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這些要員的結局還不錯,有人想要回來看看

2021-01-11 明史明今

1949年,很多的國民黨高官因為害怕被清算,很多逃亡了世界各國,宋子文、翁文灝逃亡巴黎,孔祥熙逃亡美國……

這些人的結局還算是好的,但是跟隨蔣介石逃亡臺灣的那些國民黨軍政大員們:胡宗南、白崇禧、孫立人、何應欽、顧祝同、陳誠等人的結局卻不一而足。他們有些人曾經是蔣介石的對手,有些人是蔣介石的幕僚和親信,但是當到了臺灣之後就需要看你對臺灣有沒有用了,有用又沒威脅,那麼你就會得到善終……

何應欽

在整個蔣介石的執政時期,何應欽應該算是最有權利的一個,正可謂位極人臣來形容他最貼切。但是即使是這樣的一個位極人臣的人,在臺灣過得也是戰戰兢兢的,需要討好蔣介石,表明自己無爭權之意,才得以善終。

何應欽和蔣介石是生死之交,是好戰友,不過就算是最好的朋友也會有利益之爭。1927年,何應欽參與逼宮,造成了蔣介石下野,這也許是何應欽實力的發展,感覺自己可以代替蔣介石,所以才逼迫蔣介石。

第二次就是在西安事變時,何應欽是一個主戰派,也就是不怕蔣介石被殺,如果蔣介石死了,他就取而代之,或者救回蔣介石成為功臣,結果蔣介石平安回來了何應欽就尷尬了。蔣介石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更是一個隱忍的人,豈能容忍何應欽,已經找好了替代者陳誠,由於何應欽在黃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蔣介石,所以蔣介石只能引而不發,等待陳誠的成長。終於在1944年迫使何應欽讓位陳誠。

這樣的何應欽到了臺灣豈能好過,好在何應欽非常有自知自明,到了臺灣的何應欽做起了縮頭烏龜,事事不爭,開始熱衷於文體娛樂活動,開始了「三打一跳」的休閒生活。這讓蔣介石看清了何應欽安於命運的心態,對於他反而熱絡了起來,雖然再也沒有掌握過軍政實權,但是還是享有一點權利,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後又擔任「陸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直到他去世。

即使是這樣一個人,在晚年的時候依舊思念故鄉,希望有朝一日返回大陸「祭掃祖墓」。可惜的是他不願意回來,此後他經常參加宗親聚會,把同在海島期盼回歸的何姓之人當作自家親人,以排遣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愁。在1985年貴州同鄉會館舉行的開國典禮致辭中,可以看出來已經96歲的他想念祖國統一的願望。

陳誠

一個人有才卻沒有機會,那他不能一飛沖天,一個人無才也沒有機會,那他也不能沖天,一個人有才又有機會,那才會沖天。

1.抓住機會農民崛起

陳誠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人,他少時本是農民出身,雖然父親是個落魄秀才,也讀過書,本來的目的就是 為了讀書當個教師,可是陳誠卻不滿足於當個老師,他尋找機會進入了黃埔軍校。進入黃埔軍校是陳誠這一生最大的機會,有一次他睡不著就拿著書到了外邊閱讀,結果就是這次機會被蔣介石碰見了,蔣介石問了他幾句以後非常的滿意。

這次機會成了陳誠崛起的契機,蔣介石用人喜歡重用浙江籍和黃埔系的人,恰巧陳誠兩點都佔了,再加上陳誠在大革命中立下赫赫戰功,他的升遷發達成為歷史的必然。

2.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整個抗戰時期,陳誠作為主戰派一直處在抗日戰爭的前線,這為他的上位提供了保證,終於在1944年11月取代何應欽成為軍政部長,1946年改組國防部之後陳誠擔任參謀總長,成為實際上的掌權之人(白崇禧的國防部長是個空架子),三軍總司令都是陳誠的親信,陳誠成為了國民黨的第二號人物。

站在權力頂峰的陳誠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終於在解放戰爭時期一敗塗地。自己在東北的失敗讓陳誠自知難辭其咎,只好向蔣介石請辭,1948年2月5日,陳誠赴上海就醫。

遼瀋戰役之後,蔣介石眼見自己敗局一定,就將希望放在了臺灣島,選來選去最後蔣介石選了陳誠。

1948年12月29日,陳誠為臺灣省主席,經過他的改革,初步改變了臺灣混亂的局面,為蔣介石撤退到臺灣奠定了基礎。

1950年,陳誠擔任了「行政院長」,大力建設臺灣經濟。1954年,陳誠當選「副總統」,1957年陳誠當選為國民黨副總裁。

1958年,陳誠集「副總統」、副總裁和「行政院長」三要職,成為臺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號人物」。

早在1948年陳誠就查出肝有硬化現象,進入60年代病情加劇,1963年陳誠辭去「行政院長」,1965年3月5日,陳誠去世。

閻錫山

閻錫山是中國軍閥史上不能缺少的一個人,他既是舊北洋軍閥中的一員,又是國民黨新軍閥中的一員,他又是一個堅決反共人員。

抗戰之前他堵截過紅軍,解放戰爭時期,閻錫山一敗再敗最後只剩下太原和大同兩座孤城,即使是這個樣子,面對著我黨的和平政策,閻錫山還堅決抵抗拒不投降。徐向前派遣閻錫山曾經的一位老師前去送勸降信,不料閻錫山自絕於人民,他竟然把自己80高齡的老師給殺了以表達自己反共到底的決心,可見其多麼傷心病狂。

閻錫山拒絕了和平建議,表面上誓與山西共存亡,他拒絕了很多人的勸說,到處表示自己「捨生取義」,「與太原共存亡」,並為此準備了毒藥和棺材。但是實際上他卻暗地裡將自己的家人轉送到了臺灣和美國,將資金轉移到了上海,並且暗地裡找人託關係邀請自己去南京。

逃往南京的閻錫山還通過「五人小組」控制著太原的戰局。也許就是自己權利慾太重,國民黨節節敗退,閻錫山也隨著部隊不斷的逃亡,李宗仁任總統之後,閻錫山在蔣介石的支持下贏得了立委會的選舉,當上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

可惜他的好日子沒有過得太久,就開始了逃亡之旅,8月8日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重慶,11月28日再遷往成都,兩天後帶著他的「政府」逃亡臺灣。

想得太美的閻錫山本以為可以在臺灣東山再起,可惜,打算將臺灣作為自己領地的蔣介石豈能容忍這樣一個人的存在。

閻錫山本來是作為李宗仁和蔣介石的調和人執掌中樞的,如今李宗仁遠在美國,他這個調和人就成了多餘的,等他自己認清自己的地位準備請辭的時候,早已按耐不住的蔣介石已經先動手了。

1950年3月15日,閻錫山在一片非議中被卸下了「行政院長」一職。從臺北市中山北路1段105巷16號到麗水街8號,由於他不喜歡臺北的嘈雜,於是在1950年8月搬到了臺北郊區陽明山菁山草廬,開始了「10年隱居,10年著作」的晚年生活。

1960年,閻錫山留下了讓人意外的遺囑,以及讓人看不懂的輓聯位置。貼在靈前的是:「避避避,斷斷斷,化化化,是三步功夫;勉勉勉,續續續,通通通,為一等事功。」橫批:「朽瞋化欲。」

貼在院門上的為:「對在兩間,才稱善;中到無處,始叫佳。」橫批:「循中蹈對。」

這兩幅輓聯的位置讓人實在看不懂,5月23日,閻錫山走完了自己77年的歲月。

顧祝同

他沒有閻錫山的叱吒風雲,沒有陳氏兄弟的赫赫威名,也沒有何應欽的耳熟能詳,他卻是蔣介石的嫡系,既是「五虎上將」之一,又是「八大金剛」之一。

顧祝同以蔣介石小師弟的身份跟隨逐漸獲得了升遷。

剛開始的時候顧祝同作為黃埔軍校蔣介石的助手開始在黃埔系嶄露頭角,他先是擔任戰術教官,後又擔任軍職,當他成為副師長的時候,未來的黃埔精英們還只是連長和排長,這讓顧祝同在國民黨內有了「元老」的稱號。

顧祝同是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典型代表,土地革命時期,他積極圍剿根據地,抗戰時期他擔任第三戰區司令官8年,他消極抗日,第三戰區基本沒有發生過戰鬥,更不要說是大型戰役,相反在對付新四軍方面他卻積極主動,內戰時候又充當了急先鋒,正式因此,顧祝同在蔣介石的心目中分量越來越重。在1949年蔣介石下臺的時候還被委以陸軍總司令的職位以便於遙控。

國民黨逃亡臺灣之後,為了逃脫被追責,顧祝同及早地交出了自己手中「國防部長」、「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等全部職務。

突然之間從高位上面掉下來,顧祝同有些不適應,就把自己關在家中不出門,蔣介石知道以後特意打電話開導他,這才讓他心情開朗起來。

1954年7月,顧祝同晉升「陸軍一級上將」,軍銜達到頂級。

由於蔣介石一直希望把權利交接給兒子,他需要個元老來為兒子保駕護航,選來選去他就選了顧祝同,1959年6月,顧祝同被任命為「國防會議秘書長」。這是一個國民黨的決策機構,而顧祝同之所以一直受蔣介石的信任,無外乎顧祝同一生對蔣介石言聽計從,善於揣測蔣介石的心理,處處模仿蔣介石。

1972年,「國防會議」改組為「國家安全會議」,顧祝同主動請辭。1972年任「總統府」陸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

1975年,蔣介石去世以後,顧祝同認為自己的使命達到,就提出請辭一切職務。蔣經國為了讓顧祝同可以體面「退休」,1976年11月被任命為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982年,顧祝同90大壽之日,蔣經國授予其「中正勳章」,成為臺灣獲頒「中正勳章」第一人。

1987年1月17日,顧祝同在臺灣「三軍總醫院」逝世,享年94歲。

張群

1908年張群留日求學,就是在這個時候和蔣介石成為結拜兄弟。1927年在張群等人的謀劃之下,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軍政部次長,成為蔣介石最親近的幕僚。

張群成為蔣介石手中的刀,經常處理蔣介石最不放心、最難處理的事情。

1930年,張群說服張學良出兵幫助蔣介石,使得蔣介石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此後張群履任要職。

國民黨雖然說是一個黨派,但是黨內確是一盤散沙,各路人馬都有,以張群為代表的新政學系就是其中代表,他們揣摩蔣介石的心理,為蔣介石解決一些重大問題,他們是蔣介石和各派系合作的紐帶,經過他們的拉攏,國民黨內各派系都是經過張群和蔣介石合作,因而在蔣介石心中佔有特殊地位。

1947年,張群擔任所謂新政府的行政院長,1949年,張群多次前往昆明,想要以昆明抵抗,但是在12月9日,盧漢起義張群失去了自由,張群無法接受盧漢的建議,堅定前往臺灣追隨蔣介石,盧漢顧念兩人的交情,將張群送走。

張群和其他大員一樣,到了臺灣以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大權旁落,擔任榮譽職位。雖然沒有擔任要職,但是張群確是臺灣對日政策的擬定和執行者。

從1951年開始張群一直從事臺灣的「外交事業」,1951年,日本在美國的逼迫放棄了和大陸建交的打算,轉而和臺灣往來,而張群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日本與新中國的多次談判,都因張群從中作梗而告吹。除了頻頻訪日外,張群還多次「出訪」歐、亞、非一些國家,為國民黨在國際舞臺樹立形象,立下了汗馬功勞。

1971年,由於美國總統即將訪華,日本和中國建交的步伐加快,國民黨害怕了,於是83歲的張群再次被派往日本遊說,張群馬不停蹄到處演講、遊說,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的,1972年9月29日,中國大陸與日本兩國正式建交。張群70年的努力至此結束。

晚年,張群開始著書立說和修身養生,《談修養》共有養身、養心、養慧、養量、養望五個篇章,

被譽為「經史爛熟於胸中,冶中西哲理於一爐」,是張群幾十年來讀書和為人處世的經驗總結。此書一經出版就受到了臺灣島內的歡迎,從中學習為官之道,求官之道。

《談喝酒》中共有九個條件,張群指出喝酒的條件「第一主人要好;第二客人要好;第三酒要好;第四酒品要好;第五下酒菜要好;第六談話要好;第七光線要好;第八環境要好;第九太太要好,即使喝醉了,回家也不挨罵。」

除了著書立說和修身養性,張群還堅持鍛鍊身體和陶冶情操,不管是順境和逆境,張群都能夠應付自如。這也許是張群能夠長命百歲的原因。

無論張群如何的健康長壽,但是他卻忘不了四川,1958年不願跟兒子到臺灣的母親去世,第二年張群在家為母親守靈3周,後來對人說:有朝一日能回故鄉看一眼,就心滿意足了。

可惜的是他永遠等不到這一天,1990年12月張群帶著對大陸的深深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101歲。

錢大鈞

錢大鈞早年留學日本,後參與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後參與北伐,成為蔣介石黃埔系最親近的幹將之一。此後,錢大鈞屢立功勳晉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然而花無百日紅,1936年12月,錢大鈞跟隨蔣介石來到陝西,張學良軟禁了蔣介石,而錢大鈞在這次事變中卻有一個小疏忽,導致自己被蔣介石猜忌。張學良對錢大鈞說:「據委員長專列司機講,機車車頭氣泵有點毛病,要到西安車站維修一下,時間不長,很快就會修回來,你看如何?」

錢大鈞和張學良交好,所以未加思考便答應了,也忘記和蔣介石匯報,然而就是這個小疏忽卻成了蔣介石在華清池被抓的原因。

這次事變是蔣介石的奇恥大辱,脫身後立馬囚禁了張學良和錢大鈞,但是由於錢大鈞在事變時在華清池中彈,蔣介石因此讓他休養。錢大鈞就此走向了衰退。

1938年錢大鈞任航空委員會主任,如果安守本分那麼錢大鈞就會被再次重用,可惜的是主持空軍不到半年就因為斂財被撤職。後在何應欽的保舉下擔任軍政部次長,再度出任侍從室一處主任。

抗戰勝利後擔任上海市長和淞滬警備總司令,但是依舊改不了他嗜財如命的本性,大肆搜刮民財,中飽私囊。1946年辭職回故鄉蘇州過起了奢侈、豪華的寓公生活。

如果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對於他來說也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從此享受自己的榮華富貴。可惜天不遂人願,1949年,蔣介石再次啟用錢大鈞坐鎮西南,後跟隨蔣介石逃亡臺灣,苦難的日子也來了。

到了臺灣以後,錢大鈞和其他人一樣過起了悠閒無權的生活,1963年,錢大鈞出任臺灣「中華航空公司」董事長,1968年擔任名譽董事長。

在大陸斂財無數的錢大鈞,卻沒有將錢財帶往臺灣,在臺灣過的生活很艱苦,住宅只是一間分配的小木屋,這一住就是30多年。

晚年的錢大鈞時常想起在大陸的親人,懷著對故鄉的思念錢大鈞於1982年7月去世。

結語

不論這些人生前功績過錯如何,他們畢竟都是是中華兒女,都有回到祖國家鄉看看,想要回來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雖然他們沒有機會,埋葬在臺灣那座島上,也不知道將來祖國統一了,他們的後人是否會將他們遷回家鄉,滿足他們回來看看的願望,即使生不能見,也可以死後埋在家鄉……

相關焦點

  •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靠什麼來維持經濟?這批「撤臺黃金」至今成謎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曾將大量黃金秘密運了過去。雖然,這些財富和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美國給的天量援助比不算多。但是,如果沒有這真金白銀髮下去,國民黨根本熬不到美援重新到來的1952年,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也得被拆了燒火...... 所以,這批「撤臺黃金」就是國民黨和臺灣的「吊命湯」。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還剩多少軍事力量?這一數據你可能不敢相信
    這場戰爭維持的時間很長,也讓老百姓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後來國民黨失敗,蔣介石敗退臺灣,當時他還剩下多少軍事力量?這一數據看完,你可能都不敢相信。 日本天皇投降之後,我國贏得抗戰勝利,但是之後蔣介石就發起了國共內戰,而我軍無奈只能被迫與國民黨作戰。經過3年時間的戰爭,國民黨最後被打敗,最後主力軍全被殲滅。
  • 1949年蔣介石選擇敗退臺灣,是誰出的主意?之前誰在管理臺灣
    1948 年堪稱國民黨軍事上崩潰的一年。11 月2 日,歷時52 天的遼瀋戰役結束,國民黨不僅東北盡失,還付出了47.2 萬軍隊的代價。1949年蔣介石選擇敗退臺灣,是誰出的主意?之前誰在管理臺灣
  • 臺灣何時可以回歸? 隨時!
    臺灣的地主階級、政府要員和資本家都是親日的,都和日本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蔣家父子敗退臺灣後,強行徵收了地主階級的土地、罷了政府要員的官、打壓了一些資本家,甚至暗殺了一些反對派,你說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恨不恨蔣介石和蔣經國?
  • 餘佔鰲的歷史原型,叛變後加入國民黨,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
    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有一部著名的文學作品,名叫《紅高粱家族》,這部作品流傳甚廣,而且還被拍成了電影。
  • 臺灣飛行員黃天明,由蔣介石親授軍銜,駕機回歸大陸後結局如何?
    1969年5月26日,廣東惠陽迎來了一架特殊的飛機,這架飛機特殊在它是從臺灣飛回來的飛機。在那個年代,從臺灣飛回飛機無異於一個天大的新聞。那麼大陸為什麼會飛回臺灣的飛機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一位叫黃天明的臺灣飛行員,駕駛一架T-33型教練機,由臺灣主動回歸大陸,因為燃油不足迫降廣東惠陽。駕駛這架飛機的黃天明是臺灣的飛行教官,當時的軍銜為上尉。黃天明駕駛飛機回歸大陸後影響深遠,那麼這位主動回歸大陸的臺灣空軍上尉後來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黃天明的結局。黃天明出生於1940年,他是廣東新興人。
  • 臺灣漁民哭訴"國民黨回來好不好" 馬英九:讓人掉淚
    馬英九回應民眾需求,他在基層強烈感受到經濟艱困,最常聽到臺灣民眾說:「你們(國民黨)回來好不好」,聽了真的讓人掉淚。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晚間「意外」出現會場,他說吳氏宗親會在竹東開會,大老遠就聽到造勢會場聲音,放下筷子,先跟宗親道歉,「晚餐先不吃了,無論如何,一定要來替楊文科站臺」,立刻獲得掌聲。
  • 孫中山之子孫科,與三個女人生下六個孩子,這六孩子的結局如何?
    1927年,國民政府遷到南京,孫科作為國民政府要員也一起搬遷到南京,但是他的原配妻子陳淑英卻因為不適應南京的氣候返回澳門。在南京獨自居住的孫科趁著這個機會金屋藏嬌,先後結識了兩位交際花,分別是嚴藹娟與藍妮,並且孫科還與她倆各自生下一個女兒,加上與原配陳淑英所生的四個孩子,孫科一共與三個女人生下六個孩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孫科這六個孩子的最終結局。
  • 臺灣國民黨黨主席換人
    臺灣國民黨黨主席換人的事其實6哥早在去年就寫了多個帖子,對臺灣國民黨及其黨主席換人的事進行過分析,當時就給洪秀柱定了性,原話是這樣說的
  •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發生了一個你無法想像的真實故事……
    而就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發生了一個你無法想像,至今都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1959年,一個小女孩在臺灣出生了,她的爸爸是國民黨軍官易祥,媽媽是臺灣金門人,大字不識一個,但溫柔賢惠。
  • 「告別韓流」之後有人急拱蔣萬安,「造神」能救國民黨?
    王金平 資料圖 採訪中王金平還表示,領導國民黨要有犧牲奉獻的決心,重燃黨魂、走入群眾才能感動民心;國民黨中央也應知己知彼、擴大組織,太保守只會一直萎縮
  • 1949年國民黨往臺灣運了多少黃金?
    非但蔣介石,國民黨軍政要員中,很多人在決戰之前就已經失去了取勝的信心。身居「黨國」高位的他們,對這個政權已經從根上腐朽的事實心知肚明。或是出於公心,或是出於私利,很多人都開始準備退路。 蔣介石及其國民黨當局選擇臺灣作為棲息地,一般多認為是來自蔣介石幕僚、人稱「陳布雷第二」的張其昀的建議。
  • 深度解讀|臺灣白色恐怖時,有多少人死在國民黨屠刀之下
    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大肆捕殺在臺潛伏的共產黨員,據不完全統計,「白色恐怖」期間,在臺灣犧牲的中共地下黨員有上千人之多。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緩和,這段被忽略的歷史在有識之士的推動和努力下,終於進入了大陸人民的視野,更多歷史真相也漸漸浮出水面。李坤龍,臺灣雲林人,現任「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秘書長,當年「白色恐怖」的罹難者家屬。
  • 蔣介石敗退臺灣,恨透了哪三人?親筆日記曝光,兩個都是外國人
    然而,趕走了外強之後,中國又開始了內戰。熟悉中國近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當時的國民黨背後有著美帝的大力支持,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在物力財力方面,國民黨都要佔據上風。 蔣介石作為當時國民黨的最高執政者,在解放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一直堅信自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忽略了一個亙古不變的歷史鐵律,從古至今,得民心者得天下!
  • 臺灣飛行員葉常棣,駕駛飛機偵察大陸被擊落,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新中國成立之初,敗退臺灣的蔣介石迫切需要美國的援助,而美國給予蔣介石的一項援助就是幫助蔣介石培訓U2偵察機飛行員。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與一位U2偵察機飛行員有關。
  • 那他們誰的結局比較好呢?
    陳恭澍更是被汪偽政府的76號曾經逮捕,他為保全性命被迫投降,暗中卻與戴笠繼續聯繫,抗戰勝利後被國民黨上海當局以漢奸罪名逮捕,兩年後保釋,之後在國民黨任職。1949年,陳恭澍逃到臺灣,出任國防部情報局第二處少將處長。退休後出版了揭露軍統內部鬥爭的《英雄無名》一書。
  • 敗退前國民黨軍隊,士兵苦著臉,高層跳著舞!沒想到這麼滑稽!
    敗退前的國民黨軍隊是什麼樣子?底層了無生氣,但是相襯託,高層卻是紙醉金迷、依舊美女環繞的開心生活,歷史君想,或許就是高層的紙醉金迷,才導致了下層的了無生氣吧!下面這組照片告訴我們,他們的失敗絕非偶然!兩位國民黨士兵正在默默的啃饅頭,一個目光呆滯,一個胳膊折了!大家擠在一起睡覺!
  • 1949年之後近20年 《霸王別姬》等劇目在臺灣為何被禁演
    1949年,蔣介石戰敗退守臺灣之後,為了「穩定軍心民心」,採取了文化專制政策,對藝文活動、藝術創作制定了一些審查制度,由「國民教育部」出面審查並下髮禁令,在臺灣一度出現禁戲、禁書、禁歌、禁影等現象,一同敗退至臺灣的眾多京劇團,雖說是由軍政體系翼護,但是也未能避免,一些傳統劇目像《霸王別姬》、《
  • 國民黨與臺灣
    然而好景不長,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在臺灣很快出了大亂子,228事件由此爆發,擅長統制思維、剛愎自用的陳儀無法妥善處理,最終演化為島內動蕩,對臺灣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228事件根據不同的統計口徑,造成了從數千至2.8萬人的死亡,自此臺灣本地人不再信任國民黨政權。
  • 他是唯一還在世的國民黨戰犯,當年想要回臺北,為何沒回去?
    他是唯一還在世的國民黨戰犯,當年想要回臺北,為何沒回去?1975年3月19日,對全部在押戰爭犯實行特赦釋放,這是第七次特赦,也是最後一次。去了以後,願意回來的,我們歡迎。」當時,被釋放的在押的國民黨戰犯和偽滿蒙戰犯一共239名。在這239人中,就有一位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主人公——蔡省三,1919年出生的他,是唯一還在世的國民黨戰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