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2021-01-07 品茶論史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

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所以很快就將西康從備選名單劃掉了。

西康被劃掉後,蔣介石只能在海南和臺灣兩省做二選一。這兩個省份都有海峽相隔,可以選擇作為死守地,可佔地利的優勢。那為什麼蔣介石最後選擇了臺灣呢?

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臺灣海峽遠遠寬於瓊州海峽,而且孤懸海外,有天險可守。當時解放軍軍事能力比較單一,陸軍雖然強大,但卻沒有強大的海空軍。這樣,臺灣海峽無疑給解放臺灣增加了難度,而海南離大陸則太近。

同時,臺灣北有日本,東有關島,南有菲律賓,都有美國勢力,利於美、臺協防。而海南周邊的國家多為英法屬地,協防難度很大。

其次,臺灣被日本佔領了五十年,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都遠遠好於大陸其他省份,尤其是二戰後,日本在臺灣大力發展重工業,滿足軍事需求。這些都為國民黨退守臺灣提供了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而同時期的海南則是一窮二白,屬於尚無建設的蠻荒之地。

更為重要的是,臺灣在日本的長期統治下,沒有共產黨的組織,而海南則一直有瓊崖縱隊的活動;另外,臺灣暫無軍閥勢力,臺灣省長陳誠更是蔣介石的嫡系,而海南的桂系向來與蔣不合。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臺灣的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臺灣北通東海,南接南海,是我國沿海的咽喉要道,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也是西太平洋地區的一條重要國際航道,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只從這裡通過。

臺灣島這一位置,形成了我國東南沿海海防的天然屏障,臺灣島與海南島相映,形成雙目,北和舟山群島相呼應,構成犄角,以臺灣島為中心和舟山群島這南北兩要點,構成了一條天然有力的戰略海防線,足以掩護我國東南沿海6省市及該方向的戰略縱深,可以說臺灣對我國東部海防的戰略作用和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憑此重要戰略位置,美國自然會千方百計地阻止大陸解放臺灣,這樣就更利於美國封鎖中國。蔣介石正是打的這個如意算盤,憑藉臺灣的戰略位置來穩住自己與美國人之間搖搖欲墜的關係。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臺灣距離南京比較近,可以為國民黨撤退節省時間。

所以,蔣介石和國民黨政權最後選擇了臺灣作為自己最後的「歸宿」。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有三個地方備選,蔣介石為啥偏偏相中了臺灣
    蔣介石這時候真是手忙腳亂,他必須要選擇一個地方出逃,如果選擇不好地方,那麼國民黨可能就被共產黨全殲了,當時各界普遍認為蔣介石會選擇四川的崇山峻岭來保存自己最後的「命脈」,如果蔣介石要退守
  • 1949年蔣介石選擇敗退臺灣,是誰出的主意?之前誰在管理臺灣
    1948 年堪稱國民黨軍事上崩潰的一年。11 月2 日,歷時52 天的遼瀋戰役結束,國民黨不僅東北盡失,還付出了47.2 萬軍隊的代價。1949年蔣介石選擇敗退臺灣,是誰出的主意?之前誰在管理臺灣
  • 國民黨逃往臺灣時,本有機會擊落蔣介石專機,為何手下留情?
    每次完成任務返航時,美軍派遣的專用飛機都會在基地守候,並將飛機上的電子監聽設備帶回美國,供美方進行研究。1949年解放軍在內戰中獲得大面積勝利,國民黨節節敗退,自顧不暇,蔣介石在無奈中決定撤回臺灣,並將臺灣稱為「不能再退的後方。」並於1月21日宣布:李宗仁接替他成為總統。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還剩多少軍事力量?這一數據你可能不敢相信
    這場戰爭維持的時間很長,也讓老百姓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後來國民黨失敗,蔣介石敗退臺灣,當時他還剩下多少軍事力量?這一數據看完,你可能都不敢相信。 蔣介石眼看國民黨就要全軍覆沒,於是就選擇敗退臺灣,帶著國民黨高官和無數寶物逃跑了。
  • 揭秘蔣介石到底從大陸帶了多少黃金白銀到臺灣?
    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已成定局,開始籌劃後路。除了搶專家、搶人才外,有計劃地將黃金白銀運往臺灣。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命人去大陸接一個漂亮女人,她是誰?
    1946年3月17日下午,國民黨軍統局頭子戴笠乘飛機從北平途經青島飛往上海時,因飛機遭遇雷雨天氣,在距離板橋鎮大約十公裡處的馬鞍山撞山,機毀人亡。戴笠死後,悲痛欲絕的蔣介石下令給戴笠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在蔣介石心中,有兩個人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第一個是他的夫人宋美齡,第二個則是戴笠。從北伐戰爭初期,戴笠就開始幫助蔣介石打天下,定天下,管天下,蔣介石能夠統一,戴笠功不可沒,戴笠領導的軍統局,負責監管全國官員,大小軍閥,負責刺殺蔣介石政敵,及抹除一些對蔣介石施政有意見的反對者。
  • 蔣介石敗退臺灣,恨透了哪三人?親筆日記曝光,兩個都是外國人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漸漸感覺到了自身的危機,著手打算了撤退臺灣的一系列事宜。 伴隨著中國共產黨所發起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大捷,國民黨主力被殲滅殆盡。蔣介石面對著既定的敗局,最終只能承認自己的失敗,撤退於臺灣苟延殘喘。
  •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靠什麼來維持經濟?這批「撤臺黃金」至今成謎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曾將大量黃金秘密運了過去。雖然,這些財富和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美國給的天量援助比不算多。但是,如果沒有這真金白銀髮下去,國民黨根本熬不到美援重新到來的1952年,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也得被拆了燒火...... 所以,這批「撤臺黃金」就是國民黨和臺灣的「吊命湯」。
  • 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這些要員的結局還不錯,有人想要回來看看
    他們有些人曾經是蔣介石的對手,有些人是蔣介石的幕僚和親信,但是當到了臺灣之後就需要看你對臺灣有沒有用了,有用又沒威脅,那麼你就會得到善終……何應欽在整個蔣介石的執政時期,何應欽應該算是最有權利的一個,正可謂位極人臣來形容他最貼切。但是即使是這樣的一個位極人臣的人,在臺灣過得也是戰戰兢兢的,需要討好蔣介石,表明自己無爭權之意,才得以善終。
  • 1949年蔣介石運了多少黃金到臺灣 現在還沒用完
    臺灣地域遼闊,物產豐富。還有日本人建立的工業基礎,交通也很發達,有利於國民黨東山再起。蔣介石於1946年去過一次臺灣。同行者還有宋美齡。那時候,臺灣已經走出戰爭的陰影,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給蔣介石夫婦留下很深的印象。蔣介石很高興,一高興就寫日記,稱臺灣是「一片政治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模範省。」憶往昔,看今朝,張其昀一番話打動了蔣介石。
  • 蔣介石有多想反攻大陸?原子彈都擋不住!
    以臺灣彈丸之地為基礎,要達成「反攻大陸」,就如同喬治亞要吞下俄羅斯一樣,怎麼看也是極其渺茫的事情,但蔣介石的後半輩子卻一直在為此奮鬥,這又是為什麼呢?自從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精銳盡失,土崩瓦解。面對兵敗如山倒的局勢,蔣介石打算借鑑抗戰的經驗再來一次苦撐待變,固守西南地區,等待美國援助,不行再退守海南和臺灣。結果,西南、西北被解放軍迅速攻克,海南島也沒守住,縮到臺灣島成為唯一的選擇。
  • 國民黨與臺灣
    主政臺灣省期間,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在臺統治作用甚大,臺灣民眾稱呼其為「陳誠伯」。陳誠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1949),國民黨副總裁,「行政院長」。逃臺後,蔣介石痛定思痛之下,認為必須重組國民黨,整頓黨務軍務(對,沒有整頓經濟),才能反攻大陸、重整河山。
  • 【禁區年譜】大陸電影中蔣介石形象的變遷
    及至1975年蔣介石去世,新華社播發的消息仍然是這樣的定性:「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四月五日在臺灣病死。」②這條消息的標題叫《蔣介石死了》,刊登於《人民日報》第4版(最後一版)。同一天的報紙上還刊載有董必武追悼會的消息,標題為《沉痛哀悼董必武同志逝世》。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由於此前有了抗戰西遷這個成功案例,多數人建議退守四川,保西南半壁為基地,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為此,蔣介石積極建立以重慶為核心的西南「反攻基地」,並多次飛往重慶、成都等地進行部署和督戰。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
  • 1996年蔣介石唯一回大陸祭祖孫子,痛哭著對妻兒說:我們是中國人
    然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作為戰敗方,敗退到了臺灣,建立了國民黨政權。在蔣介石的一生中,曾經有過四段婚姻,而宋美齡成為了他最終的伴侶。但是,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以後,卻沒有生育過一兒半女。大家都知道,蔣介石名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蔣經國,是蔣介石與髮妻毛氏所生,而小兒子蔣緯國,是蔣介石從日本帶回來的,她的母親是一位日本人,至於他的身世,一直是個謎。
  • 蔣介石敗退臺灣前,派哪位心腹主政臺灣?他是黃埔系二號人物
    1948年末,解放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場戰爭已經打了3個年頭,解放軍的力量在不斷強大,而國民黨卻有一種日暮途窮之勢。如今長江防線危在旦夕,蔣介石比誰都清楚,他的前途渺茫,應該早做脫身準備。於是他以退為進,準備暫時隱退,將爛攤子交給代總統李宗仁。
  • 國民黨「意淫大陸,手淫臺灣」
    蔣介石「對於行政組織改革的構想」國民黨「意淫大陸」的最大遠景鏡頭是:它不承認它被趕出大陸了,它自認它仍是大陸的主宰者、統治者,因此發號施令、頤指氣使,完全是「全國」性的氣派。首先,國民黨保存了氣派豪華的「中央政府」,雖然此一「中央政府」,國民黨早已明知不過小島臺灣一省和小小島金馬兩個而已,實與地方邊陲無異。
  • 蔣介石在臺灣準備閱兵時,突然發現一門大口徑重炮在遠處瞄準自己
    在1988年的一天,一位臺灣國民黨的高官出現在臺中孫立人將軍的家裡,對著眼前駘背鶴髮的老人說:"孫將軍你終於自由了,從今天開始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見任何朋友",此時的孫立人感慨萬千,回憶起33年前那閱兵的一幕,蔣介石軟禁他的開始。
  • 深度解讀|臺灣白色恐怖時,有多少人死在國民黨屠刀之下
    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大肆捕殺在臺潛伏的共產黨員,據不完全統計,「白色恐怖」期間,在臺灣犧牲的中共地下黨員有上千人之多。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緩和,這段被忽略的歷史在有識之士的推動和努力下,終於進入了大陸人民的視野,更多歷史真相也漸漸浮出水面。李坤龍,臺灣雲林人,現任「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秘書長,當年「白色恐怖」的罹難者家屬。
  • 1949年國民黨往臺灣運了多少黃金?
    三大戰役的局勢日漸明朗之時,蔣介石開始尋找退守之地,擺在他面前的只有西南和臺灣兩個選擇。 張其昀認為西撤不妥,西南雖然多山,地勢險要,卻根本抵擋不了從誕生之日就在崇山峻岭中作戰的解放軍。東撤臺灣,國民黨才有真正能夠利用的地利:首先是臺灣海峽海闊浪高,能暫時阻止沒有海、空軍優勢的解放軍的乘勝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