地事實上的失卻,然而這一頁光榮的戰史,將永遠與長城各口抗戰,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三,長久活在每一個兒女的心中。」?譻?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2)

相關焦點

  • 五虎上將衛立煌,國軍陣營裡真正的抗戰派,卻被蔣介石時刻提防
    在共產黨眼裡,他是圍剿紅軍的戰將,是支援八路軍的長官,是國軍隊伍裡堅定的抗戰派。他就是「常勝將軍」衛立煌。立志革命,追隨國父1897年2月,衛立煌出生於合肥東郊的村落,父親早逝,大哥便扛起家裡的重擔。憑藉縣上任職的便利,衛立煌逐漸接受教育。
  • 衛立煌嫌棄到不行,中條山遭遇慘敗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豫鄂皖邊區綏署主任」衛立煌正駐蹕安徽六安,被紅28軍的遊擊戰搞得焦頭爛額,而在這個綏靖公署的作戰序列當中,即轄有駐紮湖北麻城的第15軍,也就是由河南綠林武裝「鎮嵩軍」改編的部隊。
  • 衛立煌被列為「戰犯」, 排第13位, 為什麼他還敢從香港回大陸
    1931年衛立煌升任第14軍軍長,按照蔣的指揮,率部進攻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殘殺過紅軍和革命群眾。在西安事變前還擔任過陝甘寧邊區總指揮,再次充當圍剿紅軍的急先鋒。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後擔任第二戰區副司令及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也就是在此期間,他與我黨我軍建立了較好的關係。
  • 衛立煌路經延安,我軍好吃好喝招待,一些人很不理解,後重禮饋贈!
    38年,抗戰全面打響的第二年,全國的抗戰形式由最初的單打獨鬥、被動應戰,轉入到兩黨合作、共同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 八路軍歸屬於國軍「虎將」——衛立煌所帶領的第十四集團軍。後被編入第十八集團軍。
  • 黨史故事丨衡山縣公祭英烈,周恩來親題輓聯
    羅芳珪烈士在82年前的衡山縣城人民廣場曾舉行過一場盛大、隆重的公祭大會,祭奠抗戰「四大名團」團長之一、全國著名抗日英烈羅芳珪。衡山縣城人民廣場的前身是衡山縣學宮、文廟前坪。南口戰役圖在山河破碎、國土淪陷、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羅芳珪率部搶防南口,喋血臺莊,立下奇功,展現出不懼犧牲的大無畏氣概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1937年7月底,羅芳珪率團扼守昌平縣的南口,阻擊日軍前進。8月2日至15日,日軍以十倍於羅團的兵力,向羅團扼守的陣地多次猛撲,且有30多架飛機輪番轟炸。
  • 黨史專家解答: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題:黨史專家解答: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  新華社記者羅沙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在這片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的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上,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是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 憶恩師茅以升先生--黨史頻道-人民網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時,隱約見日寇騎兵奔向橋頭,先生斷然下令起爆,並於當夜悲壯地寫下「抗戰必勝,此橋必復」的誓言。 1937年8月,戰火將至錢塘江邊時,橋工處全體工作人員奉命轉移。在大部分工作人員撤離後,先生帶領幾人整理、包裝大橋技術檔案,包括各種圖表、文卷、刊物、照片、電影片等資料共14木箱。
  • 國軍二級上將衛立煌在香港經商血本無歸,回歸後成為了副國級領導
    衛立煌是第一個到達延安訪問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當時延安組織了相當長的隊伍夾道歡迎。毛主席親自接待衛立煌,特批了50多元錢請他吃飯。那時候延安的生活非常艱苦,所以事後毛主席收到一封匿名告狀信,毛主席看後說:「客人是我毛澤東請的,罵供給部毫無道理。」衛立煌對延安的一切盛讚不已,這裡的人儘管貧窮,但是很有朝氣、有組織、很清廉,和國統區的奢華、腐敗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 百家講壇《黨史故事100講》_科教臺_央視網(cctv.com)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製作的《黨史故事100講》「抗戰系列」節目,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的黨史為講述核心,為觀眾呈現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
  • 第二章 血戰湘江--黨史頻道-人民網
    點擊閱讀人民網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專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聲明:本文(含圖片)節選自《長徵記》一書,系華夏出版社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 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11月12日,蔣介石做出了將紅軍「殲滅於湘水、灕水以東地區」的部署:令湘軍何鍵部與嫡系薛嶽部共十六個師七十七個團,專事「追剿」;令粵軍陳濟棠部以四個師北進粵湘桂邊區進行截擊;令廣西
  • 國軍核心幹將衛立煌,1955年突然回到大陸,此後升到副國級
    抗戰時期我們為了保護國土不被侵略與敵人展開了長達八年的戰爭。在此期間很多愛國將士的故事至今讓人感動。但是,這也讓衛立煌很快的成長起來,變得非常的堅強。衛立煌非常的刻苦,學習不僅很勤奮而且成績非常優秀。衛立煌心懷一顆報國之心,在長大後毅然決然的報考了陸軍學校,實現了自己保家衛國的夢想。最後,衛立煌也成為了一名文武雙全的將領,為我國的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 抗日名將衛立煌,63歲因病去世,他的後人過得怎麼樣?
    衛立煌的軍功可以說都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當衛立煌擔任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時,他指揮了著名的忻口會戰,雖然忻口會戰大體上是失敗的,但是衛立煌指揮的軍隊還是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沉重的打擊,消滅了數以萬計的敵人,當衛立煌擔任遠徵軍司令時,他指揮軍隊再創輝煌,一舉殲滅盤踞緬甸的日本侵略者,並一舉打通了滇緬公路,這是一條生命線,衛立煌的軍事指揮水平如何?
  • 蔣介石的虎將衛立煌:美國人眼中的常勝將軍,歷經坎坷終得善終
    其中被譽為虎將的衛立煌可謂家喻戶曉,一生歷盡坎坷,國民黨下野後,出走香港做生意竟賠的血本無歸,然而最終卻修得正果,演繹了一段傳奇而振奮人心的往事。自古英雄出少年1897年,衛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父親是個小鄉紳。不幸的是,在衛立煌8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
  • 衛立煌原是老蔣的愛將,為何分道揚鑣?源於一個女人的去世
    衛立煌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當然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但是也離不開一個人的影響。這個人,就是他的妻子朱韻珩。早年,衛立煌參加北伐,任第14師師長,解放南京後,率部駐守在鎮江。其實,朱韻珩久聞衛立煌的大名,其實也是帶著仰慕的心情來拜訪這位北伐名將的,而衛立煌看到朱韻珩舉止大方,談吐不凡,頓時有相見恨晚之感。朱韻珩走後,衛立煌便派人打聽她的情況,得知她尚未婚配,衛立煌就決定向朱韻珩求婚,二人最終走到了一起。那麼,衛立煌的發展和朱韻珩有什麼關係呢?
  • 衛立煌赴任東北一年,為何無所作為?夫人韓權華對此有不同見解
    第二任東北主政的人是陳誠,他主政期間將東北戰局進一步帶入到無底深淵,不得不說是我軍的好幫手之一,陳誠以總參謀長的身份擠走了熊式輝以後,自任東北行轅主任,不僅如此還取消了此前東北保安司令部,將一切軍政大權都攔在手中,總之陳誠在東北幹的時間並不長,卻起了相當壞的作用,至少在他離開之前,東北的國民黨軍已經逐漸被壓縮,至1948年3月就只能固守長春
  • 遠徵猶聞戰鼓聲——抗戰忠良之後諸暨團聚記
    歷史將會記住這樣一個到場者無不聳然動容的場景: 幾十個白髮蒼蒼的忠良之後齊刷刷站立、眼含熱淚望著大屏幕上播放抗戰歷史影像大聲同唱抗戰時期軍歌《不死的中國》的情景,當然,歷史更不會忘記:七十多年前,這群老人的直系先人,中國抗戰史上大名鼎鼎、居功至偉、縱橫捭闔甚至血灑疆場的忠勇將領,他們是: 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衛立煌上將嫡孫衛智先生
  • 衛立煌:拒絕和蔣介石去臺灣,葬送國軍50多萬精銳,58歲回到大陸
    一九三七年七月,全面抗戰爆發後,衛立煌任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兼前敵總指揮、河南省第一戰區司令等職。衛立煌在這個時期是一個堅定的抗戰派,在國民黨的許多將領中,他曾多次明確表示,任何抗日的部隊,他都將一視同仁。
  • 「七七事變」83周年 黨史專家:這些事銘記史冊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王先進)歷史須銘記,吾輩當自強!今天是「七七事變」83周年紀念日,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了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傑。他表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巨大,銘記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