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曾到處擺放蔣介石銅像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過去為了讓臺灣人時時可以「瞻仰」蔣公,刻刻思考蔣公的「偉大」,臺灣到處都可以看到「蔣公銅像」,不管在學校還是機關單位和廣場、路口圓環,幾乎是戒嚴年代唯一的公共藝術。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廖信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8月

本文摘自《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廖信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8月

兩蔣文化園區

這指的是蔣介石以及他兒子蔣經國的靈寢所組成的一系列相關景點。蔣介石靈寢在慈湖,據說這個地方老蔣生前很喜歡來,因為景色像他的老家奉化縣溪口,又因蔣中正思念其母王太夫人,1962年由蔣中正手書「慈湖」並將行館更名為「慈湖賓館」。慈湖名稱的「慈」字意為「慈母」。而他1975年過世後,其行館也改為靈寢。其實蔣介石的靈柩停放於正廳,並未下葬,屬於「暫厝」,因為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故鄉安葬,所以他的安葬與否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前幾年一直有遷葬到「國軍公墓」的提議,但最後都不了了之。而蔣經國1988年去世後的靈寢則是在附近不遠的頭寮,一個小院子裡,很符合他簡樸的個性,但一樣是「暫厝」。在臺灣民眾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裡,蔣家後代為什麼男丁一直遭遇不幸早死,就是因為蔣介石最終未下葬,遺體雖然做了防腐處理,但說白了就是「蔭屍」啦!沒有入土為安,導致其家族的衰敗。

慈湖除了謁陵,最重要的觀光點是儀隊的換班儀式,同樣的儀式你在臺北的忠烈祠和中正紀念堂、中山紀念館都看得到。幾年前有叫停過一陣子,後因地方的觀光需要,地方人士向「國防部」極力要求,才又再度恢復。

園區裡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裡頭擺設的是來自於全臺各地所拆除的蔣介石銅像,整個園區用步道將所有銅像擺放位置串聯在一起。過去為了讓臺灣人時時可以「瞻仰」蔣公,刻刻思考蔣公的「偉大」,臺灣到處都可以看到「蔣公銅像」,不管在學校還是機關單位和廣場、路口圓環,幾乎是戒嚴年代唯一的公共藝術。關於這些銅像的製作與擺放,以前還有一個「蔣公銅像製作辦法」,銅像要全身或半身,站著、坐著或騎馬,戎裝或長袍,戴帽或不戴帽,都有嚴格規定,比如說半身的只能做到三個扣子,多一個少一個都不行等。這個辦法呢,除了教人怎麼擺放,還列了如何維護,如果公然毀損,還會被以「叛亂罪」起訴。可是近幾年蔣介石的神格化色彩越來越淡,人們也漸漸把他當作一個「人」來看待,這些到處都是的銅像就顯得很多餘,於是開始拆除這些銅像,拆了之後也不知該怎麼辦,而大溪當地突發奇想,將這些拆除的銅像都收過來擺在公園裡,結果共收了150多座形態各異的蔣公銅像,有大有小,有全身、半身像,也有坐姿與騎馬的塑像,每一座銅像皆具其時代背景及原所在位置。那麼多蔣公銅像聚在一起,非常有後現代特色。

在慈湖靈寢後方的後慈湖,因長期是軍事要地而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在這原始林中,一連五棟的戰備辦公室坐落於此。此外這裡還有從行館通往指揮所的戰備隧道,如今已經成為蝙蝠洞,為了不影響蝙蝠的生態,遊客可以通過外面的監視器來一窺隧道內的蝙蝠動靜。

若撇開過去沉重的歷史政治包袱來這兒參觀,可以發現整個園區結合了歷史並發揮當地特色,以活潑可愛的方式來取代過去的嚴肅和死板,是一個成功打出觀光名號的觀光典範。

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傀儡戲,一般說來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一帶,傳至臺灣後,有兩位值得一提的操偶大師,就是臺北的李天祿與雲林的黃海岱。

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布袋戲逐漸沒落後,開始走傳統與精緻相結合的路線,將這原本只是在民間酬神廟會野臺演出的曲藝推向更高層次的藝術欣賞境界,近20年經常赴世界各國公演,屢獲大獎。李天祿本人亦參與過多部侯孝賢電影的演出,最知名的角色就是《戀戀風塵》中的淡定阿公,還有《悲情城市》中的林家大家長,總是一副看盡人世滄桑的調調,而《戲夢人生》這部電影則是描述他前半生的故事。

在雲林的黃海岱與兒子黃俊雄一派,則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線。為了適應新媒體的衝擊,他們將布袋戲改良成適合在電視上演出的「金光布袋戲」,也就是融合了聲光效果、更多動作場面的布袋戲,在1970年成功地推出《雲州大儒俠》系列。

《雲州大儒俠》不僅以全閩南語播出,還講述各種文言文詩詞,著實令人讚嘆說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是臺灣電視史上最成功的角色不為過。這個講述主角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帶領中原群俠對抗藏鏡人等反派人物的電視布袋戲劇集,創下了史無前例的97%的收視率,人人爭看,不看都要茶不思飯不想,在播出4年後,因為社會效應太大,被政府以「影響農工作息」的理由禁播。但一般認為,停播的理由是這部以閩南語播出的劇集與當時推行的國語運動牴觸才遭停播。當時決策者是宋楚瑜等人,也就是這件事,20年後,宋楚瑜一到選舉,這件舊事就會被挖出來重鞭一次,說宋楚瑜是打壓本土文化的打手,國民黨不尊重本土文化云云。

有個笑話是這樣的,當時這部劇太轟動,以至於小學考試時經常有人答「(史豔文)是民族救星」;又有好事者穿鑿附會,說劇中人物「怪老子」被當局認為影射蔣介石,而大反派「藏鏡人」則又諷刺蔣經國;而為了「迎合上意」,劇中後期也加入了一個叫「中國強」的角色,這位頭戴青天白日鬥笠的高手,只要每次史豔文快被打趴下時,他就會配合著當年有名的愛國歌曲《中國一定強》出現解救史豔文。史豔文是最成功的電視英雄角色,當然,作為史豔文最大的敵人,總是隱身不見真身的大反派大魔頭也就是最成功的反派人物,他最有名的一句臺詞臺灣人都知道:「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到現在,一般臺灣人或媒體說「藏鏡人」時,指的就是隱身在幕後的黑手。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電視技術的更新,黃家第三代又陸續推出了「霹靂布袋戲」與「天宇布袋戲」系列,不僅僅在戲偶的擬真化上進行了改良,在拍攝上也不斷進行新嘗試,所以你現在可以看到大型布景、隱形地道、動畫合成背景,甚至實景,加上聲光爆破、電腦特效,你想不到這是傳統偶戲。而這一切,角色臺詞都承襲傳統布袋戲的方式配音,由號稱「八音才子」的黃文擇擔綱演出,也就是一個人配全部角色不管是男女還是抑揚頓挫的臺詞。

「霹靂布袋戲」現在還一直在推出新的劇集,也拍了電影版,世界觀越來越大,推出了許多外圍產品,比如漫畫,還有十幾款各種計算機遊戲及在線遊戲。2006年時,票選「臺灣意象」,霹靂布袋戲竟然擊敗玉山、臺北101大樓等強勁對手,成為最能代表臺灣的意象。

臺西

臺西雖然是小鄉,卻在臺灣「赫赫有名」,多半是貶多於褒,對其有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黑道的故鄉」,仿佛臺西海線一帶人都特別好勇鬥狠,血氣方剛。這都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一部講述黑道人生的電影《臺西風雲》,電影不僅造成轟動,更使臺西蒙上一層洗不掉的陰霾。直到現在,電影給人留下的逞兇鬥狠、黑道尋仇等印象,不僅讓臺西人難於啟齒自己的故鄉,甚至影響到求學,或遭受排擠等不公平待遇。而現實生活中的臺西人嗓門奇大,動作粗獷,卻善良淳樸。臺西主要的產業還是水產,成片的漁塭漁港、膠筏、蚵殼是雲林濱海間的漁村風情。近幾年來臺西也不斷在轉型,努力地擺脫惡名,在越來越多志願者、年輕學生以及社區人士的努力下,展開了的計劃,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來到這裡,用顏色來豐富這個原本失去生機的小鄉鎮。你會看到各種奇奇怪怪的圖案顏色,各種代表世界各國風情特色的圖畫,畫風迥異,還有用特產蚵仔拼貼出來的蚵殼壁畫,讓原本冷清僵硬的普通水泥房,開始出現了朝氣。

臺西在一般人印象裡除了是「黑道的故鄉」,也是「電子琴花車之鄉」。電子琴花車從臺西一帶被發明迄今幾十年,已經是臺灣最重要的低俗文化資產。在臺灣鄉間的廟會,或者是婚喪喜慶時,經常可以看到幾輛裝飾著閃耀亮片,後有小舞臺的改裝小貨卡;再配合著要多俗豔就有多俗豔的音樂,車上幾名穿著暴露的女子一邊扭著身體一邊唱歌,怎麼形容呢……那在臺灣鄉下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些先進一點的電子琴花車,還配備油壓系統,車身打開就是一座舞臺,包含全套聲光設備外加乾冰,當然少不了鋼管等道具。可能有些人不能理解,廟會不是都莊嚴肅穆的嗎,怎麼會有電子琴花車?這實在跟臺灣人愛熱鬧的個性有很大關係,無論婚喪喜慶或宗教活動都要熱熱鬧鬧。所以在鄉下,過去廟會都是請一些傳統劇團酬神,現在多是一些好色又愛假借神意的信徒,請了一堆電子琴花車來廟會夜晚現場勁爆演出炒熱氣氛,有時還在附近好幾個場子同時演出,為了拼人氣,還會各出「奇招」吸引觀眾捧場,據說幾十年前還經常有「特異功能」的演出。很悲哀的是,電子琴花車的出現嚴重壓縮了鄉下傳統戲曲班子的生存空間,為了求生存,過去就常常發生戲班與電子琴花車在廟會打對臺時,唱到最高潮,王寶釧把衣服一撕,「坦蕩蕩」與電子花車女郎正面對決。一般來說,在越保守的鄉下地方,電子琴花車女郎的尺度會越大。這種結合機動性、聲光效果、情色曖昧的演出,恐怕也算是另類的臺灣奇蹟了。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圖書簡介

26萬字,19個地方,從臺北到澎湖,從城市到小鎮,從熱門景點到夜市、碼頭、老街、環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鐵道,從臺灣小吃到太平洋的風,從臺灣的人到臺灣的民俗,從臺灣人的真實生活到臺灣的小故事,從街上隨處可見的現象到臺灣的歷史,我花了三年時間寫出了我從小認識以及熱愛的臺灣。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臺灣政治大學蔣介石銅像被貼滿228小海報(圖)
    今年是臺灣「二二八事件」69周年,據聯合早報網27日報導,臺灣政治大學野火陣線學生們昨天將二二八受難者的姓名及生平製作成小張海報,張貼於總圖書館的蔣介石銅像,試圖鼓動同學們「關注二二八事件」的本質,並要求撤除蔣介石銅像。
  • 臺灣另類超市:蔣介石銅像立路邊當「招牌」(圖)
    漆成金色的蔣中正銅像,已成為公路上的焦點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10月19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屏東縣東港鎮中正路旁一家超市,取名「中正超市」,黃姓老闆為求更貼近店名,突發奇想找了一座蔣中正(蔣介石)銅像擺在店門口,還把銅像漆成金色,不少民眾搶著和「金」中正合影,超市生意大好
  • 蔣介石銅像被吹倒 網友颱風綠了
    據臺媒28日報導,27日晚,風速強勁的颱風「鯰魚」(臺灣將之稱為「梅姬」)吹倒了臺灣連江縣一高中校園內的蔣介石銅像,銅像生生斷成兩截。照片傳出後,炸出了一堆臺灣段子手:「這個颱風是綠的」、「護國神姬」、「颱風也轉型正義」……
  • 砍蔣介石銅像,樹日本殖民碑,臺灣人錯亂的「轉型正義」!
    蔡英文執政後,在臺「行政院」下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標榜清除「威權象徵」,而所謂的「威權象徵」,就是蔣介石、蔣經國銅像。15日,促轉會公布兩蔣銅像「威權象徵」處置最新進度,扣除慈湖紀念公園的兩蔣塑像外,全臺公共空間威權象徵共1542處,已完成處置與同意處置者合計360處,佔原統計數量23%。雖然處置的兩蔣銅像僅佔總量的23%,但現存的兩蔣銅像卻一直遭受著極端分子的破壞。
  • 蔣方智怡:臺灣再出現汙損蔣介石銅像「只是逞一時之快」
    原標題:蔣方智怡:臺灣再出現汙損蔣介石銅像「只是逞一時之快」  中新社臺北4月2日電 (記者 劉舒凌 陳小願)就最近臺灣又出現一些搬移、汙損蔣介石銅像的行動,蔣介石孫媳、中正文教基金會董事蔣方智怡2日在臺北說,這只是逞一時之快,無助社會和諧。逝者已逝,希望大家客觀理性。
  • 【臺灣】探訪蔣介石的陵寢地慈湖
    在臺灣的八日遊中,走馬觀花看了臺灣的幾處標誌性自然風景及人文景觀,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蔣家父子的靈柩存放地,並不是因為這裡的風景優美,而是因為他們靈前的冷清、寂寥,想想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如今落得如此的境遇,想必是其未曾預料之到的。蔣介石的陵寢位於慈湖,在臺灣桃園縣大溪鎮,佔地面積約30公頃,早期曾經被列為禁區管制,如今隨著臺灣旅遊業的開放,已經成為去臺灣必不可少的參觀地之一。
  • 「228事件」70周年前夕 臺南連拆兩座蔣介石銅像
    40年歷史的蔣介石銅像,21日晚10時則偷偷拆掉了位於玉井區中心圓環有32年歷史的蔣介石銅像。新營火車站前的蔣介石銅像2月20日被拆除。玉井區中心的蔣介石銅像2月21日被拆除。臺南市長賴清德於2年前宣布要撤除蔣介石銅像,加上今年適逢228事件70周年,因此臺南市府所管的20座蔣公銅像已於本月全面拆除。
  • 全臺警局最後一座蔣介石銅像在基隆 議員要求拆除
    華夏經緯網3月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每逢228,蔣介石銅像的存廢就要被拿出來吵一番,基隆市議員遊祥耀今日上午10時許在基隆市警局召開記者會,要求市府與警方將位在基隆市警局的「全臺警局最後一座蔣公銅像 」拆除,此外包括基隆市境內總共10尊的蔣介石銅像都要在2個月內拆除,對此警方也表示,已研議移置桃園兩蔣文化園區。
  • 臺灣一所高中蔣介石像被塗成殭屍(圖)
    蔣介石銅像被戴上瓜皮帽、臉塗成白色,臉頰有紅色血跡,變成「殭屍」銅像。圖自臺灣《聯合報》/羅東高中提供中新網8月23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羅東高中的蔣介石銅像日前遭人惡作劇,被戴上瓜皮帽塗白臉,扮成「殭屍」,學校22日為其恢復原貌,也拜託警方加強巡邏。據報導,蔣介石銅像位於羅東高中校內,因為放暑假,師生少,日前學校在巡邏時,發現銅像被「搞鬼」惡作劇。「一看就是有人惡作劇!」
  • 228事件70周年 臺各地傳出許多蔣介石銅像遭拉倒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二二八事件屆滿70周年,全臺各地傳出許多蔣介石銅像遭拉倒、噴漆的事件。在花蓮縣壽豐鄉平和、吳全2村活動中心前的蔣介石銅像,2月28日深夜10點多也遭4名不明人士噴漆,並寫上「兇手」、「勿忘張七郎」等字,深深刺痛受害者家屬。目前警方已調閱監視器,要將兇手依毀損罪送辦。
  • 臺灣228:大學生欲拆除蔣介石像遭逮捕
    【環球網報導記者查希】據臺灣「中央社」2月28日報導,約10餘名輔仁大學學生,於28日凌晨帶著砂輪機等工具,在校內試圖拆除蔣介石銅像。警方到場制止後,雙方發生推擠衝突,警方將2名學生及1男1女帶回。警方發現,輔仁大學10多名學生,帶著發電機及砂輪機等工具,輪流鋸蔣介石銅像,先從銅像腳下開始鋸,並試著用繩索拉倒銅像。警方呼籲學生要理性,但學生仍持續行動,雙方發生推擠衝突。今天是「228事件」70周年。報導稱,警方凌晨獲報,有大批群眾在輔仁大學聚集,疑要拆除蔣介石銅像,啟動快打部隊前往查看。
  • 李錦泉:銅像斬首若擴大 難保228事件不會重演
    近來,日據時代在臺灣的日籍工程師八田與一銅像遭「砍頭」,加上此前陸續發生的蔣介石銅像遭斷頭事件,親民黨臺南市執行長李錦泉24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臺灣社會族群對立的暴戾氣氛已經出現,蔡英文不應該小看這些事,要趕快站上領導者的制高點制止這些行為。
  • 再遊風景如畫的臺灣慈湖,原來這裡安葬著一位神秘大人物
    慈湖茶歇處,裡面到處都是某人和某人的照片。  ——蔣介石!慈湖是老蔣的暫厝地,什麼意思?就是臨時安放屍骨的地方。敗逃臺灣的蔣介石,曾在有生之年一直伺機回到大陸。其遺願是等「國家統一」後,百年於南京紫金山,與他追隨的國父孫中山相伴。所以國民黨稱「蔣公靈柩暫厝慈湖」,就是暫時把蔣介石的靈柩停放在慈湖,等待正式安葬。誰曾想,這一等就是數十年。
  • 青春在臺灣✿桃園大溪•小城故事多
    而他1975年過世後,其行館也改為靈寢,其實蔣介石的靈柩停放於正廳,並未下葬,因為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故鄉安葬,所以他的安葬於否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園區裡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裡頭擺設的是來自於全臺各地所拆除的蔣介石銅像,整個園區用步道將所有銅像擺放位置串聯在一起。
  • 臺省美少女惡搞蔣介石銅像:一身護士打扮,做出拳擊動作
    雕塑公園位處慈湖老蔣靈寢外圍,專門安放從各地捐贈而來的銅像。園內老蔣銅像數量極多,也有極少量中山先生銅像在其中。老蔣銅像造型各異,大小不一,大多形態逼真,活靈活現。穿中山裝的最多,或坐、或立、或揮手、或握杖、或持書。這張照片為「護士」打扮的女子擺出惡搞造型。
  • 蔣介石靈柩被潑紅漆,「獨派」叫囂:除掉支那!
    但是,蔣介石就很不幸,不僅他的銅像是不是要被「割頭」,他的靈柩也在今天首次遭到褻瀆。今天是228事件滿71周年,桃園慈湖陵寢今天上午疑有「獨派」民眾帶著紅漆闖入,並朝蔣介石靈柩撥撒紅漆,造成靈柩及紅地毯上留有大量且明顯的紅漆痕跡。警方將撥漆事證帶回處理,放在蔣介石靈柩前的潔白十字架鮮花,被紅漆給染紅,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 蔣介石靈柩遭潑漆 吳敦義:蔣在「228」事件中功遠大於過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針對桃園蔣介石陵園內靈柩遭」獨派「潑灑紅漆事件,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28日表示,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中不是百分之百沒有責任,但「功遠大於過」,其對與錯應分別來論。他強調,破壞蔣銅像、對蔣陵寢潑漆是很不好的事情,傷害社會和諧。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臺灣二二八公園插滿五星紅旗 「獨派」氣急敗壞
    就在昨天(21日),位於臺北市大安區永康公園的蔣介石銅像,先是被人用紅字噴上「二二八元兇」等抗議字眼,接著在2點28分的時候,一名林姓男子更直接在蔣介石銅像頭上「排洩抗議」。據報導,該林姓男子聲言,「中正紀念堂那座銅像太高爬不上去,這個銅像高度正適合拉屎」,且自己是刻意選在2點28分在銅像上拉屎。
  • 綠營「媚日仇中」撕裂臺灣社會——戚嘉林談八田與一銅像斷頭事件
    原標題:綠操弄「媚日仇中」,臺灣社會已被撕裂  八田與一銅像斷頭案,被島內某些媒體形容為「震驚臺灣社會」,臺當局從上到下表現得相當緊張,NHK、共同社、《產經新聞》、《朝日新聞》等日本媒體也予以高度關注。針對這個大陸讀者不太了解的歷史人物和新聞事件,記者採訪了著有《臺灣史》、對日據史有深入研究的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