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志微信號:duchengzhi2016
圖文:力力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6fada30101mput.html
臺灣之行對於我來說是神秘的,因為喜歡看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所以對於國民黨的認識還停留在影視劇中的描寫,而對於國民黨到臺灣之後的情況以及臺灣的現狀不是很了解,相信大多數人也和我一樣懷有這種神秘感。在臺灣的八日遊中,走馬觀花看了臺灣的幾處標誌性自然風景及人文景觀,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蔣家父子的靈柩存放地,並不是因為這裡的風景優美,而是因為他們靈前的冷清、寂寥,想想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如今落得如此的境遇,想必是其未曾預料之到的。
蔣介石的陵寢位於慈湖,在臺灣桃園縣大溪鎮,佔地面積約30公頃,早期曾經被列為禁區管制,如今隨著臺灣旅遊業的開放,已經成為去臺灣必不可少的參觀地之一。
慈湖原名埤尾,是一個牛角形的人工水庫,水碧山青,蔣介石當初看重這個地方,是因為這裡的景色與他的老家有些相像,想把它作為總統府戰時疏散辦公地,並命名為慈湖。當時,蔣介石口口聲聲要反攻大陸,其實心裡非常明白大陸已無法反攻,也就是說意味著他無法再回到奉化溪口老家,因此常來慈湖小住,略慰思鄉之情。據說,蔣介石每次來到慈湖都會觸景生情,想起溪口說起溪口。沒想到,慈湖建好沒幾年,他就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在1975年4月,蔣介石突然發病去世。去世後將靈柩安放在慈湖,等待時機歸葬故鄉。
慈湖園區的大門。
陵寢門口戒備森嚴,不僅有衛士24小時不斷崗,白天還疑似有便衣在巡視。
英武的衛士紋絲不動的守候在門口,好像是蠟像一般,每到正點會有換崗儀式,與中正紀念館的換崗儀式如出一轍,像機械人的表演,因此沒有再拍。
這就是蔣介石的靈柩。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在他的老家有個習俗,人死在異鄉未能歸葬在老家的話,就要將靈柩離地三寸。四角墊高,為的是子孫後代不用掘地挖墳即可遷葬先人。
牆上是蔣介石的遺像,壁爐上供奉著鮮花與燭臺,兩側有中華民國國旗,中間是放置在黑色花崗巖上的銅棺,棺前是一個有黃色雛菊紮成的十字架,標明了蔣介石的基督徒身份。這間屋原來的蔣介石的會客廳,地方不大,靈柩放在屋子正中顯得很狹窄。
話說前些日子,八十歲的老父親去臺灣,在蔣介石靈柩前站定,因為門口有牌子寫著請自行行禮,同行的妹妹說要老爸鞠個躬,老爸沒有行禮,出門後嚴肅的對妹妹說:我是共產黨員,怎麼能向蔣介石行禮呢?!哈哈~我老爸回答的很有道理吧?
正對著陵室安置在門口的屏風上一個大大的「壽」字,可能是以前就有的物件,但是現在人都不在了,還擺在這裡有些諷刺的意味。
門口兩側懸掛著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天紅,是孫中山先生提議確立的,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代表三民主義精神。
據說原來還掛有國民黨黨旗,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了。
慈湖裡圍繞著茵茵綠草坪有蔣介石雕塑紀念公園,命名為「軌跡」,上百座蔣介石銅像都是陳水扁上臺後大搞「去蔣化」,從臺灣各地拆解而來。
這尊銅像是雕塑公園中最大的,是由高雄市所捐贈,曾矗立在高雄文化中心,後被拆解成117塊重新組合而成,故意以不完整的形式呈現,並命名為《傷痕與再生》,希望大家能記住歷史的傷痕與教訓。
銅像形態各異,有全身、半身、頭像,或騎馬或站立或坐姿,看著好像擺放的沒什麼規律,隨意散落在草坪上、甬道邊。
看著這些銅像蔣介石大都是和藹可親的形象,全然沒有了曾經叱吒風雲半個世紀的感覺,也許是人到老年的真實寫照。
想當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雕刻的銅像,如今卻成為了負累,既沒有美感,還要花費精力去維護,否則就會廢棄,真是得不償失。
慈湖是一處人工蓄水池,分前後兩個水塘,風景秀麗,綠意盎然,雖然景色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漫步在湖邊心曠神怡,舒暢養眼,恍若江南,也難怪蔣介石相中這裡。
湖水碧綠微瀾,映射出湖畔的綠樹、綠草,閃耀著綠瑩瑩的光澤。
湖中的白天鵝、黑天鵝悠閒自在,有的在打著盹,有的在覓食,絲毫不被岸邊的人們所驚擾,似乎早已熟視無睹。
整個園區清靜優雅,只有我們一行團隊。
園區中人工搭建的小橋流水景觀。
園區中還有許多酒罈裝飾,不知道為何用意?
蔣經國的陵寢距離慈湖不遠的大溪陵寢,是一座簡單的四合院,比蔣介石陵寢的規格要小很多,周圍種有龍柏,環境幽靜,不像慈湖的遊人那麼多。陵寢的對面是蔣經國紀念館,記載了蔣經國一生平易近人、致力於臺灣的建設,使臺灣躍居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歷史。
蔣家父子時代已經成為曾經的歷史,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說,無論怎樣都應該也必須值得後人紀念,因此,臺灣之行還是應該到蔣家父子陵寢地去感受一下,至少也有紀念的意義。
閱讀原文,查看慈湖地理位置,欣賞「士林官邸因蔣介石、宋美齡名聞天下」主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